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儒家经典对环境伦理的启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于环境伦理的探讨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探讨其对环境伦理方面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庸》一书中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这一观点给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是地球共同的居民,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与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一份子。
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儒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环境伦理给予了重要启示。
儒家学者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内在的道德规范,而人应当秉持这种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问题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行为应当尊重自然的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摒弃短视的行为和利益追求,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或污染。
相反,我们应当以天地大义为导向,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爱人”与“爱物”的伦理责任许多儒家经典中都提到了“爱人”与“爱物”的概念。
在环境伦理方面,这些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和他人的态度。
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儒家经典中,“爱人”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关怀。
类比地,我们也应当对自然环境抱有同样的态度。
儒家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维

3.儒家“以义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的地方就需要主体的德性来弥补,儒家把信建立在“诚”的基础上,“经世济民”使得儒家的经济活动不是以谋一己之私利为归宿,而是藉以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
4.儒家“成人之道”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借鉴
中国儒家13经之首的易经是最古老的系统思维方法,建立最早的模型与演绎方法。
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天”“地”“人”三方组成了宇宙的和谐
2.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
儒家教育我们怎样做好一个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儒家的科学发展观

儒家的科学发展观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人们不断的享受工业文化带来的便利,视乎忘了关注那个日趋破坏的大自然。
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的生存矛盾不断尖锐。
导致各种资源能源紧缺、城市热岛效应、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出现。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保护这个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儒家的细想文化“人和”“和顺”“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思想符合了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造福人类的同时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才能取之不尽。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易经》:“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意思是:《周易》是研究天的规律和人的社会秩序会通道理的书。
《郭店楚简》: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意思是:知道了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生存的规律,这样才叫做知道“天”和“人”有一个统一的道理,所以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考虑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致士》“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行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仪备而君子归之”儒家的思想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提倡用自然的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
《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供百人乎?”温家宝总理也说过。
一个人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小小的数目。
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长久利用,环境只有共同维护才能长盛不衰。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魏继萍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有许多相通之处和内在契合点,本文从内涵入手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怎样遵循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194-195,204)
【作者】魏继萍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儒家文化与人类的生态伦理——解读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 [J], 历丽;;
2.浅谈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意义 [J], 高玉敏
3.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J], 孙亚文
4.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 姜林祥
5.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 [J], 陈业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解读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源自于儒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不影响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如何借鉴和发扬“天人合一”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天人合一”的内涵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应当发扬“天人合一”的精神,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不是割裂开来、单独存在。
2. 爱惜自然资源:儒家思想主张人类应当爱惜自然资源,不浪费、不滥用。
人与自然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照顾,以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3. 倡导节俭生活:儒家思想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资源。
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都是在呼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多个方面相互呼应、相互促进:1. 爱惜自然资源: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爱惜自然资源。
而可持续发展也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2. 社会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而可持续发展也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3. 倡导节俭生活:儒家思想倡导节俭、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都在呼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过度消费。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借鉴“天人合一”思想,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仁爱”、“忠恕之道”,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天人合一”是儒家对生态观念的集中概括,“民胞物与”是儒家对天人关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和合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仁爱;中和位育;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地球村所有百姓的口号和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时,人们开始从所有的人类文明和文化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文化,无疑在中国的历史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仁爱”、“忠恕之道”。
