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中的逻辑问题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逻辑紧密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逻辑紧密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写好作文是取得优异语文成绩的关键。
而在高考作文的众多要求中,逻辑紧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明确立意是构建紧密逻辑的基石。
在看到作文题目时,要深入思考,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这就如同在建造高楼前打下坚实的地基,只有地基稳固,后续的建设才能有条不紊。
比如,题目是关于“勇敢面对挫折”,那就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勇敢,挫折又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勇敢面对挫折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如果立意模糊不清,文章的逻辑必然会混乱不堪。
在明确立意后,合理规划文章的结构是实现逻辑紧密的关键。
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以总分总结构为例,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通过多个段落分别阐述论点,结尾进行总结和升华。
比如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头可以点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中间段落分别从传承的方法、创新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
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也是逻辑紧密的重要体现。
过渡句就像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段落,使文章的思路能够顺畅地流淌。
比如,在论述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培养民众的兴趣”后,过渡到“创新传统文化则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时,可以这样写:“当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其传承奠定了基础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这就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
”这样的过渡句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使文章的逻辑更加连贯。
论据的选择和运用对于逻辑紧密同样不可或缺。
论据要真实、典型、新颖,能够有力地支持论点。
比如在论述“坚持梦想就能成功”时,如果选择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例子,就要详细阐述马云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以及他如何坚持不懈,最终实现梦想。
同时,在运用论据时,要注意对论据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解释,让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例。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也是保证逻辑紧密的重要因素。
高考作文常见问题之逻辑混乱与结构松散问题

高考作文常见问题之逻辑混乱与结构松散问题高考作文是考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然而在写作过程中,逻辑混乱和结构松散常常是考生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问题分析在高考作文中,逻辑混乱和结构松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逻辑混乱逻辑混乱是指文章在表达思想时,存在思路不清晰、论证不严密、观点不一致等问题。
这种问题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点,降低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1.2 结构松散结构松散是指文章的段落组织不严谨、缺乏条理性以及段落之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结构松散使得文章的内容难以展开,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失。
二、问题原因逻辑混乱和结构松散的问题通常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2.1 思路不清晰考生在写作时,可能没有充分思考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论点,导致文章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通。
2.2 缺乏论证能力很多考生在写作时,对于论证观点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导致文章的论证过程显得松散和不严密。
2.3 缺乏组织能力一些考生在写作时,没有合理地组织好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使得文章整体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
三、解决方法为了解决逻辑混乱和结构松散的问题,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充分思考在动笔之前,考生应该充分思考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论点,构思好思路和篇章结构。
可以提前列出写作提纲,确保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
3.2 多加练习通过多加练习,提升论证能力和组织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范文进行学习和模仿,学习其中的论证技巧和组织结构。
3.3 注意逻辑关系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特别关注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可以使用逻辑连接词和过渡词来明确表达各个观点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易读。
3.4 合理分段在文章中,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步骤来合理分段,使得段落之间有着明确的衔接关系。
