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PPT
合集下载
地理课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地域性 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8%为冰川水,而且主要分布在 南极和格陵兰岛,目前还不能加以利用。人类目前比较 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有限性 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 以上三个材料分别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些属性?
整体性
以下叙述体现自然资源的哪个属性?(有限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
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人们能利用的
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
2、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
水资源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水能(力)资源 水的动力资源 水利资源 水的综合利用效益
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较易利 用的河流水、湖泊水、地下 水等
专指天然河湖中所蕴藏 的动能资源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⑴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因人类消费而耗竭;
⑵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
2、应对措施:开源节流 ⑴适度开发,均衡生产,降低资源的耗竭速率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 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 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 用水利和生物等配 套技术 熟石灰等
水土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
土地荒漠 气候干旱,风沙侵蚀+乱垦滥 沙漠扩张,耕 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植 地减少、风沙 化
被破坏 危害、沙尘暴 耕地退化,农 业减产
土壤盐碱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 上升; 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 化
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地域性 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8%为冰川水,而且主要分布在 南极和格陵兰岛,目前还不能加以利用。人类目前比较 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有限性 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 以上三个材料分别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些属性?
整体性
以下叙述体现自然资源的哪个属性?(有限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
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人们能利用的
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
2、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
水资源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水能(力)资源 水的动力资源 水利资源 水的综合利用效益
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较易利 用的河流水、湖泊水、地下 水等
专指天然河湖中所蕴藏 的动能资源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⑴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因人类消费而耗竭;
⑵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
2、应对措施:开源节流 ⑴适度开发,均衡生产,降低资源的耗竭速率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 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 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 用水利和生物等配 套技术 熟石灰等
水土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
土地荒漠 气候干旱,风沙侵蚀+乱垦滥 沙漠扩张,耕 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植 地减少、风沙 化
被破坏 危害、沙尘暴 耕地退化,农 业减产
土壤盐碱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 上升; 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 化
0
广东省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课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P104活动(huódòng) 题
第九页,共25页。
1、1978~2001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fāzhǎn),我国 煤炭生产和消费呈递减趋势,而石油、 天然气、水电生产和消费呈上升趋势。
2、几种开发方式中,方式①不合理,直接销 售煤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还加重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方式②③④相 对合理,因为这些方式延长了生产链,增 加了煤炭的附加值,能够(nénggòu)提高 经济效益,也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Image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①数量极其有限 ②再生速度慢于它的消耗速度
③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 ④永远不可再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工业地域不是在煤炭基础上发展起来(qǐ láDi)的是
A、俄国的顿巴斯
B、德国的鲁尔区
C、美国阿巴拉契亚矿区 D、美国的休斯敦 D
5.关于能源生产、消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煤炭产量最多的是华北地区
B、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6.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荒山、戈壁、沙漠均不属于自然资源
B.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许多生物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有规律
D
D.目前地核中的铁、镍元素也是自然资源
7.推动人类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十七页,共25页。
不同时期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jīngjì)发展的 关系
第十八页,共25页。
第十九页,共25页。
第二十页,共25页。
B
第二十一页,共25铜矿B、雷电、汽油C、化肥、焦炭D、森林、水电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件(共30张PPT)

➢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五课
PA R T. 0 1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思考:为什么同样 是国家领导人,但 称谓不一样?
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
政体不同
国家主席习近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美国总统拜登 美国总统拜登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补充拓展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国体: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权力归属) 政体:国家政权如何组织和运用(权力分配)
×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 )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具有根本性意义。
×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
保证了
× 6、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 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小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
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
于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了国家统一
1
2
和民族团结。
3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
保证国家机关协
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第五课
PA R T. 0 1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思考:为什么同样 是国家领导人,但 称谓不一样?
