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血液成分制备

过滤法:白细胞过滤器,减除白细胞99%。
洗涤红细胞
定义:将血液用生理盐水洗涤,去除绝大部分非红细 胞成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中所制成的 红细胞成分
全血:将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到含有一定保养液的采血 袋所制成的血液制剂。
我国200ml为一单位,国际450ml为一单位。 站内采血及时储存再2~6℃专用冰箱。 站外采血后2h内快速将血液冷却到20~24℃,此条件
下运输。 血站全血发往临床,温度在2~10℃,不超24h。
保存温度:2~6℃
注意事项
脂血过高者不能单采 采前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者不能有胃肠道疾病 采前不能服用影响献血者的药物 20 ℃ ~ 24℃静置保存,保存期24小时
制备原理:是利用血细胞的比重、各 种血细胞的体积等因素的不同,通过离心分层而得到浓度较高的单一成分。
分离方法
血细胞分离 机单采法
手工法
手工法
多联塑料采血袋:多袋相连成了密闭无菌
血 浆
系统,全血采集到多联袋的首袋,通 血小板
过离心分成不同的层面。
白细胞
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在一定温度、转速、
红 细
时间等因素下综合分离各种成分。
子Ⅷ和V以外的因子缺乏症病人的治疗。有效期为 5年。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满1年,可改为普通冰冻 血浆。
冷 沉 淀
定义:新鲜冰冻血浆在4℃融化时底部有一层白色不融 化胶状物质,含有血浆中大部分FⅧ 制备方法:pool方法、快速冷冻离心法、虹吸法 保存和运输条件:冷沉淀保存温度应不低于-18℃, 保存期为自采集日起12个月。 使用前37℃水浴中融化,融化后室温保存6h内使用 运输应保持冷冻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分离和提取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以满足临床上的特定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成分制备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血液成分制备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摆放好所需设备和试剂。
然后,核对所需试剂和设备的数量和有效期限,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
最后,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和健康检查,保证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健康状态,以防止交叉感染等问题。
2. 样本采集血液成分制备的第一步是采集合适的血液样本。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和无菌要求进行采集。
首先,使用无菌方法消毒采血部位,然后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采血。
注意遵循采血容器的配对原则,确保采集的血液与之后的操作要求相符。
3. 血液分离采集好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分离以获得不同的成分。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法和过滤法。
离心法通过调整离心机的速度和时间来分离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
过滤法则通过过滤纸或滤膜来分离血液成分。
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血小板制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治疗一些出血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血小板制备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取得血小板上清液。
接下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搅拌剂和保存液来处理血小板。
最后,将处理好的血小板分装到合适的容器中,准备好供临床使用。
5. 红细胞制备红细胞是血液成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具有携氧功能。
在红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离心分离和洗涤等步骤来获得纯净的红细胞。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将得到的红细胞沉淀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质和外源性物质。
最后,根据临床需要,可以将红细胞进行保存和分装,以备临床使用。
6. 血浆制备血浆是血液成分中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和抗体的液体部分。
在血浆制备过程中,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以下是一份关于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的指南:
1. 血液成分制备:
- 确保采集血液的过程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使用无菌技术。
- 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筛查,包括健康状况、传染病检测等。
- 分离和制备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血液成分的纯度和安全性。
2. 血液成分使用:
-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指示,合理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
- 输血前进行仔细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相容性。
- 遵循输血的操作规范,包括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选择等。
-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的监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质量保证: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血液采集、制备和储存的全程监控。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知识水平。
- 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液成分的微生物检测、功能检测等。
-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改进问题。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指南,实际的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并且可能因地区和机构而有所差异。
此外,血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以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血液治疗。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和具体的信息,建议参考相关的医学文献、专业机构的指南或咨询血液学专家。
他们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具体的指导,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情况。
同时,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血液管理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生命液体,它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这些成分在人体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生理角色,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运转。
而在医疗领域中,血液成分的制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措施。
一、血液成分的种类和功能血液成分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类。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身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负责抵御病原体侵入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则是血液止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在血管受损时聚集起来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重要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为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发挥关键作用。
二、血液成分的制备技术1.全血分离技术全血分离是最早被应用的血液成分制备技术之一。
它通过离心将血液分成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血浆层,然后将这些成分分别收集。
该技术应用广泛,可以满足一般的临床需求。
2.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洗涤技术为了去除血液中的不需要的成分,获得更纯净的血小板和红细胞,洗涤技术被引入。
该技术利用洗涤剂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并反复冲洗,去除血浆和不需要的成分。
洗涤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可以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3.血浆的制备技术制备血浆的技术主要有冷冻沉淀和离心法。