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3.5 多次修改在完成初稿后,考生应该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高考作文2014-04-22 0942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易错点缺乏逻辑无所谓层次结构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
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一线的师生对这个问题仍重视不够。
具体体现就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这种‚同层面绕来绕去‛的情况实际是受前几年‚文化散文‛的影响。
正如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
‛把随意一篇满分作文的某两个中间段对调位臵,读起来居然还是‚通顺‛的———因为缺乏逻辑,所以无所谓层次、无所谓结构———这也是现在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可怕的恶俗习惯,甚至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
可把它称为无逻辑无层次无灵魂的高考议论文。
实例分析主体论述没有拓展和演进1.无层次(主体论述只有一个层面)请看《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北京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的中间主体部分:‚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
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胸纳幽兰,神容主若。
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
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高考写作逻辑推理

高考写作逻辑推理高考写作中的逻辑推理是考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逻辑推理能力是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高考写作中展现思维深度和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通过分析逻辑推理在高考写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来详细介绍这一话题。
首先,逻辑推理在高考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逻辑思维清晰、论证有力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使文章的结构合理,内容充实。
逻辑推理能力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展开方式和论证方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高考作文的分数。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逻辑推理能力的定义和要求。
逻辑推理能力指的是基于规则和前提,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高考写作中,逻辑推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论证的逻辑性,即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合理且严密;二是叙事的逻辑性,即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楚;三是表达的逻辑性,即语言表达准确、通顺,信息传递完整。
进一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际案例等开始,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要注重积累和阅读。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培养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灵活性。
再次,要多加练习。
通过模拟考试、写作练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要注意学习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常见的逻辑关系和推理方法,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
总而言之,高考写作中的逻辑推理是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通过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清晰地表达观点,进而在高考作文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逻辑推理在高考写作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逻辑推理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为高考写作中取得优秀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漏洞及

读写频道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漏洞及相应对策□刘奇云作文教学摘要:在议论文写作中,思维品质的第一要素是合理。
近年来高考作文不断吹响思辨集结号,涉及到思辨的联系性、全面性、发展性和辩证性等层面。
然而高中生写作往往因思辨不足导致雄辩无力。
其中,欠缺科学合理的思辨知识,是影响论证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问题习作入手,指导高中生走出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误区。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学性;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可见思辨性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就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活动,辨析就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
思辨在议论文写作中,既关乎观点提取的精准和深度与否,也关乎论证的充实和成立与否。
然而一个有想法的人未必能在论辩时说服别人,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科学性的问题。
想法只有符合认识规律和科学推理,读者才可以在阅读时达到与作者的共鸣,进而产生阅读愉悦感,相反,则会产生负面评价。
