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

合集下载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

1971年8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

当年12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

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3.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与劳务量。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消费支出。

②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投资支出。

③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贬值,鼓励净出口支出。

(2)总需求曲线会移动的原因是:①消费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多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3. 在改革的主要措施方面 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 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 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 都通过社会保障、公 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 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 盾,维护统治。

它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大大扩大了社会 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1946年2月的《就业 法》,1958年9月的《国防教育法》, 1964年8 月《1964年机会法》, 1965年7月的《医疗保 障法》,以及60年代通过的一系列教育立法和 就业, 劳力, 医疗, 住房等保障措施, 已使美国 的社会保障形成特色, 并成为名符其实的“福 利国家”。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 着大调整: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 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 新工业、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 “夕阳”工业也需要时间;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 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 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同样 需要时间; 这时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 美国1950年民间劳动力 6220万人,1970年8270万人,1980年10860万人。 1950-1965年, 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19651980年有5500万人加入了劳动大军, 增加了40.5%, 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 到1 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 仍有增无减。与以往不同, 还增加了地区性、部门性 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 难题。



2.在改革面临的任务方面 首先,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50-60年 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 于破产的1 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 题; 而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 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 第三, 在30年代,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 法西斯势力上台; 在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 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

高二历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试题

高二历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试题

高二历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试题1.下列表格为欧共体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推测其要认定的时期可能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平均失业率”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滞胀危机,即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此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因此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A.促进了社会和谐B.强化了国家机器C.阶级矛盾基本消除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答案】A【解析】社会福利政策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故选A。

B项与材料政策无关;C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阶级矛盾无法消除;D项明显错误。

【考点】福利制度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4.“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量。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2009-02-22 23:29一、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1995年前后,广大美国雇佣劳动者遭遇了实际工资持续下降的困境。

工资挤压不仅折磨处于不利地位的工人,而且也折磨大多数的美国家庭。

过去许多美国人都盼望将来收入能够稳定地上升,而现在对于他们来讲,能勉强保持原来的水平已经不容易了。

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主要媒体如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和其他期刊先后发表文章详细叙述了美国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和生活标准的侵蚀。

到1995年底,这一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了。

商业周刊在1995年7月刊登一篇题为“工资挤压”的封面文章。

其中写到:“在复苏阶段的4年中,利润率达到45年来的最高点,失业率保持相对较低水平,贬值的美元已将国外的竞争者置于守势。

美国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就象经济还处在旋尾降落状态。

许多措施正在破坏现有的支付系统和工作结构,代替它们的是新的低工资率、削减的增长和将工作分包给较低费用的供贷商。

”(注:Aaron bemstein,“The Wage Squeeze,” Business Week, July 17,1995,p.55.)1995年夏天纽纽时报经济学记者路易斯·尤奇泰尔写到:“虽然(猛然跌落的工资)问题已经折磨美国人很多年,只是现在才上升到主要问题。

”(注:Louis Uchitelle,"Flat Wages Seen as Issue in'96 Vote,"New York Times,August 13,1995,p.26.)经济专栏作家威廉姆·格雷德在1995年11月写到,“不管是从新闻摘要中,还是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了解对大多数美国家庭的持续工资收入侵蚀。

”(注:William Greider,"Middle-Class Funk,"Rolling Stone,November 2,1995,p.35.)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资挤压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集点之一。

二、企业界与正统经济学界的态度与辩护对于广大工人工资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企业家们主要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一问题。

他们并不担心广大工人的工资挤压问题,反倒认为这种现象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们从未对工薪家庭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认为工资下降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保持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保护小企业免受倒闭的厄运。

当媒体报道每月工人收入的数据时,他们也是对工资的停滞或下降持肯定态度,并未考虑到它对依靠劳动收入的广大劳动人口带来的后果。

关于美国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问题,正统经济学界或采取回避的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对工资挤压问题进行辩护,甚至否认工资下降的趋势存在。

否认工人实际报酬下降的学者主要存在三种说法:(1)福利抵消说。

许多人认为,在近几十年,包括保健、保险等的雇员福利有了显著的增长。

如果雇员福利被准确计量的话,会发现福利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工资的下降。

结果是,雇员报酬——工资和雇员福利的合计在近几十年实际是增长了。

工人现在的情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

(2)通货膨胀率夸大说。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统计局(BLS)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通货膨胀的估计夸大了生活成本的实际增长。

伯斯金(Boskin)委员会的报告坚定地持有这一观点(伯斯金等1998)。

如果通货膨胀率被高估,通货膨胀对工人工资的侵蚀作用也就相应地被夸大了。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当用一个正确的生活成本指数来缩小名义工资时,会发现雇员现在的实际工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3)人员范围说。

此观点是将工人的范围扩大,不仅包括生产和非监督雇员,而且包括监督雇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例如,纽约时报记者希尔维亚·纳萨尔在1994年末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工资变动显示出一种转变,即大部分新产生的工作的工资高于平均工资。

“结果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所有雇员的平均小时工资,正在缓慢上升。

”(注:Sylvia Nasar,"Statistics Reveal Bulk of New Jobs Pay Over Everage,"New York Times,October17,1994,p.A1.)纳萨尔得出结论所用的数据,既包含生产和非监督工人,也包含那些处于收入结构的顶端的雇员,例如总收入持续上升的首席执行官。