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一)作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爱”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万物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
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
孔子又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孔子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和对待生物的态度,提升到对人们道德要求的高度。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也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悉足以谓仁?”进一步将孔子的“仁者爱人”引申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
(二)“时禁”是儒家生态伦理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古代儒家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
这是儒家伦理核心“仁爱”在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贯彻。
古代儒家学说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猎兽或伐树,而是认为人们有些时候可以做这些事,有些时候不可以做这些事。
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人类的欲望。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日:“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论儒家哲学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意蕴

是 和谐 、 和平 与发展 是人 类普 遍追 求 的 目标 , 人 是形 成事 物 的法则 , 多样 性 的统 一 。周 太 史 伯 和 但 和 对 “ 类从一 诞 生就不 停 地 遭 遇着 冲突 与 矛盾 , 现实 社 与郑 桓公 讨论 了“ ” 于事物 的重要 作 用 :夫和 实 在 同则 不继 。以他平 他谓 之和 , 能丰长 而物 归 帮 会 中和谐 总是 与斗 争冲 突并存 。人类 文 明从起 源 到 生 物 , 尽 ”1。 ] 今 日的现 代 化 , 历经 了农 业文 明 、 业 文 明 。但 是 , 之 。若 以 同裨 同 , 乃 弃 矣 。 [3 周 太史 伯 早 就 意 工 不 由于工业 化 文 明竭 泽 而 渔 式 的 发 展 , 人们 开 始 面 临 识 到 , 同事物 的和 谐 关 系是 事 物 矛 盾 双方 的有 机 和 , 发 新 能 源危 机 、 环境 污染 等问题 , 于是 开始 省视 工业 化创 统一 。只有 “ ” 事 物 才 能 稳定 、 展 , 事物 才能 产生 。《 传 》 载 了晏婴 以烹 调为 喻 向齐景公 解 释 左 记 造 的价 值与 代价 问题 。从对 资 源 、 源 的高消耗 , . 能 对 和” 要 和” 把 环 境 的掠夺 性 开采 以 求得 发 展 , 得 不 转 变 为在 谋 如何 致“ , 达到 “ 须 像厨 师做 汤一 样 , 不 同 不
、
“ ” 和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基 本 准 则
子则 将“ 引 入到 万物 生成 的本源 高度 ,万 物各 得 和” “
体 生命 当下 的实 存感 受 , 心个 体 生 命 对 天道 性 理 是能 让不 同 的事物共 同生 存 的法 则 。在一 个统 一 的 关
的透悟 , 心 自然生命 的超 拔提 升 。 关 整体 当 中 , 各个 成分 、 各个 因素 和每个 局部 都有 着 自 “ 在 儒学 当 中是 一 个 十 分 重要 的范 畴 , 和 己的地位 和作 用 , 和” 乃 它们 相 互 之 间 的关 系 则 构 成 了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实质所在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发展模式弊端的不断显现,资源和环境的日益枯竭和受到破坏,人类的发展前景受到威胁,于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和严峻的课题摆在了世人面前。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可持续发展还没有真正在理论上获得圆满解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的突破,只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或一些枝节性的措施上。
本文试图在比较中西方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挖掘中国传统儒学资源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的层面上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而现有的以西方工业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却采取“竭泽而渔”的态度和方法,不顾人类的长远发展,一味地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来获得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使这种“发展”呈现不可持续状态,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忧虑。
而我国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基本上是此模式的重蹈,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得不偿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生态灾难和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后代子孙的利益也使当代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这是个不得不正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反思,人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是跟西方人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主客两分”的对立和冲突,,对自然界只能掠夺,征服和开发,只索取不保护(如果只保护,又只能使人类的发展停下来,形成一种悖论),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作为自然界的对立面出现的,在将对立的客观世界破坏殆尽之后,他本身也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发展困局或不惧将来的洪水滔天,只图一时一世的占有和享受。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自私的眼光短浅的发展观,应该摒弃和加以反思。
反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恰恰能避免其缺陷,补救人类的发展过失。
但“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是如何理解和如何作用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失之于笼统含糊,未能在实践层面上加以落实。
我们在下面不妨对此加以探讨。
所谓“天人合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但并非将人简单的等同于自然界或同化于自然界,以人的无欲无为来实现对自然界的保护,它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和外在化的思维。
“天”也不是外在的自然环境而不须改造。
它是天与人作为自然界主宰的重合和互动上的高度统一,里面仍然体现出一种发展观和人化的发展态势,强调在万物一体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主客体高度统一合一的演化和发展,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人类理性与价值的核心功能。
早在先秦时期,在儒家学说指导下的我国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保护就已呈现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如《孟子·梁惠王上》一书里就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论述,体现出非常高度的自觉和理性。
这些观念在先秦文献里屡有记载。
又如,《礼记·祭义》中,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
”而孔子本人也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有节制获取和爱护。
而后世的儒家更将此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北宋大儒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观点,体现了人类学家的宽广胸怀和视野;理学家程颐也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儒家学说对可持续发展和“天人合一”的有效论述和对人类价值观的贡献。
