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勘探开发与技术探讨 ,唐嘉贵、吴月先、赵金洲、钟水清、周宗强、廖忠会、舒秋贵,钻采工
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五大成果

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五大成果
天工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15(35)11
【摘要】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1)初步形成页岩气勘探开发主体配套技术。
通过攻关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突破了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页岩气开发优化技术、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页岩气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页岩气地面集输技术共六大技术系列,形成23项专项技术。
【总页数】1页(P90-90)
【关键词】勘探开发;页岩气;四川盆地;配套技术;地震监测技术;压裂技术;评价技术;综合地质
【作者】天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发展非常规油气富集理论开拓天然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新领域r——"中国海相页岩气形成富集条件研究、勘探评价技术及应用"成果介绍 [J],
2.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进展——2013年启动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试验,3年建
成50亿m3页岩气产能,实现我国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开发 [J], 蔡勋育;周德华
3.页岩气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探讨——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大型页岩气田勘探实践为例 [J], 陈祖庆;杨鸿飞;王静波;郑天发;敬朋贵;李苏光;陈超
4.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江东区块下古生界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与启示 [J], 陆亚秋;梁榜;王超;刘超;吉靖
5.页岩气测井解释和岩心测试技术——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例 [J], 吴庆红;李晓波;刘洪林;陈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 岩气勘探开发 现状与实践

主压裂
2118.92
41.45
连续产气24天,累产16.94万方,平 均日产0.75万方
18 37
(三)中国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威201-H1井简介
184 50
184 55
184 60
184 65
89WD- D3
89WD- D2 89WD- D1 WX91- D4
WX91- D3
05WY31
威03
- 1250
威寒104
威寒8井
威阳17
32 75
05WY23
05WY22
05WY21 05WY20 05WY19 05WY18
05WY15
05WYXDJ
05W3Y61747 05WY16
1661 184 50
15291595 05WY152681284 55
1529
威16 184 60
184 65
威201-H1 井深2823.43m,水平段长 1079m
12 37
10、完成长宁-威远区块国家级页岩气先导试验区方案编制
长宁-威远区块国家级页岩气先 导试验区位于四川盆地蜀南地区, 分为长宁和威远两个区块,总面积 6567.5km2。
长宁区块面积4201.4 km2。 威远区块面积2366.1km2。
13 37
汇报提纲
一、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简介 二、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实例分析 三、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威201-H1井施工曲线
20 37
累计生产44天,累计产气56.4万方
21 37
(四)努力做好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1、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所遵循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富集规律与规模有效开发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富集规律与规模有效开发探索马新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摘 要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为了推进该区页岩气规模有效上产,基于地质评价新认识和工程技术新进展,分析了页岩气的富集规律和实现高产的关键因素,探讨了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模式,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①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优质页岩是该区的最优甜点层,具有低密度、高铀钍比、高石英含量、高有机碳含量和高游离气含量的特征,其平面展布规律主要受深水陆棚沉积相的控制;②远离古(今)剥蚀区和大型断裂的稳定超压区受多期构造演化的控制,有机质孔发育,产出气体以滞留油二次裂解为主,是最有利的甜点区;③定好井、钻好井、压好井和管好井是页岩气井实现高产的4个基本条件;④该区内的长宁—威远、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现有主体技术已实现3 500 m以浅优质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浅层以及埋深介于3500~4 500 m的页岩储层也展示出良好的页岩气开发潜力。
