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第6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6.1评价等级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照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或影响情况、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等综合确定。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根据排放方式和废水排放量划分评价等级,见表6.1-1。

表6.1-1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本项目废水经收集后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山东清远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蒲洼沟,属于间接排放,确定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B。

6.2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6.2.1 地表水环境现状现状监测(1)监测布点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8日至8月10日对项目区域地表水现状进行了监测。

监测断面具体见表6.2-1和图6.2-1。

本次评价引用8个监测断面。

监测断面分布情况见表6.2-1和图6.2-1。

表6.2-1 地表水监测断面(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为:BOD₅、pH、二甲苯、全盐量、六价铬、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挥发酚、氟化物、氨氮、氯化物、氰化物、汞、溶解氧、甲苯、甲醇、甲醛、石油类、砷、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苯、苯乙烯、苯酚、铅、铜、锌、镉、镍、高锰酸盐指数等,同时测量断面的水温、流量、流速、河深、河宽等水文参数,其中水温每间隔6h观测一次,统计计算日平均水温。

(3)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单位监测时间:2019年8月8日~2018年8月10日监测频率:共监测3天,每天采样1次监测单位: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4)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推荐的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见表6.2-2。

表6.2-2 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5)监测结果监测期间水文参数见表6.2-3,现状监测结果见表6.2-4。

表6.2-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及监测期间水文参数(单位为mg/L)6.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因子本次地表水评价选取现状监测因子作为评价因子,未检出或无环境质量标准的因子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

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
G1 集尘器 G2 G3 压缩N2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硫磺等 化工原料 汽油 S1 混炼 压延挤出 成型 硫化 成品修剪 入库 G4
炭黑
W1、S4
S5
W2、S6
蒸汽
S7
G4
锅炉
水膜除尘
胎圈、胎体 钢丝带束层
W4、S8 钢丝线 压延覆胶 裁断 软水站 W6、S9
S2
S3
覆胶纤维帘布

“三本帐”的相互关系如下: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 - “以新代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
=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3 污染物分析
②技改项目污染源统计(三本帐)
类别 污染物 名称 技改前 排放量 “以新代老” 技改项目 技改完成 技改完成后较 削减量 排放量 后排放量 技改前增减量
废气
废水
固体废物
3 污染物分析
编号 环境因子 生态影响 -陆生生态 森林 野生生物 物种多样性 稀有及濒危物种 -水生生态 水库渔业 下游渔业 富营养化 底栖生物 物种多样性 …… mi wi mi ×wi
1 2 3 4 5 6 7 8 9
二、矩阵法
• 1.简单相互作用矩阵 • 2.迭代矩阵
某公路项目的简单相互作用矩阵
环境因子 前期 征地 拆迁 安置 大气 地表水 声 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 植被 动物 景观 社会经济 农业生产 -5/6 -2/2 -5/4 -2/2 -3/3 8/10 -7/5 -1/6 … 施工期 取弃土 石方 -4/4 桥涵 工程 -2/2 道路 工程 -6/4 服务区 建设 -2/2 材料 运输 -3/4 运营期 车辆 行驶 -8/8 服务区 j 1 运营 -1/2
物料平衡

第6章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与报告书编制方法

第6章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与报告书编制方法
21
局限 性
工作量大、耗费 人力、物力 和时间多,往往 受季节、仪器 条件的限制。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的一般原则 应根据相应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 特性、当地的环境要求,给出预测的时段、预
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并
根据相应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同时应考虑预测范围内,
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2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预测的一般方法
方法 特点 应用条件
计算简便、结果定量。 模式应用条件不满足时,要进行模式 ①数学模式法 需要一定的计算条件、 修正和验证,应首先考虑要用此法。 输入必要的参数和数据。 ②物理模型法 定量化和再现性好,能 反映复杂的环境特征。 半定量性质 定性反映环境影响 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 无法采用①法 而精度要求不高,应选用此法。 时间限制短,无法取得足够参数、数 据,不能采用12法时可想用此法。 某些项目评价难以定量时,或上述三 种方法不能采用时,可选用此法。
14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调查内容 ①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地质概况;水文、水文地质; 气候气象;土壤及农作物;矿藏、森林、草原、 水产、野生动植物、人文遗迹、矿藏资源;军事 设施等。
15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调查内容
②社会环境
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职业构成;
现有工矿企业的分布、概况及评价区内交通运输等;
5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 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单选题]1.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30mg/L。

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

[2018年真题]A.0.10/dB.0.16/dC.0.17/dD.0.18/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规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中,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中的两点法计算公式为:K1=(86400u/Δx)1n(c A/c B),式中u的单位为m/s,Δx的单位为s。

若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K1=1n(c A/c B)。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在下游断面COD实测浓度为30-(8.33/5)×30×10%=25(mg/L),则K1=1-1n(c A/c B)-1n(30/25)=0.18/d。

[单选题]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2016年真题]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

