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雪地贺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情感目标: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雪地贺卡》这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课文有几个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沈、斑、诞”三个字是前鼻韵母;“胖、肿”是后鼻韵母;“卡”不要读成qiǎ;“嘴”是平舌音;“痴”是翘舌音。
(出示词语,学生巩固)二、感悟文本,发现童心。
教师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引出刘玲写的第一张贺卡。
教师幻灯出示第一张贺卡内容。
(1)作者曾寄出也曾接受过一些贺卡,为什么这张贺卡却格外让作者心动呢?自己读一读这张贺卡吧?(CAI出示贺卡一,生自由读)预设学情:(A)如果你是作者,这张贺卡哪些地方让你心动?①我觉得这一句让人心动: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你饿不饿呀?我觉得小女孩关心人。
师: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
读出你的感受来。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刘玲对雪人的关爱。
板书:关爱(B)作者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得到刘玲这么诚挚的关爱?请同学再读贺卡,你从哪里能够体会到刘玲的关爱是“诚挚”的?②生:雪人是个没有生命的事物,而刘玲却对他那么的关爱,所以说他的关爱是真诚的。
师:原来使作者心动的是刘玲那纯洁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这就是诚挚的关爱。
生再读贺卡,读出感悟。
③看到这一张发自内心的关爱的贺卡,老师被感动了,如果你是雪人你也会被刘玲那真挚的关爱深深地打动的。
全班男生齐读贺卡。
④看到这一张充满关爱的贺卡,我感到刘玲那冰雪般晶莹的心,那冰雪晶莹的心满载着真挚的关爱,雪人的心都快融化了,所有的女生来读一读。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默读策略
1.默读习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默读技巧: (1)有速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遇到生字、生词, 用猜读法或跳读法。 (2)有思考:边读边思考,做笔记,圈点勾画。 (3)整体性:一气呵成读完文章,能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文。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梳理两部分所写的事。
返回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 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百草园抓虫子、 拔野草的乐趣
在大雪天里跟
乐
闰土父亲学捕
鸟的乐趣
听长妈妈讲 美女蛇故事 的乐趣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 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 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云,云气(云霄);天空(九霄云外)。
也作“高枕无忧”。 词语集注
高枕而卧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反义词: 鸦雀无声
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
一般指地方荒凉偏僻。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确凿:强调事实、证据真实可靠,如“证据确凿”。
确实。确切:突出所见所闻的切实,如“消息确切”;
还指恰当,如“用字确切”。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没有顾虑。
确凿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
盔甲
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盔,头上戴的。甲,身上穿的。
相同点 不同点 辨析
词语巧辨
鉴赏——欣赏
都是动词,都有“以喜悦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事物, 领略其中的情趣”之意。
“鉴赏”侧重于理性,指对艺术品、文物等进行鉴 定和欣赏,不能用于人。 “欣赏”侧重于感性,另有“认为好,喜欢”之意。 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段析]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的乐园”总括下文,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百草园既不是建有亭台轩榭的南国名园,也不是独具山光水色的天然胜境,然而在鲁迅笔下却是那样斑斓多彩。
作者是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中再现“百草园”的,一往情深地倾注了童心的热情和梦幻,童心像电光石火一样照亮了百草园!这是一幅浸润童心的诗画。
“似乎”“确凿”并不矛盾。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这表示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但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那就是百萆园里只有些野草。
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
单是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①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段析]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
童心,像孔雀抖开的瑰丽彩屏,它赋予了艺术描写多维性和丰富性。
新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06张)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 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 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 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 人也都避开了。
留学日本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弃医从文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院东 毕京 业弘 照文
学
从 日 本 回 国 后
中 年 鲁 迅
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 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 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 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 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 散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 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 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 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 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人声鼎沸(dǐnɡ) 盔甲(kuī)
窦(dòu)
臃(yōng)肿
叵罗(pǒ)
多音字:
拗 攒 宿 折系长
• 易写错的字:
• 云霄 斑蝥 蟋蟀 桑葚 • 脑髓 收敛 秕谷 私塾 • 窍 躁 臃肿 油蛉 鼎
•
题目分析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 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一、“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 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 味。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共26张PPT)

总结延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 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 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 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 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 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人才。
探究十四: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 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 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探究十五: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 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七年级 上册
目标展示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3.精读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 描写的手法。
预习导学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 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 《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 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 逝于上海。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探究十二: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 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 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第一单元童年梦痕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主题是通过对儿时及少年时在百草园玩乐及三味书屋读书两种不同的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充满趣味的百草园由衷的喜爱,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调皮欢乐的天性。
作者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孔乙己》、《阿Q正传》、《药》、《祝福》、《故乡》、《社戏》等都是名篇。
【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蟋蟀(x īshuài)油蛉(líng)斑蝥(bān máo)缠络(chán luò)珊瑚(shanhu) 高枕而卧敛(liǎn)脑髓(suǐ)鉴赏人迹罕至觅(mì)食攒(cuán)拗(ǎo)竹筛倘若和蔼(ǎi)恭敬书塾(shú)博学)蝉蜕(chán tuì)倜傥(tìtǎng)渊博盔(kuī)甲人声鼎沸(dǐng fèi)宿儒(rú)秕(bǐ)谷锡箔(xībó)】2、《雪地贺卡》小小说作者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作家。
主题是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记叙了自己偶然发现一个孩子给雪人送的贺卡、以雪人口吻回复贺卡、为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停止回复贺卡的经历,表现了童心的美好纯真和我精心呵护童心童趣的高尚情怀。
【埋没(mò)雀斑襟(jīn)怀屹(yì)立颏(kē)下雪橇(qiāo)圣诞(dàn)鼻涕(bítì)嫉妒(jídù)恳挚(kěn zhì)臃肿(yōng zhǒng)弩(nǔ)】3、《阿长与〈山海经〉》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
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长妈妈的形象,同时,通过记述长妈妈寻购并赠送自己慕求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38张PPT)

这种表述不仅没有矛盾,反而通过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了童年 视角的纯真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成人与儿童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这样的 开篇为读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成长过程中失去的纯 真世界的感慨。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10至24段,思考:三味书屋是怎样的地方?作者在那里有 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味书屋:古老庄重,有陈旧的书桌椅子、字画、木质窗户。 有趣的事:折腊梅花,花瓣洁白如雪,香气扑鼻;寻蝉蜕,仔细寻找 后兴奋地与小伙伴分享;捉苍蝇喂蚂蚁,观察蚂蚁忙碌搬运食物。
