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福克纳简介

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国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 Gambit)。
1949年,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
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
”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
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家族人物: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
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
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

校园英语 /时间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张丽媛【摘要】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突破物理时间的束缚,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意识流及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揭露美国南方贵族衰败的景象。
结合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及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意识及时间价值观,并探讨时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时间观,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时间 意识流一、引言《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小说,以典型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及多角度的时序颠倒而著称。
小说先以第一人称先让三个兄弟班吉、昆汀和杰生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按照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讲述故事,接着以黑人女仆迪尔希为主线,用第三人称这种“全能的角度”来叙述剩下的故事,最后一部分附录对整个康普生家族人物的命运讲行了综述,分五部分来讲述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家庭悲剧,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
作者对该小说赋予了独特的时间意识,它是解开和理解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对小说中时间的分析能使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二、叙事时间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而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在创作小说时,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保持一致的顺序,但也经常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作者不直接以直接明了的方式把故事时间告知读者,而是通过显性的叙事时间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在《喧哗与骚动》中则采用了多角度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提炼了主题、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表面上来看,该小说包括四个独立的章节和一个附录,前面四章围绕康普生家族生活的4天展开,分别选用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作为标题和顺序,使读者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时间意识。
柏格森“心理时间”的绵延——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一
M O U N T A I N f L 0 W C R S
柏格森 “ 心理 时 间" 的绵延
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李 鹏
物质。感觉具有原始的浑沌,其 自然状态并非割裂的,而是如 流水般绵延流动,他称之为 “ 意识流 ”。在詹姆士看来 ,心理 学的任务就是把头脑状况与意识流多变 的现象关联起来 。 奥地 利心理学家 弗洛 伊德在创立精 神分析学 的过 程中 , 把精 神活动 同三种时 间形态 ,即过去 、现在 、未来联 系为一 条线 。柏 格森进一步发展 了以上两种理 论的精髓 ,把 人的 内 心世 界理解为 “ 意 识的绵延 ”: 柏格 森根据 绵延定 义,将 时间分 为两 种 :数量 式 的时 间和 性质 式 的时 间 。人 们 为 了 实践 的方 便 ,将时 间设 想成度量单位均 衡的 、机械服 从计算 法则 的、绝对遵循先 后顺序单 向流动 的状态 。柏格森 认为这 种人 们平常所常用 的时间概念 ,实质上 是借空 间概念 偷换 了 时间的本质 ,但 它却与人 的心灵感受不相 符合——在 内心直 觉 中,时间是一种立 体的 、多层次 的,并与意识 融为一体 的 “ 具 体过程 ”。如 同一条不息 的川流 ,永在持续变化 ,互相 渗透 、不可分割 。因此,他提 出了一个表示时 间流 动的本质 性概念——绵 延。纯绵延 是 “ 完全质 的变化过程 ,是不可测 量 的 ”。p 过去 、现在 、将 来之 间互相渗透 ,各种 因素不断 渗透 、不断交 替展开 。心理时 间既不可能被理性 地分割 ,也 不可能禁锢于传 统的物理空 间之中 。一旦强行将 这种绵延 的 时间感受进行切割 或抽象 ,原本绵 密鲜活 的直觉 就会变成一 堆 无 生气 的碎 片 。 