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

合集下载

莆田家乡风俗作文

莆田家乡风俗作文

莆田家乡风俗作文莆田家乡风俗作文篇一我的家乡在福建省莆田市,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春天,走出家门,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柳树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认真梳理着自己的那头美丽的长发,看到湖面上一个美丽的倒影,心想:咦?这是我吗?啊!我可真漂亮,我都快变成世界上的美女了!柳树又像一位调皮的小孩,正摇着秋千坐游戏呢!春雨细细地下着,唤醒了世界上的万物,正像古人说的那样“春雨贵如油”。

夏天,龙眼、荔枝满山遍野,到处都有,向人们献出了可口的食物。

树林里的树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茂密的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阳光。

地上的野花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各种各样的花多得数不清,有淡绿的、浅黄的、雪白的、火红的、墨灰的、紫红的…… 花儿们个个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个个都争芳斗艳。

秋天,树林里枫叶在空中飞舞着。

不一会儿,树下像铺上了一条鲜红的地毯。

捡起来仔细一看,啊,枫叶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位喝酒红了脸的人。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橙子、香蕉、橄榄也是人们爱吃的水果。

橙子香甜美味,香蕉、橄榄也是非常的香甜可口。

秋天更是菊花的天下,一簇簇、一丛丛散发着淡淡的、甜甜的香味。

颜色更是众多,有雪白的、金黄的、粉红的、紫红的、鲜红的……黄的像金子一样逗人喜爱;白的像雪花一样干净、纯洁;粉的像晚霞一样光辉、灿烂;红的像朝气蓬勃的太阳。

冬天,到处充满着寒冷,一走出去,鼻子就会又酸又红,还被凉的鼻子都要冻掉了。

树木已经被“理发师”冬爷爷“剃”了一个大光头,柳树姑娘不高兴地哭起来“冬爷爷可真坏呀!把我美丽的头发偷偷给剃掉了,呜~呜~呜”松鼠吃着秋天辛辛苦苦收集的松果过冬,有时还到枝头散步;乌龟早已进入了那甜美的梦乡。

人们一走出家门,冬风就像针一样刺在人们的脸上。

我的家乡非常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我爱我的家乡—莆田。

莆田家乡风俗作文篇二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莆田独特风俗作文

莆田独特风俗作文

莆田独特风俗作文在福建有个神奇的地方叫莆田,那可是个有着满满独特风俗的宝地呢。

就说过年吧,那阵仗可大了。

年前,每家每户都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过是那种喜气洋洋的忙。

首先得做红团,这红团啊,可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简直就是过年的“吉祥物”。

红团的皮是用糯米粉做的,那颜色红得就像火一样,看着就特别喜庆。

大人们把皮擀好,然后包上甜甜的馅料,有绿豆馅的,吃起来沙沙的、甜甜的,那味道能把你的魂儿都勾走。

我就特别喜欢在旁边看着大人们做红团,时不时偷点馅料塞嘴里,被发现了就挨几句笑骂。

贴春联也是别有讲究的。

莆田的春联和别的地方有些不同,有一种春联是白头联。

你可别以为这是印刷错误或者什么不吉利的,这可是有大来历的。

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明朝被清兵打败后的一段历史,表达对旧王朝的怀念,所以头一年贴的春联上头有一小截白色。

不过现在,这白头联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独特风俗啦。

还有啊,元宵节在莆田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莆田的元宵不是只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从正月初六就开始,各个村轮着来闹元宵,那简直是一场超长的狂欢派对。

最刺激的要数跳傩火了。

大晚上的,一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光着膀子,从熊熊燃烧的火炭堆上跳过去。

那场面,火光冲天的,旁边的人看得是又紧张又兴奋。

我每次看的时候都在想,这些人难道是有什么“超能力”吗?怎么敢这么生猛地往火里跳呢。

不过他们跳完还都笑嘻嘻的,感觉特别骄傲,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呢。

还有妈祖诞辰的祭祀活动。

妈祖在莆田人心中那可是超级大的神。

妈祖诞辰的时候,海边的妈祖庙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人。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抬着妈祖的神像巡游。

