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主讲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的学说与人的可教性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一节 人的学说
• • • • 人是什么? 人性如何? 人的本质? 人可教吗?
一、人性与教育
1
人的本原
2
人性论
3
科学人本观
人的本原
水
气
?
原子
火
人性论
• 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 身体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 (一)内发论 • (二)外铄论 • (三)差距论
(一)内发论
• 内发论认为,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 自身的内在需要。
•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 之也。” • 卢梭(1712-1778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 东西都是好的。” • 弗洛伊德(1856-1939)认为,人的性本能是 最原始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 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 马斯洛关于人的发展需要层次论。 •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二)外铄论2018.11.1
•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推动,包括 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 •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 •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 抹、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 华生 :人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 为医生、领袖、银行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全 然不顾人的内在需要。 • 新行为主义的斯金纳:我们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支配 着我们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并不是由于 人类内部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由于世界中存在外部的力 量,因为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B 普遍性C 基础性D能动性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B 内发论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老子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老子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教育学各章练习题答案【精选文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13)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36)3。
元教育学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37)4。
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38)二、判断题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
(错,4)2。
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对,4)3。
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6)4。
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错,6)5。
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对,7)6。
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错,7)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对,19)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对,23)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错,25—26)(我不确定)10。
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错,37)PS:1。
培养-灌输 6.教育-教唆 10.布鲁纳—布雷钦卡三、单项选择题1。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B )(12)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 C。
生物起源论 D。
劳动起源论2。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C )(11)A。
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11)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 D。
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A )阶段。
(13)A。
非形式化教育 B。
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
现代化教育5。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阶段。
第三章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课前思考题1.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1.教育须“以人为出发点”“剧中人”“剧作者”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反对工具式教育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反对狭隘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二,全面发展,能力为重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三,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四,以人民需要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
2.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为他们主动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在探究和活动中实现。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用主体间性的关系约束个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交往。
1.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特色教育观念等观念体系。
2.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抓手和落脚点。
例如:从学生“被教”转向由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从灌输性教学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3.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来做保证。
制度创新不仅对教育创新起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解放作用,尤其是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
谢谢大家!。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oA.感知觉B大脑和神经系统C机体的正常发育D.智力的成熟2 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不均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 “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一观点源于()表现出来。
A.《学会生活》B.《学会学习》C.《民主主义与教育》D.《学会生存》4.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o①遗传作用②教育价值③家庭影响④文化的功能⑤人的能动性A.①④B.①⑤C.②③D.②④5.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统一性D协调性6.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题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7.格塞尔的“ 同卵双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o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妀变而妀变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8.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表现都离不开( ).A实践B活动C玩耍D游戏9.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oA. “近朱者赤,近至者黑"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 “ 孟母三迁“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10.《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0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1.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呈现了先发展头部后发展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后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12.某位家长和老师聊天,说到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说明学生正处于(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多了一个‘铁’字,”他很自信地说,“课文里有这么一句 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 个‘铁’字吗?”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 生笑得前俯后仰。小柳见大家这么一笑,脸涨得通红,手足无 措,十分尴尬。
1、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4、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 整体性及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
神和疾病, 在教育中要求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和 谐全面发展,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1、顺序性(P84)
第二次生长高峰 青春期
(2)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 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 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可是获得最佳效 果。
关键期概念由来:劳伦兹与他的印刻学习 (Lorenz and the imprinting)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 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 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 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 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 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 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 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 事情发生了。
人的发展在心理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和观点
反复出现的问题 当前优势观点
主动-被动
儿童积极参与探究,创造关于世界的意义
遗传-环境
发展的原因能在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中找到,不是 独自分开发展的
社会-历史
发展受个人特征和所依赖的历史,环境,文化相互作用 影响
发展中的相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
13、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 )作用。
A.主导
B.制约
C.决定
D.辅助
三、判断题
1.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发展。
(×)
解析: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解析:遗传决定论是对人的发展影响因素的片面理解。
3.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
解析: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四、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
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环境
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遗传素质
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4、个性发展
是指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充分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五、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
参考答案: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2、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3、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但,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5、简述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六、案例分析:
1、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分析提示: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适当展开论述)
2、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
(1)这是什么观点?
(2)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要点:
环境决定论。
错误。
因为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