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地形地貌及其变化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合集下载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层面的关系,又可细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2、按滑坡的力学性质
①牵引式滑坡:由于坡脚被切割,使斜坡下部先变形滑动,从而 使斜坡上部失去支撑,引起斜坡上部相继向下滑动。
滑动速度比较缓慢,但会逐渐向上延伸,规模越来越大。
②推动式滑坡:由于斜坡上部不恰当地加载或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斜坡上部先变形滑动,从而挤压推动下部斜坡向下滑动。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各类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滑坡的形态要素
剖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
滑坡要素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床;4-滑坡壁; 5-滑坡周界;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拉张裂缝;
2、岩堆的工程地质特征
①坡度:岩堆大都为近期堆积,其表面坡度接近于组成物质在干燥 状态下的天然休止角,浸水后容易发生局部或整体移动。
②构造:岩堆内部常具有向外倾斜的层理,在外力作用或其它因素 的扰动下,容易发生表层或层间滑动变形。
③结构:岩堆一般结构松散,孔隙率大且不均匀,在荷载作用下易 发生不均匀沉降。
由于地震的加速度,使斜坡岩土体承受巨大的惯性力,并使地 下水位发生强烈变化,促使斜坡发生大规模滑动。
7. 人为因素
①开挖边坡使岩土体的内力状态改变,还会使岩土体中的残余 构造应力释放;
②施工时放坡坡度太大、在斜坡上任意堆载、不合理的开挖;
③破坏地表植被,使地表水下渗增强,破坏自然排水系统;
④引水灌溉或排水管道泄漏使水渗入斜坡;
5) 公路通过岩堆时,可以采用挡土墙以稳定路基,但应注意挡 土墙和岩堆的整体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陷问题。
第二节 滑坡
一、滑坡的概念及危害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黄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砂土,因其中含有大量的粘土质,碳酸盐和有机质,有着很高的农业生产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黄土的形成和分布与气候、地质构造、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地质勘察和分析对于黄土地区的开发和利用至关重要。

地质勘察与分析是对黄土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对其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可以为黄土地区的经济、环保和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黄土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貌特征、物化性质、水文地质特征、土壤化学特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黄土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指黄土层的粒度构成、分布层位和层序关系、厚度大小以及与下伏地层和上覆地层的联系等。

粒度构成对黄土的是内部结构和物化性质产生影响,如粘粒含量和粒径大小的不同会导致黄土的机械强度和水渗透性的变化。

分布层位和层序关系的认定则对于划分黄土成因序列和寻找化石和古环境记录具有重要意义。

厚度大小的研究可以为工程建设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黄土的岩性特征主要是指其矿物质组成和结构类型等,如黄土中常见的矿物有膨润土、伊利石、蒙脱土、透闪石、石英、绿泥石等,而其结构类型一般有层状结构和交错结构等。

岩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探究黄土物理化学性质的机制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黄土的地貌特征包括地貌类型、地形因素、坡度和坡向等。

地貌类型是指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情况,如丘陵、峡谷、平原、塬地等,其中不同地形对于黄土的形成和分布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地形因素主要是指地形起伏程度和地形坡度,它们对于黄土侵蚀和沉积速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黄土的物化性质主要包括黄土的颗粒结构、毛细作用和孔隙性质等。

黄土的颗粒结构是黄土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粘土质、碳酸盐和有机质等。

毛细作用是指颗粒间的吸附力作用,它对于黄土的水分传输和机械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性质是指黄土中各种孔隙的类型、大小和数量等,它对于黄土的水分存储以及孔隙水的运移和污染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6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6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60-)1 总则1.0.1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湿陷性黄土 collapsible 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 非湿陷性黄土 non collapsible 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 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non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 recently deposited loess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2Q)黄土。

42.1.6 压缩变形 compression deformation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在-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2.1.7 湿陷变形 collapse deformation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2.1.8 湿陷起始压力 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西安地铁2号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危害及对策

西安地铁2号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危害及对策

西安地铁2号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危害及对策根据西安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分析,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将遇到断裂构造、地裂缝、地面沉降、黄土湿陷、饱和软黄土、饱和砂土的地震液化、人工填土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现分述如下:3.6.1断裂构造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过渭河南岸断裂、长安-临潼断裂两大断裂构造。

二者均为正断层性质的隐伏断裂,第四纪以来均有活动。

活动断裂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震时地表位错和振动对工程的破坏或影响。

结合这两个断裂皆为隐伏断裂,且第四系覆盖层厚情况,目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条款分析认为,设计中可不考虑活动断裂地表位错对轨道交通的影响,主要应加强结构适应不均匀沉降变形的能力,加强抗震设防,可以设计监测网进行长期观测,3.6.2 地裂缝西安市自50年代以来,发现地裂缝13条,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过12条地裂缝。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正断层组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南而北,在黄土梁洼之间有规律排列,呈带状分布,西安地裂缝具有相同的三维活动特征。