巡游的队伍可长了,有舞龙舞狮的在前面开路,敲锣打鼓的声音能传出去好几里地。

一路上大家都虔诚地拜着,嘴里念念有词,祈求妈祖保佑平安。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大人去参加,人挤人的,我差点被挤成肉饼,但那种热闹又庄重的氛围真的很让人难忘。

莆田的这些风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它们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莆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

莆田特有的风俗作文素材《莆田特有的风俗》素材一《热闹非凡的红团制作》在莆田,红团可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美食,而且围绕着它有着独特的风俗。

红团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皮,里面包上甜馅料,最常见的是绿豆馅。

制作红团的时候那场面可太有趣了。

我记得有一回在亲戚家,有幸目睹整个红团制作过程。

那天一大早,全家的女人们就忙碌起来了。

先将糯米粉倒进大盆里,缓缓加入热水搅拌,就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化学实验。

这家的阿婆经验丰富,把面团揉得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她的手就像搅拌机一样,快速地和着面,面团在她手里逐渐变得柔软又有韧性。

然后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团子,擀成圆皮。

包馅料也是个技术活。

那些年轻的媳妇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

有个小媳妇,可能是新手,包馅的时候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不是皮破了就是捏不圆,惹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她满脸通红,嘟囔着说自己下次一定包好。

最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印模,印上红团特有的花纹。

做好的红团一个个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红色小士兵。

红色代表着喜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桌上必定少不了红团。

因为在莆田人的眼里,红团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象征。

素材二《独特的尾牙宴》莆田的尾牙宴那是相当有特色的。

一般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商家行号会做牙祭,而尾牙就是这一年最后一次的牙祭。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我爸爸朋友公司的尾牙宴。

那饭店布置得喜气洋洋,到处都挂着红色的灯笼。

公司的员工们嘻嘻哈哈地坐满了好几桌。

尾牙宴上有很多传统的菜色,像白斩鸡就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鸡头朝着谁,就表示老板可能要解雇谁,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特别,但大家也都当个玩笑看待。

那天的白斩鸡做得鲜嫩多汁,一上桌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还有炒米粉,莆田的炒米粉可真绝,细长的米粉松松软软,搭配着各种佐料,吃一口就觉得味蕾在舌尖上跳舞。

桌子中间还摆着一大盘海蛎煎,海蛎又大又新鲜,煎得金黄酥脆。

聚餐的时候,老板先站起来讲话,回顾一年的经历,然后就开始了抽奖环节。

莆田民风民俗作文【3篇】

莆田民风民俗作文【3篇】

莆田民风民俗作文【精选3篇】莆田民风民俗作文【精选3篇】一冬至节气早过了,天气特别阴冷,一连好几天,难得见太阳。

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们猫在家里,也懒得出去。

这些日子里,最要紧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

父亲老早就说,机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铁腥味,不好吃。

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请来,一家人都出把力气——自己打。

我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打糍粑,特殊奇怪,于是每天跟着父亲,看他在忙啥。

石头凿成的粑缸是现成的,就在老屋的门背后卧着。

父亲早就将它清理出来,并洗得干洁净净;当他满怀盼望爬上堂屋的倒楼。

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过的粑棍时,才发觉那些木头棍子早就烂得不堪用力;不过这也难不倒父亲,父亲本就是一个半边把式的木匠。

他找出他的大锯、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树新做的粑棍就妥妥当当了。

白得像雪一样的糯米被母亲淘洗洁净。

父亲一边把一个人也难以抱得过来的木甑架在上满水的锅里,一边让我在灶下用劲地往灶膛里塞着棉秆、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红红的火苗扑哧扑哧地舔着黑乎乎的锅底,时而冲出灶口,差点就烧到了我的眉毛。

