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霸王别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的分析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的分析《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1987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它以中国京剧艺术为背景,通过两位京剧演员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友谊、权力和自由等多个主题。
该片在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
首先,《霸王别姬》以京剧为主题,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与文化价值。
影片通过对京剧的精湛演绎,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京剧的服化道、唱腔、表演技巧等元素都得到了精确的还原和呈现,使得观影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同时,京剧也成为了影片中角色之间情感纠葛的载体,使得剧情更加戏剧化和感染力十足。
其次,《霸王别姬》通过爱情和友谊这两个主题,探讨了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意义。
电影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和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之间的爱情线索以及刘嘉玲饰演的赵姓女人带来的复杂情感纠葛,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影片既展现了爱情和友谊的美好,又揭示了现实社会对于真挚情感的残酷和无情。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感受到悲剧的沉重,对于人性的善与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霸王别姬》通过剧中人物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前后的中国,正值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之际。
主人公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都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影响。
他们不仅为京剧的衰落而苦恼,也为自身的命运而无奈。
在权力和自由的纠葛之间,他们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这种选选择也被视为观众对于自身命运和自由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霸王别姬》以其精良的制作和优秀的演员表现,获得了以国内外多个奖项。
影片制作团队严谨的用色和服化道设计、优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以及华丽的布景和服饰,构建了独特的影像美学。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用深情的演绎赋予了角色更多的个性与情感。
尤其是张国荣和张丰毅的对手戏中,无论是歌唱还是表演,都展现了他们在演艺方面的才华。
隐喻人生的戏——论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

隐喻人生的戏——论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隐喻人生的戏——论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导语: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传递深刻的主题和哲理。
而且,电影也可以通过隐喻的手法,以一种更加抽象的方式去触及人们的内心。
“霸王别姬”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戏剧、战争与爱情的嵌套,以及对一个反复出现的“领袖”形象的探讨,展现出了人生的戏剧性和不断变幻的命运。
一、戏剧与人生电影《霸王别姬》以“戏剧”作为核心元素,通过表演艺术来探讨人生和命运的关系。
从片名可以看出,电影导演陈凯歌将“霸王别姬”作为整个故事的一种象征性的寓意。
霸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而“别姬”则代表了霸王的战败和离别。
“霸王别姬”,直接将这两个元素联系在一起,意味着这是一段悲剧性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生的一场大戏。
电影中,主人公之一程蝶衣是“霸王别姬”的传统戏曲表演者,他刻苦学习表演艺术,追求完美的表演和戏剧人物。
然而,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悲剧,他邂逅了同样成为他生命中一部分的同性伴侣段小楼,却被命运所逼离开了他。
并且,在整个电影中,“霸王别姬”作为戏剧的形式不断重复出现,象征着程蝶衣命运的轮回和无尽的悲剧。
二、战争与爱情的冲突《霸王别姬》中,战争与爱情这两个不可调和的主题相互碰撞,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电影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内战和抗日战争相继爆发,枪声不断,国家危亡。
“霸王别姬”这部戏剧的演绎成为了宣传抗战的艺术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们也饱受折磨和痛苦。
战争的摧残使得主人公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得不面对被战争撕裂的家庭,被迫停止表演,选择去参军保家卫国。
而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们的爱情也变得更加脆弱和不可实现。
程蝶衣和段小楼虽然相爱,但却因为社会的压力和战争的强大势力,无法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深埋在心底,化为一份永远的遗憾。
三、“领袖”的隐喻《霸王别姬》中,反复出现的“领袖”形象既是对历史人物的隐喻,又是对主人公命运的象征。
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化内涵

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化内涵
《霸王别姬》是一部中国电影经典之作,讲述了两位男演员在北京的京剧界中的生死离别和情感纠葛。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影片,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电影中的京剧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电影中的京剧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电影中的人物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展示。
其次,电影中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的人物命运多与社会变迁有关,如文革等历史事件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打击。