结论认为,借助于技术进步,该区页岩气有望实现年产规模达400×108 m3的目标。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早志留世 龙马溪期 页岩气 富集规律 规模有效开发模式 甜点 资源潜力 高产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8.10.001Enrichment laws and scal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Ma Xinhua(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8, ISSUE 10, pp.1-10, 10/25/2018.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est understandings of geological assessment and new progresses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rich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hale gas enrichment laws and the key factors of its com-mercial production, discussed the scal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modes, and clarified the further developing orientation.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concluded. (1) The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shale is the sweetest spot in this study area with a low density and a high ura-nium/thorium (U/Th) ratio, TOC content, quartz content free gas content. Besides, its distribution law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deep water shelf. (2) The overpressured zones away from the ancient (present) erosion zones and large faults, mainly controlled by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belong to the most favorable sweet spots not only because there are well-developed organic matters and pores but the produced gas there is mainly of secondary cracking retention oil. (3) Layout, drilling, completion (fracturing) and management of wells will be essential to achieve high outputs in the shale gas production. (4) The existing main technologies have helped achiev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hale gas resources underground less than 3 500 meters in such national shale gas demon-stration zones as Changning–Weiyuan, Zhaotong, etc. Also, there shows a good potential of shale gas resources in those shallower strata and the strata with the burial depth of 3 500–4 000 m. In conclusion, with the help of continuous progress in technologies, an annual shale gas production rate of 40 billion cubic meters will be possibly achieved in this study area.Keywords:Sichuan Basin; South; Early Silurian; Longmaxi Fm; Shale gas; Enrichment laws; Scale effective development; Sweet spots; Resource potential; High productivity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途径研究”(编号2018-XZ-03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长宁—威远页岩气开发示范工程”(编号2016ZX05062-00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上产300亿立方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6E-0611)。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勘探开发与技术探讨

关键词 : 川南地区 ; 页岩气藏 ; 非常规资源 ; 裂缝型储层 ; 钻井 ; 开发 中图分类号 : TE 132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768X (2008) 03 - 0038 - 05
随着天然气勘探的发展 ,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 和开发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非常规天然气 (主要 包括致密储层气 、页岩气 、煤层气 、次生气 、水溶气 、 天然气水合物等 )储量丰富 ,潜力巨大 ,是未来勘探 开发的重要方向 [ 1 ]~[ 15 ] 。
·38·
开采工艺
钻 采 工 艺
DR ILL 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08年 5月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规律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规律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之一,其丰富的页岩气储量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盆地的页岩气资源特征和富集规律,本文针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页岩气基本概念页岩气是一种深层非常规天然气,是指分布在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
页岩气的开发具有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环境污染等特点。
三、四川盆地页岩气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龙门山组、侏罗系下段泸州组和尺口组等地层中,以泸州组为主力地层。
该地层具有厚度大、含气量高、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紧致性地层。
四、影响因素1. 地质构造:四川盆地是我国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域之一,受到多次构造整合和调整,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对页岩气富集有一定影响。
2. 页岩物质特性:四川盆地的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岩石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对其成熟度和富集程度具有一定影响。
3. 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影响页岩气释放和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中自生压力和应力状态对页岩气释放和储集都有一定的影响。
五、页岩气富集规律页岩气在地质构造特征、页岩物质特性和地层压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富集规律。