但是,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并非以万物为中心或先在,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而以人的“尽性”来实现天地万物的合一和联系,儒家经典《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之名言曰“万物皆备于我。
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里的“我”就是天人合一的大我,而所谓的“诚”,不仅仅是道德观念,更是以道德本体对天地万物的存在性把握,是儒者与天地上下者同流的精神气象。
“返身而诚”就是尽性而知天,达到天人合一而把握整体世界,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所以,以诚为守,不会导致两者相分而造成对自然界的掠夺。
从这点上,我们无疑能看出,儒家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是以人的道德为前提为核心存在的,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把握人来把握自然界本身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不偏废自然万物的客观存在而进入人的主体性当中。
是一种高级的人类主体思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又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两者高度契合和统一,这是西方工业化文明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功能,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因而,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观出现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
要拯救其先天不足,只能回到以儒家为主导的发展观上来。
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发展观不会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和简单发展的重复。
它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我实现,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也必然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状态。
由于儒家文化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纵向继承和在先人发展基础上的发展,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以“人化自然”为依据的。
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使人类与已有的自然界的认识形成了本体和对象的统一,使自然界在不断进入人类活动过程中实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本质联系,而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中回到人类本身的道德意识上来,而此道德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和归宿,而依赖于人自身的传承完成其联系,于是,可持续发展正好体现了一种传承无穷的“代际整合”,当我们面对的“人化自然”作为我们的客观对象世界存在时,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先人的“人化自然”的人为归宿的,而对“人化自然”的认识于人者,又导致以人为中心的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与改造,而在其实践与改造中,又完成了万物一体运动发展和联系中,而归接于以人为本位的本体化存在中,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向人生成”)而先祖者,人之本也。
当我们的先人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完成“人化自然”的人化时,而对先人遗留下的“人化自然”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要秉持以人为归宿的价值前提,以人而化之以继之于前者,则又完成对已有的“人化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在万物与人的联系和发展中完成其认识与改造,而新的“人化自然”的存在又为后代子孙所认识和发展,使“人化自然”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所谓“天地之化日新,天地之德不易”,这个德仍然是归宿于先人的之所以人化自然的本体中,而后将其实践范围不断扩大。
也即是在万物的横向联系中实现对人的历史的纵向联系(在这一横一纵之间,即形成万物一体的空间联系向万世一系绵绵不绝的时间维持之间的转化,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态势的生成),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穷演化,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以人为本的生产关系之复归与重建,在这个复归与重建过程中,也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演进,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则在此“人化自然”的不断袭易中实现,是人与自然的整合无穷的演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儒家的思维也就体现出“温故而知新”的辩证思维与模式,在实践中也就表现为“法先王”的政治观和“行夏时”的方法论。
这是一种沟通天地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这种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以“人化自然”的人为依归,使我们的发展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回归性的发展,而我们的后人又在我们的基础上回归发展,这种回归性发展,是对人的价值尺度的回归,通过人化自然的人化重新完成人与自然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而和谐的联系,而体现在对人自身回归而依存上实现人化自然的运动和发展,所以这个人化自然的“人”是连通上下古今内外的中枢关键,而赖此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且不同时代的人化自然的成果是该时代的人类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范围和界限,而以对自然的人化的继承和发展,下一代的人化自然的成果更加进步,以保证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和进化,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为“人化自然”的继承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存继不绝的奥秘所在,同时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和遵守的不可变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因此,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实质所在,而这种发展,不追求外在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人化自然”的人本观念来看,这种外在于人的物化增长是无效的,它正是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
它在造成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破坏人与人在生产关系上的和谐,从而也破坏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
所以不可持续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而这种价值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和归宿。
是一种“过去未来共斟酌”的发展,正如有论者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
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
以上观点和事实都说明了“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世共识。
而这种“以人为本”如何落实和体现,则尚有待深化和进一步认识。
本文认为,这里的人,并非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然人”,而向外界进行资源掠夺和索取的“主体”,而是以人的人文属性为外在显现的人化自然的人文回归,在社会属性上则表现为人与人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的联系和协作,而联系和协作又使他们在共同的人文归向中结成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即个体而为整体即整体而为个体的社会存在。
作为对此存在的反映,它体现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成人”与“中和”的要求中,以成己而成物而合内外之道,以养成君子大人人格而应乎此,故《周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德者,得也。
序者,渐也,而可得于可持续发展之有(“大人”在现代而言,应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在其类本质上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