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黄土是西安地区所特有的土体,其表现出的特殊工程特性,对工程结构物危害大,特别是在黄土隧道修建过程中,塌方和湿陷是两种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黄土地层中的水对隧道的影响举足轻重,围岩中水的作用是黄土隧道设计、施工时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关注对象。

因此,加强防排水以及及时合理衬砌是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黄土隧道;湿陷;塌方;灾害防治1 黄土的工程特性对隧道工程的影响1.1 黄土的湿陷性湿陷黄土【1】在自重压力或外力荷载压力不变时,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急骤显著附加下沉,从而引起地面的变形和建筑物破坏;湿陷性由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等指标【2】表征,宏观表现为浸水后沉降量显著增大。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关中、陕北、宁夏、豫西、陇东及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27万km2。

黄土的疏松多孔结构,尤其是结构性孔隙是黄土湿陷性的必要条件;黄土中的不抗水粒间胶结是黄土湿陷性的充分条件;遇水浸泡后黄土胶结削弱强度降低,并且其削弱程度随水量的大小成比例变化,极易产生湿陷、呈饱和流塑状态,从而减弱甚至丧失承载和自稳能力。

这是黄土湿陷性的本质。

1.2 黄土的击实性黄土击实性是指黄土在一定外力冲击作用下密度、含水量、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随冲击强度而变化的特性。

一般冲击强度大时密度增大、含水量降低、强度提高。

改变击实功,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也发生变化,击实功大能客服更大的摩擦阻力,所以最大干容重增大而最优含水量降低。

黄土的孔隙率在50%左右,按照孔隙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连通性等方面,黄土中的孔隙被分为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和大孔隙【3】。

其中,微孔隙形成于胶结物中,杂乱分布,连通性差,透水性弱,主要是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均为粒间孔隙,小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穿插,紧密排列组成,又称为镶嵌孔隙,含少量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和微孔隙在黄土沉积时形成,由骨架颗粒群形成的架空孔隙,数量较多,对骨架颗粒的稳定起着主要作用;中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支架构成,数量多,为颗粒的变位提供了空间,连通性好,透水性强,是黄土产生震陷的主要原因,又称为支架孔隙;而大孔隙主要在黄土沉积后成岩过程中由生物作用形成,呈管状或不规则状,数量少,主要是黄土中次生的根洞、虫孔、鼠穴、节理【4】和裂隙以及溶蚀孔洞。

黄土筑坝填方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黄土筑坝填方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文章编号:1006—2610(2024)01—0027—06黄土筑坝填方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李征征1,高晓雯2,王 璋1,李同录3,4(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5;2.信电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54;3.长安大学,西安 710054;4.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正宁 745300)摘 要:针对黄土地区的填方工程地质问题,以陕西铜川老虎沟填方工程为依托,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勘察手段,对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老虎沟填方工程存在不良地质作用、不稳定高边坡、地下水疏排及填方地基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应对挖方区高边坡进行1∶0.5~1∶0.75的放坡,反压坡脚,并预留平台及马道;对填方区土料进行强夯、碾压,消除其湿陷性,建议设计最大干密度值为1.73g /cm 3,最优含水率值为17.3%,压实系数为0.95~0.97;挡土坝坝基建议挖除不良土层,挡土坝坝坡采取加筋土筑坡,坡度宜为45°,坡面需做好防冲刷防护措施;排水沟底宜选用粘性较小的黄土回填,地表采用粘性较大的红粘土回填,并在地表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工后应结合土水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填方区内土水变化。