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
政体不同
国家主席习近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美国总统拜登 美国总统拜登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补充拓展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国体: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权力归属) 政体:国家政权如何组织和运用(权力分配)
×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 )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具有根本性意义。
×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
保证了
× 6、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 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小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
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
于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了国家统一
1
2
和民族团结。
3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
保证国家机关协
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陈仓高中地理必修一4.3-4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件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东部 地区 雨带 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6月 南部沿海地区 5月 10月 9 月
夏季风进退、强弱与我国降水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 因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 华南一带 面雨带控制本区,多 大雨天气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 江淮地区 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锋面雨带控制本区, 华北、东北地区 出现盛夏暴雨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 西南地区 雨时有发生 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 东南沿海 多狂风暴雨
周期性 突发性 多因性 群发性 潜在性 复杂性
3.主要特征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 滑坡、泥石流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有百万人口的 工业重镇,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24.4万之多,重伤16.6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 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⒗焦耳,这相当于一个 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 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
唐山机车车辆厂倒塌的厂房 唐山大地震时的地缝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
唐山大地震时被震弯的铁路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 滑坡、泥石流
滑坡
1972年6月,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 坡。滑坡长度300米,毁坏了盘山公路 和一些建筑物。
泥石流
气象灾害: 台风(飓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台风眼 12 ~16 km
它们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东部 地区 雨带 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6月 南部沿海地区 5月 10月 9 月
夏季风进退、强弱与我国降水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 因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 华南一带 面雨带控制本区,多 大雨天气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 江淮地区 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锋面雨带控制本区, 华北、东北地区 出现盛夏暴雨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 西南地区 雨时有发生 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 东南沿海 多狂风暴雨
周期性 突发性 多因性 群发性 潜在性 复杂性
3.主要特征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 滑坡、泥石流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有百万人口的 工业重镇,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24.4万之多,重伤16.6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 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⒗焦耳,这相当于一个 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 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
唐山机车车辆厂倒塌的厂房 唐山大地震时的地缝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
唐山大地震时被震弯的铁路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 滑坡、泥石流
滑坡
1972年6月,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 坡。滑坡长度300米,毁坏了盘山公路 和一些建筑物。
泥石流
气象灾害: 台风(飓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台风眼 12 ~16 km
它们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幻灯片PPT

4经济物种异常丰富: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纤维类植物 有440余种,淀粉原料植物150余种,蛋白质和氨基酸植 物260种,油脂植物370余种,香料类植物900余种,药用 植物5300余种,用材树种3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果树起源中心之一,共有670多种。世界栽培的农作物有 237种起源于我国,不少农作物的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 为我国所特有。我国还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之母。我国具有 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在500种以上。
• 1.施用化肥、农药 • 2.垃圾、废渣、污水以土壤作为处理场所 • 3.污染物通过大气、水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
主 要土 壤 污 染 物
• 1.有机物质-农药、除莠剂、酚、油类 • 2. N、P化肥 • 3.重金属-汞、镉、砷、铜 • 4.放射性元素-锶、铯 • 5污泥、矿渣、粉煤灰 • 6.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结核杆菌
提供评价的准那么。 • ④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展连续、系统的
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 ⑤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保护区中的局部地域可
以开展旅游活动。 • ⑥能在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类型
•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 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 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 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 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 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 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开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 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展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 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 1.施用化肥、农药 • 2.垃圾、废渣、污水以土壤作为处理场所 • 3.污染物通过大气、水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
主 要土 壤 污 染 物
• 1.有机物质-农药、除莠剂、酚、油类 • 2. N、P化肥 • 3.重金属-汞、镉、砷、铜 • 4.放射性元素-锶、铯 • 5污泥、矿渣、粉煤灰 • 6.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结核杆菌
提供评价的准那么。 • ④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展连续、系统的
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 ⑤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保护区中的局部地域可
以开展旅游活动。 • ⑥能在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类型
•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 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 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 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 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 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 科研基地,如饲养、繁殖和开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对各生 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展研究的地区;也是保护 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人与自然共同体课件ppt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 断增长,导致森林、矿产 等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 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化等过程 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 成了严重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的土地利用、城市化 等行为,导致生物栖息地 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 胁。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04 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未来
生态文明的构建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保护项目
通过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病虫 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和 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企业环保实践
绿色生产
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
循环经济
企业通过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 的高效利用和减量化。
环保投资
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和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和升级。
个人环保行动
节能减排
01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节能电器、减少
用水和用电等。
垃圾分类
02
个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
垃圾分别投放。
绿色出行
03
个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放的
污染物。
06 结语
第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课PPT-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PPT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第第一一章 节诅自自然然咒资资源源”与的人数或类量活、“动质量资及空间源分布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资源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输出地时常发生。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 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 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 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 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 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特征,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
相对性。(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
2.以水资源为例,了解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知) 自然资源的数
3.以矿产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 量、质量及空间人类活动
大差距。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B [本题考查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 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 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 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 1.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 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
第第一一章 节诅自自然然咒资资源源”与的人数或类量活、“动质量资及空间源分布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资源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输出地时常发生。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 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 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 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 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 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特征,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
相对性。(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
2.以水资源为例,了解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知) 自然资源的数
3.以矿产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认 量、质量及空间人类活动
大差距。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B [本题考查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 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 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 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 1.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 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课件:1-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0张)

logo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3)人类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 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等方式,解决自 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想一想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哪些?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若顺应自然规律, 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维持人地关系 协调发展;若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则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谷子
水稻
小麦
高粱
影响:热量条件由南向北逐渐变差,作物收获的次数逐渐减少,种植的 作物也不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 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自然 资源是产业发 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 矿、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自然资源, 因此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有色 金属、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部 门。
可燃冰
阅读 干热岩
矿产资源
干热岩属于哪一类自然资源?