柏格森 的心理时间把 内心体验放在 了一 个非常重要 的地 位,让人 的主观 感受与主体意识 活动获得 了本体 地位 。 “ 心 理时间 ”是 一种 自我意识 ,一种 只有非理性 的直觉才能体验 到的底层表达 。绵延是心理时 间 自我意识特 性最佳的体现 , 因为绵延是 自发与不可测 的,它的每一瞬 间都在 变化 ,它 的 每一瞬 间都在创 造 ,生生不 息。对于心理 时间的把握 只有捕 捉绵延 的众 多瞬 间,不加逻辑 分割 ,摆脱必然 的物理节奏 , 才能创造性地传达 内心的真实,表达 内心的 自由。 故在 文学创作 引入 “ 心理时间 ”这 一概 念来丰 富创 作技 巧 已经不是 一个 单纯地利用 时间维度来进行 叙事的简单方 式 转变 了,而 是在作 品中通 过对 心理时 间的解 析与重构催 生出 独特 的艺术 效果 问题 。引入 “ 心理时 间”是 为 了真实展 现作 品人物彼 时、此时 、来时 的心理状态 ,超越 时空的界 限,让 人物 的精神 世界打破 时空的局限 ,将瞬 间刹 那灵感 的抓 取融 入到或互为平行、或相互渗透的思想表达中去。 柏格 森 突破 了传 统哲 学对 时 间 的定义 ,提 出了 “ 心理 时间 ”这一 具有 生命本质属性 的时间观 , “ 心理 时间 ”这个 概 念为现代小说 中描写复杂 的内心状态提供 了一个 很好的载 体,其绵延 的基 本属性对许 多意识流派 的小说家 产生 了非常 大的影响 。福 克纳就是其 中一 位。本文试 图从时间的角度探 讨福克纳小说叙 事技巧背后 的深 意所在 ,阐释 “ 心理时 间” 这一透视人物 心灵、 凸显人性 本源的重要 因素在 其小说 中的 地位与作用 。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
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
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
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
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
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
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
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
外国文学第32章《喧哗与骚动》_OK

RobbinsFL.1991.Inareviewof“TheS oundandtheFury”//MatuzR,FalkC,Sega lD,etal,eds.ContemporaryLiteraryCr iticism,Vol.68.Detroit:GaleResean“TheSoundandtheF ury”:TimeintheWorkofFaulkner//Warr l,Inc.
3
二、评论文章 《 评〈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节选
让--保尔·萨特从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维度切入,对《喧哗与骚动》进 行了点评。他认为,福克纳意识中的“时间”是没有“未来”的绝望哲学。福 克纳尽其所能来告诉我们昆丁的独白和他最后的出行已经是他的自杀了。我想, 这就解释了这一奇怪的悖论:昆丁在想着他已经过去的最后一天,就像是一个 在回忆着这一切的人。
17
HaroldB.1975.TheValueandLimitat ionsofFaulkner’sFictionalMethod//A mericanLiterature.NorthCarolina:Du keUniversityPress.
18
VickeryO W.1987.“TheSoundandtheF ury”:AStudyinPerspective//MinterD, ed.“TheSoundandtheFury”by William F aulkner:AnAuthoriativeText,Backgro undsandContexts,Criticism.NewYork: W.W.Norton&Company.
2
一、精彩点评 《喧哗与骚动》仍然是福克纳被阐释得最多的小说之一,并且经常被认 为是20世纪意义最为深远的散文作品之一。(MatuzR,FalkC, SegalD,1991:106.范锐,译)在评价《喧哗与骚动》的时 候,……我们应该说威廉·福克纳是乔伊斯最有才华和最始终如一的美国弟子。 (RobbinsFL,1991:106.范锐,译)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主题探讨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主题探讨闵信洲【摘要】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以时间为主线,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人物时间化以及时间主体化。
文章立足于梅洛-庞蒂所主张的时间—主体间性哲学,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一书中的人物时间意识以及时间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the criterion of time, in a certain "sense, this book realized the time and spatial character time, this also is on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generalizations. The author based on merleau-ponty on time-inter-subjective philosophy of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time of consciousness and time view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1【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时间;主题;主体间性【作者】闵信洲【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高邮学院,江苏高邮22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点评,主要就是“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作品貌似杂乱繁复,实则是作者刻意用夸张、变形,甚至是扭曲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描述,从而使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司空见惯的生活进行审视。