这些社会变迁也促使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死离别。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历史中的某些重要事件。
此外,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性别和身份的问题。
电影中的男主角们扮演女性角色,这在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他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面临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性别和身份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这些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电影《霸王别姬》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影片,更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
的关系、性别和身份问题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都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4.《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影片《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它不仅通过剧情和人物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文化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就《霸王别姬》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展开讨论。
一、剧情与历史的融合《霸王别姬》以清朝末年为背景,通过两位精湛的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戏曲文化与中国历史的交融。
剧中的京剧演出场景、传统戏曲表演技巧和服饰等元素,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将历史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霸王别姬》的剧情也深度融合了中国历史中的“霸王别姬”故事元素。
霸王项羽与美女虞姬的爱情悲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而《霸王别姬》借用了这一故事元素,并通过京剧的表演艺术再现了这个古老故事的震撼与煽情。
二、京剧表演的独特魅力《霸王别姬》中的京剧表演是整部影片最亮眼的部分之一。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音乐曲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既展示了京剧演员之间的对戏,又呈现了传统京剧的唱腔和身段。
京剧表演所展现的刚柔并济、婉转悲壮的风格,与影片中的角色性格和剧情发展相得益彰。
观众通过京剧表演,不仅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情感共鸣,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中的雅韵和艺术之美。
三、华服与古韵的交融在《霸王别姬》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华服与古韵的交融。
影片中的角色服饰都是以清朝时期的传统装束为基础,再配以精致的珠宝和头饰。
这些华服不仅彰显了剧中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华服的设计和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剧情和人物的设定,更是为了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
影片中的华服以其精细而华贵的面料和装饰,展现出中国古代的风采与神韵。
四、核心价值观的传达与展现影片《霸王别姬》通过人物的命运旅程,传达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这其中包括忠诚、家庭、友谊和爱情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2024年霸王别姬——吟一曲时代悲歌——电影《霸王别姬》影评》范文

《霸王别姬——吟一曲时代悲歌——电影《霸王别姬》影评》篇一一、前言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并以其深情悲怆的故事背景、唯美且真实的人性展现、复杂深刻的主题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此影片用极富情感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两位京剧伶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悲歌。
本文将通过剧情分析、角色解读、艺术表现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二、剧情分析电影《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和复杂纠葛。
在剧团里,两人相依为命,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起伏,以及社会的动荡变革。
故事通过舞台的起落,反映出人物在现实中的得失,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与碰撞。
剧情曲折多变,令人为之动容。
三、角色解读程蝶衣:一个个性独立而坚毅的京剧艺术家。
他的成长与命运总是伴随着各种艰难困苦。
他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人生,又在现实的困境中追求着对艺术的信仰和梦想。
段小楼:他不仅是程蝶衣的朋友和伙伴,更是一个忠诚而善良的男性形象。
他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朋友和家人付出一切。
两位演员在剧中的情感变化与挣扎,成为整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看点。
四、艺术表现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高的水准。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效设计非常出色,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波动。
其次,影片的表演技巧非常到位,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化妆、服装等方面都呈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平。
最后,影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
电影将京剧艺术融入到剧情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领略了京剧的魅力。
五、时代背景电影《霸王别姬》不仅是一个情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的作品。
