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上世纪80年代,戴浩一的一系列汉语研究的观点 先后被介绍到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时间顺 序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戴氏说:“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可以表述为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戴浩一还说:“除非有相反的证据,PTS必须看作 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戴浩一说:“这条原则可以用汉语词序中 的一些现象独立论证。当两个汉语句 子由时间连接词(如“再、就、才”)连 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事件发生的时 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例如: (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S1 S2 如果把S2排在S1之前,连接起来的句子 是不合汉语语法的。”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 2
戴浩一把物主-领有物的关系叫做整体-部 分的关系,因为物主常为整体而领有物常 为它的一部分。 他发现,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处在整体对 部分的关系,那么在语法顺序上,指整体的 名词性成分就先于指部分的名词性成分。
3.关于转喻
沈家煊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 转喻’,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 体现,可称之为‘语法转喻 ’(grammaticalmetonymy)。” “转喻有自身的规律,转指的规律也就跟转喻的 规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以‘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概念 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 念水。壶在认知上比水显著:壶是看得见的,水 在里面看不见,水开时我们看到的是壶水直冒气 、壶盖砰砰跳。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这是一 般的认型中,动结式也必须 遵循PTS。 PTS也可以说明例(2)(3)中的语序现象: (2)他念完了这本书。(3)他做成了这件工作。 123 123 从例(2)和例(3)可以看到,‘念—完—了’和‘做— 成—了’依据‘动作—结果’这种自然顺序排列。” 单就所举动结式而言,似乎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的。但是该动结式与宾语的排列又是如何呢?依“时 间顺序”当然应该是“这本书”在前,而不是“念完 了”在前(先有书才能“念”);是“这件工作”在前, 而不是“做完了”在前(先有工作才能“做”)。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孙红梅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主要认知模式,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认知维度是当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阶段,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有许多种,但大多是外国理论,我国的语言认知学定义上没有尚为准确的表述形式。
据此,本文对批判外国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人的语言形式和体验特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进行阐述,希望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前言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有自身特色的,前期主要对外国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后期则在相关基础上结合汉语言的个案进行分析。
但是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国内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为了尽可能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2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考证2.1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在当前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广泛课题中,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两个共识是认知语言学成立的基础。
同时,这两个论述也被刊登在《认知语言学》的创刊号上,刊中描写到:“人们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两个共识总结起来就是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概括性共识是人们对于语言描述方面产生的普遍原则的共识,这种共识也是人们顺利开展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认知共识是使对认知语言学的描述同我们大脑的反映相一致的共识,是能准确反映出理论构想的共识。
相关学者认为,概括性共识是对现象学的描述,具体到语言学类,我们需要概括的主要种类为四种:语法句法领域、语义学领域、语用学领域以及形态学领域。
认知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对一些例证。
例如,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中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范畴”包括基本层次范畴和原型效应在内的范畴,我们之前关于语言基本层次范畴的概括并不能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适应,所以不具有心理真实性,我们应该放弃这种理解;而范畴原型理论是得到认知科学证实的理论,正是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的范畴理论。
所以,只有被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共同认同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2 纪 8 代末 期开 始 的语 言 研究被 称 为第 五代语 O世 0年 言学 。第 五代语言学与其 前 的语 言学 相 比有几个显著 特点 。 其一 ,这 一期间的语言 研究是百 家争鸣 ,百花齐放 的阶段 , 多个语 言研究派别 同时共 存 ,如应 用语言学 、社会语 言学 、 心理语 言学 、神经语 言学 等等 ,但其 中最突 出的主 流是认 知语言学 。它们都 是从不 同的方 面来研究语 言的不 同层次 。 认知语 言学是 从认 知 角度来 研究语 言 ,并 探讨认 知活 动 的 内在机 制 。这标 志着语 言研究 从认 识论转 向 了方 法论 ,即 主体 如何认识 客体 ,以及 主体 的认 知机 制。相对 于乔姆 斯 基 的转换 生成 语言 学 ,这 又是 一个划 时 代的进 步 ,因此 , 认 知语言学被称为语 言学 的 “ 二次革命 ” 第 。其二 ,这一 时 期 的语言 研究都是 一些 跨学科 的边缘 学科 和交叉学 科 ,都 是借 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成 果对语 言的各个层们 面进行 研究 。 这 也是一个 富有时代特 色的发展 趋势。 综 上所述 ,语 言研 究经历 了漫长 的发展 历史 ,由最 开 始 只对客体进 行描 述 ,到后来对 客体进 行解 释 ,再 到后来 研究 主体如何 认识 客体及 主体 的内在认 知机 制 ,这一 发展 历程展 现 了哲 学从本 体论 到认识论 再到方 法论 的发展 ,反 映 了人们对语 言认识 逐步深化 的过程 。