该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类似填方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问题;黄土;填方;处理措施;监测措施中图分类号:TU476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6-2610.2024.01.005Analysi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the Loess Dam Filling ProjectLI Zhengzheng 1,GAO Xiaowen 2,WANG Zhang 1,LI Tonglu 3,4(1.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Xi'an 710065,China ;2.China DK ComprehensiveInvestigate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Xi'an 710054,China ;3.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China ;4.MO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Water Circulation and Geology of the Loess Plateau ,Zhengning 74530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eological problems of filling projects in loess areas ,based on the Laohugou filling project in Tongchuan ,Shaanxi ,through geological survey and mapp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itu testing and indoor testing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ject are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ohugou filling project ha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dverse geological effects ,unstable high slopes ,groundwater drainage ,and fill foundation deformation.The high slopes in the exca⁃vation area should be treated with 1∶0.5~1∶0.75slope ,back pressure slope foot ,and reserve platforms and berms ;compact and roll the soil materials in the fill area to eliminate their collapsibilit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value in the design is 1.73g/cm 3,and the optimal moisture content is 17.3%,and the compaction coefficient is 0.95~0.97.It is recommended to excavate the undesirable soil layer 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taining dam ,and use reinforced soil to build the slope of the retaining dam.The slope gradi⁃ent should be 45°,and the slope needs to be protected against erosion.The bottom of the drainage ditch should be backfilled with less vis⁃cous loess ,and the surface should be backfilled with more viscous red clay ,and a complete drainage system should b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After the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oil and water monitoring plan ,the soil and water variation in the fill area shall be monitored in real time.Th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filling projects in loess areas.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loess ;filling ;treatment measures ;monitoring measures 收稿日期:2023-06-09 作者简介:李征征(1991-),男,陕西省礼泉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9044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变得极为紧张,尤其是在中国西北部黄土地区,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需要进行筑坝填方造地,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填方工程地质问题。

黄土地基的类型

黄土地基的类型

黄土地基的类型黄土地基是指地下黄土层作为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基础支撑层。

根据黄土的成因、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黄土地基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将对常见的黄土地基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土地基的类型1. 膨胀性黄土地基:膨胀性黄土地基是指在干燥状态下黄土体积变小,在湿润状态下黄土体积会膨胀的一种地基类型。

这种黄土在干燥时会发生干燥收缩,导致地基的变形和破坏。

在湿润时,黄土会含水膨胀,造成地基沉降和不稳定。

由于膨胀性黄土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含砂黄土地基:含砂黄土地基是指含有较高含砂率的黄土地基。

这种地基的力学性质较差,易于塑性流动,容易发生沉降和液化。

建筑物在含砂黄土地基上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和加强措施,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 含卵石黄土地基:含卵石黄土地基是指黄土层中含有较多的卵石和碎石的地基。

这种地基的力学性质较好,稳定性较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由于卵石和碎石会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卵石和碎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4. 粘性黄土地基:粘性黄土地基是指具有较高粘性的黄土地基。

这种地基在干燥状态下会出现裂缝和收缩,而在湿润状态下会发生液化。

建筑物在这种地基上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和加强措施,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环境敏感性黄土地基:环境敏感性黄土地基是指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的黄土地基。

这种地基对气候变化、水分变化等都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收缩、膨胀等变形。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加固。

二、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黄土地基,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1. 地基加固:通过在黄土地基中注入水泥浆等材料,使其与黄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坚固的胶结体,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2. 地基加固:在地基上施加荷载,通过荷载的作用使黄土变得更加坚实和稳定,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更为普遍。

黄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质勘察价值,对于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利用黄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是一种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黄色或棕黄色的土壤。

它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其他岩石碎屑组成,其中黏土矿物质体为黄色或棕黄色,使得黄土呈现黄色或棕黄色。

黄土具有很高的坚硬度,粒径较细,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根据黄土中黏土含量的不同,黄土可分为粘性黄土、半粘性黄土和砂性黄土。

黄土层状分布,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适用于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储存。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是对黄土地质特征、成因、性质、工程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黄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岩石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土的颜色、质地、含水量、黏性和密度等特点与黄土的工程性质密切相关。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黄土的性质和特点,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应对黄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黄土地质勘察分析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取样分析,了解黄土的颜色、质地、黏性、湿度等特性,并收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水分含量等数据。

野外考察要全面、细致,采取代表性取样方法,确保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对野外采集的黄土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的过程。

室内试验包括物理试验、化学试验、水分试验等,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黄土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水分特性。

