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空间哲学
探求时间与空间在哲学中的本质意义

探求时间与空间在哲学中的本质意义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维度,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便试图解读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探讨层出不穷。
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时间与空间不仅被视为物理世界的属性,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自我和他者的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求时间与空间在哲学中的本质意义,分析历代哲学家对这两个概念的看法,并尝试阐述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时间的哲学思考时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哲学家的思考。
早期的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他强调时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而帕门尼德则主张“存在是常态”,对时间的流动性持批判态度。
这种对立的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于时间本质的不同理解。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时间。
他将时间视为运动的量度,是变化发生的背景。
他指出,时间与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密切相关,并且只能通过具体事物和事件来定义。
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则提出了“先验论”的观点,认为时间不是外在于我们经验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先天感知世界的一种形式。
他认为空间与时间是我们认知现实世界的基础框架。
进入20世纪后,海德格尔在其作品《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的理解。
他主张“存在”是动态的,强调人的存在是一个时间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概念,以代表个人在时间流逝中经历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强调个体与历史、未来之间的关联。
此外,在物理学的发展中,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时间的视角。
爱因斯坦打破了经典牛顿时间观,将时间与空间结合成时空,使得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宇宙。
这一物理理论也引发了哲学思考,促使一些哲学家重新审视时间的性质。
空间的哲学思考空间作为另一个重要维度,也同样引发了众多哲学讨论。
早期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让我们初步理解空间及其位置。
亚里士多德将空间视为物体所处的位置,而不是独立存在于其外部的实体。
他认为,空间是实物存在和移动的条件,这一点对于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空间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空间与时间的哲学思考人类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和理解,自古以来就伴随着哲学的思考。
在哲学家们的推论和论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深思熟虑。
本文将探讨空间与时间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的观点。
一、空间的哲学思考空间是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基本属性之一。
哲学家们通过对空间的思考,揭示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1. 直观感知与哲学分析我们通过直观感知来认识空间。
然而,哲学家们认为空间并不仅仅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样子。
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先验的形式,是我们的感知能力所带来的一种结构。
而布鲁克纳则强调我们感知空间的能力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决定的。
2. 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牛顿的绝对空间观认为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与物体无关。
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空间是与物体相互关联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性原理,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了空间的特性。
二、时间的哲学思考与空间相似,时间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之一。
哲学家们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揭示了时间的本质和我们对时间的认识。
1. 时间的流动性柏拉图认为时间是永恒的流动,是上帝的表现。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时间视为运动的测度。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2. 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与空间类似,牛顿的观点是时间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柏拉图和康德认为时间是主观的,是人类感知和思维的产物。
他们认为时间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
三、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空间和时间紧密相连,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识。
它们在哲学思考中相互作用,并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宇宙和存在的问题。
1. 宇宙的起源在宇宙起源的问题中,空间和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哲学家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宇宙起源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哲学学派,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2. 存在的意义对于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中,空间和时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哲学家认为存在是由时间所决定的,是一种持续的变化和演化。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到对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以下是关于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的简要概述: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产物。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连续的,但它们不是无限连续的。