Ge r e l k f。 og a o 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虽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了综合,但仍属于客观主义。这种客观 主义理论,仍保留在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Frege等的理论之中。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简史,现以“感性与 理性”之争为主线列表如下,然后依次简述:
(一)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过去哲学家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 名的“四因说”以说明事物的构成:
Experientialism 是指20世纪末L & J等学者的新观点。倘若两个属于都 译为“经验论”,容易产生混淆,因此主张 Empiricism 译为“经验 论”,而 Experientialism 译为“新经验论”。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 & J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理论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 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验论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利用经验质疑权威, 结合实验中的新发现来修改理论,如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持这一 观点。达*芬奇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 在语言研究中:经验论者重视语言的差异,而唯理论者寻找语言共性。 Robinson认为:古代语言学界只对希腊和拉丁语感兴趣,几乎不涉及语言 普遍性的问题。经院派学者假设Priscian所描写和分析的拉丁语实际上代 表了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基础,并试图对这一基础加以解释和证明。文艺复 兴以后,经验论者重视具体语言各自的差异,认为应该根据观察修正范畴 和分类,而唯理论者仍在寻找存在于各种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共性。
2. 20世纪的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广泛流 行的倡导复兴抗的哲学的流派,反对各种实用主义取向,只强调康德的 理论哲学,不重视他的实践哲学,抛弃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他的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柏格森: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创造性地用“生命冲动”和“绵延” 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 (3)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影响了许多哲学家,成为20世纪哲学 研究的中心理论之一。
一、西方认识论研究简史回顾
L & J 指出:我们能得到关于世界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这一 观点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石,这种观点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中十分盛 行,其间的区别仅在于如何解释获得这种绝对真理的方法。对于经 验论者来说,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 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来自我们的感知,是由感觉能力所建构的; 对于唯理论者来说,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 实世界的知识。这种理解模式涉及了备受争议的笛卡尔范式。 笛卡尔相信有绝对客观真理的存在,而追求这种真理的方法是要建 筑在没有偏见、没有价值污染以及不受传统影响的基础之上。外在 世界是独立于主体个人而存在的,对其认识时不要使个人偏好或价 值信仰介入,这就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设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行为主义 (详见第二节)
(3)实用主义:以经验型理论为基础,将其视为无所不包的唯一存在, 对传统的经验做了修正,不赞成把经验看作被动感受的东西,而认为是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不赞成对感觉经验采取原子分析的方法,认为 不存在一个个孤立的感觉,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经验。否定分析和 抽象,把人类全部知识归结为适应环境的行动。知识和理论都是工具, 真理之为真理仅仅是因为对人有用,任何一个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就 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用,人们将其归结为“有用就是真理”。 (4)新实用主义: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奎因把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 义相结合,形成了新实用主义学派。他在批判传统认识论和批判认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化认识论,认为哲学与自然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凌 驾于自然科学之上。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自然的解释, 人类认识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应从自然科学内部,运用实证的、定量的、 累积的科学主义方法来阐述认识论。 他还主张直接研究谈论外部世界的语言,并由此而间接地研究外部世界, 因此他的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就变成了语言学习理论。 他还认为:人类知识系统是一个大的力场,出于核心的是数学逻辑真理, 处于边缘的是经验科学的命题。
(四)16 -19 世纪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对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现介绍两学派之间的主要分歧。 1. 经验论(经验主义) 经验论是指一种认识论的理论,与唯理论相对立,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 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 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这个时期的经验论真可分为两大派: (1)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物质自然界的事体是感性经验的基础,经验是 客观事体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 相对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的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般的概念就叫“理念”, 具体的物质则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识论上主张 “灵魂回忆说”,宣称灵魂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 理念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识暂时忘记了,人们 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基于他的理念说,主张唯实论,认为:共相先于个别,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从共相可派生出个别情况、偶然现象, 并把一般概念绝对化,成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理念成为第一性, 这明显具有唯心论和先验论思想。唯实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为:词与 所指事体之间存在根本性联系,词只不过是人们给现实或外部世界的 物体所起的自然名称,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叫什么名称,是由物体本 身所具有的某种实际属性决定的。