结合四川盆地的具体地质条件,可归纳为以下数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对页岩气储集的影响:四川盆地中存在各类构造,包括古隆起、波浪凹陷等,这些构造对页岩气的储集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2. 页岩物质特性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四川盆地页岩有机质含量高,成熟度较高,厚度大,这些地质特性为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基础。
3. 地层压力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页岩气的释放和储集往往与地层压力密切相关。
如四川盆地区域内岩层压力较大,对页岩气富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结论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之一,其页岩气富集规律主要受到地质构造、页岩物质特性和地层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是进一步挖掘四川盆地页岩气潜力的前提,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一、本文概述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页岩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四川盆地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包括地质背景、储层特征、成藏机制和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四川盆地地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这使得其页岩气成藏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首先通过对四川盆地的地质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构造演化历史、沉积相带分布和烃源岩发育特征等基本地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页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含气性特征,揭示页岩气储层的基本属性。
接下来,本文重点探讨四川盆地页岩气的成藏机制,包括页岩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过程。
通过对页岩气成藏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页岩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
本文还将考虑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估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
本文总结了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的主要特点和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和开发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的认识,还可以为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四川盆地地质背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沉积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背景。
盆地内沉积了丰富的地层,其中页岩地层发育良好,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川盆地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导致了盆地的抬升、沉降和变形,形成了现今的盆地格局。
同时,这些构造运动也伴随着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对盆地的沉积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四川盆地的地质历史中,沉积了多套页岩地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马溪组和五峰组。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四川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在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四川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地质条件及油气储藏分布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地之一,包括巴中地区、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南充市等地,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川南部的泸州、宜宾、广安等地。
四川盆地的地质条件对于油气的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其主要石油资源类型有古隆起油藏、断块油藏、生物质油气藏、致密油、页岩气。
古隆起油藏主要分布于川东北地区,包括内江-宜宾地区、北川地区、武胜地区等,其原油常为高芳烃和低硫低钠油。
断块油藏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原油常为高腐质烃和高硫氨基酸油。
生物质油气藏分布在向家坝地区和东南部的花溪地区,常为低成岩、低演化的原油。
至于致密油和页岩气,则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包括宜宾、广安、遂宁等地,这些类型的油气储藏对于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勘探技术发展简述四川盆地的油田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划分困难和测试手段不完全等原因,一直难以实现高效的勘探开发。
然而随着地面物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测井技术等的引入,四川盆地地下油气资源逐渐被揭示。
其中最为先进的是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是一种检测地下地质构造及勘探对象层位的一种技术,在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利用波阻抗差异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规律,确定藏层空间分布及其物性,从而达到探明油气储藏地质体系的目的。