高中生虽然积累了一些论证方法,有了一定的论辩思维,但是由于思维的科学性不足,常常在表达中出现逻辑漏洞,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本文以一些问题语段为例,分析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几种常见的逻辑漏洞,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误把模糊当中立如果学生对事件双方做出评论时只是“一视同仁”,既看到了甲的优势与不足,也看到了乙的优势与不足,那么就会得到“甲也有理,乙也有理”,或者“甲也有不足,乙也有不足”的结论。
比如针对女儿向警方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这一事件,一名学生选择给父亲写信,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我知道,被自己的女儿举报您心里一定不舒服,但是您知道吗?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发现危险和判断处置的能力,这种行为不但违反交通法规,还存在安全隐患,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
作为您的女儿,她无法把生命安全问题置之不理,她敢于向长辈的错误说“不”,这是她的正直和理性,也是她对您的爱。
高考作文中如何体现逻辑性

高考作文中如何体现逻辑性在高考作文中,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索,将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地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体现逻辑性呢?首先,清晰的结构是体现逻辑性的基础。
在动笔之前,我们要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规划。
一般来说,常见的结构包括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总分总结构是很多同学会选择的一种。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进行论证,结尾再总结升华。
比如,以“坚持成就未来”为主题,开头点明“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能够成就美好的未来”这一中心论点。
中间分别从“坚持能锻炼人的意志”“坚持能让人积累经验”“坚持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每个分论点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
结尾则再次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并列式结构则是将几个观点或论据并列呈现。
例如,写“友谊的力量”,可以从“友谊能在困难时给予帮助”“友谊能在迷茫时给予指引”“友谊能在快乐时共享喜悦”三个方面并行阐述,展现友谊的多面价值。
递进式结构则是按照逻辑上的深入程度来安排。
比如论述“读书的意义”,先写“读书能增长知识”,接着深入到“读书能培养思维能力”,再进一步阐述“读书能塑造品格和价值观”。
除了结构清晰,合理的段落划分也能增强逻辑性。
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段落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跳跃。
可以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如“首先”“其次”“再者”“然而”“相反”“总之”等,来引导读者的思维。
在内容的组织上,要有明确的论证思路。
比如,提出观点后,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数据、名言等进行论证。
事例的选择要恰当且具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支持观点。
同时,对事例的分析要深入,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
比如,要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可以列举王羲之刻苦练字,将池水染黑的事例。
但不能仅仅陈述这个故事,而要分析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正是因为他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这种勤奋让他不断精进技艺,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逻辑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逻辑问题——以2018年高考题为例高考题的标杆与示范意义,无疑也要体现在行文的逻辑层面。
然而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却屡屡暴露出忽视逻辑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界和整个社会还对此缺乏充分认识,这恰好又暴露出我们对逻辑教育的严重忽视。
作文考试有两大功能:测试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提高水平。
实施教育常常侧重于启智(如今年全国卷II)与尚德(如今年全国卷I)。
启智不言自明,尚德侧重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如果启智蹩脚、尚德粗糙,不仅影响测试效果,而且会使教育学生提高学生水平的意图落空。
蹩脚粗糙,往往不是因为材料信息的真实性有问题,也不是材料反应的思想性有问题,而是材料表述过程及题目存在逻辑问题。
下面以2018年高考作文为例来讨论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的逻辑问题。
(一)材料堆砌,缺乏分类意识,不给考生提供归纳提炼的机会,导致大部分作文主题先行,材料中众多信息只作了主题的演绎与注脚,思维雷同,千人一面。
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材料中罗列的信息到底是历史大事记,还是个人成长记忆?学生一时间不能做出判断。
如果全部理解为大事记,那么“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的意思就会落空,“联想”和“思考”就会缺乏体验依据。
如果都当作成长记忆,那么“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信息就无法作为记忆进行联想与思考。
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

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高考作文是考生展示自己逻辑思维与论证能力的重要环节。
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引人入胜。
本文将探讨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
一、逻辑思维在高考作文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是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并将观点合理有序地组织起来。