电影背景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剧团内外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描绘,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影片所反映的不仅是两位京剧演员的命运,更是那个时代下无数人的命运和挣扎。
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化解读

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化解读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该片以京剧为背景,讲述了两位青年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以及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剧团生存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本文将对电影《霸王别姬》进行文化解读,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首先,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
电影中的京剧表演场景精彩绝伦,不仅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还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传递了京剧所承载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深入了解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电影《霸王别姬》通过爱情故事的叙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电影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位主人公,代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对立。
程蝶衣对京剧情有独钟,她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生命,而段小楼则渴望自由和个人成就。
两人的爱情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最终以悲剧收场。
电影通过这一爱情故事,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思考。
再次,电影《霸王别姬》通过剧团生存与传统文化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中文化的流失和重塑。
电影中的剧团面临着解散和被文化大革命摧毁的危机,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抛弃的命运。
剧团成员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艺术形式,改演现代戏剧。
这一情节象征着中国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的流失和重塑。
电影通过剧团的命运,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这一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并促使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术、爱情故事和剧团命运等多个层面,深刻地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试论电影《霸王别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

试论电影《霸王别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陈俊(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电影《霸王别姬》成就非凡,解读者的角度也千差万别。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我们能看到处处隐含着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解构和颠覆。
本文主要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关键词:《霸王别姬》;传统观念;解构“霸王别姬”是京剧中很重要的戏码之一,中国大陆导演陈凯歌将李碧华原著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自电影《霸王别姬》公开放映以来,已有不少评论者对其进行评述。
因为《霸》史诗性的结构、复杂的内涵,多元化的内容和主题,使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因为它给予大家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本文主要从电影《霸王别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
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
“解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解构还延伸为好几种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解构“分析”的意思。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霸王别姬》_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

《霸王别姬》_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霸王别姬》: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从叙事结构看其思想意识的后现代性《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电影,以其跨越时代的叙事结构和引人深思的思想意识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电影的叙事结构角度出发,探讨《霸王别姬》如何体现后现代性思想。
首先,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模式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传统叙事模式强调线性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而《霸王别姬》采用了交错叙事的方式,打破了线性结构,使得观众需要通过片中的碎片化信息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是对传统故事叙述方式的颠覆,更是对观众经验和记忆的挑战。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不确定性,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和历史的混乱感。
其次,电影中的典故和象征意象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学、音乐、戏剧和艺术等典故,例如中国古典剧目《霸王别姬》的片段、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以及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影音引用等。