物理试验主要包括黄土的颗粒分析、密度试验、湿度试验等,从而了解黄土的颗粒大小分布、堆积密度以及孔隙率等特性。

化学试验可以分析黄土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为研究黄土的成因提供依据。

水分试验可以研究黄土的吸水性、含水量、饱和度等特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水分控制的依据。

黄土地质勘察分析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

通过对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黄土的工程性质和适用范围。

黄土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事项

黄土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事项
孔隙比 ( e )
液限 ( w L ) 塑限 ( wP )
1 . 0 1 2
2 8 . 8 l 8 . 7
0 . 5 6 9
1 9 . 9 l 3 . 8
0 . 7 8 9
2 7 . 0 1 7 . 1
0 . 1 2 4
1 . 6 3 7 0 . 9 5 9
黄土地 区常见工程地质 问题 的浅析及对策事项 了河谷阶地的上部。其 中常有砂类土 ,厚度一般在 l O e左右 , r 是沿线分布最广的地层 。 1 . 2环 境及 成 因 黄土是一种棕黄色或淡黄色 的土。它主要分布在亚洲 、欧洲及南北美洲。黄土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 厚度大 ,面积达 6 3 . 2 5 k n i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四分之三 … 。关于其堆积环境及成 因,中国科学 院院士刘 东先生的 “ 新风成说 ”在 国际上得到广泛 的接受 。他把风成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约 7万年黄土拓展到整 个黄土序列约 2 5 0 万年。“ 新风成说 ”对物源、搬用 、搬用时候 的风力情况 、沉积环境面貌及沉积后 的变 化这个全过程进行了阐述 。该学术认为沉积的过程与我们看到的沙尘暴一样 , 是逐渐地从沙漠里面搬运 出来 的 ,在 黄土 高原 慢慢 沉 积 表1 黏质黄土 ( Q 。 ) 物理力学特征参数统计表 起来的 , 也就是说 ,黄土是几 、 、 \ 统计项 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样本 修正 标准 试 验项 目、 、\ ma x mi n f m f 系数 6 ( %) 个 数 系数 值 百 万 年 来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沙 尘 含 水量 ( w ) 2 5 . 6 1 0 . 7 l 8 . 9 3 . 9 0 2 0 . 2 0 6 2 1 6 2 1 . 0 0 8 l 9 . 0 暴的叠加。而沉积过程也是记 土粒 比重 ( Gs ) 2 . 7 2 2 . 6 9 2 . 7 0 0 . 0 0 6 0 . 0 0 2 2 1 4 8 1 . 0 0 0 2 . 7 0 录了环境的变化信息的过程。 湿 密度 ( p ) 2 . O 5 1 _ 8 2 1 . 8 9 0 . 1 1 4 0 . 0 6 0 l 9 8 6 0 . 9 9 8 1 . 8 9 次 生 黄 土 是 多 成 因 的 残 干密 度( P d ) 1 . 7 5 1 . 5 6 1 . 6 6 0 . 0 9 2 0 . 0 5 6 l 9 8 6 0 . 9 9 8 1 . 6 6 饱 和度 ( S r ) 9 6 . 2 3 6 . 4 6 8 . 8 1 8 . 0 3 6 0 . 2 6 2 2 0 6 4 1 . 0 1 0 6 9 . 5 积 、坡积 、冲积 、洪 积 、风 积 、 冰川等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 观 察 线 路 主 要 通 过 了 黄 土 台塬 、洪 积扇 及渭 河 阶地 三 个阶地地貌单元 , 通过 了以风

黄土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事项

黄土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事项

黄土地区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事项黄土地区的地质具有一定复杂性,对于各种工程建设来说并不容易,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黄土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相关对策。

标签:黄土地區;工程地质;问题;对策引言: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形成的,颜色呈淡黄、褐黄色或黄色,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大空隙和垂直节理发育的一种特殊土,因其分布范围大,工程性质独特而广受关注。

铁路系统黄土地区既有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虽已十分丰富,但近几年随着黄土地区高标准铁路的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和新的工程处理措施进行梳理,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黄土的特征及基本性质1.1、黄土的特征黄土在我国境内的地理分布之上拥有一定的区域性规律。