此外,地震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油气储层散布分布、烃源岩分布和断层构造,对油气勘探的精度和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地震勘探,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中还涉及到了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测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勘探技术应用,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油气勘探中所需的层位、圈闭型式以及烃源岩等藏层蕴藏情况。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李鹭光【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1(031)001【摘要】四川自西汉时期就发现并利用了天然气,川渝石油人在四川盆地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天然气工业基地.为推进"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的工作目标,首先分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现状:①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对天然气依存度越来越高;②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日臻完善;③地面系统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高;④资源基础更加雄厚,产量快速增长.总结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近期在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技术进展:①岩性气藏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②深层礁滩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攻关成效显著;③形成须家河组气藏一类区开发主体配套技术;④钻完井及其配套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⑤老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进一步完善.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开江一梁平海槽两侧,须家河组,石炭系、嘉陵江组等老区层系、震旦系一下古生界新领域等勘探开发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深层礁滩气藏、低孔渗碎屑岩气藏、高含硫气田、老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并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重点,全面展开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推动该盆地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总页数】6页(P1-6)【作者】李鹭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与利用概览 [J], 李鹭光2.气价是促进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并合理使用的杠杆 [J], 夏晓莉;许鹏;何素华3.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重大发现 [J], ;4.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J], 胡勇; 彭先; 李骞; 李隆新; 胡碟5.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国土空间形势及对策建议 [J], 霍小鹏;杨家静;梁静;杨震寰;刘竞;唐春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8
采
工
艺
2 8 5 0 年 月
M ( Z 8 y ) a X
DRIL NG & P L 】 RODUC ON T CHNOL TI E OGY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勘探开发与技术探讨
唐嘉贵‘ 先2赵金洲 , , 吴月 , ’钟水清 , 周宗强 , 廖忠 , ,, 3 ’, 会,舒秋贵6 4
度, 使原来 向上递减的含气浓度转变为向下递减。 欠压实带以下部分生成的页岩气在向下递减含气浓
微孔。因而比表面积大、 孔隙小, 结构复杂〔。孔 3 〕
隙还是页岩气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氮气吸附法测 试表明有大量的微孔和中孔存在, 也有孔径大于 5 0
度的作用下, 向下伏地层中扩散运移, 抑制了下伏扩 散相天然气的向上运移, 使其在暗色页岩之下聚集。 这种抑制浓度封闭作用对于页岩气藏形成, 对于页 岩气藏之下的天然气藏的形成均是有利的。当孔隙
中图分类号:T 322 E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拓一 6X 2 8 0 一 3 0 〕 7 (0 ) 0 8一 8 3 5
随着天然气勘探的发展, 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 和开发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非常规天然气( 主要 包括致密储层气、 页岩气、 煤层气、 次生气、 水溶气、 天然气水合物等) 储量丰富, 潜力巨大, 是未来勘探
万方数据
第3 卷 第 3 1 期
Vo 3 . 1 l No 3
钻
采
工
艺
’ 9 .3 ・
DR L I G & P OD T ON I C I LN R UC I , HNO O E L GY
换, 引起片状豁土颗粒间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 起电势变化, 导致双电层斥力发生变化, 原有力学平 衡被打破, 造成页岩内部膨胀而产生体积变形
暗色页岩生烃量占整个盆地生烃总量的7%。暗 5 色页岩不仅是常规油气藏的封闭盖层和烃源岩, 还
是一种特殊的储集岩, 页岩气藏具裂缝型地质特点, 勘探更加引起重视。
一、 地质理论认识新进展
1 .盖层封闭性能特征 暗色页岩是在湖相、 海相还原环境条件下沉积 和压实成岩的, 多发育在盆地较中心的深水区域。
钻
・4 。 0
采
工
艺
28 5 0 年 月
M Z y a 加8
D L I G & P OD C I T C O O RIL N R U T ON E HN L GY
二、 川渝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
L侏 系 岩 资 潜 [ [ 罗 页 气 源 力 一 ]] 0s
侏罗系中统和下统是四川盆地内暗色页岩发育 的主要层系。陆相沉积带仍较有利, 由深一半深湖 相沉积, 逐步演变为浅湖一半深湖相沉积, 近湖盆较 中心地区沉积相特别好。浅湖 一 半深水湖相沉积的 湖盆中心在达州一平昌一带, 暗色页岩厚度最大。 而湖盆中心的西侧附近的暗色页岩仍较发育, 均是 主要的烃源岩。厚度在 1 一 2m之间变化, 2 1 3 平均 厚度 4 m 5 。深一半深水湖沉积的有利地 区在南 充一重庆一线的东北部, 暗色页岩有效厚度5 m以 0 上, 最大厚度达3 m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暗色页岩 9 7 ; 有效厚度为 1. 一 7 46 39m, 平均为 12m; 4 川北地区 暗色页岩有效厚度 巧一 1 m 平均为% m ! 地 Z , 3 l ) ;中 区暗色页岩有效厚度为 1 一 2m, 2 1 3 平均为 4 m 5 。 川西地区侏罗系“ 红层” 中所夹的暗色页岩厚度为