这些典故引用不仅为电影增加了文化深度,更是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对话中表达了后现代社会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此外,电影中的象征意象如面具、鸟笼、花等,也在视觉上赋予了影片深沉的内涵,传递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第三,电影中的强烈反讽和自我意识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一种后现代式的解构和重构。
通过将中国古典剧目《霸王别姬》置于电影中,陈凯歌意图反思中国传统戏曲及其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和交融。
电影还通过广场舞、电视剧等现代大众文化的穿插与交叉,以及对规范化教育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嘲讽,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矛盾态度。
最后,电影中的多重叙述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后现代性思想。
《霸王别姬》通过草地戏剧团的演出和观众的视角切换,呈现了多个层面和视角的故事叙述,突出了现实与戏剧、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电影《霸王别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陈俊(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电影《霸王别姬》成就非凡,解读者的角度也千差万别。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我们能看到处处隐含着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解构和颠覆。
本文主要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关键词:《霸王别姬》;传统观念;解构“霸王别姬”是京剧中很重要的戏码之一,中国大陆导演陈凯歌将李碧华原著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自电影《霸王别姬》公开放映以来,已有不少评论者对其进行评述。
因为《霸》史诗性的结构、复杂的内涵,多元化的内容和主题,使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因为它给予大家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本文主要从电影《霸王别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
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
“解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解构还延伸为好几种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解构“分析”的意思。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一、对传统英雄观念的解构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而是一个凡人的时代,这是个解构英雄观念的时代。
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导演着重赞赏的不是做为“英雄”的霸王,而是作为非英雄的,对艺术有深深迷恋的、“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中崇尚英雄的消解。
我们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中了解到一个英雄的霸王项羽,而虞姬只是个陪衬,寥寥数笔而已。
“太史公”尽管也承认霸王身上有一些致命的缺点,但是还是为了把项羽塑造成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为了完成对项羽传统道德化身的完美人格的塑造,司马迁不惜弃史官之“春秋笔法”于不顾,运用文学的合理想象设置故事的细节,于细节中展示人物恪守信义的传统美德。
【1】P8可以说,在司马迁塑造项羽时,其潜在的情感态度中对项羽是尊崇和同情。
作为母体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一直发展着,丰富着,但还是有不少文学家从英雄的视角来歌颂项羽。
古典文学中以李清照、杜牧为代表的诗人,对项羽多有褒扬之意。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又名《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再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都对“霸王”怀有崇敬、同情之情。
【2】P3在我国的传统戏剧中“英雄霸王”也是被观众追捧的对象。
尤其是中国百姓,似乎更是把项羽的缺点视而不见,仅仅把他看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单单从电影中的观众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关老师傅是怀着一种对英雄的崇拜来强迫“弟子们”完成他的英雄梦的;小癞子和小豆子在逃离戏班子,逃离非人的生活的途中,看到大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霸王的热烈追捧,也为了自己能够成为名角才回到非人化的戏班子的。
以及在以后的京剧片段中,观众们对霸王的喝彩也透露着我们的国人的英雄情节。
而电影中的霸王由段小楼来演绎,他的戏内戏外,台上台下,却是在消解霸王的英雄气概。
他非但不能保护他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人:虞姬和菊仙,反而伤害他们,背叛他们。
【3】P7他的生活、他的价值观、他的爱情观也只是一个常人而已,他淹没在世俗的洪流中不能自拔。
他最爱明哲保身,他在关键时刻不能担当重任。
他令两个为他倾倒的“女人”失望,绝望。
他,严重点可以说,非但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狗熊。
段小楼不是真霸王,他只是个演员而已。
然而对于观众来说,对他已经充满了“英雄”的期待,他已经代替了他们心中建构的那个英雄形象。
然而他没有按照他们想象来行事,他让观众们失望,同时也消解着他们观念中的英雄观。
他对师傅的“从一而终”的教诲充耳不闻,背叛了蝶衣,娶了妓女菊仙,背叛了我们古老的兄弟手足之情。
他同卑鄙的小四联袂出演《霸王别姬》,最后在文革中害怕自己被杀死,出卖了蝶衣,背叛了做人的善良天性;同时他也为了保全自己,背叛了他的妻子菊仙,导致她的自杀,彻底丧失了观众心中做英雄的资格。
段小楼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在对他的争夺中也先后发现了这个问题。
菊仙首先发现她没办法全部拥有这个自私懦弱的男人,悬梁自尽,蝶衣后来发现他争到手的“男人”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人,更不是自己梦中的原来那个英雄。
蝶衣也万念俱灰,拔剑自刎。
电影中霸王的形象,颠覆着我们以往的对英雄的崇拜,解构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对英雄的理解也不再同于从前那些观念,以及我们的幻想中的英雄期待。