他认为空间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之间没有距离,只有位置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这些瞬间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只有先后关系。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此外,莱布尼茨还提出了“单子”的概念,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实体。
单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单子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单子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所决定的。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最基本的实体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这种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
然而,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他的观点似乎忽略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将物质与思维完全割裂开来。
此外,他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矛盾和漏洞。
因此,在理解和评价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

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审视时间和空间,我们会发现它们是我们存在和活动的基本维度。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类行为,在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都展开和运行。
然而,时间和空间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呢?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
一、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用来描述物质变化和活动的标准。
然而,时间本身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它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我们通过将事件和经验记录下来,来感知和测量时间的流逝。
这种观察和记录的行为使得时间具有了实际的意义,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时间是一种人为的概念,但它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时间的线性概念让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计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时间还是我们衡量个人成就和创造力的标尺,它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有限。
然而,也正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才感到焦虑和压力。
我们追求高效和生产力,却经常陷入时间的困扰中,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
二、空间的概念与时间不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物体和事物的容器。
空间不仅包括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还包括更广泛的宇宙空间。
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和体验空间,它是我们活动的舞台。
空间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范围,还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和触感。
然而,我们的感知并不总是准确的。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牛顿时空观念,宣布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奇特的时空结构。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使得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更加复杂和深刻。
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互相嵌套,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宇宙。
相对论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与物质的能量和速度密切相关。
当物体靠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空间也会发生压缩。
这种相互转化的关系让我们意识到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定义

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定义
在哲学中,时间和空间被视为一种绝对概念,是存在的基本属性。
它们被定义为物质运动轨迹的叠加和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距离关系。
时间被描述为事件的顺序和间隔,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概念,不需要其他概念来定义。
而空间则是指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距离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概念。
这两个概念不需要其他概念来定义,因为它们是其他所有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时间和空间被认为具有无限的维度,但人类能够感知的空间维度局限在三维以内。
此外,空间具有无限延伸性和无限分割性,而时间则被认为是无尽永前的。
时间和空间在哲学上被认为是互补的,并涵盖着时空的概念。
它们被认为具有绝对性,但在测量数值上相对于参照系而言是相对的。
例如,在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测量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尺子,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此共尺上表现依存规律,即遵从洛伦兹变换。
综上所述,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定义是指物质运动轨迹的叠加和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距离关系,它们被视为一种绝对概念,具有无限的维度和绝对的特性。
从哲学角度看时间与空间

从哲学角度看时间与空间当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方式时,时间与空间是两个无法回避的核心概念。