在这些描写手法之中隐含着作者见解独特的时间观主线。
其小说的核心元素首先是流动的情节线索,或者说这种情节线索与传统小说记叙流程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潜意识的混乱的思维为主要线索,所以没有线性发展的情节。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之时间主题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之时间主题提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品中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在塑造人物、展示主题、表现内容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时间的处理,福克纳表达了对当前人类丧失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时的悲哀之情和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忧患意识,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类这些美好情感回归的呼唤。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约克拉帕托法世系”中的一部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独具匠心,牢牢把握时间哲学这根主线,巧妙地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通过四个人的叙述展示了南方豪门大户康普生家族的衰亡史。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刻画丁康普生家族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南方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对现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进行了猛烈抨击,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丑陋。
这部小说由四个独立的章节组成,每一章节涉及发生在一天内的事情。
尽管小说四个部分的叙述时间顺序是杂乱的,但四位叙述者的故事衔接紧密,按照康普生家族孩子成长的顺序讲述。
第一部分是整部小说的雏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在班吉的回忆中展现出来。
班吉的意识流主要展现了家族中孩子们童年时代的生活情景。
由于班吉是个白痴,他的思想没有时序与逻辑,只有消极、被动、低级、混乱的感官印象,他的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习惯的语言,混乱无序的精神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康普生家族所发生事件的最初的、原始的、不加情感干扰的印象。
在第二部分昆丁的叙述中,康普生家族的儿女们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代。
昆丁的的叙述夹杂了他复杂感情及对现实世界的意识反应。
他对妹妹失贞痛心疾首,因为他把妹妹的贞洁看成家族荣誉的象征,凯蒂的失贞意味着家族荣誉的丧失,家庭的衰败使他悲观失望、难以自拔,最终以自杀来逃避严酷的现实。
第三部分杰生的叙述主要讲述康普生家族的儿女们进入成年时期所发生的种种事情。
福克纳小说与“创造进化论”的时间观

要理解福克纳小说的时间,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福克 纳本人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对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时间观的认同:“实际上我很同意 柏格森的时间流动理论”(转引自王钢,2012:110)。那么,福克纳为何如此推崇柏格森?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时间哲学又对福克纳小说的时间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 本文将要展开讨论的话题。
柏格森抓住时间这个关键,对近代以来以牛顿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性主义进行了 反思和批判。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精神,而是他称之为“绵延”的生命 冲动。所谓“绵延”,就是 “入侵将来和在前 进 中 扩 展 的 过 去 的 持 续 推 进”① (柏 格 森, 2019:10),世间万物 都 是 这 种 生 命 冲 动 派 生 出 来 的 东 西。 绵 延 的 本 质 特 征 是 它 的 时 间 性,按照柏格森的理论,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作空间化处理的时间,并非真正的时 间,真正的时间是一种连续进展的、无法像自然科学对待空间物质那样进行分割的变化 流,而且它的各个变化瞬间性质也是不同的,彼此间相互融合在一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无 法截然分开,现在中既包含着过去,又和过去一起共同突入未来。而绵延就是真正的时 间,它无法测量,只能诉诸个体的心理体验,依靠直觉去感受。科技理性主义离开生命去 了解时间,把时间看作是脱离生命意识的空间化存在,因而无法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这 导致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吴晓东时间意识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家一种极端自觉的意识。