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

[单选题]3.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2013年真题]A.0.25B.0.5C.2.0D.4.0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a1=0,中间排放a2=0.5B,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单选题]4.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当完全混合距离x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表 确定。从表中查取所需完全混合所需时间,与河 水实际流速的乘积为完全混合距离。
BOD-DO耦合模型
Streeter-Phelps模型 简称S-P模型,描述一维河流中BOD和DO消
长变化规律的模型。
建立S-P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
▪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DO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 反应速率是恒定的; ▪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溶解氧的
污水进入河流之后,可将其推流迁移划分为 三个阶段:垂向混合阶段(Z方向上)、横向混合 阶段(Y方向上)、纵向混合阶段(X方向上)。
推流迁移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过程
分散稀释 指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 弥散作用分散开来,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 指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 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水质数学模型
▪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
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 在运用水质模型时,常假设河段内无支流,在预
测时期内水力条件是稳态的,且只在起点有污染 物排入。
▪ 水质模型种类很多。
按时间分类
▪ 稳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
水质模型;
▪ 动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
v=34km/d,水温T=15℃,K1=0.94d-1, K2=1.82d-1。河段始端排放废水Q1=6×104m3/d, BOD5为450mg/L,溶解氧为1.0mg/L,上游河水 BOD5为20mg/L,溶解氧为7.21mg/L。求该河段 x=10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解:河段始端混合河水的BOD5和DO为
一维稳态模型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3)几何型多因子环境质量评价指数:
I=
(maxIi ) * (aveIi )
I=
(maxIi ) 2+ (aveIi )2 2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4)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均权型:
1 Q= ∑Ik n k=1
n
计权型:
∑ Q = WkIk
k=1
n
总结: I值越大环境质量越差;
I<1时符合标准; I>1时超标; I=1时处于临界状态。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得分 项目 COD DO 总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总铅 总汞 总砷 总镉 铬
1
2
3
4
5
6
7
8
9
10 +
权重 0.18 0.01
+ + + + + + + + +
0.02 0.05 0.07 0.09 0.11 0.13 0.15 0.16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一)两种概念
(二)环境质量变化特征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一)两种描述
1、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惯性大小的表示
2、环境质量是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二)环境质量的变化动因
1、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变化
环节:人为作用→环境参数变化→环境质量变异 作用类型: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反作用:正负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 (二)评价参数确定 (三)环境质量指数评价 (四)环境质量分级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 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40
40
LOGO
环境影响的分类
1、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 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间接影响: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 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
LOGO
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
目的是确定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 染物,主要通过三个特征指数来评价:等标 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和污染负荷比。 1、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 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又叫污 染物的超标倍数。
LOGO
N ij
cij c0 j
N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j—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LOGO
3、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 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 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 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比为:
K ij Qij Q j
Kij值最大者即为主要污染物。
LOGO
一个地区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为:
目的: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
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促进经济O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试行)》规定,企业在进行新建、 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 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 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空间分类
零维模型:把所考察的水体看成一个完全混合反
应器,即水体中水质组分的浓度是均匀分布的, 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零维水质模型;
一维模型: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一个方向
上是重要的,另外两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 种水质模型称为一维水质模型;

若给定x=0时,ρ =ρ 0,则上式的解为: 考虑弥散作用:
4 KE x ux c c0 e xp[ (1 1 )] 2 2E x u
忽略弥散作用:
Kx c c0 e xp( ) 86400 u

0.1u x B 2 x Ey
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在运用水质模型时,常假设河段内无支流,在预 测时期内水力条件是稳态的,且只在起点有污染 物排入。 水质模型种类很多。

按时间分类
稳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
水质模型; 动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 质模型。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水质指标范围: BOD5:150~350 mg/L; 悬浮物:150~350 mg/L; 细菌总数:2.5×106。

生活污水 居住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通常采用排放系数推算法,计算排污量QS
qNK S QS 86400
工业废水量QS计算
地表水
江、河
湖、库
海洋
冰川
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 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 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是由水质、底部沉积物、 水生生物三部分状况决定的。
水体污染 点源污染(Point Source Pollution) 点源污染是指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 的废水。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现状水质评价
确定染物排放标准和 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环境影响
提出环保措施和 建议

第三节 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预测方法
数学模型法 物理模拟法
类比法

水质数学模型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
)
含氮化合物硝化耗氧
BOD BOD (1 e
2 N
KN t
)
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水中的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溶 解氧,耗氧速率为
d BOD3 dt
R
水体底泥耗氧 底泥中的耗氧物质返回到水中和底泥顶层耗氧 物质的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复氧过程
大气复氧
氧亏量D DOs DO

二维模型: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方向
上是重要的,在另外的一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二维水质模型;
三维模型:描述水质组分迁移变化在三个方向进
行的水质模型称为三维水质模型。

按水质组分分类
单一模型:水体中某一组分的迁移转化与其它组
暴雨径流深度
暴雨径流深度R
R CR P DS
其中,总径流系数CR
I I C R 0.15(1 ) ( ) 100 100
CR
(F ) F
i i i
洼地存水DS
I DS 0.63 0.48( ) 100
径流中颗粒物负荷
暴雨径流中冲刷的固体负荷Ysw
Ysw teYsu ( PC)