锅里的水很快开了,腾腾地冒着热气,母亲挽起袖口,用铁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进去,最终用木锅盖盖好!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间,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脱了棉袄,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饭蒸好了,叔辈们抬出饭甑,将米饭倒人粑缸中,大家围着粑缸一阵乱摁;摁了一阵,大家又围起来左转一转,右转一转,末了又是一阵乱摁。

粑最终摁好了,父亲从面盆里取出浸过水的白麻布,将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团一团的,搁在案板上。

案板上早就铺好一层炒米粉,案子里面还搁着糖罐。

我知道,这先揉出来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给左邻右合的。

到淀粉拿上来的时候,揉出来的糍粑才是留着过年及平常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气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饭很快就变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块又一块的糍粑,让人的心里觉得满意和满意!屋外寒风冽冽,屋内红红火火,我想,这或许就是农家日子的味道吧!莆田民风民俗作文【精选3篇】二襄樊是一个风景美丽秀丽的古城,也是我的家乡。

莆田传统民俗文化作文

莆田传统民俗文化作文

莆田传统民俗文化作文
莆田是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莆田的传统民俗文化吧。

莆田最隆重的是春节,因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买年货、贴春联,挂灯笼,还要做各种丰盛的饭菜。

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饭菜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吃过年夜饭后,就可以放鞭炮、吃饺子了。

莆田还有许多传统习俗。

比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红色来装饰家里,以示红红火火。

另外,莆田还流行给小孩子压岁钱,说这样可以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莆田还有“打春牛”“放纸鸢”“打秋千”等风俗习惯。

莆田还有许多民间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期间,莆田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挂灯笼、贴年画,还要包粽子、贴窗花等;在清明节时,人们还会去扫墓。

清明节时还会有许多习俗:如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等传统活动。

—— 1 —1 —。

写莆田风俗的作文

写莆田风俗的作文

写莆田风俗的作文篇一《莆田的红团:舌尖上的风俗在莆田,有一样东西那可算是风俗里的大明星,这就是红团。

这红团啊,模样长得圆滚滚的,外面那层皮红得像熟透了的大苹果,看着就特别喜庆。

我还记得有一年春节,奶奶要做红团。

那阵仗可不小,就像是要进行一场重大的美食仪式。

她先是把糯米粉和上食红,那食红一倒进去,白花花的糯米粉一下子就变得红彤彤的,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

然后呀,就开始揉面团,这揉面团可有讲究。

奶奶皱着眉头,那双手就像两个灵活的小铲子,不停地翻动着面团。

嘴里还念叨着:“这面团啊,得揉得劲道,这样做出来的红团皮才好吃。

”馅料那就更多花样了。

甜的有绿豆馅,那绿豆得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再去皮煮得稀巴烂,加上糖熬成黏糊糊的一团。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始包红团了。

奶奶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团,搓圆了再按扁,那动作就像变魔术一样娴熟。

把馅料放进去,再小心翼翼地把口封上,搓成圆溜溜的红团。

最后放在印着好看图案的模具里一按,一个漂亮的红团就诞生了。

做好的红团放在蒸笼里蒸,那香气就开始慢慢地飘出来了。

等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呀,有点烫手呢。

轻轻咬上一口,那红红的皮带着软糯,馅料甜丝丝的,在嘴里散开。

每到这个时候,家里就充满了红团的香气和我们的欢声笑语。

在莆田,红团可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在春节的时候必不可少,它代表着家的味道,也是莆田风俗里浓浓的一抹红。

篇二《莆田元宵,超级热闹的民俗派对》说起莆田的风俗,那元宵可是相当不得了的。

那简直就是一场盛大无比的狂欢派对,而且这派对能持续好些天呢。

有一次我去参加莆田元宵,好家伙,那场面就跟电影里演的大集会一样。

各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节目,抬神巡境是最霸气的。

青壮年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抬着神像,神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周围的人熙熙攘攘,小孩子们在人群里像小泥鳅似的钻来钻去。