它们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框架,也是哲学领域中众多思想家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时间,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神秘的存在,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思维。
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天到冬天,从年轻到衰老。
但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是仅仅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些观点认为时间是一种绝对的、均匀流逝的实体,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类似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就像一条无尽的河流,平稳地流淌着,对于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相同的。
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认识。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并非绝对均匀,而是会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所处的引力场强度而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时间具有相对性,它与空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宇宙的四维时空结构。
对于时间的感知,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当我们沉浸在喜欢的活动中,时间似乎飞逝而过;而当我们处于痛苦或无聊的状态时,时间则变得异常漫长。
这表明,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度量,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和主观体验密切相关。
在哲学思考中,这引发了对于时间本质的更深层次的疑问:时间是否只是人类意识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出来的概念?还是它具有某种超越人类感知的客观实在性?空间,同样是一个充满谜题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能够感知到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
但空间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是一种虚无的容器,等待着物体去填充,还是与物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存在?哲学家们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空间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是一种先于物质的绝对框架。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空间是由物质的存在和相互关系所决定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空间。
这种争论在现代物理学中也有所体现。
量子场论认为,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场和量子涨落。
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概念

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概念时间与空间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人类对我们所处于的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手段。
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一、时间的哲学概念时间是指宇宙中一种连续不断的,无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时间是一种数量属性,它是量化宇宙中事物变化所需要的数值。
时间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学,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来制定日历和计时法,从而开始了对时间的认知。
在现代哲学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拥有自身规律和逻辑结构的现象,它是绝对存在且无始无终的。
时间有两种概念: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
相对时间是指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序列,它是相对的、主观的和相对于参考系的。
绝对时间是指时间的存在和流逝无论是否有人类记录,是以恒定的速度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是客观的和绝对的。
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时间是人类感知世间万物的纽带,它是我们记录历史变迁的方法,也是人类进行组织和计划的基本工具。
由于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所以人类必须珍惜时间,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
二、空间的哲学概念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范围,它是物质的延伸和展开。
空间可以视为无限延伸的三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容器。
空间的概念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宇宙是一个层层叠叠的天空,是由上帝创造并维护的。
然而,随着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空间的概念有两种: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
相对空间是指与观察者相关的空间,它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绝对空间是指独立于物体的空间,是相对于物质的位置特性而言的。
空间同样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空间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是我们所处的环境。
人类利用空间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交,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高度相关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时间和空间一起构成了宇宙的本质,它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解释以及对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解读

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解读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基本概念,它们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然而,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人们始终存在着一种疑惑和困惑。