1. 20世纪的经验论 到了20世纪,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主要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行 为主义、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等流派。 (1)英美分析哲学:认为要接近思维只能走语言分析的道路,要研究思 维哲学就要研究语言哲学,要分析一个思想结构就要分析相应的句子成 分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将语言分析视为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强调 分析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的性质和内部构造,追求绝对精 确化的语言观,澄清和确定词语的意义,提出了很多关于意义理论的新 观点。 这一时期的分析哲学可分为两大派: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 (a)逻辑实证主义:将逻辑分析与经验证实结合起来,用数理逻辑的方 法分析知识,而不像经验论者对知识的来源做历史的或心理的分析。实 证主义者完全基于对“实证的”、“确切的”事实进行研究,将这种方 法称为“证实原则”。 (b)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 言。该学派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强调应采用概念分析的方法 分析语义,仔细分析哲学中的词汇、概念,以及与认识有关的具体词汇, 发现细微差别,准确掌握用法,以澄清或排除哲学中的混乱。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都不能割断 历史,认知语言学也是这样,它在对以往有关理论认真反思的基础 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除第一章所论述的认知科学之外,认知 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这 将是本章重点论述的内容。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质料因(质料:事物的原料、物质) 形式因(形式:事物的本质或可被知觉的形态) 动力因(动力:事物的创造者) 目的因(目的: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 亚氏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认知来源于感觉。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认为:共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个别 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 有唯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为:词与事体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是任意的。
(五)20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已基本完成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变, 从而形成了以语言的表达功能为核心来研究各种哲学命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 潮,包括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心智哲学、逻辑哲学、 数理哲学等。 语言哲学把语言本身作为主题,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基本功能, 意义与真值,语言的各种成分、结构和类型,语言与存在、意识、真理、人 类社会的关系,对语言的理解和解释等,主要包括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 解释派哲学。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 论,这两种对立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
Lakoff 与 Johnson 重新对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 中的主要观点冠之以“客观主义理论”,与之相对的为“非客观主义理 论”,并认为客观主义源自经验论、唯理论,客观主义理论是构成第一 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L & J 还将“非客观主义理论 ”称为 Experientialism。在英语中, Empiricism 和 Experientialism 是有不同含义的,Empiricism 往往是 指16-18世纪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该学派可分为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前者的主要代表为荷兰哲 学家斯宾诺莎,他承认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有客观性,但又片面夸 大理性的作用主张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规律。后者贬低感性经验,主张精 神是第一性的,真理是人脑中固有的,柏拉图当为这一观点的始祖。 这一时期的唯理论者大都持唯心主义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 尼茨、卢梭、康德以及黑格尔。
(4)波普尔: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持与逻辑实证主义相 反的观点,认为知识是由心灵的经验逐渐产生的,并提出著名的证伪说。
(5)乔姆斯基:他接受了唯理论者的许多基本观点,宣称TG学派使得 17、18世纪的唯理论得到了复活,形成了20世纪的新唯理论。
3.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结合
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成为西方科学的柱石,在 很长一段时间被捧上了霸主地位。但也有不少学者看出了这种科学主义认 识论的缺陷,例如许多哲学家就曾尝试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起来解决这 个问题。 康德岁主张二元论和先验论,常被看作唯理论者,但曾主张将经验论与唯 理论结合起来,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赞赏唯理论者。 Carnap 也曾力图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研究方法,把感官体验作为出发点, 以数理逻辑作为理性的整合手段,构造出人类的知识系统。 美国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亚历山大曾对后实证主义作出四点概括,其中前 两点为:(1)所有的科学资料数据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2)经验的 承诺并非单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因此他认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维方法 不可能完全分离,也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