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育故事1

四年级科学教育故事1
四年级科学教育故事1

四年级科学教学

今天,在四年级上了一节科学课,题目是《加快溶解》。备课时,我已经想到了,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对加快溶解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缺乏引导,没有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选取这一课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已有的教学经验中,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到加快溶解的方法,在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时,可能会有些难度,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但一节课也会顺理成章的下来。所以,开课创设了没有洗衣粉了,想用肥皂泡衣服,怎样才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呢?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猜想到了搅拌、用热水、把肥皂切碎可以加快溶解,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就在我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时,学生却说他觉得在水中放盐可以加快溶解,这样的答案是我也没有想到的,而且,有的同学马上起来反对这样的猜想,其实在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中,是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的,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应用了天平、盐等一些材料实验后,认识到了在水中加盐并不能加快溶解,并且这位同学还笑呵呵的对我说:“老师,我还一直以为在水中加盐可以加快溶解呢!原来这想法是错误的,一点也不科学,看来很多东西必须经过科学实验去检验。”

孩子几句无心的话,却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点滴中渗透体悟的。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科学探究,教师在围绕探究展开教学时,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会使学生的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得以展现,虽然这样做会使师生感到“累”但“累”背后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作者:马燕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12-9-30

1.试教的时候是在本部,而真正上课的学生是龙州校区的。生源差异总还是有。这边的孩子听话,胆子有些小,动作慢些,或许都没有三年级做实验的基础,所以实验记录单发下去了,小朋友们无所适从,我督促地有些累。照理,教师只要走圈圈,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倾听孩子们的交流就好,最多适当提点纠正,可是这里的小朋友我引领地有些累呐。所以我就在想了,是不是我的活动记录设计得难度过大呢?是不是我引导得语言不够口语化,孩子理解上困难呢?

索性活动记录就设计成对比实验图就好。后来,师傅给我出了好主意,对比实验设计图只是实验过程,而实验应该控制的变量、不变量还是要明确的。所以呢,难度还是在,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多点暗示,降低难度,如果不变量不用孩子自己总结,而是用勾选的方式呢,多好的主意啊,我又学了一招。

2.有些我没设计到的没表现出来,那就算了。但是,明明是我设计之中的,却慌乱了,就太不应该了。比如活动记录分发失误,去小组追回调换啊。碾碎实验和搅拌实验时候需要注意的点,在学生汇报实验设计的时候,也没有及时追加。然后导致了实验操作上的失误,碾碎组不会使用材料,不明确布和钩码的意义,甚至损坏了仪器,使得方糖颗粒粉碎到各处,影响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搅拌组的玻璃棒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等等。真正开展实验的时候,这一切都发生了,我无法制止,只能在实验完成后追求要求,觉得很遗憾,原本应该是井然有条的。粉碎有难度、不准确,那就索性由教师事先粉碎方糖了,把粉碎的糖装进压缩面膜袋子里,简单、方便、美观。

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要不要呈现?对学生来说是不是太理论、太难了,我又不是讲给听课老师听了。加入了这一块,放大了这一块,学生反而失去了探究方向,忘记了先前的引,所以才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插入科学探究过程的引领,使得对比实验设计前后不连贯了,孩子们的思路断了。所以,探究的基本过程要弱化,在无形中体现,在五、六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再提出来强调。毕竟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这个小师妹就做得比较到位了,重视孩子们原有的对于加快溶解的知识经验。

4.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更精细一点。信封包装、去掉易碎的培养皿,用压缩面膜纸袋包装粉碎的方糖,取糖的镊子等等。还有一个失误的点是,在放实验材料的时候,孩子们看见了,所以设计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已经取出了实验材料。这个我在试教的时候也出现了,应该予以重视的。再者,板书设计也可以用心,贴纸、插图,向小师妹学习。

5.教师的教学姿态进步了,但是还是可以更夸张一点,演技派一点点,动作再爽朗一些,再亲近孩子一些。一贯的温柔甜美,语速也有进步,但还是可以更快些。语言也切忌繁琐,做到精准。

6.吴校长说我的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从由扶着孩子走,到让孩子慢慢走,再到放心让孩

子自己走。有点样板课的味道,但缺了一点表演味,如果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就更好了。课堂是教师的舞台,钱老师说我们不怕千,就怕不千,毕竟主体是小学生嘛,小学生只会觉得我们的老师这么有趣的、很喜欢。成长总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愿能被公开课喂饱,哈。此外,冷热水的公平性实验也还可以做得等准确一些,再我呈现实验结果的时候,我走动着拿近给孩子看了,拿近的过程中2个杯子都搅拌了,而且搅拌的程度不一,就不公平了,很在理,学习了,细致到点滴。索性,就在实物投影下呈现结果,这个对比还是很明显的,而且龙州实验室的实物投影效果是极好的。

7.最后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师傅给我的建议。板书中的热水能改成加热更科学;粉碎的糖和整块的糖对比不明显时,可不可以把两杯烧杯中的水温都提高写,摸索出一个效果最明显的水温。实验先做很重要,这是师傅反复强调的,就像这次我选择方糖也是,原本准备水果糖的,可是水果糖溶解得极慢,几分钟下来,对比效果也不明显。总之,多动手实验,多思考,多总结。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最后一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分离方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演示:往一杯水中加盐后,搅拌,会看到什么呢?接着让学生也往自己桌上的一杯“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中加盐并搅拌,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学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盐不溶解了呢?你们有办法让这些盐溶解呢?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加水可以溶解那些食盐,我就让学生们试一试,发现真的行,教师小结:加入水的办法可以让盐继续溶解。

然后进入下一环节:如果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们说出了水会蒸发,那么水蒸发了,里面的盐会怎么样呢?让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在学生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引出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真的在加热过的蒸发皿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东西。那这些东西是什么呢?

进入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当上面的这个问题一提出之后,学生的反应是盐。真的是盐吗?有哪些方法证明是盐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最后学生也提出了尝的办法(当然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可心让学生尝一尝。)这些方法证明白色物质是盐。

以上是整个教学流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学生既有动脑的过程,也有操作的过程,体现探究的理念。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进行操作时,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只是演示了规范操作的过程,没有特别强调注意要特别小心,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小组的酒精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打翻了,着火了,当然没有什么事故。另外,在给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时,没有强调水不能加得特别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让水蒸发掉花了很多时间。影响了最后一个环节的思考时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