干热岩和传统能源相比,有哪些 优点?
① 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 分布广;
② 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 化影响,利用率极高;
③ 安全性好、无污染,经济 实惠等优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2)人们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能力不断增加,利用 率越来越高。此外,人们 也将循环利用的思想付诸 现实,如建立生态工业园 区。
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小结
活动: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想一想 1.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造 成的影响有哪些?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3)人类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 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等方式,解决自 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想一想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哪些?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若顺应自然规律, 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维持人地关系 协调发展;若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则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谷子
水稻
小麦
高粱
影响:热量条件由南向北逐渐变差,作物收获的次数逐渐减少,种植的 作物也不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 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自然 资源是产业发 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 矿、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自然资源, 因此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有色 金属、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部 门。
可燃冰
阅读 干热岩
矿产资源
干热岩属于哪一类自然资源?
干热岩和传统能源相比,有哪些 优点?
① 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 分布广;
② 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 化影响,利用率极高;
③ 安全性好、无污染,经济 实惠等优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2)人们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能力不断增加,利用 率越来越高。此外,人们 也将循环利用的思想付诸 现实,如建立生态工业园 区。
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小结
活动: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想一想 1.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造 成的影响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水电
课堂测验
3.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减小的是( A )
A. 煤炭
B. 石油
天然气
D. 核能
4.在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C ) A. 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B. 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C.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D. 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气化 燃烧
气 化
煤 气
煤 渣
煤 灰
发 电
供 热
脱 硫
废 热
CO2
化 工 产 品
民 用
建 材
提 取 有 色 金 属
硫 酸
硫 磺
温 室 种 植
温 室 养 殖
固 化
利 用
活动: 煤炭的利用发生怎样的转变?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工业社会阶段
大庆 本溪
克拉玛依
鞍山 金昌 东营
铜陵
攀枝花
图 例
油田 铁矿 铜矿
镍矿 锡矿
个旧
活动:
1)图中的城市分别靠近什么矿产资源? 2)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对工业生产有何影响?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后工业化阶段
作 用 程 度 强 较强 一般
气 候 资 源
一.自然资源概述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
►根据自我再生的性质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
►根据属性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活动:
在按照属性划分出的自然资源中,请根据自我再 生性质进行分类。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代
——“木柴时代” (二)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三)后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 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 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属性 活动: 阅读课本P101“自然资源的属性”,解 释说明自然资源的“五大”属性。
煤 木柴
世界能源结构
活动:1)图中反映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特点?
2)从什么年代开始,煤炭的比重超过了木柴的比重?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以蒸汽机 为主的产业革 命,促进了煤 炭资源的大规 模开发和使用, 至20世纪初, 世界能源进入 了以煤炭为主 的“煤炭时代”
大约在什么年代, 世界石油的消费 量超过煤炭?目 前世界能源消费 中,居首位的是 什么?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 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黄河中下游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尼罗河谷地 印 度 河 谷 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
活动:
1)古代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 2)这几个古文明发源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 哪些共同特征?
水 资 源
土 地 资 源
生 物 资 源
综合利用各 种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活动:
不同的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如何?为什么?
课堂测验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B ) A. 钢铁 B. 煤炭 C. 草场 D. 汽油
2.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 是( A )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代——“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 以前煤炭开发利 用程度低,木柴 在能源利用中占 据首位。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课堂测验
5. 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
地区,其自然原因是( A ) A. 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 B. 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 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 平坦的地形,便捷的交通
作业
实地了解本地的一些农产品生产过程,
研究其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活动: 目前世界煤炭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三)后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100 90 80 各
类 能 源 所 占 比 重 (%)
其他 天然气 石油 煤炭
活动:
70 60 50 40
30 木柴 20 10 0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