在哲学中,有许多学者和思想家探讨过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解释。
在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基本框架。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根据相对论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相对于每个观察者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
这就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取决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和位置。
例如,当一个人以很高的速度运动时,时间会变得更慢,空间的扭曲也会出现。
这一思想挑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常规理解,并提示我们重新思考它们的本质。
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思维的内在形式的观点。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实体,而是我们主观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的感官和理性通过时间和空间给予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康德将时间和空间视为我们主体性的预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前提。
这种观点使我们意识到,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现实实体。
另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则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和涵义。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媒介。
他将时间和空间视为我们存在的一种表达,是我们与世界联系和交流的方式。
在他的观点中,时间和空间不仅仅是我们的认识和观念,而且是我们与世界实在性相融合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解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现实性和存在意义。
除了以上观点,还有一些修辞学家和文化学者从人文的角度解读时间和空间。
他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运用方式有所差异。
有些文化强调时间的线性和顺序,注重效率和计划,而有些文化则强调时间的循环和现在,注重当下的体验和情感。
同样,空间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时间的奇思妙想。电影 《时光骇客》讲述赞克· 吉布斯的最大愿望就是 可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是当他偶然 间从他父亲那数不清的发明物中发现了一块奇 怪的手表并且偷偷据为己有后,他的奇妙之旅 从此便开始了。周围的世界在一种神秘力量作 用下,时间变得好像静止了。很快,赞克发现, 原来秘密就来自这块手表,并且他很快就掌握 了操纵的窍门。于是他与他的新朋友,聪明漂 亮的弗朗西斯卡一起在静止的时空里感受这无 拘无牵的快乐。
纪录片《PBS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改变世界的方程-相对论 的故事》、《爱因斯坦的生死方 程》、《爱因斯坦的大脑》等介 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的本质是时 空弯曲。如果一个恒星非常巨大,到最 后就有可能支撑不了自己的引力,成为 黑洞。在宇宙到处充满了黑洞,在天文 学上已经被证实了———比如银河系的 中心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方法二:黑洞。超大黑洞可以更明显地 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这种超大黑洞就 像是一部天然的时间机器。如果一艘宇 宙飞船进入超大黑洞,那么假设它在里 面度过了1年的时间,而返回地球时发现 已经过去了2年。
方法三: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如果 能够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 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 最快的法则,而致使舱内的时间放慢。 宇航员以这种方式飞行一个星期,地球 上的时间就过去了100年,从而实现通往 未来之旅。
因此,通过虫洞,我们可以实现超远距离的星 际旅行,这种旅行比前面提到的以光速运动来 进行旅行还要快!比如,我们要抵达距离我们 6.5光年的最近的宜居星球,即使以光速运行, 也要6.5年之后才能抵达,以光速的千分之一 来运行,需要6500年才能抵达,而通过虫洞, 也许我们仅仅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根据开普勒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天文学家对 德雷克方程进行改进,并估算出最接近我们的 宜居类地行星可能只有6.5光年的距离。
电影《黑洞危机》讲述了在美国 一个中心城市的科学实验室里, 一个粒子的加速装置发生了意外, 导致实验室里产生了一个不断扩 大的黑洞并且从黑洞中走出一个 拥有极大电流的恐怖异种,这一 切使得整个地球开始巨烈的震动 并开始迅速吞噬着一切,房屋、 生命乃至整个地球。
《黑洞》讲述了在外太空探险的美国“天鹅号” 太空船,由冷酷严峻的蓝刻博士领导,他有一 个狂妄的科学计划,机缘巧遇的“天鹅号”找 到了宇宙最神秘的禁地——黑洞,他们不顾一 切的闯入,经历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冒险历程。 以黑洞为题材的电影还有《黑洞频率》、《黑 洞表面》、《战栗黑洞》、《黑洞乌托邦》、 《黑洞拦截》、《黑洞异变》、《虚无》等。
根据弦理论科学家提出了多维空间的假 说。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世界是一维的时 间加上三维的空间,即四维时空,但是 科学家认为空间不仅仅只有三维,可以 有多维,甚至可以有十一维,但是我们 目前只能感知到三维空间。如果我们能 在高于三维的空间中进行操作,那么就 可以办成很多在三维空间中无法想象的 事情。
牛顿在其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中给出了如下定义:“绝对的、真实的数 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 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牛顿认 为,绝对时间具有客观性,与个人的感觉无关; 绝对时间具有单向性,历史不可能倒演;绝对 时间均匀地流逝着,与个别物体的运动状态无 关。牛顿的这种时间观重回亚里斯多德式的客 观时间,也符合我们的直觉,直到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推翻它,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不那 么符合我们的直觉。
例如在《星际穿越》中,主人公 进入黑洞而到达四维空间的情境。 在电影《异次元杀阵:超级立方 体》中,科学家根据计算,设计 出四维空间的模型,并且把这个 模型灌输到一群被催眠的人的大 脑中,于是这些人在梦魇中被困 在四维空间之中。
时间旅行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认为,时 光之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他提出了三 种理论上可行的时空旅行方式。方法一: 虫洞。时光隧道也许就是虫洞。人类也 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 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也就 是说,虫洞不仅仅是实现空间跨越的方 式,也是时间穿越的方式。
