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合集下载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

导致水患发生;另一方面,薪炭需求增多和植被恢复能力降低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间接导致了水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1](清)金光祖.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3](清)张廷玉等.明史(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王建华.山西灾害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5]朱士光.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J].中华魂,2014(22).[6]王富强,韩宇平.黄河宁蒙河段冰凌成因及预报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7]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8]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9]河南省水文总站.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M].河南省水文总站,1982.[10]淳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淳化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11]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J].江海学刊,2001(5).[12]庾丽萍.元明清的黄河水患及治理[J].陕西水利,2006(6).作者简介:王威(1994—),男,汉族,山西高平人,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夏如兵(1969—),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近现代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朱希良)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陈小宁摘要:中国美国苏联战略三角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酝酿,其形成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破裂、美苏关系缓和及新的力量中心崛起。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实行“双和”战略及“和中抗苏”战略,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加紧与苏联在“中间地带”的争夺。

浅谈中美关系1500字

浅谈中美关系1500字

浅谈中美关系1500字中美关系指的是两个有着非常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多边交往,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

从历史上看,中美关系的演进始终处于复杂的曲折中,时而利好,时而利弊。

中美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84年,当时美国首次向中国发出外交信号,并将其视为一个站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此后,两国的关系发展至现代,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必须承认,这一变化对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进入缓和期,两国逐步恢复政治联系,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两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

从经济关系来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两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另外,中美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就文化关系而言,中美两国也在不断拓展文化交流,除了传统文化交流外,两国也在各自国家内部加强文化交流,如中国政府支持美国学者前往中国进行研究,美国政府也鼓励美国人去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总的来说,两国的关系发展非常顺利。

自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中美经贸协议、中美联合声明等,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美两国也因地理位置的共同优势,共同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两国也在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美关系虽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两国在贸易、投资、人权、台湾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双方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保持友好的双边关系。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多边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双方应该在解决分歧问题上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双边关系解冻

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双边关系解冻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从敌对到和解之路——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社会工作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一班20101031111 虞文旗2011/11/1从敌对到到和解之路——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内容提要】:中美关系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的20年中,处于敌对和隔离的状态。

从1969年起,出于各自的根本利益,两国开始了关系解冻的艰难历程,并在1972年实现了尼克松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

此后又经数年的曲折,两国最终克服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上的深刻差异,跨越了鸿沟,在10年后终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关键词语】:国家关系....战略需要....融化..正常化.....共同利益....对抗..合作..解冻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美蒋为首的国民党的统治,在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维持亲美的蒋介石在中国的独裁统治,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美国这一设想破灭,其在亚太西岸的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动摇。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对内采取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政策、对外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成为美国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的深层原因。

朝鲜战争的爆发,恶化了本已紧张的双边关系。

因而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两国关系彼此敌对,忌讳莫深,甚至因越战而再度走到战争边缘。

彼时的中美关系,犹如坚冰,冰封不化。

然而,历史的车轴总是在不断转动的,覆盖在中美两国关系之上的坚冰,在和煦的暖风中悄悄地融化着。

共同的利益和战略需求以及为了适应世界格局的客观发展,中美两国抛开了20年的龃龉,战胜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的隔阂和苏联的掣肘,开始寻求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否极泰来。

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在40年前开始解冻呢?综合各种因素,中美关系能够跨过鸿沟实现正常化,有以下四个原因:一、中国为自身安全与内外政策想——“联美抗苏”首先,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经历20年的建设,国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美关系的沿革与展望

中美关系的沿革与展望

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可谓起伏跌宕。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总结中美交往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可谓纷繁复杂,风云变幻。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 年—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但以对抗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断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美关系成为一块难以消融的坚冰。

但美国又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于是从“扶蒋反共”政策转到犹豫观望上来,并试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

但由于美国在台湾、停火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诚意,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紧张的中美关系开始趋向缓和,合作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70 年代初,美国因侵越战争失败,对苏联又丧失了核武器的绝对优势,于是在苏联面前采取了守势。

尼克松总统上任后,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准备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抗衡苏联。

而中国方面,自珍宝岛事件后,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也有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中美两国开始走到了一起。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一直没有进入一个顺畅的轨道。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在其国际战略中已没有多大利用价值,遂用“人权”、“民主”等问题对中国施以压力。

