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合集下载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英语新闻翻译探析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英语新闻翻译探析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英语新闻翻译探析发布时间:2021-07-01T15:06:30.31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作者:樊晓静1 关欣宇2 [导读] 新闻主要是报道不同地方和地区发生的新事件和事实,或者是对过去事件的新披露、新发现和与人类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事实。

消息翻译旨在将用一种语言编写的消息复制为另一种语言。

1、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2、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樊晓静1 关欣宇2摘要:新闻主要是报道不同地方和地区发生的新事件和事实,或者是对过去事件的新披露、新发现和与人类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事实。

消息翻译旨在将用一种语言编写的消息复制为另一种语言。

重新翻译后,目标语言的读者将收到与原始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在原始语言的教育性或启发性下,读者将获得与原始语言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学享受。

在本文中,我们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比较了英汉新闻翻译的差异,并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了英文翻译等。

关键词:新闻翻译;奈达;理论指导今天,随着电视、新闻、广播等信息和媒体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新闻翻译是用于传播和分享消息内容的最良好的方法。

一个好的翻译就像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栩栩如生。

读者可能不记得新闻的完整内容,但精彩的翻译令人难忘,甚至是人生格言,标题的翻译。

因为英汉在思维和表达上有很多差异。

有必要因地制宜地想办法克服差异,尽可能地反映原意的精髓,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一、英汉新闻翻译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国提高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准确性。

为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事件,人们每天阅读各种新闻。

因此,新闻变得非常重要,几乎无法想象没有新闻下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此基础之上英汉新闻翻译就变的尤其重要,这可以把国内外读者连接起来。

如果你正确理解原文,译文应该清晰易懂。

阅读原文是英汉新闻翻译成功的关键,人们应该避免盲目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作者:罗馨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习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以及英语中的俚语和汉语中的歇后语等,具有简洁凝炼却又寓意丰富的特点。

作为语言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语让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致使英汉习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既要体现原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又要符合目的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

这就成为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二、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 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简洁凝炼,寓意丰富是习语的典型特征。

首先从语言上来讲,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隔墙有耳,如履薄冰,以及英语中的“No pains,no gains”,“once bitten,twice shy.” 这些习语被用来比喻说明事物,生动达意。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_张清宏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_张清宏

第7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7 N o.4 2007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N o v.2007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4-0160-04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张清宏,田翠芸(河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英语习语;直译;意译;功能对等;读者反应论摘 要: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形象性,在表达上有其特有的作用。

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

论述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翻译存在的难度,并论述译论是如何从“直意”之争,发展到奈达的功能对等,重点论述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

可通过四种方法来翻译英语习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语习语的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或成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结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往往来源于历史典故、习惯用法、习俗、宗教、名著等。

应用习语,可以使表达具有更加简洁、形象、韵味隽永、生动、幽默、精辟、优美、通俗、寓意深刻等效果。

如:a d o g's l i f e(猪狗不如的生活);l e t t h e s l e e p i n g d o g l i e(不要惹事生非);c r o c o d i l e'st e a r s(假慈悲);n o t t o h a v e a l e g t o s t a n d o n(站不住脚)。

但英语习语最为重要的,且有别于汉语习语的一个特点是其含义往往不是其各组成部分的词组的意思相加,而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牛津大辞典对习语的定义是:“i d i o mi s d e f i n e d a s a s e n t e n c e o r a g r o u po f w o r d s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u s a g ea n dh a v i n ga m e a n i n gn o t d e d u c i b l ef r o m t h o s e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w o r d s”(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作者:苟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民族谚语的翻译工作自然备受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学派林立,观点各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点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功能对等”是其理论核心,本文将以奈达的翻译理论解读谚语翻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6-03谚语是民族的明镜。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将谚语形容是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谚语既反映了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也表达出某一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英语和汉语而言,谚语是那些在普罗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背后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

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国内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许多的翻译学者十分重视谚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张培基是英汉谚语翻译研究的成就者之一。

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曾给出十三个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借译,省略翻译等。

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他也很看重两种不同谚语文化的各自语言特点。

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

后回国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工作。

他就曾表达过自己关于英汉谚语翻译的观点,他认为“英汉语多亏了文化对对言的特征形成谚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是汉语谚语很难翻译成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国外的翻译主要注重四个共性,即表述上的理论性,结构上的完整性,目的上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上的创建性。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何适当翻译英汉谚语是一个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问题。

[1]翻译中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助于保留原谚语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科学严谨地给出谚语译本,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其他民族谚语本身所带有的语言魅力。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首先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形式对等。

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奈达是一位维吾尔族作家,他用对等翻译的视角将维吾尔谚语翻译成中文。

对等翻译
是指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尽可能地使翻译结果自然流畅,达到与源文相当的效果。

下面我将
从奈达对等翻译的角度,对一些维吾尔谚语的汉译进行浅谈。

1. 蔼蔼阿卡:这个维吾尔语谚语中的“蔼蔼”意为茂盛而美丽的样子,“阿卡”指
的则是森林。

奈达将其翻译为“茂盛仿若森林”。

这种对等翻译的处理方式,尽可能保留
了原文的意境和形象,同时又能够让中文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个谚语的含义。