( 1中国石化石油工程西南有限公司2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 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西南石油大学 4 长庆油田分公司5中国石化西南分套司工程技术研究院6西华师范大学)
吴月先等.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勘探开发与技术探讨. 钻采工艺 ,X ,13 : 一 2 ) 3 ( )3 4 (8 8 2
n m的大孔隙存在。总孔隙度一般小于 1%, 0 含气
孔隙一般不到总孔隙的一半。孔隙类型主要是粉细 颗粒的粒间孔和晶间孔。孔隙的喉道很小, 基质渗
透率很低, 往往是页岩气被吸附的重要场所。有效 连通孔隙度低, 孔隙储集的页岩气很有限。暗色页 岩中的裂缝尽管规模差别较大, 仍是游离状页岩气 储集的主要场所, 裂缝起到储渗双重功能, 渗透率远 远大于基质孔的渗透率。钻遇暗色页岩裂缝时, 还 能有较好的气显示, 正是导流能力较强的体现。暗 色页岩裂缝类型多样, 有成岩形成的层理, 有高压异 常气膨胀时形成的破裂缝, 有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 剪切缝, 也有构造作用形成的张性裂缝。这与构造、
收稿日期 2 : (7一 2 2 ) X 1 ̄ 8
只有相变影响明显区域, 岩体变薄, 与其它地层构成
薄互层状。暗色页岩的岩块致密、 硬脆、 孔渗性差, 具有封闭、 保护常规油气藏资源的作用。暗色页岩 矿物成分主要由多种泥质矿物和非泥质矿物组成, 泥质、 硅质、 钙质和火山灰较常见, 尚含有多种金属
种有效裂缝对上覆地层应力的敏感程度有区别, 未 充填缝对应力敏感程度较高, 而部分充填裂缝对应 力敏感程度较低, 也与填隙物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裂缝的形态产状有水平缝和垂直缝, 一般前者较后 者的应力敏感程度较高。暗色页岩孔隙流体压力级 别对上覆地层应力敏感程度有关, 高压异常页岩气 藏较静水压力页岩气藏应力敏感影响时间推迟。 . 4 页岩气藏形成与演变特征[・ ]s 4[ ] 页岩气成藏体现出了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 点, 除页岩气在孔隙水、 干酪根以及液态烃中溶解以 外, 页岩气从生烃初期时的吸附聚集, 到大量生烃时 期的活塞式运聚, 再到生烃高峰时期的置模式运聚, 体现出了页岩气 自身所构成的完整性成藏机理序 列。由此可知, 页岩气的吸附聚集和活塞式运聚, 仅 局限于页岩层内部, 对于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建设性 的, 而页岩气的置模运聚却超出了页岩层本身。主 要是向页岩层以外的附近储集层提供补充气源, 以 至于为常规的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 用。而暗色页岩具有对扩散天然气气封闭作用, 仍 可以有抑制浓度封闭作用和替代浓度封闭作用 2 种 类型。由于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存在, 孔隙水中的 含气浓度明显大于正常压实地层孔隙中的含气浓
从西向 东变薄的趋势: 广元一旺苍海槽区 1 口 4 井, 钻遇大隆组地层厚度1. 一 . m 平均3. m 66 5 s , 23 ; 9 4 开江一梁平海槽, 7口井钻遇大隆组地层厚度 1. 25 一 9O , 2. m; 2. m 平均2 8 城口一 6 鄂西海槽区, 井 6口
钻遇大隆 组地层厚度47 2. m平均1 6 m .一 9 , 5 7 。 95 ,
摘 要:四川盆地暗色页岩分布广、 层系多, 页岩气资源丰富、 利用价值很高。页岩气藏勘探技术属于世界级 难题, 技术创新潜力也很大。地质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促使页岩气资源调查全面展开。为此, 提出页岩气藏勘探是 世界范围内 新兴的边缘专业学科领域, 勘探的原则 在于将地质理论认识与四川盆地的具体地质状况结合起来, 发 挥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钻井、 开采工程技术在于提高自 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针时性和实用性, 强化基础研究, 提 高科研项目 级别。钻井、 开采工程技术述评及提示, 有助于扩大技术攻关的新思路。勘探原则和勘探技术选向超 ’ 前探讨, 对于川南、 川西南地区页岩气藏勘探示范工程项目 启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川南地区; 页岩气藏; 非常规资源; 裂缝型储层; 钻井; 开发
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 暗色页岩中生成的页岩气 可使孔隙水达到饱和状态, 受其所处温压条件的影 响, 暗色页岩孔隙水的含气浓度小于下伏地层孔隙 水中的含气浓度, 于是含气浓度向上递减。页岩气 在向上递减浓度的作用下, 就向暗色页岩地表方向 扩散运移, 不需要暗色页岩层之下的天然气向上运 移, 也就只能聚在暗色页岩之下。这种替代浓度封 闭作用, 对于暗色页岩之下的天然气藏起到了封闭 保存的作用。抑制浓度封闭作用因膨胀裂口的出现 而失去, 就意味着前一轮形成的页岩气藏被破坏。 对于暗色页岩之上的天然气藏形成, 却补充了大量 的天然气资源。再由替代浓度封闭作用向抑制浓度 封闭作用转化, 就得有新一轮页岩气藏形成过程。 只要确定出暗色页岩类型及 目前所处的演化阶段, 就可以依据演化模式预测暗色页岩对扩散相天然气
元素, 尤其是放射性元素。暗色页岩还含有生物化 石及生物化石碎屑, 陆相和海相生物化类是有所区 别。暗色页岩的颜色越暗, 一般含有机质则较多。 暗色页岩水化稳定性差, 钻开前片状砧土颗粒处于 力学平衡状, 钻开后离子、 水分子的渗流扩散和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研究成果( 编号: 601) 9 13 。 0
能’ [。 1
2 烃源岩性能特征 ,
暗色页岩富含有机质, 有机质包括腐泥型和腐 植型两大类。甘酪根有三种类型差别, 型、 型和 1 n
1型的生油、 生气能力有所不同。页岩气在本质上 就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成因气、 热成因气或两者
的 混合[。 2 初期产生的页岩气多在干酪根和私土 1
矿物颗粒表面上以吸附状态存在, 甚至于在干酪根 和沥青质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生物化学成因气的生 成要受到埋藏深度和地层温度条件制约的。而热成 因气的大量生成, 也只能在生烃门限后的成熟阶段 或高成熟阶段。往往地层快速深埋、 加速了热成因 的大量生成。暗色页岩作为一种较好的烃源岩, 要 生成更多的页岩气, 与分布的面积大、 厚度大密切相 关, 与有机质的含量多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较好的 烃源岩, 其所产生的大量页岩气, 还是常规气藏重要 的天然气补充来源 , 往往常规大型天然气藏发现, 与 附近暗色页岩层的发现密切相关。 3 储集岩性能特征 . 暗色页岩还是一种特殊的储集岩, 这是世界范 围内地质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暗色页岩孔径很小, 大于Sn Om为大孔, 一 0n 2 5 m为中孔, 小于Zn m为
褶皱和断层的出现密切相关。裂缝有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 尤其是较多种类型天然裂缝彼此大范围连通, 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压力系统, 也就是一个独立的页 岩气藏。暗色页岩中的未充填缝和部分充填缝, 对 于页岩游离气的储集和产出的作用才是有效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