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3)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5、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如果PH值的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 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的 絮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
大家好
18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1、段时间大强度运动,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
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2、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血容量的改变,主
2段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更明显这种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 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大家好
23
(四).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

1、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 胞压机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 胞数的变化相一致。
2、在一定的温度和切变率条件下,正常人红 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在正常范围 内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将有利于更好地运 输氧,增加带氧能力。
3、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其恢复速度越慢。
4、如果白细胞数量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将对 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反之不会影响。
大家好
27
四.血四.小血小板板与与运运动动
大家好
28
大家好
29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稳态与调节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运动时通过机体内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2)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跃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动作单位:在接受刺激后在细胞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3)反应与适应
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或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4)反馈与前馈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具有滞后性。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位,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3运动生理学

3运动生理学

3.运动训练原则名词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人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4.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

5.竞技需要原则:专项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6.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7.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的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9.周期安排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定,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10.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以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11.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12.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3.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4.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 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良好的视力是运动中判 断人和运动器械的空间位置、速度快慢、距离 远近、移动方位的重要条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 物质代谢
2 能量代谢
3 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 人体的糖储备
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3 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 人体的脂肪储备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
(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5 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
(一)运动性蛋白尿
(二)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3 生长激素
4 胰岛素
5 睾酮
(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
2 分类
3 危害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
1 视调节
2 视野
(二)听觉与位觉
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
1 肌梭
2 腱梭
(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 牵张反射
2 状态反射
第九章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
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需氧量
2 摄氧量
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
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概述
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
1 力量素质的概念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3 功能性肌肉肥大
4 力量素质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
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 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 灵敏素质
2 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
2 第二次呼吸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
1 真稳定工作状态
2 假稳定工作状态
(四)运动性疲劳
1 概念
2 产生机制
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五)恢复过程
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
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与运动
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高原训练
(二)热环境与运动
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运动系统
2 氧运输系统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
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