长期反对工资挤压观点的人从没有忽视过处于企业职员上层10~20%的人群的收入比其他任何人都增长得更快。

评论家J.沃顿泊格也提出,许多人强调生产和非监督工人实际收入系列的工资挤压是错误的。

他认为这一系列是一个“不准确的”的描述,因为它“只关心现金支付,而忽视了福利。

”应跟踪包括福利的总报酬。

他还进而指出,应考察所有雇员小时报酬指数,追踪所有雇员,包括那些在顶层和在底层生活的人。

这样,“那条线呈明显的向上趋势……”(注:Ben J.Wattenbrg,Values Matter Most:How Republicans or Democrats or a Third Party Can Win and Renew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New York:Ther Free Press,1995,p.78.)三、关于工人实际收入衡量指标的讨论对美国工人可支配收入的统计计量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问题。

二战以来,随着大萧条的结束和工会运动的蓬勃发展,美国劳动统计局一直采用公布的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跟踪美国工人的平均生活标准。

这个系统衡量工人平均每周税后工资的实际价值。

但在1981年里根政府以统计困难为借口中断了这个指数,政府再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指标,这使人们不能得到衡量工人收入有效购买力的任何官方统计资料。

但左派经济学者为了连续追踪生产和非监督工人的实际经济状况,则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反映工人实际报酬和购买力的更准确的计算方法。

1.美国劳动统计局:周可支配收入美国劳动统计局在1930~1982年期间用来反映美国工人购买力趋势的统计是“有三口人依赖的工人的实际周可支配收入”。

为衡量社会保障和联邦收入税的扣除对典型工厂工人税后实得收入的影响,自1937年美国实行社会保障法后,于1939年开始计算可支配收入系列。

周可支配收入每月由劳动统计局公布,它的目的是通过考虑消费者物价变化和对联邦收入税和社会保障贡献的扣除,跟踪工厂工人的购买力。

在60年代早期,这一系列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私营非农业部门生产和非监督工人。

根据劳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工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在1948年到60年代中期快速增长,并在以后的10年中呈较弱的和不稳定的增长趋势,最终在7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

到这一数据公布的最后一年即1981年,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已经下降到50年代后期的最低水平。

20世纪80年代早期工人平均的生活状况比50年代晚期糟糕的结果,使许多正统经济学家感到迷惑。

就工人的购买力来说,其他官方统计指标(例如实际人均可支配个人收入,或25岁以上男性全职工人的毛周收入)说明没有停滞,更不用说下降了。

在70年代早期正统经济学家就开始对周可支配收入系列提出一系列的批评,认为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人实际的购买力。

他们指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组成的变化。

认为自60年代中期,美国劳动力组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年轻工人和妇女的加入,使临时工作增加,从而使平均收入下降。

(2)联邦所得税的处理。

劳动统计局计算由“典型”工人交付的联邦所得税已经不合适了。

典型工人已经不再是三口人依赖的家庭的唯一就业人员,许多其他工人也支付所得税,但他们实际支付的所得税与劳动统计局计算可支配收入时扣除的所得税有差异。

(3)州和地方所得税的补贴。

劳动统计局没有考虑由工人支付的州和地方所得税的补贴,从毛收入中扣除的只是对联邦收入税和社会保障贡献的估计。

(4)劳动统计局使用的用于城市工薪工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W),不能正确反映通货膨胀对工人购买力的影响,因为其对住房成本的处理不当。

(5)可支配收入的整体概念不完全。

还应包括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社会保障福利甚至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等。

由于以上原因,正统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周可支配收入系列的下降趋势并不能正确反映工人购买力的实际变动。

例如,布鲁金斯学院的乔治·柏瑞在1972年就把周可支配收入系列称为“最大的误导”,断言实际工资增长的停滞根本不存在。

1979年,国家就业和失业统计协会报告说,这一系列“……是误导的,因为它不是与有三口人依赖的已婚男性相关的收入数据;它只是做了联邦收入税负债和通货膨胀调整的社会保障扣除的所有工人收入的平均数。

这一混合的数字不能衡量它打算计量的东西。

”乔弗瑞·默尔(Geoffrey Moore),劳动统计局前委员在1980年说:“这些统计已经成为由联邦政府公布的最严重的误导系列。

它们存在严重的向下倾向。

”美国劳动统计局劳动研究部主任保尔·弗雷姆(Paul O.Flaim)提出,周可支配收入系列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认为它的有效性已经完结。

(注:Paul O.Flaim 1982.The spendable earning series:has it outlived its usefulness?Monthly Labor Review Jan 82:3-9.)2.激进学派:小时可支配收入1982年,美国劳动统计局宣布终止使用曾长期被用来反映美国工人购买力趋势的指标“有三口人依赖的工人的周实际可支配收入”统计系列。

至此,官方中断了对美国工人购买力趋势的统计。

然而,激进派为了澄清这一问题,坚持发展更为合理的反映美国工人购买力趋势的统计方法。

为显示美国工人的购买力趋势,1980年代中期,戴维·戈登(DavidM.Gordon)、萨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托马斯E.韦斯科普夫(Thomas E.Weisskopf)发展了一个新的年时间序列,用以衡量非农业私营部门生产和非监督雇员的平均实际可支配小时收入。

他们提出了一个可支配收入指数的替换版本,建议使用一个更简单的小时收入指数,小时收入指数针对传统指标存在的每个特殊问题进行了修改。

他们将建议的替换指标叫做实际可支配小时收入。

韦斯科普夫在1984年提出了新的年时间系列平均实际可支配小时收入的计算方法:首先用基本的年系列将BLS系列中所有私营非农业部门生产和非监督工人平均毛小时收入,扣除城市工薪工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得到相应的平均毛小时实际收入系列,然后将这一实际收入系列乘以〔1-TRSS(社会保障税率)-TRFI (联邦收入税率)-TRSI(州和地方收入税率)〕,即得到实际小时可支配收入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