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6 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5课《黄河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5课《黄河颂》

第5课《黄河颂》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情感与态度目标: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学习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间:1节课勤学过程:一、解决字词二、了解作者及背景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深情地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四、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②这首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③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黄河”,而是在描写黄河。

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④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⑤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⑦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⑧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6 黄河颂(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6 黄河颂(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6 黄河颂(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

目标达成: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作者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作家作品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

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1938年末,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保卫黄河》《黄河颂》《黄河对口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创作目的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黄河颂》导学案设计:简颖颖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背诵黄河颂。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探究主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导入:多媒体显示黄河图片及文字材料:(大屏幕显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黄河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二、关于作者及《黄河大合唱》:(大屏幕显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三、时代背景:(大屏幕显示)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同步学案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同步学案导学案

同步学案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2.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3.感受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冼星海简介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3.关于背景1938年末,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4.识记生字词浊.流()屏障.()气魄.()澎湃..()哺.育()狂澜.()山巅.()【课堂探究】1.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歌颂黄河是要向人们传达出什么?【拓展练习】欣赏并学唱《黄河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讲学稿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讲学稿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讲学稿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讲学稿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品读诗词中的言语。

2、提高诗歌朗读的能力。

3、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2、累积生字词,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巅〔〕澎湃〔〕〔〕狂澜〔〕浊〔〕培育〔〕滋长〔〕3、反复朗读诗文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看看我的提示能不能援助你提高朗读的能力: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统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概。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说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本诗可分为几个局部?试用简洁的言语表达出来。

二、课堂研讨:〔一〕检查预习〔二〕大声朗读〔切记: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商量解决以下问题。

1、全诗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概?他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3、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以此为例,看看自己有没有更深刻的体会〕5、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感情,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三、课堂小结:四、教学后记:五、拓展延伸我们唱歌黄河——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而作郭小川我们在河边上住了几百代,我们对黄河有假设最深的乡土爱,我们了解河边上有多少村庄, 多少山崖;我们了解什么时候浪头高, 什么时候山水来;我们唱歌黄河, 也唱歌我们的乡土爱。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细细揣摩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体会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重点: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体会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知识链接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大河流。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

【预习导学】1.我为预习查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河边对口曲》《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了的真实场面。

2.我为新课清字词。

·学习小助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习时要注意多音字、形似字和近义词,联想区别,正确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滋长屏障..()哺.育()狂lán()山diān()气pò( ) 摇lán( )wǎn( )转(2)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浪一( )千里 浊流( )转九曲连( ) 万丈狂( )3.我为课文理脉络。

阅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学习小助手·抓住“朗诵词”和“歌词”两个部分。

黄河颂{ 朗诵词:赞美黄河 伟大坚强歌词{主体{ 望 黄河 颂 黄河尾声: 学习 黄河精神 【答案】1.黄河颂 黄水谣 保卫黄河 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2.(1)péng pài zī zhǎng píng zhàng bǔ 澜 巅 魄 篮 宛/婉(2)挠 骇 泻 宛 环 澜3.伟大坚强 望 颂 学习【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情感小组合作,初步朗读诗歌,结合创作背景,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6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6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6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一、过关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劈开()狂澜()屏障()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①澎湃②狂澜③屏障④哺育⑤九曲连环自主学习(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教案导学设计:(配套课件实行讲课)一、进入情境:( 3 分钟)(学生倾听)二、自主学习:( 14 分钟)1、认识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以及黄河。

2、字词练习。

3、读课文( 1)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颂扬黄河”的主题。

( 2)歌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描述黄河气概,赞叹黄河精神。

(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修业生依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依据详细状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朗读。

三、怀疑沟通、合作研究针对自学中的问题进行组内沟通,班上议论。

而后指引学生研究教案上的问题,教师明确:1、题目中“颂”是。

2、“啊 !黄河 ! ”频频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 黄河 !/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培育下 /弘扬滋生”分为三个方面赞叹黄河的英豪气派: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捍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3、诗人借颂扬黄河颂扬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子女的民族骄傲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子女像黄河同样“伟大坚强”,以勇敢的气派和坚毅的信心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四、学法指导:( 7 分钟)经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授与学生学习方法,进而为以后的学习,考试打下基础。

五、写作训练:( 11 分钟)1.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并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2.稳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3.相互累积词汇黄河颂( 1 课时)备课人:赵二凤时间: 2019 年 3 月一、进入情境:( 3 分钟)1.倾听《捍卫黄河》,感觉黄河的历史,激发感情!二、自主学习:( 14 分钟)1、你认识本文的创作背景吗?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了东北地域;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域。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很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踊跃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经过自己创建的形象反应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黄河颂
光未然
导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狂澜.(lán)屏障.(zhàng)哺.育(bǔ)体魄.(pò)浊.流(zhuó)一泻.(xiè)万里澎湃.(pài)滋.( zī)长山巅.(diān)
2.解词。

(1)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3)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4)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5)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6)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7)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

也指声势浩大。

3.诗歌贵在反复朗诵,这首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朗诵合适呢?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应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因此,朗读要读的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敌,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例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关键词是“颂”。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这部分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们归纳作者歌颂黄河什么。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2.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起统领作用的是哪个字?它统领的内容是什
么?有何作用?
“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伟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

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师生互动共同研讨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方面来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评析诗歌的语言。

(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从表面上理解。

其次,
从深层理解,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其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三、针对性练习
基础题
1.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对偶)
C.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
D.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拟人)
2.写出有关黄河的几句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能力题
4.《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音节美。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
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抒胸臆,风格豪迈;有些诗借物抒情,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抒胸臆,风格豪迈之类,因为诗歌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宏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强烈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1)雄浑豪迈类: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委婉含蓄类:何其芳《秋天》、郭沫若《静夜》。

拓展题
《黄河》本事(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

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6.作者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通过沦陷区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哭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是用血和泪召唤人们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战争中。

7.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情绪?
塑造黄河勃然怒吼的形象。

它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的力量,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破晓而战斗。

8.文中哪一段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第四段。

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展示出我们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导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