其沿线黄土主要可以依据自然地理分布条件以及特征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地区类型、山前地带类、山前河谷平原地区类高山中山山地类。

通产可以划分为三种:高原地区类:一般都分布在陕西省至华阴之间的黄土台塬区,黄土连续大面积将其覆盖,地层发育较为完整,将第四纪下更新世至近代沉积黄土作为主要,其总体厚度则高于200m。

并且也是沿线黄土分布较厚的地区。

山(塬)之前的地带类:通常都会分布在黄土台塬前塬,而华山、骊山前缘地带。

这个地带的特点表现的狭长的带状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纪上更新世或近代洪积黄土,在黄土会中经常有砂、砾石、碎石等等粗颗粒沉积物,其厚度通常都在10m左右。

河谷平原地区类:一般都分布在渭河平原之中,这是第四系上更新世以及近代冲积的黄土沉积物。

那么就组成了河谷阶地的上部。

在这之中经常会有砂类土,而厚度通常在10m左右,而这则是沿线分布比较大的地层。

1.2、环境及成因黄土是一种棕黄色或淡黄色的土。

它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南北美洲。

而黄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其厚度比较大,面积通常会达到63.25km2。

在这之中湿陷性黄土一般会占据到四分之三。

而关于堆积环境以及成因,刘东先生提出的“新风成说”曾在国际之上获得了广泛的接受。

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王飞阳(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许多常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法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基于对湿陷性黄土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工程案例的分析,对多种复合地基进行了探究。

目前,多种复合地基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区。

这里,主要探究了处理大厚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分别为预浸水法和强夯法复合地基、DDC法(孔内深层强夯工法)和增湿法复合地基。

最后得出结:预浸水法施工工期长、对周围环境扰动大;DDC法具有工期短、对周围环境扰动小,能有效消除湿陷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DDC法;增湿法;预浸水法中图分类号:TU444 文献标识码:B1 引言黄土作为一种多孔隙、弱胶结的第四纪沉积物。

而黄土的湿陷性主要是有黄土所具有的架空孔隙(主要为中孔隙)结构决定的,黄土的微观结构决定着黄土的渗透性和各种工程地质性质。

其失效形式主要有黄土地基湿陷、液化和震陷,黄土边坡的崩塌、坍塌、滑坡、坡面冲刷等。

2 湿陷性黄土一般性质综述颗粒成分黄土在我国分布面积相当的广泛,一般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黄褐、棕黄色。

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5272%,粒径大于的较少。

我国的黄土粒度成分自西北向东南,细粘土颗粒逐渐增多,较粗颗粒逐渐减少,黄土的不均匀系数 Cu的平均值在 612 之间。

颗粒特征结构基本单元一般由原始矿物颗粒和集合体组成,集合体包括一般的集粒和凝块两种:集粒包括带棱角或磨圆的粗颗粒、粘粒、微细碳酸盐胶结而成的集粒;凝块是由于集粒的碳酸钙被淋湿,集粒变软而成。

3 黄土的湿陷机理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从力学性质来考虑, 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结构性、欠压密性和湿陷性三个方面。