没有自己独特的时间感受和体验,想在二十世纪成为卓越小说家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时间问题是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贯穿性的视角。
时间命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论是小说的外部形式还是内在体验,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带有终极性的根本问题。
而从抽象的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任何一个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中都隐含了他的时间哲学与空间哲学。
比如萨特就说:如果认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各种反常的实验和形式仅仅是写作技术上的小手法,是雕虫小技,那就错了,“小说家的美学观点总是要我们追溯到他的哲学上去。
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在评价他的写作方法之前找出作者的哲学。
而显然,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这段话出自萨特著名的论文《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一九三九)。
这篇文章探讨的正是时间的主题。
时间体验的确构成了《喧哗与骚动》的整个第二部分借助于小说核心人物之一———叙事者昆丁的叙述所表达的贯穿性主题。
这主要是通过昆丁的爷爷留给他父亲,他父亲又送给他的那只著名的表来表现的。
昆丁叙述的时间段是一九一○年六月二日,这是他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
昆丁叙事的开头就是关于这只表引发的时间问题:窗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滴嗒滴嗒地响。
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reducto absurdum(归谬法),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你个人也未必有用。
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
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
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145较量过。
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
昆丁的父亲堪称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他告诉昆丁,人类也许可以征服一切,但只有时间是人所无法征服的。
所以昆丁父亲说:“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
”时间的维度最终把一切希望与欲望都消解掉了,你的一切希望与奋斗,在时间的面前最终都化为尘土,作为时间的具体象征物———手表,因此成为一个坟墓的象征。
就像中国的诗人说的那样,“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辛弃疾这首《摸鱼儿》中的另一句“惜春常怕花开早”,也正是人类在时间面前一种无奈的表征。
昆丁父亲的名言在这个意义上表达的正是类似的思想:衡量人的一切希望、欲望、努力、挣扎的最终尺度,只有时间。
这令人想到了根据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一个充满睿智的印度哲人的台词:“要做尽管做,结果都一样。
”这与美国导演卓别林的名言正好相反,卓别林则认为:“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总会写出圆满的结局来。
”卓别林传达的可谓是关于时间的乐观的看法,但似乎就有些浅薄了。
上面是从一般的哲理意义上理解昆丁父亲的这句格言。
而《喧哗与骚动》通过那只表传达的时间意识和哲学要更为复杂。
昆丁的父亲(或者说福克纳)还认为,一个人是他的不幸的总和,而时间正是你的不幸。
小说中的原话是:“父亲说,人者,无非是其不幸之总和而已。
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了。
”何以时间会变成我们的不幸?也许昆丁爸爸在说,我们最终的不幸是因为存在于时间之中,惟有时间是我们无法超越和无法摆脱的。
正像昆丁的叙事从头到尾始终伴随着那块表的滴嗒声一样。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昆丁做出的那个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举动:我来到梳妆台前拿起那只表面朝下的表。
我把玻璃蒙子往台角上一磕,用手把碎玻璃渣接住,把它们放在烟灰缸里,把表针拧下来也扔进了烟灰缸。
表还在滴嗒滴嗒地走。
我把表翻过来,空白表面后面那些小齿轮还在卡嗒卡嗒地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昆丁拧下来表针,但没有表针的表仍在滴嗒滴嗒地走。
他以为终146止了时间,实际上终止的只是时间刻度,而没有表针的滴嗒声更象征了时间的无形的存在。
美国哲学家巴雷特分析说,表没了表针,便不能准确地告诉昆丁所流逝的可计算的分分秒秒的时间进程。
因此,时间对他不再是一个可以计算的序列,而是一个不可穷尽又无法逃避的存在。
巴雷特认为这就是构成着我们生存的更本质的时间,它是一种比表、钟和日历更深层更根本的东西。
时间是稠密的媒介,福克纳的人物在其中走动,仿佛是拖着双腿涉水似的。
就是说,福克纳的人物其实是在稠密的时间媒介里穿行。
巴雷特说,这就如海德格尔常说的,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而取消钟表时间并不意味着隐退到一个无时间的世界里,正相反,一个无时间的世界———永恒的世界已经从现代作家的视界里消失了。
时间因此就变成了一种更无情、更绝对的实在。
“有时间性”是现代人的视界,一如“永恒”是中世纪人的视界一样(《非理性的人》,5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月版)。
为什么时间在现代人这里变成了一种更无情的存在物?巴雷特没有深入解释。
