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吕望: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

太公。

B.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尽力于王事。

D.诸路:指各支兵马。在宋代“路”指兴起的各派系拥有的不同的军事力量。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宋孝宗,是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

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泰”是明代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山陵”是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夏商周的帝王死后不起坟墓,春秋晚期以后开始

出现很高的大墓,于是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高大的“山陵”。

C.“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志、信。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后用“社稷”代国家。

B. 秀才,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

为生员,俗称秀才。

C.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

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

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

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

C. “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部也是军队编制单

位。

7.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姓氏”都是宗族血亲的代号,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是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

8.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也可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也可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指导农业生产。

9.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夏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10.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是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按照封建社会的礼

仪制度,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必须回到家中守丧。

B.“卿”可以指古代官阶名,如“三公九卿”;也可以指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荀卿”;还可以用于君对臣的称谓和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天监”是梁武帝的年号。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出现年号。

D.“谥”是古代君主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他们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有表扬的,如“惠” “昭”“穆”“元”;有批评的,如“献”“灵”“厉”;也有同情的,如“怀” “哀”“愍”。

11.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母忧,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古人常把亲人去世之后极尽哀伤看做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B.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C.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辟,也称征辟,指古代自上而下授予官职的方式,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被征召的人往往是比较有威望的人。

12.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守丧期满,谓“服除”。

B.吏部尚书,吏部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大理,即大理寺,古代官署名,是国家刑狱案件审理之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13.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翰,指书牍文扎。翰,可指毛笔或文章,“翰林”即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B.矫授,指矫诏授官。矫诏也称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C.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庠序:古代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叫校,周代叫序,商(殷)叫庠。

1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是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5.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授、除、拜指授予官职,擢、升、进、陟指提升职务,移、调、徙、转指调动职务,贬、黜、免、夺指免去官职。

C.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给臣僚的文书,“敕使”

指传达皇帝诏书的使者。

D.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加官,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16.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如箕,

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此外,“子”和“君”可用以尊称对方,“令”是对对方亲属的尊称,“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