地裂缝的出露段和活动最强烈的地裂缝,多发育在黄土梁洼区,在东西两侧的阶地区出露较少,多为推断隐伏地裂缝。

在黄土梁洼区中,南部梁与洼发育最明显,梁与洼相对高差大,地裂缝也最发育,其活动量也最大。

地裂缝自上世纪50年代恢复活动,与地面沉降同时发生,是由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的。

由于下层地层释水压缩,引发上层陷落,破裂面沿下伏正断层面发展,突发点多在主地裂缝附近发生,然后缓慢两侧“双向发展”。

由于具“扭动性质”,初期地裂缝断续出现,呈似雁形状排列,贯通后与下伏正断层相对应。

由于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是地裂缝发展的诱发因素,因此,地裂缝的发展与地下水周期性开采具有同步性。

上世纪70~80年代,西安市城区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同期西安市地裂缝发展最快,活动量最大。

每年内,不同的季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不同,地裂缝活动速率也相应变化,二季度加快,三季度最大,四季度最小。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考点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拓展提升】2019年3月15日18时05分,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发生山体滑坡,造成20人死亡,13人受伤,卫生院、住宅楼等多个建筑物垮塌,直接经济损失达七百多万元。

滑坡区地处黄土斜坡,高70m,坡度45°,在40m处存在一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较差。

本地区降水集中在每年5一10月份。

下图是滑坡地区概览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滑坡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地形坡度较陡①降水集中,黄土垮塌①斜坡顶建筑物分布密集①粉质粘土形成软弱面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在滑坡防御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A.分析滑坡规律B.精准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C.获取某时刻滑坡图像D.评估滑坡灾情【答案】1.A 2.B【解析】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滑坡区滑坡的坡度为45度,地形坡度较大,①正确。

滑坡发生的时间为3月,本地区降水集中的时间是每年5~10月份,故本次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降水集中,①错误。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滑坡处,卫生院、住宅等多个建筑垮塌,可以推测此次滑坡坡顶的建筑物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①正确。

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滑坡在40米处存有一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较差,会导致地表的下渗水在此处长期积压,引发滑坡,①正确。

①①①正确,故选A。

2.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其主要的职能为定位、导航。

分析滑坡规律,评估滑坡灾情这些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排除A、D选项。

精准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是可以由定位导航系统中的定位功能来获得,B选项正确。

实时获取滑坡图像是遥感(RS)的功能,C选项错误。

故选B。

读图“某地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A.11月一次年1月B.2—3月C.4-5月D.7-8月4.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①修建水利工程①修建护坡工程①清除河道淤泥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最能有效得出滑坡、泥石流空间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答案】3.D 4.D 5.A【解析】3.根据图中可知,在7~8月份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次数最多,因此D选项正确。

工程地质学复试题

工程地质学复试题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3、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4、原生矿物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但成分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碎屑。

5、次生矿物岩石经过化学作用,使其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颗粒更细小的新矿物。

6、粒径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来表示,称为粒径,其单位一般采用mm。

粒径只是一个相对的、近似的概念,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7、粒度成分土中各个粒组相对百分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8、等(有)效粒径非均粒土累积含量占10%(粒组累积百分含量)所对应的粒径。

(平均粒径=50%限制粒径=60%)9、不均匀系数是土的限制粒径和有效粒径的比值,即为。

值越大,土粒越不均匀,累积曲线越平缓;反之,值越小,则土粒越均匀,曲线越陡.曲率系数是累积含量30%粒径的平方与有效粒径和限制粒径乘积的比值,即为,Cc 值能说明累积曲线的弯曲情况。

10、土的结构:是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1、土的构造:在一定的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土层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包含土层单元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相互关联等方面。

12、细粒土的稠度:由于细粒土的含水率不同,表现出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物理状态,如固态、速态或流态,细粒土这种因含水率变化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物力状态,即为细粒土的稠度.13、稠度界限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对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稠度界限,也称为界限含水率。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Code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lapsible loess regions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25—2004,自2004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1.1、4.1.7、5.7.2、6.1.1、8.1.1、8.1.5、8.2.1、8.3.1(1)、8.3.2(1)、8.4.5、8.5.5、9.1.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同时废止。

2004年3月1日前言1 总则1.0.1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略)3 基本规定3.0.1 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并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表3.0.1 建筑物分类1当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不同时,可根据各单元的重要性划分为不同类别。

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的划分,可结合本规范附录E确定。

3.0.2 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可分为下列三种:1 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

2 防水措施1)基本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