污水排放量
通常按大小划分为五个档次,污水排放量不包 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 洁净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 放量。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按污水中的特征污染物类型数(类型包括:持 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温度共四 类)和拟预测的水质影响因子个数界定,分为三 类: 复杂:类型数≥3;或类型数=2,且因子数≥10; 中等:类型数=2,且因子数<10; 或者类型数=1,但因子数≥7; 简单:类型数=1,且因子数<7。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污水注入点:污水排入河流的入河口。 完全混合断面:污染物浓度在整个断面上变为均
匀一致的断面。 初始段(背景河段):污水注入点的上游。 非均匀混合段:污水注入点到完全混合点之间的 河段。 均匀混合段:完全混合点的下游河段。


计算题 河边拟建一工厂,排放含氯化物废水,流量 2.83m3/s,含氯化合物1300mg/L。该河平均流速 0.46m/s,平均河宽13.7m,平均水深0.61m,上 游来水含氯化物100mg/L,该厂废水如排入河中 能与河水迅速混合,问河水氯化物是否超标? (设地方标准为200mg/L)

非点源污染又叫面源污染,是指分散或均匀地 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 入水体的废水。 主要包括城镇排水、农田排水和农村生活废水、 矿山废水、分散的小型禽畜饲养场废水,以及大 气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和降水过程进入水体等所 造成的污染废水。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计
其中,等效累积天数te
te (tr ts )(1 s ) ts
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量Ysu
Ysu Lsu Lst
PC—暴雨径流冲刷率,用小数表示。

径流中有机物负荷 有机物负荷You
You a Ysu Cou

分没有关系,描述这种组分迁移转化的水质模型 称为单一组分水质模型;
耦合模型:水体中一组分的迁移转化与另一组分
(或几个组分)的迁移转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的,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多组分的耦 合模型。

按水体类型分类

河流水质模型 河口水质模型 湖泊水质模型 水库水质模型 海湾水质模型 河流河口水质模型比较成熟,湖、海湾水质模 型比较复杂,可靠性小。

一维稳态模型 在河流的流量和其他水文条件不变的稳态条件 下,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污染物浓度预测。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来说,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一维模型可以写作:
Ex 2 u X K 0 x x
2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 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大气复氧速率:氧气由大气进入水体的传质速率
与水体的氧亏量成正比。
d D K2D dt 饱和溶解氧:在101KPa压力下,淡水中饱和溶解 氧浓度为 468
DO s 31 .6 T
复氧过程 光合作用 奥康纳假定光合作用的速率随光照强弱的变 化而变化,中午光照最强,产氧速率最快,夜晚 没有光,产氧速率为0。 对于时间平均模型,可以取产氧速率为一天 中的平均值
受纳(纳污)水体的规模
河流的大小以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流量划分: 大河:流量≥150m3/s 中河:流量15~150m3/s 小河:流量<15m3/s 湖泊(水库)按枯水期的水面积和平均水深划分 平均水深≥10m时 平均水深< 10m时 大湖(库): ≥25km2 大湖(库): ≥50km2 中湖(库):2.5~25km2 中湖(库):5~50km2 小湖(库):<2.5km2 小湖(库):<5km2
O ( )p P t

第二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程序
评价等级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污水排放量;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受纳(纳污)水体(域)的规模; 水环境质量要求。 评价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要求最高,二级次之, 三级较低。

工业废水一般可分为工艺废水、原料及成品 洗涤水、设备与场地冲洗水、冷却水及生产过程 中跑冒滴漏的废水。
通常采用排放系数推算法,计算排污量QS
mMK i QS 3600 t


非点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
计算题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 q=0.15m3/s,苯酚浓度为30μg/L,河流流量 Q=5.5m3/s,流速ux=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 0.5μ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 数Ex=10m2/s。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
通过采集分析各集水区的径流水样,计算进入 某一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M
M i Qi
j 1 i 1
m
n
水体污染物 耗氧有机污染物 病原微生物 营养物
酸碱污染
水中有机毒物 石油类 水中重金属 热污染 非金属无机毒物
水体自净
迁移转化
推流迁移
指污染物随水流在X、Y、Z三个方向上平移运 动产生的迁移作用。 污水进入河流之后,可将其推流迁移划分为 三个阶段:垂向混合阶段(Z方向上)、横向混合 阶段(Y方向上)、纵向混合阶段(X方向上)。
如果此废水将排入一个平均水深12m,面积
20km2属Ⅱ类水体的水库,则评价等级如何?
评价工作程序
建设项目工程概 况和性质

确定评价等级
环境现状调查
项目工程分析 污 染 源 调 查
水 文 调 查 建 设 项 目
水 质 调 查
污 染 指 标
污 染 源 强
生 产 工 艺
推流迁移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过程
分散稀释
指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 弥散作用分散开来,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
指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 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衰减变化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衰减变化
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速率方程
d ( BODa BOD1 ) dt K1 BODc
硝化作用
d BODn dt K N BODn
脱氮作用
衰减变化
硫化物的反应
硫酸盐 硫化氢H2S
细菌衰减
Bt B0 10
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
多数呈一级反应。
Kt
水体的耗氧与复氧 耗氧过程 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