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课件

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用尼龙搭扣将两支水性记号笔分别绑缚 在鞋跟处,调整记号笔使足跟着地时能准确定位,测量方法 与足印分析法相似。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 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 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 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 力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 练掌握。
步 长 ( step len g 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 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 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 cm 。 个 体 步 长 的 差 异 主 要 与 腿 长 有 关 , 腿长, 步长 也大。
1 .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失 骨关节疾病与外 伤 下肢 肌 力 损 失 其他( 疼痛) 2 . 禁忌症 严重心肺 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 合 检查不 配合 者 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怎样进 行步态 分析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 法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 动腿迈步。
步速、 步 行 周 期 和 时 相
步速( w alking velocity ) 行 走 时 单 位 时 间 内 在 行 进 的 方 向 上 整 体 移 动 的 直 线 距 离 称 为 步 速 , 即 行 走 速 度 , 通 常 用 m /min 表 示 。 一 般 健 全 人 通 常 行 走 的 速 度 约 为 6 5 ~ 9 5 m /mi n 。 也 可 以 用 步 行 10m 所 需的 时间 来 计算 。 步行周期( gait cy cle ) 在 行 走 时 一 侧 足 跟 着 地 到 该 侧 足 跟 再 次 着 地 的 过 程 被 称 为 一 个 步 行 周 期 , 通 常 用 时 间 秒 ( s) 表 示 。 一 般 成 人 的 步 态 周 期 约 为 1 ~ 1.32 s 左右。
步 长 ( step len g 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 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 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 ~80 cm 。 个 体 步 长 的 差 异 主 要 与 腿 长 有 关 , 腿长, 步长 也大。
1 .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损失 骨关节疾病与外 伤 下肢 肌 力 损 失 其他( 疼痛) 2 . 禁忌症 严重心肺 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 合 检查不 配合 者 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怎样进 行步态 分析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 法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 动腿迈步。
步速、 步 行 周 期 和 时 相
步速( w alking velocity ) 行 走 时 单 位 时 间 内 在 行 进 的 方 向 上 整 体 移 动 的 直 线 距 离 称 为 步 速 , 即 行 走 速 度 , 通 常 用 m /min 表 示 。 一 般 健 全 人 通 常 行 走 的 速 度 约 为 6 5 ~ 9 5 m /mi n 。 也 可 以 用 步 行 10m 所 需的 时间 来 计算 。 步行周期( gait cy cle ) 在 行 走 时 一 侧 足 跟 着 地 到 该 侧 足 跟 再 次 着 地 的 过 程 被 称 为 一 个 步 行 周 期 , 通 常 用 时 间 秒 ( s) 表 示 。 一 般 成 人 的 步 态 周 期 约 为 1 ~ 1.32 s 左右。
步态分析课件

小 腿 后 面 ( 二 )
足 底 ( 一 )
足 底 ( 二 )
足 底 ( 三 )
步态观察分析表
步 态 及中 其的 定异 义常 表 现
及步 其行 可 周 检能 期 查原 中 (因 的 一、 异 )进 常 一表 步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步 可行 能周 原期 (因 中 二、 的 )进 异 一常 步表 检现 查及
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一 )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二 )
大 腿 前 内 侧 面 ( 三 )
臀 部 及 大 腿 后 面 ( 一 )
臀 部 及 大 腿 后 面 ( 二 )
小 腿 前 (外 一侧 )面 及 足 背
小 腿 前 (外 二侧 )面 及 足 背
小 腿 后 面 ( 一 )
• 步态分析应该确定的问题: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及其程度; 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矫形器、 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行走中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
• 躯干:沿脊柱纵轴旋转并与骨盆运动方向 相反。以及上、下垂直运动和左、右侧方 运动。 • 骨盆:是身体重心所在,身体其他部分的 运动在此取得平衡。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 同时亦有轻度的前、后倾斜以及一侧骨盆 的上、下运动。 •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与同侧下肢的摆动 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其 可 能 原 (因 三、 )进 一 步 检 查
步行周期的传统分期和RAL分期
时空参数
• 步频(以步数/min表示) 步速(以m/s表示) • 步长 跨步长 • 步宽 足偏角
步态分析
• 定义: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括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 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步态分析PPT课件