在高考作文中,逻辑思维是构建论证结构的基础,是文章层次清晰、思路连贯的重要保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思维:1. 分析问题:高考作文通常给出一个话题或问题,我们应该先仔细分析问题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素材和论据。
2. 构思结构:在写作之前,我们应该先构思好文章的框架结构,明确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内容,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有序,条理清晰。
3. 衔接过渡:准确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文章中进行有效的衔接过渡,使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自然过渡,避免文章思路跳跃和内容不连贯的问题。
二、论证方法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除了逻辑思维,合理运用论证方法也是高考作文中重要的技巧之一。
恰当的论证方法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逻辑关系更加紧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论述,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可信,有助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 比较对照论证:通过将不同对象、观点或现象进行对比和对照,突出自己的观点的优势和合理性,从而加强论证的效果。
3. 数据统计论证:通过引用科学的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立场。
4. 引用权威论证:引用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给予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支持和权威性。
5. 分析解释论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阐释,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和说明问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立场。
三、高考作文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技巧在高考作文中,除了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外,还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1. 有针对性地选择论证方法:根据不同的问题和论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以增加论证的效果和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逻辑问题——以2018年高考题为例高考题的标杆与示范意义,无疑也要体现在行文的逻辑层面。
然而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却屡屡暴露出忽视逻辑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界和整个社会还对此缺乏充分认识,这恰好又暴露出我们对逻辑教育的严重忽视。
作文考试有两大功能:测试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提高水平。
实施教育常常侧重于启智(如今年全国卷II)与尚德(如今年全国卷I)。
启智不言自明,尚德侧重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如果启智蹩脚、尚德粗糙,不仅影响测试效果,而且会使教育学生提高学生水平的意图落空。
蹩脚粗糙,往往不是因为材料信息的真实性有问题,也不是材料反应的思想性有问题,而是材料表述过程及题目存在逻辑问题。
下面以2018年高考作文为例来讨论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的逻辑问题。
(一)材料堆砌,缺乏分类意识,不给考生提供归纳提炼的机会,导致大部分作文主题先行,材料中众多信息只作了主题的演绎与注脚,思维雷同,千人一面。
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材料中罗列的信息到底是历史大事记,还是个人成长记忆?学生一时间不能做出判断。
如果全部理解为大事记,那么“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的意思就会落空,“联想”和“思考”就会缺乏体验依据。
如果都当作成长记忆,那么“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信息就无法作为记忆进行联想与思考。
于是绝大多数考生就会放弃个人成长记忆,而直接立意“大国崛起”“祖国发展”“筑中国梦”“圆中国梦”等宏大主题,而不去书写个人体验,不去将集体记忆做私人存档,不去将政治素材做语文发挥,不去追求非我莫属的个性化表达。
材料中的信息只不过是这些主题的简单论据而已。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思维雷同试卷,甚至无思考试卷。
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其原因是讲述材料时欠缺分类思想,没有将大事记和个人体验分类讲述的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将每一时代的历史大事与个人经历并举,可以集中说完历史大事然后再说个人成长记忆。
这样学生就会在层次清晰的联想中完成作文。
(二)缺乏归纳前提,以个别代整体,以单一代丰富,并进行权威预设,使考生只能简单附会。
全国卷:材料作文: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这三个标语,显然是命题人认为能代表三个时代的标语,而且形成递进逻辑。
其实这三个标语所谓的时代性难以成立:如果考生能认可它们能代表三个时代,那么他们就会展开附会证明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如果考生不认可三个标语能代表各自时代,那么他们就会陷入诸多困惑。
这三个时代三个地方的标语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差异又在哪里?这不仅是材料讲述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考生写作要思考的问题。
假如给出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的三个标语,也许我们能找出内在的联系。
假如给出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不同标语,我们也能找出内在的联系。
而三个时代三个地方的三个标语的内在联系,必须用统计归纳思维做铺垫才能找到,然而命题却没做任何铺垫,因而我们就无法找到这三个标语间的内在联系。
找不到内在联系,三个标语各自的代表性也就难以成立了。