电影《霸王别姬》冲击着我们以前对英雄的理解、崇拜、模仿的观念,让我们从新的、更加理性的角度来解读英雄、看待英雄,树立一个新的英雄观。
就如在西方小说中,文学作品中逐渐对我们崇拜的大英雄观念的解构,如从最早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到马克吐温笔下的小人物,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对先前英雄的颠覆里,作者对于我们以前思想中对大英雄顶礼膜拜的观念进行一步步地解构。
在充满个性的后现代意识中,人们的英雄崇拜情节逐渐被消解。
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某个明星,某个歌星,某个演员,并且我们所崇拜之人也并非是高高在上,没有污点的完美之人。
相反,他们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他们的个性所在,因为人非完人。
这恰好也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审美多元化,以及个体生命意识的崛起和自信心的建构。
二、对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相对于“英雄的霸王”,在我们的传统文学中虞姬的光彩要黯淡许多。
更多的时候,她是作为英雄身边的一种陪衬而存在的。
如在《史记》中,只提到:“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在这里,美人虞姬仅能跟霸王胯下的坐骑并论,地位可见一斑。
更有甚者,在民间流传的诸种野史传闻中,素来就把虞姬看作是导致项羽落败的“红颜祸水”,这样一来,英雄落败便有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女人作为“祸水”承担了太多“莫须有”的恶名。
造成这种“荒谬”历史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书写历史的权力掌握在男性手中是其中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
封建社会的女性是臣服于男权下的“第二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无论是帝王的宠妃,还是贫民的妻子,都必须遵守社会给他们的角色。
这也是千古以来项羽是《霸王别姬》唯一中心的原因所在。
所以虞姬的诞生就是为了陪衬英雄的项王。
【4】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是两种较为典型的处理男女人物身份关系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郎才女貌”、“红袖添香”等词语也都是带有性别压抑色彩的男权话语的表征。
【4】具体到“霸王别姬”母题,我们可以看到:失败了的英雄项羽失掉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最终不得不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乌江,但是,令他稍感安慰的是,始终有一个忠贞于他的虞姬跟随着他,并甘心充当他的陪葬品。
这种建立在封建父法夫权基础之上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和性别无意识其实显示了男性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渴望,即女人是作为男人附属物而不是作为对等的主体存在的。
美人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英雄在别处的失意,美人为英雄而死的举动使得英雄的形象得到提升。
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让我们感动的角色不是“霸王”,而是“虞姬”。
作为常人的“霸王”只能让我们觉得庸俗,而作为程蝶衣的“虞姬”却让我们倍感惋惜和同情。
与其说电影是在演绎“霸王别姬”这一主题,不如说是演绎“姬别霸王”。
在影片中,“虞姬”对戏剧的执着,对艺术的执着,对“爱情”的执着都令我们感动。
她的一个“从一而终”、“不疯魔不成活”也是让人敬佩。
她是真实的,坚强的,重情义的。
她主动把自己的演唱事业作为终身追求,也苦苦追寻着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也是力争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生,苦苦挣扎的一生。
她会以她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段小楼和菊仙的爱情,把争风吃醋便显得淋漓尽致,说明她还是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爱情的;她给日本人唱戏,认为青木是懂戏的,她的想法可能为世人不容,但是也显现出她是有想法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她与红卫兵探讨戏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不屈的坚强。
在最后发现自己一直爱恋的段小楼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时,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出“姬别霸王”。
她的行为有时是被时代和环境逼迫的,但是自己还在力争抗争着,争取着自己的生活。
从影片刚刚开始小豆子被妈妈强迫送到戏班的当天晚上,他就有一种让人佩服的勇气。
当他抱着被子,被戏班小孩们嘲笑是“窑子里的”东西时,他就毅然把它烧掉了。
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以及刚刚经受被剁下六指的痛,而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
在随后的非人待遇的戏班学习中,他每次犯错误被师傅打时,从来没像小石头一样装腔作势、大喊求饶,而是默默地忍受,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概,一种坚强的底气在做铺垫,以至于在逃跑回来后差点被师傅打死。
当然小赖子的自杀,也衬托了小豆子的坚强。
他同时也是善良的、真诚的。
他从小被亲母卖给戏班,缺少母爱。
当他自己看到一个弃婴时,毫不犹豫地收留下来。
每当听到有人吆喝“冰糖葫芦”时,总会驻足一会儿,也许是对小癞子的默哀。
在小豆子和小石头成为名角后,已是程老板和段老板的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大的变化,程蝶衣坚持“从一而终”,要和师兄合唱一辈子的戏,完全沉迷于戏剧中。
以至于他对艺术到了一种痴迷的境地。
不管舞台下看戏的观众的身份如何,不管戏院里发生了怎样的情况,程蝶衣却是那么如痴如醉地投入到戏中。
他把他的人生当成了戏,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
他是个戏痴,戏迷,他是个真正投身艺术的艺术家,他也是个天才,是个疯子。
天才的思路总是和常人不大一样,所以他的同性恋倾向也让人觉得他是人戏不分。
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
就像叔本华、尼采、康德、波德莱尔、卡夫卡等天才一样。
但是他和他们一样是伟大的,他们真正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而奋斗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于权势和世俗社会,他们为了自己的内心而存活、奋斗,不管外界怎么看待他们。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他们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