2. 伊斯坦巴勒:这个维吾尔谚语的意思是夸张形容人的骄傲自大。

奈达将其翻译为“洛阳纸贵”,这是指骄傲自满的人,因为金钱财富而高傲自大。

这种对等翻译的方式,
在保留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用中国的文化典故,使中文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3. 享用过乌兹别克瓜,就不再吃巴基瓜:这个维吾尔谚语的意思是一旦尝过更好的
东西,就不会再接受差一些的东西。

奈达将其翻译为“深知鱼香茄子好,不再贪吃辣白菜”。

通过对大家熟悉的菜品的替换和加入对称的修辞手法,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
谚语。

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奈达用对等翻译的视角将维吾尔谚语翻译成
中文,使中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他的翻译方法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注重于表达和形象的直观感受。

这种对等翻译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又使
中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维吾尔谚语的文化价值。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

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标签: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对中国人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

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

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为读者服务。

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

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新词的英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新词的英译

节制 的 自由发挥 。 奈达在他 的著述 《 一种 语 言到 另一 种语 言》 从 中不再 采
用“ 动态 对等 ” 一说 , 功能 对等 ” 而代之 , 而使其 含义 以“ 取 从 更清楚 。
这个词 , 本意为“ 明”却被赋予 了全新 的涵义 , “ 闷 、 光 , 有 郁 悲 伤、 无奈”之意 , 0 年 以来成 了网络热 门词 。“ 词是个 相 2 8 0 新
( ) 生词 , 2派 亦属于新创造的词语 。他们的形成 有一定的 规律 , 旧词 +词缀形成一个全新的词 。如 .. : 即 .族 追星族 、 ・ 蜗 居族 、 闪婚 族等 ; 如 网络新 词 : 又 …哥 : 犀利 哥 ; 哮哥 等 .. 咆 . ・ 热: 购房热 、 出国热 、 考证热。 () 3 旧瓶装新酒 ; 一些 旧词语被 赋予 了全 新的涵 义 , 一 这 部分词语也是新词 的一部分 。甚至是 已经 死亡 的词 语 , : 如 圃
对 的概念 , 有一定 的时 效性。每个 时代 都会有 与之相 应 的新
奈达 曾明确指 出“ 者 的主要任 务是寻 找最切 近最 自然 译 对等 , 而不是编 辑或 改写 ” 。他认 为 翻译 的服务 对象 是 接受
者 , 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 要 不仅要 比较译 文与原文 的言语形
词语 。比如 , 底 线 ”原 指 长 方 形 比赛 场 地 中短 边 的边 线 “ bs i , 比喻最低 的标准 、 a l e现 en 限度等 , 为 bam le “ 可译 oo n; 磨 i
汉语新词英译时应遵循 的原则 , 并给 予了若干例证 。 关键词 : 奈达 ; 功能对等 ; 汉语新词 ; 英译 ; 形式对等 ; 意义对等
随着 中国社会 的飞速发展 , 中不断涌 现出新词新语 。 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

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

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

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
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

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wood has been made into ships”,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

所以此翻译不可接受。

要使英语读者和中国读者对此习语的反应基本对等,就必须将其的核心意思译出来。

它的意思是比喻做成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了。

因此,把它译为“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英语读者就能够很准确地明白其意了。

再比如,汉语用“蟾宫折桂”比喻考试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直译为“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英语读者会一头雾水。

在翻译时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因此,可将其译为“to wish sb. every success”就
很好了。

(二)文化缺失与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有许多成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在翻译时要做妥善处理。

如成语“一龙一猪”比喻两个人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的聪明、能干、有出息,另一个是极端的愚蠢而毫无希望。

如果将其译为“one is a dragon,another is a pig”,英语读者不会明白的。

在英语中无意义相类似的成语可以替代,这时就必须将其核心意思译出。

所以应当将其译为“one is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比较为英语读者接受。

类似的习语还有“穿小鞋”(to make things hard for sb.),“吊膀子”(to flirt with)等等。

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汉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

因此,要在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基础上将其译成汉语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

比如,英语习语“up a gum tree”。

要直译成“上胶树”,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因此,要将其比喻义“处于困难境地”,汉语读者才能得其要领,也就是译为“进退两难”。

类似的还有“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人不可貌相)。

(三)意象差异与汉英习语翻译
由于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习俗不同,因此,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意象也有较大差异。

如: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
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若在英译汉时把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意象词“oyster”,“church mouse”,“horse”,直译成“像牡蛎一样哑”,“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健壮如马”,那么汉语读者就很费解。

同理,汉译英时如果仍保留汉语的意象,那么英语读者就很难理解了。

如此,汉英读者就很难实现反应上的对等。

只有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意象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差异并作适当调整才能将其译成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读者的反应对等才能实现。

三、结尾
总之,汉英习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时,一定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把传达意思和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有效度的重要标准。

只有准确传达习语核心意思和文化内涵并能使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对等的翻译才是最佳翻译。

诚然,在翻译习语时,要实现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完全对等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读者反应的对等,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5.
[2]包恵南,包昂.中国文化和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04.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