我跟着巡游的队伍走,一路品尝着各种各样的美食。

那些小摊贩的小吃可香了,炸春卷酥脆得不行,咬一口“嘎吱”作响,里面的馅料味道可丰富了。

莆田独有的风俗作文

莆田独有的风俗作文

莆田独有的风俗作文咱莆田啊,那可是有着一堆超级有趣又独特的风俗呢。

先说说过年吧。

一到腊月,整个莆田就像被注入了超强活力剂。

别的地方可能是腊月初八才开始有点年味,我们莆田可是早早就忙乎起来了。

做红团那可是过年的重头戏。

这红团啊,长得红彤彤、圆滚滚的,就像一个个小太阳。

红团的皮是用糯米粉做的,那揉面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力量与技巧的较量。

我奶奶每次做红团的时候,那架势就像在指挥一场重大战役。

馅料嘛,有甜的豆沙馅,也有咸的糯米馅,包的时候就像给小娃娃裹被子,得小心翼翼地把馅料包在皮里,再把它搓得圆溜溜的。

然后呢,用特制的印模一按,红团上就有了漂亮的花纹,像朵盛开的花似的。

还有啊,过年的时候我们莆田的“做岁”也很特别。

大年初一的早上,那是要吃线面的。

这线面又细又长,就像一根根金色的丝线。

吃的时候可讲究了,得先在碗里放满线面,再加上煎得香香的鸡蛋、炸得脆脆的紫菜,还有鲜美的虾仁之类的配菜。

这一碗线面啊,寓意着长命百岁呢。

而且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都不会去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运扫走,哪怕地上有点脏,也得忍着。

这就像和灰尘们说:“今天你们也放假,好好在我家待着吧。

”再讲讲我们莆田的元宵节。

那可是比过年还热闹呢。

莆田的元宵不是一天就了事的,而是从正月初六一直闹到二月初二,简直就是一场超长的狂欢派对。

其中最让我觉得神奇的就是“跳火”这个习俗了。

在一些村子里,到了元宵那天晚上,会在空地上堆起高高的干草堆,然后点上火。

这火啊,烧得旺旺的,像个大火龙。

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从火上跳过去。

他们一边跳还一边大喊着什么,那场面可刺激了。

听老人说,这一跳就能把身上的晦气都烧掉,新的一年就会顺顺利利的。

我就在想啊,这小伙子们跳完火,是不是都变成了浑身充满好运的“火人”啦。

还有啊,我们莆田的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里就会给她做“笄礼”。

这就像是古代的成人礼。

女孩子穿上漂亮的汉服一样的衣服,头上戴着精致的发饰,就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小仙女。

莆田习俗的作文

莆田习俗的作文

莆田习俗的作文篇一《莆田的元宵:一场热闹的民俗狂欢》在莆田,元宵可不像别的地方那般简简单单。

那是一场足以让人深陷其中,乐此不疲的狂欢。

记得有一年元宵,我随着家人早早地来到了村子举行活动的大埕。

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那种特别的兴奋劲儿,好似等待着一场绝世好戏开场。

最特别的节目就是菩萨巡游了。

那抬菩萨的轿夫,各个穿着特制的衣服,精神抖擞。

我看到一个断臂的轿夫,本以为他只是来凑凑热闹,谁知道一到抬轿的时候,他那股子劲儿比很多健全的人都大。

那轿上的菩萨栩栩如生,被精心装饰过,在阳光下闪着绚丽的光彩。

巡游的时候,队伍前面有敲锣打鼓的,那锣声“锵锵锵”,震得我耳朵直痒痒,鼓声响得像惊雷,一下下打在我的心上。

还有一群小孩子,穿着喜庆的衣服,拿着彩色的旗帜在队伍里跑来跑去,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

