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公天下”的开端——秦朝的郡县制度 材料 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是 或否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 我们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 末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 产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确 实功不可没,但这种机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 的政治恶果,也是经2 000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 客观事实。
材 材料二“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 料 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 二 立起中央行政权力体系,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主题聚焦
-9-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官僚 政治 皇权 独尊 高度 集权 两对 矛盾 家国 同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 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主题聚焦
-7-
主题一 主题二
家国一体的架构——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 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 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 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 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 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 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主题聚焦
-13-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形成】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 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 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郡县制为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 契机,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各项法 规,也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 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挟书律”虽有利于从思想上巩固秦朝的统一, 但这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和保存是一种劫难,同时 开了思想专制之先例。
注意:汉承秦制! 但又略有损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 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 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的水 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步入近代由于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遭抛弃。
考能特训:主题:获取和解读信息
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 门类 繁多,综合性很强,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测 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查目标。
从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 干和备选项以及陈述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信息的形 式包括文字、图、表、画、数据、符号等。获取信息,是 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 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考纲对该项能力的要求是: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课程治标准
考试说明
指导意见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2.知道“始皇 2.秦中央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
帝”的来历和郡 集权制度的 创立和郡县制建立、
县制建立的史实 形成
“三公九卿”制;
,了解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 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 ,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二 第1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二 第1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5)奴C隶o制p式yr的i家g长h式t统2治0:臣04仆-化2。011 Aspose Pty Ltd.
(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
K12课件
18
5.图解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Evaluation only. 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4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Evaluation only. ith Aspose.Slides for要.点NE史T 料3.探5 究Client Pro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备考策略:(1)全面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这一概念,包括这一制度形成原因、主要特
(4)20C15o·全p国yⅡr卷i,g25h:汉t代地2方0吏0治4-201点1、深A刻s影p响o等s。e(2)要P注t意y与古L希t腊d罗.马的
(5)2015·海南卷,2:秦朝实行郡县制
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
K12课件
11
2.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 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E接v有al效u的a控t制io,提n高o了n行l政y.效率。 ith二1.汉、A承s汉p秦代o制政s:治西e.制汉S度大l的体i承上de袭沿s与袭演了f变秦or王朝.的N官ET僚制3度.;5汉武C帝li设e置n十t三P部r刺o史file
14
重理解
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严密,但都围绕着皇权运转。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导学号:61600008】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一、选择题.·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项。

.·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避讳现象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地位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答案1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 政月” 改为“ 正月” 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项符合题意,正确;项“开始” 一词不准确,排除;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项的体现,排除。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项。

.·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答案解析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封建私有制,不是国有经济,故项错误;材料中由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的统计并且逐级上报,体现了官僚制度的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故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并不是主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故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
王朝。

2.拓展疆域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
中央政府。

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
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
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
(1)
(2)
”的表现。

材料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答案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有职分、等级、俸禄,不再是世卿世禄。

1.秦朝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

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
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
监。

——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发现问题秦朝形成了直属于皇帝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体系,这超出了教
材的表述。

命题角度秦朝的监察制度设计内涵;周秦的政治制度比较;秦朝制度创新。

”》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1)
(2)
(3)(4)
——《史记》
(……——《左传》
______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
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
得而不弱?
(2014·课标全国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
2.
.宗法制
解析”,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
D项错误。

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

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
象,故应选C。

1.命题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渊源
(2017·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
现于公元前688
解析B项错误;
”不符,C项错误;材料
D项正确。

()
A.加速了小农阶层的分化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集中化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新的爵秩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

3.命题点:血缘维系的秦汉皇权承袭制度
(2018·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
答案 D
解析
B
D项正确。

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
”这说明()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太尉一职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 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
尉一职,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