精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中关于寿镜吾先生的描述,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和教学特点。
精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中关于寿镜吾先生的描述,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和教学特点。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 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分析:这里体现出寿镜吾先生教学循序渐进。一开始严厉可能是为了 让学生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和规矩,后来逐渐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学习任 务,说明他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是一位认真负责且 有教学智慧的老师。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
1.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本文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的生活。 2.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在环境、活动、氛围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环境差异:百草园是一个自然的环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着各种植物和昆虫,是一个孩 子们可以自由玩耍和探索的地方。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严肃的教室, 有着严格的纪律和学习氛围。 活动差异:在百草园中,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游戏和探险,如捉迷藏、观察昆虫等,这些活 动充满了乐趣和自由。而在三味书屋,活动主要是读书、写字和听讲,这些活动更加注重学习 和知识的积累。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和经历。
这篇文章不仅富有情感,而且还有着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那么,如何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童年时期是在清朝末期度过的。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局面,社会状况十分动荡。
鲁迅先生的家庭也并不富裕,他的童年时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述他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和经历,展现了他童年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地方,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严肃和拘谨的地方。
通过对比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鲁迅先生表现出了对于自由和童真的渴望。
鲁迅先生还通过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表现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综上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富有情感、深刻主题和语言优美的散文。
要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们需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注意文章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二. 重点、难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②掌握本文的文学知识,了解《朝花夕拾》。
③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③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雪地贺卡》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真诚,朴素的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著。
三. 新课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理解: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第一部分(第1~9段):记叙在百草园的生活。
又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交代百草园的位置、园名的来历、现在的归属,点明“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层(第2段):写在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第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第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五层(第9段):写“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记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1. 技法应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
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另外,对比的手法还有:百草园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
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 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生动。
如本文动词运用的精妙,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句式运用精当。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写作借鉴: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一)重难点句子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
它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
该句是下文的总括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既写了儿童好奇的眼光,又使所写的景物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
(二)重点段落诠释第2自然段诠释:这一段写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
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写百草园内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局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第9自然段诠释:本段是一个过渡段。
作者巧妙地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两个“Ade”和一个省略号表现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雪地贺卡》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理解:文题点明了本文是一个跟“贺卡”有关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鲍尔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滕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作者记叙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过一张小贺卡,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沈阳雪大,为下文写李小屹给雪人寄贺卡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6段):李小屹与“雪人”互寄贺卡。
第三部分(第7—10段):故事的结局,点明全文主旨。
(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1. 技法应用:用隽永的语言画龙点睛地议论,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当“我”看到孩子给雪人的贺卡,他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
”雪人是没有情感的,作者这样说,正反衬了孩子纯真心灵的可贵。
2. 语言欣赏:本文语言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叙述中有抒情,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给人朴素平实的感觉。
3. 写作借鉴:把情感蕴含在叙述中。
如,“我”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
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
这必是李小屹。
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
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这里只有叙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让我们窥见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鲜艳,孩子的童心鲜艳,作者的欣喜和热爱流淌在字里行间。
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一)重难点句子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
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护纯洁的童心,他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有梦,应该有对童话的神往,有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应该富有想象力,这种情感是美的。
作者想延续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给孩子写信。
作者说“不知这样做对不对”,是怕创造的童话境界吓着孩子,自然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个大人在跟她对话。
作者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二)重点段落诠释课文最后一段诠释:这一段,独句成段。
意思是,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孩子活泼可爱,充满幻想,充满对世界的渴望。
因为幻想,因为好奇,孩子有许多可笑的举动,有许多大人不解的快乐秘密,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长充满情趣。
所以说,带着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 请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轻捷.()脑髓.()高枕.而卧()觅.食()秕.谷()渊.博()宿.儒()人声鼎.沸()蝉蜕.()倜.傥()锡箔.()攒.成()颏.下()鼻涕.()嫉.妒()襟.怀()雪橇.()臃.肿()2. 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蟋蟀长吟菜畦确凿B. 签赏后窍喉咙私塾C. 渊搏恭敬脑髓珊瑚D. 急噪陌生消释盔甲3.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迹象雀班鼻涕B. 垦挚襟怀颏下C. 驱策拥肿雪橇D. 嫉妒焦急圣诞4.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2)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3)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5)迹象:(6)嫉妒:(7)恳挚:5. 请根据课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6.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
(1)我发现一个奇怪的_________(迹象现象)。
(2)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________(胸怀襟怀)。
7.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8. 按要求回答问题(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作者在这里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否吻合?(2)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