28
膝塌陷的矫正方法:
①对腘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可站斜板和手 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以抑制腘绳 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 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
②对痉挛严重的,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 滞,必要时有条件的可给以伸膝矫形器以辅助治 疗。
③加强拮抗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如靠墙马步蹲、 功率自行车训练、登山器踏踩训练、直腿抬高训 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对侧足跟着地 至同侧足离地这一时段,又称为摆动前期。
14
摆动相
足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 占步态周期的40%
15
早期
从足趾离地起,到屈膝最大角度,此时大腿 摆动至身体正下方。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 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态周期13%~15%。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 肌。
跖屈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 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 支撑相伸膝肌痉挛 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
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23
膝过伸的矫正方法:
股四头肌的牵伸训练 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 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臀大肌肌力训练
24
3、关节挛缩步态③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而出现马蹄 足。在摆动期以髋及膝过度屈曲来代替踝 背屈障碍,状若跨过门槛,又称跨槛步。
25
3、肌肉无力步态①--胫骨前肌步态
因足下垂,摆动相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 大,形成跨槛步。足跟着地时不能控制足 掌下落速度,致使足掌拍地有声。
26
3、肌肉无力步态②—小腿三头肌步态
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患足后蹬无力,身体 向前推进困难,致使对侧步幅缩短,足跟 离地延迟,致使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
膝塌陷的矫正方法:
①对腘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可站斜板和手 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以抑制腘绳 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 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
②对痉挛严重的,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 滞,必要时有条件的可给以伸膝矫形器以辅助治 疗。
③加强拮抗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如靠墙马步蹲、 功率自行车训练、登山器踏踩训练、直腿抬高训 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对侧足跟着地 至同侧足离地这一时段,又称为摆动前期。
14
摆动相
足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 占步态周期的40%
15
早期
从足趾离地起,到屈膝最大角度,此时大腿 摆动至身体正下方。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 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态周期13%~15%。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 肌。
跖屈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 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 支撑相伸膝肌痉挛 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
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23
膝过伸的矫正方法:
股四头肌的牵伸训练 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 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臀大肌肌力训练
24
3、关节挛缩步态③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而出现马蹄 足。在摆动期以髋及膝过度屈曲来代替踝 背屈障碍,状若跨过门槛,又称跨槛步。
25
3、肌肉无力步态①--胫骨前肌步态
因足下垂,摆动相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 大,形成跨槛步。足跟着地时不能控制足 掌下落速度,致使足掌拍地有声。
26
3、肌肉无力步态②—小腿三头肌步态
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患足后蹬无力,身体 向前推进困难,致使对侧步幅缩短,足跟 离地延迟,致使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
躯体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二、步态分析
(一)方法 1、定性分析 通常采用目测观察的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2、定量分析 需要简单仪器或高科技设备采
集数据和分析步态的运动学和运动学特征。
(二)观察要点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 痛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测定时间参数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 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 距离不少于10米
步态分析
一、概述
(一)定义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 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二)正常步态的特征
稳定性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 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 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三)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1、肌痉挛步态 2、肌无力步态 3、关节强直步态 4、蹒跚步态 5、慌张步态
1、肌痉挛步态 1)偏瘫步态
2)截瘫步态
2、肌无力步态 1)臀大肌无力 2)臀中肌无力 3)胫前肌无力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三)步态分析的对象
有步行障碍的病人
– 神经系统
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损伤 –中风、头部外伤、脑性瘫痪、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 炎、尺、桡、胫、腓神经损伤等
4、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 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
5、慌张步态
步态分析教学课件

• 若有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等,足跟不能 着地,会造成支撑相异常。
③地面反作用力 首次触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 一般相当于体重与加速度的综合,正常步 速时为体重的120%一140%。
13
2.支撑相中期
(38~40%GC)
•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 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
9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 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 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 间。
10
1.支撑相早期
(10~12%GC) 为双支撑期
①首次触地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支撑相 异常的常见原因。)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为双腿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临床步态分析
1
概念
步行(Walking): 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动机体的人类特征性
活动。 步态(Gait):
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 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 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 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③地面反作用力 首次触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 一般相当于体重与加速度的综合,正常步 速时为体重的120%一140%。
13
2.支撑相中期
(38~40%GC)
•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 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
9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 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 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 间。
10
1.支撑相早期
(10~12%GC) 为双支撑期
①首次触地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支撑相 异常的常见原因。)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为双腿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临床步态分析
1
概念
步行(Walking): 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动机体的人类特征性
活动。 步态(Gait):
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 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 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 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揭示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
14
sEMG(表面肌电图)
.
15
.
16
髋关节(hip)
• 髋伸肌:臀大肌、腘绳肌
• 髋屈肌:髂肌、腰大肌(髂腰肌)
• 髋外展肌:臀中、小肌、梨状肌、
• 髋内收肌群:耻骨肌、长/短收肌、大收肌
• 髋内旋肌:阔筋膜、臀小肌、臀中肌前部
• 髋外旋肌:臀中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肌
. 45
.
46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 一定的旋转,正常约5°
.
12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 27
观察法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 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包括步行 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 、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 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 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 ),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 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步态分析 ppt课件