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的工程特性

Vol.
No.
Month
Year
为5~15m。挤密法是指用沉管、冲击、夯扩、爆破 等方法成孔, 然后用填料, 如素土、灰土必要时用 水泥分层回填夯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这种方法 施工简便, 是一种效果好较经济的方法。
土薄层。该场地的湿陷性土层下限深度大于 30 m, 湿陷系数δs = 0.003~0.114,自重湿陷系数δzs = 0.003~0.085,自重湿陷量������������������ = 23.10~172.51 cm, 总湿陷量������������ = 52.2~213.8 cm, 为自重湿 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IV 级。 根据上述提到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 分析可得: (1) 全部消除基础以下黄土层湿陷性,这对 于湿陷性黄土土层厚度在15 m 以内时容易达到, 其常用方法有垫层法(处理深度1~3 m)、 强夯法(处 理深度3~12 m)、挤密法(处理深度5~15 m)。上 述案例湿陷性黄土厚度达30m,要完全消除黄土层 的湿陷性,显然常用黄土层地基处理方法均不能达 到要求。 (2)黄土浸水后,集粒粘结物的软化、溶解 及颗粒之间连接的软化、破坏, 使之削弱了土颗粒 连接的总强度, 使黄土颗粒分散化, 并在土中剪 应力的作用下, 滑落到土体中的大、中孔隙内, 使 土体结构急速崩溃, 造成湿陷。对此地基可以做预 浸水处理,降低深层黄土孔隙率,使得其消除湿陷 性。预浸水处理要求有足够的工期(整个过程持续 一年左右),足够的水源,且会对周围的建筑产生 较大的影响。在工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预浸水 处理,预浸水法只能处理6m以下的湿陷性黄土。浅 层湿陷性黄土可以采用垫层法、强夯法等地基处理 方法。 (3)此工程也可以考虑DDC法(孔内深层强夯 法)。由于黄土在干燥的情况下,其强度比较高, 因此为了达到强夯效果,可以采用增湿法。增湿法 要先进性钻孔, 控制水压来达到增湿的效果。 然后, 进行孔内深层强夯法。通过两种复合的方法能有效 的消除黄土的湿陷性,该方法所需工期较短,处理 效果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姓名:马鑫学号:2601050307摘要黄土作为地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己有漫长的历史。

而黄土湿陷性问题,一直是黄土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工程地质问题,黄土的湿陷性对其分布区的工程建设活动常常造成巨大的危害,对工程建筑极具破坏性。

要预防和减少黄土的湿陷性的危害,弄清黄土的湿陷成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就需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显微结构;一、绪论黄土在全世界有较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干早、半干早地区,面积达1 3 0 0 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 . 3 %,具体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均有分布,此外,在澳洲等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大约有6 . 3 2 x1 05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6 . 6 %。

主要分布在北纬3 0 0°-4 9 0°,东经7 5°- 1 2 7°之间。

在大范围分布区中,黄河中游地区,西起乌鞘岭,东到太行山西麓,北起长城附近,南抵秦岭北麓,地表几乎全部被黄土所覆盖,形成了地层连续、厚度大、面积广的典型黄土地区。

黄土作为地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己有漫长的历史。

而黄土湿陷性问题,一直是黄土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工程地质问题,黄土的湿陷性对其分布区的工程建设活动常常造成巨大的危害,常能引起工程建筑物的破坏,它可直接引起土质边坡塌滑、铁路路基下沉、房屋下沉开裂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对工程建筑极具破坏性。

此外,由于黄上具有湿陷性而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

要预防和减少黄土的湿陷性的危害,弄清黄土的湿陷成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就需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黄土湿陷性机理研究历史及现状湿陷性成因的研究是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最关键而基本的工作[ 3 1 ,同时黄土的湿陷成因的研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前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理论性及应用性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假说,但由于黄土材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对于黄土湿陷性的成因到目前尚看法不一。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不同地区黄土的湿陷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研究方向、方法、出发点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假说也各有其特点。

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从湿陷性黄土物质组成成分出发的湿陷性成因研究、从湿陷性黄土结构特点出发的湿陷性成因研究、从触发湿陷性的力学机制出发的湿陷性成因研究。

二、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孔隙是黄土体内未被骨架颗粒和胶结物占据的空间。

它的成因、形状、大小、多少、及分布特征都直接影响着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关于黄土微观结构的研究,多在偏光镜下作定性研究。

2.1孔隙的类型黄土孔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两大类。

2..1.1次生孔隙:这类孔隙的孔壁主要由次生碳酸钙组成。

一种是非晶质碳酸钙孔隙沉淀,常呈管道状;一种为结晶质碳酸钙沿孔隙生长呈晶簇状。

此外,还可以看到少量由植物遗体和粘土构成的孔壁。

2.1.2原生孔隙:按照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原生孔隙可分为支架孔隙,镶嵌孔隙和胶结孔隙。