队伍所到之处,村民们纷纷在路边摆上供品,然后虔诚地跪下磕头祈祷,那场面真的很壮观。

整个村子仿佛都被这氛围点燃了,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家家还会摆上红团这种特色美食。

那红团的颜色鲜红欲滴,皮儿软软糯糯的,一口咬下去,甜甜的馅料就在口中散开,美味得不得了。

这红团可不光是吃的,还代表着吉祥如意呢。

元宵这一天,莆田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这种热闹、欢乐且带着浓厚传统味道的气息,真是让人难忘无比。

篇二《莆田的做岁习俗:独特的年味儿》莆田的做岁,别有一番风趣。

每年到了做岁的时候,家里就像迎来一场大变革。

大扫除那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回,我被妈妈拽着一起搞卫生。

我负责擦窗户,那窗户上的灰尘厚得像一层毛毯。

我拿着抹布,擦了一遍又一遍,擦得胳膊都酸了,那窗户才渐渐透亮起来。

而厨房里则是最热闹的地方。

阿婆忙着做各种美食。

像卤面,那可是做岁的重头戏。

阿婆会拿出家里上好的面条,然后在锅里煮到七八成熟就捞起来。

接着就开始炒制配料,香菇、虾仁、瘦肉统统下锅,香味一下子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炒好配料就把面放进去加上高汤一起煮。

那高汤都是阿婆用大骨头熬了好久的,浓浓的成了乳白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
莆田是福建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大家了解莆田民风民俗吗?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吧!
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1】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

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

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

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

期间的莆田
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

兴化城得以光复。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

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

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

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

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

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

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

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
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

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莆田民风民俗的作文450字【2】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

于是,元宵节前几天,家乡就沸腾了,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

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

妇女心灵手巧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的心愿。

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

孩童则乐开了怀,疯一样的跑来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写满了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节的来龙去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了“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汉文帝。

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

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
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

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百姓欢庆的元宵节。

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了,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

“做头”的还有“大猪”、“大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宵佳节”、“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

小孩身如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了三角旗,那豪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了晨曦。

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

只见扛棕桥作先锋,“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

这几年,乡亲口袋鼓起来了,为了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
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

“到了,到了。

”不知哪个眼快的小孩一声欢叫,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齐上阵。

小孩在大人的指挥下,看准了时机燃起了第一串鞭炮,点燃了第一堆篝火,随后,有条不紊,不间断地燃鞭炮,添稻草,顿时,整个村庄像炸了锅一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妇女则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两旁接驾,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一旦接驾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断燃起一串最长威力最猛的“炮团”,权当压轴炮,以期待得菩萨欢心,求得保佑。

随着闹元宵队伍的渐渐远去,被邀前来“看元宵”的亲戚朋友蜇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间隙中,大谈特谈刚才大饱眼福的快感,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我深知,在家乡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实也是“吃元宵”,乡亲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办好元宵宴,买鱼买肉,杀鸡宰羊,不弄上十几道菜上桌决不罢休,即使倾尽所有,也在所不辞,图的是“脸面”。

同时,乡亲还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观念,于是,他们送走了菩萨,又马不停蹄气喘吁吁招来了一茬又一茬客人,气喘吁吁,那可不是一两个“菩萨”,而是“大兵团”进村。

有时估计不充分,客满为患,缺桌少椅成了尴尬事。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时,“砰,砰,砰”,随着三声震天
的炮响,菩萨回宫了,客人到齐了,元宵宴宣告正式开始,刹那间在灯火通明的屋里,劝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声音不绝于耳,久久荡漾于乡村的角角落落。

吃归吃,看归看。

待酒足饭饱后,满面红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观看燃放烟花。

而今,乡亲钱攒多了,购买烟花的档次随之提升,样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嗖,嗖”,无数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点缀着这美好的人间。

“明年的今天,我会再来看元宵。

”听了客人的告别语,乡亲心中是多么的舒畅,多么的惬意!
家乡的元宵节确实与众不同,不同凡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