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案

合集下载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

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

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三、汇报展示: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深入理解:(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

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1.有感情朗读课文。

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表演顶碗19顶碗少年深爱启迪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篇一文本解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围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专题编写。

《顶碗少年》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顶碗少年在杂技表演中,连续经历两次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少年、观众、老者等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以生动传神的语句,隐含了“一个人的成功凝聚着自身不懈的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

设计理念植根文本,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语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与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表达方法,得到精神成长。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领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前后照应的表现手法;2.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等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领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3.默读有一定速度,朗读有感情,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等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领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读导语:明确学习任务1.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齐读:4*顶碗少年。

)2.明确任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请大家看看课文前面的导语,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学生梳理: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编者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连接语引入,开门见山地明确了本课学习的任务。

]二、读文讨论: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自主默读,勾画批注。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边读边在相应的地方勾画批注。

(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多种多样,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珍视和充分肯定。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3个会认字,掌握“惊羡、歉疚、责怪、迷惘、渺茫、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1.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顶碗少年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3.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自学生字词(一)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找出生字词。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词语,理解词语“迷惘、座无虚席”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理解)三、品读语句,感悟精神。

(一)理清__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2.汇报交流。

(二)自读第一部分。

1.读第1——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汇报交流:(1)顶碗少年失败了两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没有退却,而是坚持演出。

最后第三次的时候终于成功了。

(2)第一次失败后: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3)第二次失败后: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4)在第二次失败时,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第一次失败后: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2)第二次失败后: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躬。

(3)第三次时: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顶碗少年》教案(4篇)

《顶碗少年》教案(4篇)

顶碗少年教案篇一课题4、顶碗少年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情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重点难点关键: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2、师: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顶碗少年的故事二、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4、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三、品读语句1、画出描写少年表演时的情形以及描写观念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集体所馈,感情朗读(1)第一次表演(2)第二次表演(3)第三次表演3、从三次表演中,你们从中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4、顶碗少年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失败再失败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课后记:略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道理深刻,是进行语言训练和写法训练的好教材。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的感受杂技表演是一门艺术,是需要经过演员不懈努力才能成功的。

同时我旨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一种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这样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视频拓展,真实再现情境为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欣赏09年春晚的杂技表演节目《抖杠》,看到学生看得睁大眼睛,张大嘴巴,适时问他们想说什么,他们都说到了杂技表演的不容易,精彩,……从而认识到杂技已经作为一门艺术搬上了春晚的大舞台。

再带着一份崇高的敬意走进少年顶碗的杂技表演,轻松走进课堂。

当在品读课文,文字感受了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后,我又让学生欣赏顶碗的杂技,画面生动,动作灵活娴熟,结合文字,这样亲近文本又跳出文本,不禁让学生为之感叹。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4篇)2022-12-15《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通用14篇)《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篇1《顶碗少年》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说明:整篇文章写得平实简约,在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

但全文叙事波澜起伏,充满悬念,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随着顶碗少年的失败和成功,读者的心也为之起伏。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观众、一位姑娘,和白发老者的细腻描写,来衬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沉入文本创设情境之中,从而体会到顶碗少年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同时,也掌握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2、难点: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习顶碗少年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师因该让学生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气氛,体验少年的心情,从而学习他的那种勇敢坚强的精神。

课文在描写顶碗少年时,还花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表演现场的气氛,如观众的表现,现场的音乐,顶的金边红花白瓷碗等等,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要写这些内容,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来共同完成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交流预习资料。

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资料。

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预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洁而又一波三折,非常吸引同学;文章表述层次清晰,同学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同学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文章语句美丽,适于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同学分析:同学在生活中有过肯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把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简单激发起同学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忱。

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

联系同学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胜利。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胜利。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一位一般的顶碗少年,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

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感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化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少年两次失败,当时状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自学课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

(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

家长签名。

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

5分钟)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

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

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

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

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地址是:三、新课初读。

(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10分钟)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3个会认字,掌握“惊羡、歉疚、责怪、迷惘、渺茫、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1.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顶碗少年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3.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自学生字词(一)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找出生字词。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词语,理解词语“迷惘、座无虚席”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三、品读语句,感悟精神。

(一)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2.汇报交流。

(二)自读第一部分。

1.读第1——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汇报交流:(1)顶碗少年失败了两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没有退却,而是坚持演出。

最后第三次的时候终于成功了。

(2)第一次失败后: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3)第二次失败后: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4)在第二次失败时,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第一次失败后: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2)第二次失败后: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躬。

(3)第三次时: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3.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课件杂技图片。

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得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台上三分种,台下十年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赵丽宏老先生一起去看一场扣人心弦的表演。

板书课题《顶碗少年》。

齐读课题。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一)
1.认读生字新词,正确认读文中的多音字。

喝(hè)彩屏(bǐng)住气附和(hè) 结(jiē)实不失风度惊心动魄附和陶醉不知所措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5.交流: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当年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二)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说说少年表演的过程。

(2)读课文, 找一找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3)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也可以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
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
(学生齐读)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

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
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

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

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

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