(1)支架孔隙:系指粗颗粒疏堆积,互相支架构成的孔隙,一般较大,孔径有时大于构成孔隙的颗粒直径。

这类孔隙的孔壁由构成土体的碎屑材料组成,很少有次生物质围绕孔壁,其形状也不规则。

支架孔隙极不稳定,当受到上覆地层的压力或黄土中水分的影响时,其周围的颗粒被陷入孔内。

因此,可以得出支架孔隙是引起黄土湿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2)镶嵌孔隙:系指粗颗粒互相靠拢,互相穿插所形成的粒间缝隙,多呈缝隙状,一般较小,比较稳定,透水性好。

(3)胶结孔隙:系指分布于胶结物中的微小孔隙。

2.2、孔隙的大小类型:有特大孔隙、大孔隙、中孔隙、小孔隙及微孔隙之分。

特大孔隙:孔隙一般大于250微米,在剖面上自上而下显著地减少。

大孔隙:孔隙在16到25微米之间,在剖面上自上而下减少。

中空隙:孔径在4到16微米之间,在剖面上自上而下减少。

小孔隙:孔隙为1到4微米,在剖面上自上而下逐渐增多。

微孔隙:孔径一般小于1微米,在剖面上自上而下显著增多。

从孔隙的类型来讲,支架孔隙是引起黄土湿陷的主要孔隙,从孔隙的大小来讲,大孔隙和中孔隙则是引起黄土湿陷的主要孔隙。

三、湿陷性黄土分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 . 1黄土湿陷性及湿陷系数湿陷性黄土由于它的特殊性,致使在压力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湿陷现象,产生湿陷变形。

为了便于以下章节的讨论,现将有关湿陷性的一些主要概念及其涵义,简单介绍如下。

3 . 1 . 1 湿陷变形当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 自重压力或者自重压力加附加压力) 作用下,受水浸湿产生下沉变形。

下沉变形中,除掉正常压缩变形外,还有一部分附加下沉变形,这部分变形被称为湿陷变形。

湿陷变形是由于水的作用产生的。

从湿陷性黄土受水受压产生的总下沉变形中减去湿陷性黄土不浸水而受压后产生的压缩下沉变形,就是湿陷变形。

湿陷变形的大小量值,叫做湿陷量。

湿陷量包括自重湿陷量及剩余湿陷量等。

自重湿陷量:用自重压力求得的湿陷系数( 叫自重湿陷系数) 计算出来的整个湿陷性黄土总厚度范围内的湿陷变形量。

剩余湿陷量:是指地基处理后,其湿陷量的剩余部分。

湿陷系数( 6 . ) :单位厚度的土样所产生的湿陷变形,以小数表示。

湿陷系数是判定黄土湿陷性的定量指标,由室内压缩试验测定。

自重湿陷系数( S s ) : 单位厚度的土样在该试样深度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湿陷变形,以小数表示。

自重湿陷系数主要用于计算自重湿陷量。

它并不作为判定黄土湿陷性的定量指标。

3 . 1 . 2湿陷性质黄土浸水受压后,能发生湿陷者,叫做湿陷性黄土。

黄土浸水受压后,不发生湿陷者,叫做非湿陷性黄土。

在黄土湿陷性评价的实际工作中,规定出一个湿陷系数界限值,大于界限值的叫湿陷性黄土,小于界限值的叫非湿陷性黄土。

这个界限值,采用湿陷系数等于0 . 0 1 5 或者0 . 0 2 ,就是说。

凡是湿陷系数大于等于0 . 0 1 5( 或者0 . 0 2 )的黄土层,就定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压力( n , I Ka ) : 产生湿陷变形时所产生的压力。

《湿陷性地区黄土建筑规范》( G B 7 2 5 -9 0 )规定,测定湿陷系数的压力,应自基础底面( 初步勘察阶段基底标高不确定时,自地面1 . 5 m)算起,l 0m以内的土层湿陷压力应采用2 0 0 K p a , 1 0 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采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当大于3 0 0 K P a 时,仍采用3 0 0 K P a )3 . 2湿陷性黄土的分布3 . 2 . 1黄河中游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分布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中游地区( 即三门峡—龙羊峡之间黄河及其支流流域范围内的地区) :黄土几乎呈连续成片的分布。