1999 年5 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在2000年恢复了高层互访和对话,但美国仍然在人权和台湾等问题上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中美关系仍然没有回到良性的轨道上来。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日文章:反思中美关系作者:史蒂芬·罗奇美国和中国高官将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第六次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两国目前在诸多方面存在双边摩擦——包括网络安全、东海和南中国海领土纠纷及货币政策。

因此,此次峰会是一次深刻反思这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家关系的良机。

美国和中国处于一种不太自在的互拥——它们的经济关系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相互依附”(co-depend ency)。

两国关系的升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在收拾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残局,而美国则陷入了与滞胀的苦斗。

两个极度渴望经济增长的国家一拍即合,为利益而建立了“权宜婚姻”关系。

中国很快就从出口拉动型经济模式中获益。

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依赖美国为最大需求源。

美国则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商品,来帮助收入有限的消费者维持生活;同时也从中国进口过剩储蓄,填补其前所未有的国内储蓄不足,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巨大胃口,让美国不必担忧赤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权宜婚姻”演变为全面与一开始就不健康的“相互依附”。

双方都将这一关系视为理所当然,并将失衡增长模式推得太远——美国产生了支撑创纪录消费狂潮的巨大资产与信用泡沫,而中国出口的增长说到底,是依赖美国的消费泡沫。

失衡愈演愈烈。

持续30年、每年10%的超常增长,让中国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困境中——巨大的资源和能源需求、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

巨额中国经常项目余额,来自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

日益恶化的美国失衡是中国失衡的映像——巨大的国内储蓄不足、前所未有的经常项目赤字、过度负债、归根结底建立在投机流沙上的依赖资产的经济。

不难预测,随着“相互依附”的固有问题,两国之间的分界线也变得日益模糊。

过去10年,中国出口累积增长的超过60%,来自西方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

换句话说,中国出口奇迹的创造者,不是得到国家支持的中国公司,而是西方制造的高效离岸解决方案。

中美关系观后感500

中美关系观后感500

中美关系观后感500
中美关系在当今时代起着重要的作用,双边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是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近几年,中美关系一直受到重大考验,关系处于较紧张的状态。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中美关系近500年发展变化,对当今双边关系进行思考,使大家能够从历史、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状况等方面来评估中美关系的发展。

眼下,中美关系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影响着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状况。

那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变化,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

从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关系上来看,双边关系从无到有,从充满敌意到友谊。

历史上,中国自古以来就与美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便有其他紧张关系,但双方也有着诸多合作,逐渐增进了情谊。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中美关系也由较深的敌意演变成现在的友好关系。

随着近几十年的中美交往,双边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近十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双边关系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中,两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了中美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投资等活动,大大推动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美关系仍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在南海、贸易等领域的争端,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显而易见,在短期内,双边关系仍会面临剧烈波动与考验。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变的历史,我们不能忽视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在发展中双边关系受到的种种困难。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极力努力,能够打破目前的僵局,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保持永久的友好关系。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作者:杭辉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05期摘要:近期,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双方在经济方面剑拔弩张。

的确,当下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困局大部分来自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当然,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美之间崛起与反崛起,遏制与反遏制必然常态化,中美关系的走向对世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中国外交局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中国外交关系三大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在这三大突破之中,高中历史教材一致认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三大突破的关键,那关键的原因何在?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关键所在,笔者试图在历史情境中解释这一关键。

关键词:20世纪70年达;中美关系;三大突破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73-1历史老师在教授《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一般都会总结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三大突破的内容,会重点告知学生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但促进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根源,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历史情境,探寻历史真相。

一、历史情境——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对华政策,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一边倒”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的安全问题。

正是由于中苏同盟的强大威力,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军事上不可一世的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不敢轻易入侵中国本土。

此外,中国还争取到了前苏联的经济援助。

这些援助对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最终建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一边倒”同历史上的任何战略一样,并非十全十美,而是有它的不足,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它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自20世纪初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从初期的合作与友好,到后来的对抗与竞争,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就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历史回顾中美关系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华工移民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兴起。

这些华工和留学生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发展思想,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裂变,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中美之间的经济、文化、学术交流的增加,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友好态势逐渐形成。

二、经济合作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美经济合作也日益紧密。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前来投资和开展合作。

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

然而,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波动。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这使得美国感到威胁。

由此,中美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竞争和摩擦。

三、军事与安全合作的挑战军事与安全合作是中美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国频繁地进行军事演习和渗透活动,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同时,中美在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南海争议以及朝鲜半岛问题等。

