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配答案
黄河颂学案(含答案)

《黄河颂》同步学案第一学时一、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共有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3、写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2.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学习方法】精读诵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内容】《黄河颂》【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①光未然,原名,湖北光华人,,。
他创作的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了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
②黑体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并把生词写在横线上.)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2.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雄人物为主。
3.诗歌中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①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①松柏--孤傲正直,顽强的生命力。
如《青松》(陈毅)①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
如《竹石》(郑板桥)①梅花一一气节、高洁,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墨梅》(王冕)①子规(杜鹃)--凄恻、思乡怀归。
如《蜀道难》(李白)①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①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月夜忆舍弟》(杜甫)4.【关于黄河诗句】积累①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课堂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小组比拼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情感饱满)2.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你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技巧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有答案

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第6课《黄河颂》1、颠(diān)澎湃(pãnɡpài)屏障(pínɡzhànɡ)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î)2、作者:光未然,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3、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黄河”,而是在描写黄河。
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4、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3次,在歌中起到一唱三叹、强化情感,这和语文的重复句一样,起了抒发感情,强调的作用感的作用,同时也使其结构严谨,内容紧凑。
5、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7、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他的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奔涌不息的未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即有源远流长,又将激昂奔流。
8、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万里触山动,波涛喷流射东海。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河落天去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第7课《最后一课》1、郝(hǎo )叟(sǒu)哽(ɡěnɡ)懊悔(ào huǐ)祈祷(qídǎo)捂(wǔ)惩罚(chãnɡ)2、作者:都德,法国现实主义作家3、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5、本文线索:以小佛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为什么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1)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
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学校和教育事业,所以小弗郎士觉得他是“可怜的人”。
CC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diān (巅)峰流xiè(泻) 发yuán(源)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4.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5.背景链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

《黄河颂》教案及课后练习[三维目标]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预习导引]1. 目标点击(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3)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3. 作者简介光未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
1913年11月1日出生。
4. 背景资料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
《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26.歌词三首学习目标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
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
创作歌词,一般称为填词或作词。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yíng(萦)绕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
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
诗人通过赞美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
6《黄河颂》导学案附答案

6*黄河颂导教案出色开篇词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后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滔滔东去的黄河浪涛目睹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汹涌的惊涛,恢弘的气概和那奔跑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子女为之拼搏奋斗。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邃豪放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激情。
学习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颂扬黄河、颂扬民族伟大精神的要旨。
品尝语言,体会歌词境界,累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感觉中华民族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领会诗歌蕴涵的浓郁的爱国热忱,培育爱国情怀。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当一个民族处于紧急生死的时辰,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呼唤!当抗日战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已然随军前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河山,勇敢抗敌的战士,使他感觉到中华民族坚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放的颂歌!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请依据汉字写拼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哺(bǔ)育澎(p?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diān峰(巅) 流xia(泻) 发yuán(源)wǎn转(宛)2.解说下边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计的源地。
2)滋生: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发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汹涌:形容波浪相互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委宛:弯曲折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作者链接光已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初次演出,今后在全国各地宽泛传唱,遇到抗日军民的热忱欢迎。
这组诗,雄健澎湃,深邃浑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英豪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习目标】诵读文本,感受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品味、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把握黄河的形象。
3. 联系时代背景,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预习检测】1.高山之巅()劈开()气魄()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2.(1)我站在高山之diān__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2)惊涛péng pài________,/掀起万丈kuáng 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jiǔqūlián huán________;/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píng zhàng________。
(4)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yù________下/发扬滋长!选出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澎湃(bài)山巅(diān)气魄(pò)急风劲草B.浊流(zhú)扮演(bàn)构筑(zhù)九曲连环C.哺育(pǔ)发源(yuán)屏障(zhàng)一泄万丈D.摇篮(lán)宛转(wǎn)流泻(xiè)浩浩荡荡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就儿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黄河颂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
diān 峰(巅) 流xiè(泻) 发yuán(源) 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
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激情朗读
【交流点拨】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⑴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
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⑵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
⑶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⑷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⑸感情要深沉、悲壮。
(二)整体感知
1.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交流点拨】绘黄河——颂黄河——学黄河。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的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几句话
【交流点拨】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臂膀(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三个“啊!黄河!”
(二)深层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交流点拨】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内容是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
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交流点拨】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借歌颂黄河,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语言品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怎样理解“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我将战斗使故乡像往日一样自由美丽。
3.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
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
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⑵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5.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6.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二例吗
【交流点拨】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板书设计
黄河颂
五、拓展延伸
请以“啊,黄河”为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黄河。
【交流点拨】啊,黄河,
你用有力的大手,
推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向前奔腾。
啊,黄河,
你用滔滔河水,
清洗了一代又一代不屈的中华魂。
啊,黄河,
你用浑厚的歌声,
唱响着炎黄子孙勇往直前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