《星际之门》讲诉美国军方在地球的某处发现 了一个奇怪的圆环,发现这个圆环通过特定编 码的推动能与另外一个圆环联通,形成一个虫 洞,可以进行空间旅行,军方小队一起穿越这 星际之门,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探险。《星际迷航》 第11部中,太空飞船使用曲速引擎,不仅能进 行时间旅行,还可通过黑洞视界进行作战,将 敌方的飞船困住,并将其送回过去。人类掌握 了黑洞和时空隧道的原理,可自由进出不同的 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卡尔· 萨根的科幻小说《超时空接触》 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女主角穿越了虫洞,来 到了宇宙中的不同星系,看到了其他智慧生物生 活的星球。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片尾处,“都教授”最 后借助“虫洞”返回地球与千颂伊见面。 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决战猩球》中,三名宇航 员意外卷入时空隧道之中,而降落在一颗由猩猩 统治的星球上。这几名宇航员飞行了一年半,而 地球上的时间则过了两千年。 《银河访客》的片尾处,保护号太空飞船必须要 穿越黑洞才能返回地球。
《K02灾难制造者》讲述了有人意外 发现许多重大灾难的档案照片里都 有一个长相奇特的黑衣男子。通过 这个线索,他阻止了一场空难、阻 止一列地下铁列车翻覆、并且试图 阻止装满一万多人的体育馆失火。 同时,两个来自未来的人试图阻止 他阻止这一切的灾难。
《拦截时光隧道》讲述了比尔是航管局 的工程师,由于一架波音747客机神秘失 事罹难,为调查失事原因,意外结识了 露易丝,原来她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人, 可自由穿梭于时光隧道,为找回一枝失 落的时空枪而返回地球,比尔欲追随露 易丝返回第三世界,由于他的入侵,造 成时空的大混乱,引发整个未来世界即 将崩溃……。
而在当前,试图把量子力学(处理微观 世界)同相对论(处理宏观世界)相统 一的最前沿科学理论是“弦理论”。 弦 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 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 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 “弦”。
《优雅的宇宙》是探讨二十世纪物理 学一项重大发现——“弦理论”(String Theory)的纪录片,从爱因斯坦到现代 在“弦理论”上的发展过程,深入浅 出地作出介绍。弦理论认为宇宙原本 有十一次元空间,及后发生了一场爆 炸,使当中一些次元收缩到基本粒子 的空间之中,造成天文物理学家在观 测天象时出现差距。
而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 几何属性(曲率);按照广义相对论,在局部 惯性系内,如果不存在引力,一维时间和三维 空间组成四维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如果存 在引力,引力引起时空弯曲,因而时空是四维 弯曲的非欧黎曼空间。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石 头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下落(这是我们所通常熟 知的),可以描述为: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 了时空的弯曲,石头本身没有动,而是石头所 处的时空在弯曲而已。
在牛顿经典力学中,时间和空间彼此独立,没 有任何联系。而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 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 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 单独谈论空间和时间没有任何意义。根据狭义 相对论,当物体(钟)以接近光速运动时, “钟”指示的时间会变慢。而当物体( 尺子) 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其长度沿速度方 向会缩短。通俗的说,“时空的相对性”会造 成高速运动物体的“钟慢、尺缩”效应。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唯一能穿越所有维度的存在,它可 以在不同维度空间里变慢或者变快,但无法 倒流! ——《星际穿越》 不要妄想改变过去,过去任意一个细节的 改变都会引起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那 永远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蝴蝶效应》
时空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 问题,从古到今,哲人和科学家就一直在探索, 如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在古希腊神话 中,原始的时间神祗是克罗诺斯(Chronus), 又称时间之神,宇宙之初最先诞生的神祇。后 来由丰饶女神瑞亚(Rhea)来掌管时光岁月的 流逝,以及时序诸女神来掌管时节或者季节。 在中国汉族神话中,掌管时光运行的是“羲和” 和“常仪”。当人们无法用理性来解释时间时, 只能想象出掌管时间的神灵。
根据狭义相对论,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 个思想实验:有一对双生兄弟,其中一 个进入一艘宇宙飞船作接近光速的长程 太空旅行,而另一个则留在地球。结果 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我们发现他比他 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轻。这有点类似于 中国民间故事中,“天上一日,地上十 年”。虽然这种说法比较夸张,但是还 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不是运动,而 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时 间是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以及“时 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也就是 说,时间是和运动密不可分的,运动的 前后连续性就是时间。可以说,亚里斯 多德的这种观点奠定了西方时间观的基 石。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了另外一种时间观, 把时间同心灵联系起来,他认为,“现在是时 间的全部;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或许 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 在三类。如果说亚里斯多德的时间观是客观时 间,那么奥古斯丁的时间则是主观时间,时间 就是现在或当下,我们活在每一个当下之中, 过去只是已经消失的现在,未来是将要到来的 现在。
时空线索》讲述了特工德格利用虫洞时 间隧道回到了四天前,揭开了这起爆炸 案的来龙去脉,并挽救了其他人。《虫 洞效应》中,来自未来的人工智能有机 体来到我们的现在时空,并且试图挽救 我们的世界。《时间裂缝》讲述了一艘 客机飞入虫洞遭遇时间停滞。
不过电影编剧们对这三种方式似乎并不满意, 他们构想出更加新奇的时间旅行方式,比如制 造出一个时间机器,坐在里面进行控制,就可 以穿越过去或者未来。例如电影《时间机器》 中,主人公最后穿越到了80万年后的地球! 《终结者》中,机器人和人类都分别制造出时 间机器,并且派出机器人回到过去。《回到未 来》中,一群人驾驶时空飞车穿梭与过去和未 来。《超时空接触》中,主人公通过射电望远 镜接收到来自织女星的文明信号,其中还包含 了时间机器的设计图纸,人类根据图纸制造出 了时间机器,并把主人公送往织女星系统中, 这趟旅程最大的收获是宇宙中存在无数个文明, 时间机器甚至不是织女星文明建造的,在它们 之前已经有更加高级的文明建造了时间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