(4)足角 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形成的夹角。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先 向心性收缩 后离心性收 缩
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防止足放平 时前脚掌拍击地 面
臀大肌逐渐停止收 股四头肌逐 腓肠肌和比目鱼
缩
渐停止活动 肌离心性收缩控
制小腿前倾
精品 PPT 可修改
腓肠肌、比目鱼 肌离心性收缩对 抗踝关节背屈
13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加速期 ↓ 迈步中期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4、胫前肌步 态:因足下垂, 摆动期髋及膝 屈曲度代偿性 增大,形成跨 槛步态或垂足 步态;轻度胫 前肌无力时, 足跟着地时不 能控制足掌下 落速度,致使 足掌拍地有声。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5、股四头肌无力
步态:因股四头肌
无力,在支撑期不
能保持稳定伸膝,
致使患者身体前倾,
使上身的重力线在
膝关节旋转轴前方
通过,从而维持被
动伸膝,久之会造
成膝反曲畸形。当
被动伸膝机制不能
奏效时,患者在支
撑期常俯身用手后
压大腿,使膝伸直,
称为扶膝步态。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6、臀中肌步态:当 臀中、小肌无力使 髋外展时,难以维 持髋关节的侧向稳 定,在患腿的支撑 期躯干常弯向患侧, 使上体的重力线在 髋关节外侧通过, 以体重与内收肌的 平衡来维持髋关节 侧向稳定,同时便 于对侧下肢迈步。 两侧臀中、小肌受 损时,步行时上体 大幅度左右摇摆, 呈典型的鸭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0
7、踝跖屈挛 缩时,足跟 不能着地而 出现马蹄足。 在摆动期以 髋及膝过度 屈曲来代替 踝背屈障碍 防止足尖触 地,状如跨 过门槛,故 又称为跨槛 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1
8、膝屈曲挛
缩30°以内时
一般外观无明
显异常,快速
行走时可表现
出坠落性步态。
膝屈曲挛缩
30°以上时会
足放平 ↓ 站立中期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
正常运动
髋关节:30°屈 曲 膝关节:0°~ 15°屈曲 踝关节:0°~ 15°屈曲
髋关节:30°~ 5°屈曲 膝关节:15°~ 5°屈曲 踝关节:15°跖 屈~10°背曲
膝关节:5°屈曲 踝关节:10°~ 15°背屈
肌群活动
髋关节肌群 膝关节肌群 踝关节肌群
踝关节 0°
0°~15°跖屈 15°跖屈~10°背屈
10°背屈~0° 0°~20°跖屈 20°~10°跖屈 10°跖屈~0°
0°
11
(三)正常步行过程中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分析
——髋、膝、踝关节的屈伸 ——重心运动 。 ——骨盆运动
精品 PPT 可修改
12
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变化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 足放平
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或
强直时,患腿
摆动期常有下
肢外展或健侧
侧骨盆上提,
以避免足部拖
地。
精品 PPT 可修改
22
9、偏瘫步态: 可有不同的表现, 比较典型的是患足 下垂、内翻,膝伸 直,下肢外旋,摆 动时患肢经外侧绕 弧线向前,而且足 跟不能着地与蹬离 地面,以足外缘着 地。同时上体常弯 向患侧,患侧肩下 垂、内收,上肢及 手掌屈曲,停止摆 动。
7
精品 PPT 可修改
8
精品 PPT 可修改
9
精品 PPT 可修改
10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
关节运动角度
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迈步中期 ↓ 减速期
髋关节:30°~20°屈曲 膝关节:60°~30°~0° 踝关节:中立位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背屈
精品 PPT 可修改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精品 PPT 可修改
2
二、正常步态
(一)步态分析所用术语
步长 步行时间 步频 步速 步宽 足偏角
精品 PPT 可修改
3
精品 PPT 可修改
4
精品 PPT 可修改
5
(二)正常步行周期分析
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 着地,为一个步行周期或称为一复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6
精品 PPT 可修改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中立位 5°旋前
20°~30°屈曲 30°屈曲
膝关节 0°
0°~15°屈曲
15°~5°屈曲 5°屈曲
5°~35°屈曲
35°~60°屈曲
60°~30°屈曲 30°屈曲~0°
精品 PPT 可修改
步态分析
精品 PPT 可修改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精品 PPT 可修改
15
2、短腿步态 如一例下肢缩 短了3cm以上, 在患腿支撑期 可见同侧骨盆 摇摆及肩部下 垂,又称之为 斜肩步,患者 常用踮足行走 动作来代偿。 短缩在1cm以 内一般外观无 异常。
精品 PPT 可修改
16
3、臀大肌步态; 当臀大肌伸髋 肌无力时,患 者常在支撑期 后仰躯干,使 上体的重力线 在髋关节后方 通过,以维持 被动伸髋,并 控制身体的惯 性前冲,结果 形成挺胸凸肚 的步态
髋关节:10°过伸位~中 立位 膝关节:5°~35°屈曲 踝关节:15°背屈~20° 跖屈
髋关节:20°~30°屈曲 膝关节:40°~60°屈曲 踝关节:背屈~中立位
髂腰肌、内 收大肌、内 收长肌收缩
股四头肌离 心收缩控制 膝关节过屈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髋关节屈肌、股二头肌 髂腰肌、股 (短头)、 直肌、股薄 股薄肌、缝 肌、缝匠肌、匠肌向心性 阔筋膜张肌 收缩使膝关 收缩,启动 节屈曲 迈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