湿陷性黄土亦然,发育的最为广泛、这一区域泛指山西太行山西麓往西直到甘肃的乌鞘岭,北起长城往南抵秦岭北坡,黄土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黄土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

而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徨水、大通河、渭河、径河、延河、洛河及汾河等河谷地区。

另外,在某些山前斜坡地带、丘陵地带、黄土源顶也有所分布。

本区湿陷性黄土厚度,以六盘山为界,以西厚度较大,最大可达三十余米,以东厚度较小,汾河流域在十二米左右,在往东至豫西则更小些。

在本区的吕梁山、六盘山,陕北榆林、秦岭之间,在这东西长四百公里南北宽四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黄土分布既广又厚,地层发育的也比较齐全,是我国黄土分布的典型地区。

莽莽的黄土,构成了我国著名的西北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狭义上,其范围北界长城,南抵汾渭盆地北缘,东起吕梁山西麓,西迄陇西盆地西缘,范围包括陇西、宁南( 宁夏自治区南部)、陇东、陕北、晋西等地区,呈近东西向展布,总面积约2 3 万平方公里,一级地貌类型有黄土源及黄土梁r-具体来讲,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 4 “-4 1 0、东经1 0 3 。

一1 1 4 0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介于1 0 0 0- 2 0 0 0 m之间。

本次研究范围主要为西起兰州,东至黄河,北到长城一带,南达渭河盆地北缘的广大区域。

主要包括陇西、陇东及陕北三地区。

3 . 2 . 2湿陷性黄土在地貌单元上的分布地貌是在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上,受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因而地貌类型不同,反映了构成地貌的地层或构造的不同。

而地层、构造又恰是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

不同的地貌对工业布局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并不相同。

分析和研究地貌类型及其形态,有助于判断地层的成因,有无滑坡、泥石流、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也可以根据地貌的形态来预测地质环境改变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变化趋势。

综上可见,在黄土地区进行工民建工程建设,工程勘察以及环境工程评价,都不能离开地貌条件的调查与研究,有时地貌条件可能是影响工程建设适宜性和场地、地基整治的重要因素。

就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地质而言,研究黄土地貌主要是研究中型和小型地貌,有时还要研究微型地貌1 1 1 .黄土地貌一般可分为黄土源、黄土梁、黄土筛、河谷阶地、冲积洪积平原等类型。

3 . 3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形晌黄土的湿陷性,通常是指黄土受水浸泡在上覆土层或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突然失稳,发生急速下陷,压密和侧向流变。

这种工程力学特性常常严重威胁和破坏工程建筑的正常运营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常常遇见一些工程地质问题,包括自然地质现象与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现象等几个方面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的内容。

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而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 湿陷性,地基强度与压缩性,斜坡的稳定性,还包括黄土潜蚀陷穴、冲沟、泥石流。

以及古墓、砂井砂巷、水渠水库蓄水及其它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除上面举出的一些自然地质现象及某些特殊工程建设等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外,湿陷性黄土地区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大面积堆载地面受荷、黄土洞室、地下采空、地震、斜坡的稳定性、黄土潜蚀与黄土陷穴等。

就黄土侵蚀来说,大量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洞穴侵蚀常发育于沟缘线附近,具有坡面和沟道多种侵蚀方式的发育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内在联系与演化过程。

洞穴侵蚀发育不仅具有水蚀过程的一般特征,如地面径流的直接冲刷作用,也有径流潜蚀、跌水冲淘和重力陷落等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黄土的地质地貌环境,而且也对黄土区各种工程设施形成巨大的潜在危害。

所以,深入分析研究洞穴侵蚀机理和影响因素,对研究其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对黄土区各种工程的破坏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以黄土暗穴对公路的影响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黄土暗穴对公路产生的危害是公路损毁的一种主要方式,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