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学的发展历程(2)儒学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①创立:春秋时由孔子创立;(2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会就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由孔子创建。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而人的行为应该遵循最适合这些规律的方式。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德行是最重要的东西,并且名声是追求德行的唯一目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四种行为模式:仁、义、礼、智。
这些行为模式被认为是道德行为模式,并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创造出了一系列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这些经典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在儒家思想家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如荀子和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宣扬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
三、儒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而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汉朝政治、教育、文化的基石。
儒家学派在汉朝被称为“经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流,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信仰。
在汉代,大部分文化、道德、教育的权威都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另外,在汉朝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家思想家,如赵岐、扬雄、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四、南北朝儒家思想的多元化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分裂,这也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变得多元化,并且趋向地方性和私人化。
许多儒家思想家认为“程朱理学”过度强调了理性,与儒家经典有所背离,因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分歧。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虐民” 、“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灭顶之灾。
(4)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他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两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并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也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调整,但是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且许多其他的哲学家都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
孔子提倡的是人性的完美和高尚,同时也倡导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和谐和公正。
他强调了道德修养、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国家官方思想,并且儒家的传统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学者们重新发掘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人们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包括经济学、文学批评、政治哲学等等。
此时儒家经典和思想逐渐成为高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专属内容,不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它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鼓励人们从伦理和道德层面与社会互动,这种思想理念不仅在中国古代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认可。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医学、艺术和文学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发扬光大并且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在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比如,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诸如仁爱、尊重、平等和公正等,这些理念在中国现代的道德和伦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除了孔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家思想家坚持传承儒学的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合,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发展的时期。
儒学家王弼注释了《易经》,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学说。
此外,儒学家郭象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学”学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朱熹提出了“心学”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三、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得以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意义:(教p11页学习延伸)
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提倡孝道和个人品德,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强调君权——当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远来看对中国发展不利;
强调夫权,压迫妇女;
③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④影响
A、积极
——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
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C、影响
——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
——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
——消极: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
②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思想:
①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
③教育为儒家垄断;
(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
为后世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C、教育方面
——教育为儒家垄断
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建立儒学教育体系
措施
内容
意义
中央
太学
考试合格,即可任官(博士弟子制度)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标志着以入佳境学教育为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
B、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义: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
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消极
——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舒服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
(2)儒学成为正统
①产生:
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1、原因
(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2)经济: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社会经济破坏;
——理论:道家“无为而治”;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
B、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C、思想: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
②过程
A、思想方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p9)
B、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措施:举孝廉、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学大兴;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
(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C、君权神授
——含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评价:
为君主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王国问题;
同时也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D、三纲五常
——内容: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的道德标准)
(5)春秋战国以来,风云一时的诸子学说逐渐沉寂;
五、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表现
(1)面临严重的挑战——原因
①佛教盛行;
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精神产生怀疑,渴求宗教;
宗教教义的迷惑性;
统治者的支持;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用纳税服役,寺院经济蓬勃发展)
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自我改造,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
(4)历史: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
(5)个人:
①汉武帝支持;
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2、过程
(1)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产生:
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C、思想: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
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
②观点:
A、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