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颂学案(含答案)

《黄河颂》同步学案第一学时一、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共有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3、写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2.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学习方法】精读诵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内容】《黄河颂》【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①光未然,原名,湖北光华人,,。
他创作的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了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
②黑体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并把生词写在横线上.)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2.文体知识(颂歌):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雄人物为主。
3.诗歌中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①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①松柏--孤傲正直,顽强的生命力。
如《青松》(陈毅)①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
如《竹石》(郑板桥)①梅花一一气节、高洁,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墨梅》(王冕)①子规(杜鹃)--凄恻、思乡怀归。
如《蜀道难》(李白)①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①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月夜忆舍弟》(杜甫)4.【关于黄河诗句】积累①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课堂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小组比拼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情感饱满)2.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你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技巧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1课时课题:《黄河颂》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狂澜()浊流()滋长()哺育()摇篮()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澎湃: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
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⑵5.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6.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扮演——【合作探究】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展示提高】1、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评论:【巩固拓展】课外语段阅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CC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diān (巅)峰流xiè(泻) 发yuán(源)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4.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5.背景链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学案及拓展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习目标】诵读文本,感受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品味、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把握黄河的形象。
3. 联系时代背景,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
现代作家、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预习检测】1.高山之巅()劈开()气魄()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2.(1)我站在高山之diān__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2)惊涛péng pài________,/掀起万丈kuáng 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jiǔqūlián huán________;/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píng zhàng________。
(4)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yù________下/发扬滋长!选出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澎湃(bài)山巅(diān)气魄(pò)急风劲草B.浊流(zhú)扮演(bàn)构筑(zhù)九曲连环C.哺育(pǔ)发源(yuán)屏障(zhàng)一泄万丈D.摇篮(lán)宛转(wǎn)流泻(xiè)浩浩荡荡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就儿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二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 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一、新课导入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九曲(qǔ)连环diān (巅)峰流xiè(泻) 发yuán(源)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4.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

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自主探究课一、导学目标,明确任务: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相关资料】介绍背景:《黄河颂》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
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雄奇的山川,伟大的人民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阅读课前导语,理解课题:《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二)基本知识的学习:1、阅读直至能有感情地朗诵(注意节奏和重音)。
【提示】(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
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用“··”加重音。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文档

《黄河颂》导学案甘卫东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中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学案基础训练⑴本诗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 湖北_______人,现代_______ , 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 、______ 等.本诗节选自《______ 》,由______部分组成,《黄河颂》选自其中第______章。
由光未作词, ______作曲创作于______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1、生字注音气魄.( )、山巅.()、澎湃..()()、狂澜.()、屏障.( )劈.开()、宛.转()、哺.育()2、多音字辨析1)曲折()、歌曲()2)中原()、中肯()3)强迫()、坚强( )、倔强()3、形似字辨析1)______流腐_____ (蚀浊) 2)_____ 倒_____ 峰(颠巅)3)表____ 碍____ 层峦叠____(彰障嶂)4)____尾波____( 阑澜)二、问题导学1朗读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1课时
课题:《黄河颂》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狂澜()浊流()滋长()
哺育()摇篮()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澎湃:
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
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5.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6.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合作探究】
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展示提高】
1、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巩固拓展】课外语段阅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人文盛,彪炳史册,令人缅怀留连,无时或已。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
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繁衍()缅怀()泛滥()蹂躏()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5、许多古代诗歌提到了“黄河”,请列举一句。
【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
【励志名言】
【组长签字】【主任签字】【校长签字】
《黄河颂》导学案答案
【自学质疑】。
略
【合作探究】1、颂
2、从“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半”
3、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以是摇篮。
因为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天险在地理上是天然的军事屏障,他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它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的制胜法宝。
【巩固拓展】1、略2、热爱祖国,热爱黄河,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等几个方面。
4、语言通俗,应有一定的震撼力。
5、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