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昆仑仙本)【汉服知识.系列文档】
(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文档概述本文档旨在对《道德经》这一经典文献的中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阅读本文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从中汲取道德和哲学上的启示。
1.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包括81篇,作者为孔子的弟子老子。
本书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和德的概念上,强调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和道德规范。
2. 道的观念2.1 道的含义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自然的法则。
道是宇宙的无形无象,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2.2 道的特性道具有无为而治、无名无形、无欲无求的特性。
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源头。
2.3 道的运行道通过运行实现天地间的一切变化,具有无限延展、无穷尽境的特性。
人的行为应该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德的观念3.1 德的含义德是指人类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强调恒久不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2 无为而治的德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德,通过谦逊、无私、朴素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3.3 德的修养道德经主张对自我进行修养,通过养身、养心、养性,使人达到心无旁骛、内外和谐的境界。
4. 社会治理与道德规范4.1 治国理政《道德经》对于国家治理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念,强调以柔弱克刚强,反对武力压制和侵略行为。
同时,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道德高尚,以引领民众。
4.2 人际关系道德经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亲和、友善淡泊的人际交往。
4.3 道德规范通过无为而治的德和道的运行,道德经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道德规范,包括谦逊谨慎、乐与轻视、无私无欲等。
5. 哲学启示与个人修养5.1 哲学思考《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包括对于人生意义、自然和社会的智慧洞察,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汉服基本知识

汉服基本知识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在黄帝即位后到明末清初在汉民族主要居住区在汉文化背景下,以华夏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传统服装与配饰体系。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继承了华夏优秀的织染工艺,是华夏美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汉”也意味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的过程,与“汉人”的“汉”类似。
有关汉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里的汉服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下面是深衣制的图片:
上衣下裳制:
齐胸襦裙: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精品】汉服系统知识纲要——体衣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二:体衣二,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
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
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
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
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
《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
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
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
”《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
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
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
也指长衫。
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
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服知识素材讲稿

一、汉服定义及简史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也就是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都被称为汉服【注意:很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朝的服装,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服饰,蒙古人由于没有进行“剃发易服”的残暴政策,北方少数民族穿着纳石失锦袍和皮靴,南方汉人仍以汉服为主,但是糅合了部分蒙古元素)。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打击、奴化汉族,尤其是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清的统治地位,统治者下令全国实行“剃发易服”,此政策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统治者进行武力镇压并血腥屠杀了6000万汉人,在此情况下,汉服逐渐消亡,而和汉服一同消亡的还有汉族的精神,“满清剃发易服后,华夏从此变鞑靼”,从此之后,奴性与愚昧开始生长在了汉族人的心中。
汉人在满清的奴化和高压下逐渐习惯了满装和辫子,在推翻满清王朝后,当政者袁世凯也把长袍马褂定为常礼服;而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也是袍子和马褂(满族服饰)!到此时,传统“汉服”冠冕即使要光复也无迹可寻了。
接下来,建国后极左思潮、在“破四旧”的飓风里,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审美真空地带,汉民族传统文化一道粉身碎骨,遭到了真正致命的打击,乃至被汉族人自己遗忘。
汉服基础知识【汉服知识.系列文档】

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因为一些原因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被掩埋了现在我们想把这些找回来。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反之称左衽。
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也有圆领、交领,对领,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
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衣冠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成人行冠礼常常戴冠、巾、帽等。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
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
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
清代之前,汉服是一直传承不断的,即使有外族影响,基本形制并没有多大改变,一直延续着交领为主直领为辅的格局(后来加入了圆领)衣袖有大有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
礼服,是仪礼之服、正礼之服,非行礼不穿着,考据严谨为先,现阶段形制应遵循古制而不是适应现代人审美作为优先选择。
礼服用于家祭之礼、出生之礼、冠笄之礼、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乡饮酒礼、丧礼。
老子《道德经》浅析课件

道
经
1-37章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jiaò,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为“道论”之纲,告 知我们:老子发现了道, 研究了道,论述了道。告 诫人们:要明大道之义, 做有道之人。
•பைடு நூலகம்
四章
道冲 (‘盅’,虚空) ,而用之或不盈 (尽) 。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 湛(厚实)兮,似或存。吾不知谁 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风箱)乎!虚而 不屈(jué,竭),动而愈出。 • 多言数(sù,速)穷,不如守中(通‚冲‛,即 虚静)。
• 三十辐共 ( 拱 ) 一毂 (gǔ) ,当其无,有 车之用。 • 埏埴(shānzhí )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 • 凿户牗(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 相生)
十二章
• • • • • • 五色(黄、青、赤、白、黑)令人目盲; 五音(宫、商、角、徵、羽)令人耳聋; 五味(甜、酸、苦、辣、咸)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 为官之道。《淮南子·道应训》记: •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 仪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 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 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 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 于为人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 成其私。” • “以无私求其私”:为官的辩证法, 从中可见清官与贪官的区分。
汉服基础知识讲解PPT精选文档共29页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9
汉服基础知识讲解PPT精选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师命,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中华道统的正本清源,为了促进道与量子真空零点场的研究,为了促进道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布达佩斯俱乐部总干事、道家昆仑仙派传人胡杰老师近日在布达佩斯俱乐部专家交流会上部分公开了道家昆仑仙派珍藏的道德经昆仑仙本。
该道德经昆仑仙本二千多年从未在世面上流传过,历来采用口承相传。
该道德经昆仑仙本共八千余字,拥有许多通行本未有的内容。
该道德经昆仑仙本采用四字体,朗朗上口,是研究道德经以及修炼的珍贵资料。
道德经(昆仑仙本)
总章: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第二章: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第三章:
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第四章:
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第六章:
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第七章:
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第八章:
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
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己察人;敛己利人,含道而去。
第十章:
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