深圳现在还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吗?如果仍然信奉这句话,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在于时代性。
浙江的标语道理与此相同。
如果深圳不信奉这句话了,那么深圳人现在也信奉雄安的标语吗?他们曾经信奉过浙江的标语吗?这两个问题显然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
因而这三个标语的时代性就大打折扣。
这三个标语逐层递进的逻辑也难以成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出现在2005年,难道它一定会被2017年出现的“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代替?难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就过时了?稍加思考我们就能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具有永恒意义,绝不只具有某一时代意义。
因此,把它放在中间过渡地段,不仅贬低它的意义,而且不合递进逻辑的命题意图。
假如考生见过更能代表这三个地方的其他标语,他们会怎么处理呢?几十年各地打出了无数标语,为什么只有这几句代表时代特点而且具有递进逻辑?考生难免困惑踟蹰。
如此经不起推敲的命题,逻辑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将本该由归纳思维完成的任务,错误地交给了演绎思维。
在命题人演绎思维下,这三个标语似乎来自顶层设计,考生只需自动默认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标语,然后联想历史材料加以佐证就成。
至于主题早已明确包含在题目里了,于是演绎思维剥夺了考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演绎先行的习惯让我们永远在立场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而无暇用归纳思维来研究材料审视对象。
只要演绎,不求归纳,似乎成了中国语文高考的通病。
其实质是削弱归纳:本该用归纳思维的问题,常常被交给了演绎思维;本该用归纳思维来把握全局,却常常被处理成筛选信息。
当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被狭隘化为歌颂盛世时,归纳思维自然就得让位给演绎思维,只有演绎思维才能短时间内完成颂盛主题。
因此,命题把归纳的过程或归纳的任务交代给考生,已经不单单是思维形式的问题,而且是把独立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的问题了。
(三个)实体和属性关系处理混乱,内涵与外延处置失当。
因此导致材料碎片化,催生更加碎片化的考场作文。
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单音节词“器”一般都表实体。
那么“器量”是什么东西?它属于“器”吗?如果“器量”属于“器”,那么它指的一定是“器”的某种实体,可是有叫“器量”的实体吗?没有,因此“有一种‘器’叫器量”的表述实属不当。
“器量”不表实体,而表功能。
“器量”在文中被解释为“兼容并包”,显然是指人的功能属性,与“器”没有任何关联,因此“有一种‘器’叫器量”的说法不合逻辑。
这就好比说“有一种虎叫虎威”“有一种道叫生万物”“有一种伟人叫杰出”一样荒唐。
在实体和功能(属性)之间,不能用判断词直接连接,这是起码的逻辑常识。
当我们在研究概念时说“有一种P叫N,有一种P叫M”,那么这种表述看似简单举例,实则包含着对事物进行对等的分类,也就是说“N”和“M”是平行并列关系。
如果找不到这种平行并列关系,这个表述就显得随意,不是研究概念语境下的严谨表述。
找不到平行并列关系,说明在“P”的下位概念并不是“N”和“M”,也就是说“N”和“M”的上位概念并不是“P”。
严谨的逻辑下“N”和“M”必须是“P”的下位概念,而且“N”和“M”是平行关系。
比如“有一种动物叫大象,有一种动物叫猩猩”的说法欠严谨,而“有一种智慧动物叫大象,有一种智慧动物叫猩猩”就比较严谨。
天津卷的材料显然是研究概念的语境,因此应该首先在概念的一级分类中寻找并列概念。
纵观“器”的含义,有本义类的器具,也有引申类的人才,还有引申类的人的胸怀等意义。
这两类引申是从本义的实体和本义的功能两方面引申出来的,它们合起来和本义可形成规范的并列。
如果让表“胸怀”之义的“器量”和表“器具”的“大国重器”来并列,会遇到两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大国重器”是一级分类下的个体,而“器量”则是二级分类下的个体,二者之间并列不合逻辑。
这就像纲目之间、属种之间生物个体不能随便并列一样。
第二个障碍是:即使二级分类下的“器量”能和一级分类下的“大国重器”并列,但也会出现新的问题。
表“胸怀”之义的“器量”,它一个词就是一个类别,而表“器具”之义的词较多,它们合起来才能和“器量”进行并列处理。
表述逻辑混乱,直接影响考生。
看似琢磨概念,实则拼凑名词,使学生再次进入碎片化知识的浏览中。
碎片化的榜样和暗示只能使学生拼凑一些更无价值的碎片来敷衍成文。
而“大国重器”的突兀提及,不仅不能掩盖碎片化的毛病,反而使碎片化更加显眼了。
就整体来说全段文字展示这样一个逻辑:首先,提了个概念“器”,但未做本质属性的解释,也就是没有揭示内涵;然后说了“器”的功能属性;最后举例若干“器”,展示概念的外延。
如果只提概念而不明确内涵,那么接下来应该先说外延,后说功能属性。
这样更符合表达与认知的心理规律和逻辑规律。
因此即便上述句子没有毛病,那整个语段的行文逻辑也有些乱。
可以把这个语段调整为:“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
”(四)词语多义解释,违背由本义到引申义再到比喻义的顺序原则。
代表本义却指向引申语境。
本义引申义混乱导致句法错误。
江苏卷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
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
和天津卷一样,江苏卷在解释概念的丰富性时犯了逻辑错误。
分析一词多义时,我们一般遵循由本义到引申义再到比喻义的顺序。
如果没有比喻义用法,那么引申义则从一级引申到二级引申排列。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其中“花自语”是在视觉和嗅觉角度来展示美,“鸟有语”则是直接用听觉来沟通,因此,“鸟有语”的“语”更靠近本义,“花自语”的“语”更靠近引申义。
“生活处处有语言”,显然是“语言”的进一步引申,没有了鸟语的沟通、花语的形象,但比鸟语花语义要丰富,揭示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与生活的本质特征。
遵从由概念的本义到引申义的顺序,本句话应调整为“鸟有语,花自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鸟语”是语言的本义(沟通),“花语”是语言的引申义(展示),“生活语言”是语言引申义的再引申(揭示)。
如果从修辞角度思考,本句还可改为“鸟有语,花自语,生活处处皆有语。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
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其中“解读”之“语言”是奥秘是编程是密码;而“传递”之“语言”也应指编程与密码,但是“雕塑”可传递的“语言”决不是编程与密码。
“雕塑”与“基因”并列起来与“传递”形成主谓关系,明显的搭配不当。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