但一九九○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墨西哥诗人帕斯的说法却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他认为在传统诗人那里,空间的概念是主要的,比如中世纪的但丁的宇宙仅被一种微弱的时间之流所掀动,但丁笔下的那些灵魂,几乎处于一种不变的时间中,末日审判之后就不再流动了。
“在但丁中,空间吸收了时间。
只有空间,是可见的永恒之形式。
”他还认为,“汉诗中,时间也附属于空间,佛教中空的无上体验,对诗人王维来说就与取消了时间的空间有关。
例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是佛感悟空的类似现象”(《批评的激情》,25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版),因此,王维的诗中有对虚空的感悟和对空寂的感悟。
帕斯同时认为,与永恒的空间不同的是,西方的时间,尤其是现代时间,已经使我们成了流浪者,无休止地被驱逐出自身。
在这里,时间维度意味着一种动荡和漂泊,意味着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它是随着“现代”的字眼同时出现的。
换句话说,正是“现代”的幽灵使时间的意识空前强化。
所以巴雷特说“有时间性”是现代人的视界。
而这种现代的时间,也被本雅明称为“同质的、空无的时间”。
从巴雷特对昆丁的表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其实有两个“时间”的147概念。
一个是钟表、日历时间,一个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论的时间。
这也是萨特的意思。
萨特说我们常常会把“时间”与“时序”混淆。
所谓的时序,是指日期、时钟上标志出来的时间,而这日期和时钟是人发明出来的。
人们日常关心的,正是这个作为时序的时间。
很多学生(包括我自己当年)在课堂上常常偷偷地看表,或明目张胆地看表,然后就敲饭盆催促老师下课,他关心的正是钟表时间。
我自己也有一个猜时间的习惯,经常猜现在是几点几分?误差常常很小,就感到很自鸣得意。
但读了《喧哗与骚动》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昆丁父亲说:“经常猜测一片人为的刻度盘上几根机械指针的位置,这是心智有毛病的症象。
”所以萨特说,要理解真正的时间,必须抛弃这些计时的手段。
他引用昆丁父亲的名言:“凡是被小小的齿轮滴嗒滴嗒滴掉的时间都是死了的;只有时钟停下,时间才活了。
”因此,萨特认为昆丁毁掉他的手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这表明了昆丁以及萨特对机械时间的一种抗拒。
同样在抗拒这种机械时间的哲人还有本雅明。
他曾分析过波德莱尔的作品,认为波德莱尔的诗“把回忆的日子汇集进一个精神的岁月”,但这“精神的岁月”如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昭示的那样,只存在于“回忆”之中;而在这种“精神的岁月”之外,则是那种机械的、重复的、空虚的时间。
本雅明把这机械的时间称为“编年表”。
我们大都生活在一种编年表中,生活在日历中,生活在一种“时钟时间”之中。
而当时钟时间发生混乱的时候,比如钱钟书《围城》中那座也是祖传的老钟,慢了五小时,里面就会有时间错位带来的隐喻和深意。
钱钟书写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也正结束在对时间的荒谬感受和体验中。
萨特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分析,得出的一个更深刻的结论是:福克纳时间哲学中只有“现在”的概念,而且这个“现在”,“并不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划定界限或有明确位置的点”。
就是说,在《喧哗与骚动》中,“现在”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中位置明确的一个“此刻”。
萨特认为,《喧哗与骚动》中的“现在”,在实质上是不合理的,怪异而不可思议。
福克纳的“现在”就像贼一样来临,来到我们眼前又悄然消失了。
它不是朝着未来走,因为未来并不存在。
换句话说,福克纳小说148中的现在不是指向未来的,它只是现在。
一个“现在”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它赶走另一个现在。
所以福克纳的现在是一个加法算术,一个现在加一个现在,再加一个现在,剩下的仍是叠加在一起的“现在”。
因此,萨特认为福克纳的现在还有另一个特点———“L’enfoncem ent”(这是萨特论文中的法语用词。
当年萨特论文的英译者把这个词翻译成sus2 p ension,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中文译者俞石文翻译成“中顿”。
施康强则从法文直译成“陷入”。
而我觉得可能译成“悬置”更好)。
萨特说,福克纳的小说中从来不存在发展,没有任何来自未来的东西,他的“现在”无缘无故地来到而“中顿”(悬置)。
这一概括可以说解释了昆丁的意识流程:昆丁的叙述中充满了对过去的片断记忆,而这些记忆的碎片仿佛是都被塞进“现在”这个时刻的,一下子就把“现在”撑满了,仿佛在膨胀,成了一种加法,因此,“现在”就无限延长,仿佛悬置在那里。
这就是《喧哗与骚动》表现出的“现在”的特征。
萨特分析福克纳的“现在”的这种“中顿”(悬置)的特征是想说明什么呢?借助对“中顿”的“现在”的描述,萨特认为福克纳“把人写成没有未来的存在物”,福克纳笔下的人物,比如昆丁,只有过去,他们生存在过去的记忆的碎片中。
而“更坏的是他们的过去还不是按时序排列的,而是随着某种冲动和感情”的逻辑而排列的,“于是产生时序的荒谬”(福克纳语)。
就是说整个小说中的人物的记忆是混乱无序的,时间的次序也是混乱不堪的,同时人物的记忆只围绕着几个中心打转,如昆丁一直爱恋着的妹妹凯蒂的怀孕,昆丁的弟弟班吉的被阉割等都是这样的中心和焦点,至少是昆丁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释怀的情结。
所以萨特说“过去的次序是心的次序”。
这就是福克纳笔下人物的过去性。
于是我们得到了萨特的一个有名的比喻:“福克纳看到的世界可以用一个坐在敞篷车里往后看的人所看到的来比拟。
”坐在敞篷车里的你什么都可以看得见,但你看见的一切却在飞速后退,你在每一个现在的时刻看到的都是“过去”。
所以萨特称福克纳的主人公们,从不预见什么,没有未来性,“车子在他们往后瞧的时候把他们开走了”。
有研究者说,萨特的这一比喻极为出色,可以说明福克纳的几乎每一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