四、文化交流的推动中美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民往来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建立。

中美之间的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互动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然而,近年来,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两国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差异,一些文化交流项目受到限制,这使得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面向未来的展望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日文章:反思中美关系作者:史蒂芬·罗奇
美国和中国高官将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第六次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两国目前在诸多方面存在双边摩擦——包括网络安全、东海和南中国海领土纠纷及货币政策。

因此,此次峰会是一次深刻反思这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家关系的良机。

美国和中国处于一种不太自在的互拥——它们的经济关系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相互依附”(co-depend ency)。

两国关系的升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在收拾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残局,而美国则陷入了与滞胀的苦斗。

两个极度渴望经济增长的国家一拍即合,为利益而建立了“权宜婚姻”关系。

中国很快就从出口拉动型经济模式中获益。

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依赖美国为最大需求源。

美国则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商品,来帮助收入有限的消费者维持生活;同时也从中国进口过剩储蓄,填补其前所未有的国内储蓄不足,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巨大胃口,让美国不必担忧赤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权宜婚姻”演变为全面与一开始就不健康的“相互依附”。

双方都将这一关系视为理所当然,并将失衡增长模式推得太远——美国产生了支撑创纪录消费狂潮的巨大资产与信用泡沫,而中国出口的增长说到底,是依赖美国的消费泡沫。

失衡愈演愈烈。

持续30年、每年10%的超常增长,让中国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困境中——巨大的资源和能源需求、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

巨额中国经常项目余额,来自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

日益恶化的美国失衡是中国失衡的映像——巨大的国内储蓄不足、前所未有的经常项目赤字、过度负债、归根结底建立在投机流沙上的依赖资产的经济。

不难预测,随着“相互依附”的固有问题,两国之间的分界线也变得日益模糊。

过去10年,中国出口累积增长的超过60%,来自西方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

换句话说,中国出口奇迹的创造者,不是得到国家支持的中国公司,而是西方制造的高效离岸解决方案。

这导致了一场经济上的身份危机:谁是中国——他们还是我们?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总是以否认来掩盖失衡——但纸是包不住火的。

最终,掩盖会破裂,失衡会导致摩擦和指责——指责“相互依附”的伙伴,应该为自
身制造的问题负责。

这就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指责中国造成了它的贸易赤字,对它的工人造成了压力,以中国所积累的巨大外汇储备,为中国操纵货币的证据。

中国则强调美国的储蓄不足来反驳——这个缺口必须通过来自外国的储蓄盈余、经常项目赤字和与100多个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来填补。

它指美国不应该坚称双边失衡,是美国多边问题的根源。

同样的“相互依附”指责游戏,在网络安全争议中也表露无遗。

美国声称中国出于竞争考虑窃取知识产权,给公司和工人造成严重伤害。

中国则宣称美国也进行同样不当行径——对国际领导人、贸易谈判员和外国公司,广泛进行网络间谍行动。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出现在东海和南中国海的安全纠纷。

根据同盟友条约的义务,美国将直接被牵涉其中。

美国向亚洲的“重新平衡”战略,也加剧了紧张局面。

摩擦越持久,事故或误算导致军事行动的风险就越大——最终可能演变为决裂噩梦。

美国和中国可以通过将双方的关系,重置为更具建设性和可持续性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y)来摆脱“相互依附”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结局。

相互依存关系鼓励伙伴之间健康的互动,双方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依赖另外一方,并且在维持自身身份认
同的同时,意识到双边关系的互惠互利。

即将到来的战略与经济对话,给美国和中国提供了一个抓住共同机会的沟通平台。

两国应该用双边投资条约推进关系,这能够强化基于规则的市场准入,最终促进更大的贸易自由。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型经济,将能够抓住中国服务拉动型消费社会崛起所带来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也能够利用美国的专长和经验,更好地实行其艰难的经济再平衡政策。

与此同时,对话应该将目标放在重启一年前开始的网络安全问题军事交流上。

这一交流,最近因为美国司法部对五名解放军军人提出刑事指控而被叫停。

在这方面,目标同样应该是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沟通——这对于以资讯科技为根本的全球化时代的每一个现代经济体,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中国和美国继续陷在“相互依附”陷阱中,这些方面的进展就不可能发生。

只有抓住相互依存的机会,才能让现有霸权和崛起新大国减少摩擦,专注于互惠互利的可持续繁荣。

(作者Stephen S. Roach是耶鲁大学教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主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