冷冻沉淀法将血浆冷冻,然后通过离心将其中的冷冻沉淀层分离出来。
离心法则是通过离心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层、白细胞层和血浆层,再将血浆收集出来。
这些技术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血浆用于输血、疗法和研究等用途。
三、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了保证血液成分的制备质量和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的采血流程采血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采血设备和器械要清洁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同时,采血者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避免病原体的污染。
2.合理的血液保存和运输血液样本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定要求进行保存和运输。
血液成分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血液成分制备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3. 体验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成分制备是将采集到的全血经过抗凝、分离、纯化等步骤,制备成各种单一血液成分的过程。
通过制备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满足临床输血的需求,提高血液利用率。
三、实验材料1. 采集到的全血;2. 抗凝剂(EDTA-K2或肝素钠);3. 离心机;4. 血液分离袋;5. 血液成分制备试剂盒;6. 移液器、移液管、烧杯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 全血采集:将采集到的全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
2. 抗凝处理:将混匀的全血加入血液分离袋,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
3. 分离血浆:将离心后的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富含血小板区,下层为红细胞层。
用移液器将血浆转移到另一个烧杯中。
4. 血小板制备:将富含血小板区用移液器转移到血小板制备袋中,加入血小板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5. 红细胞制备:将红细胞层用移液器转移到红细胞制备袋中,加入红细胞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6. 血浆制备:将分离出的血浆加入血浆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7. 血小板、红细胞、血浆纯化:将制备好的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分别加入纯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8. 检测:将纯化后的血小板、红细胞、血浆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五、实验结果1. 血浆:制备得到的血浆为淡黄色液体,无沉淀,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2. 血小板:制备得到的血小板呈淡黄色,无颗粒,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3. 红细胞:制备得到的红细胞呈红色,无溶血,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要确保血液充分抗凝,避免凝血现象发生。
2.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控制对血液成分的分离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离心速度、时间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邱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一、血液成分的制备(一)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
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
根据全血离心后分层的原理,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主要有离机血液成分分离和联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分离策略在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献血者同步参与,先将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袋,然后再进一步离心、分离为成分血;而联机分离策略要求献血者必须配合医务工作者,同步参与血液成分制备,即一边采集献血者的全血,一边分离成分血。
(三)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1、离机血液成分分离离机血液成分分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成分血。
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操作简单。
但也有下列缺点:(1)重复性较差;(2)去血小板血浆(PP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和浓缩血小板(PC)制品中易污染其他细胞;(3)必须配备血袋封口机;(4)对血液成分的重量无法设立对照和记录;(5)制备浓缩血小板较为困难;(6)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条行码识别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放入无菌多连袋,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入别的无菌袋中。
其优点如下:(1)可以进行条形码识别、数据记录和血液分离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整个分离过程进行控制;(2)可以自动封闭血袋;(3)高性能的光学传感器保证了分离的重复性;(4)离心后确保高纯度成分制备;(5)PPP、PRP和PC中细胞污染少;(6)制备快速。
血液成分制备及保存

各种晶体盐红细胞保存液:
枸橼酸 保存液 钠 2H2O
枸橼酸 H2O
葡萄糖 磷酸二 无水 (g/L) — — — — 0.275 0.550
比率
氢钠 H2O 腺嘌呤 保养液 ml:血 ml
(g/L) (g/L) (g/L) (g/L) ACD-A ACD-B CPD CP2D CPDA-1 CPDA-2 22.0 13.2 26.3 26.3 26.3 26.3 8.0 4.8 3.27 3.27 3.27 3.27 24.5 14.7 25.5 51.1 31.8 44.6 — — 2.22 2.22 2.22 2.22
(五)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1.概述:红细胞代谢速度取决于保存温度,把保存温度降至 红细胞代谢率几乎停止,以达到延长红细胞保存期的目的。 在冰冻过程中,为防止血液结冰,破坏细胞内结构,可加 入防冻剂。 细胞内防冻剂:甘油、二甲基亚砜 细胞外防冻剂:羟乙基淀粉
红细胞低温甘油保护剂 甘油(g/v)79.2%、葡萄糖(g/v) 8.0%、果糖(g/v)1.0%、EDTA·2Na(g/v)0.3%,用注 射用生理盐水配成40%甘油应用液。
(二)浓缩红细胞
1.制备:用离心方法将采集到二联袋内的全血分离出部分血浆制备而成的红 细胞成分血。 2、质量标准 (1).含有全血中全部的红细胞、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和部分血浆。 (2).红细胞比容为0.65~0.80。 (3).1U红细胞容量为120ml±10%。 (4).血红蛋白不低于45g/单位。 (5).200ml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为1U的浓缩红细 胞。 3.保存和运输 浓缩红细胞保存在2-6℃。含ACD-B、CPD保养液的浓缩红细胞保 存期为21天,含CPDA-1保养液的保存期为35天。运输温度2-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肺旁路手术行体外循环和骨髓移植患者于移
植前血小板降至50 ×109/L以下者。
•
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在分娩、手术、创伤
或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时。
•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在有自发
性出血倾向或在分娩、创伤、手术时。
•
大量输注贮存血液或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出 血。
(三)输注的剂量和效果判断
输送养分到组织,从组织带走代谢产物
输送激素、维生素和各种药物等 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以及电解质平衡 保持体温恒定 防御微生物或异物入侵 有效的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等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
将采出来的全血,用物理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 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的技术称 为血液成分制备。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的血液成 分的制备。 狭义的血液成分制备
• • • • •
重症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二)贮存全血 适用于血容量丢失在25%(1500ml)以上者
• 急性大出血患者; • 手术出血; • 创伤出血; • 消化道出血; • 呼吸道出血; • 生殖泌尿道出血等。
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禁忌证
同普通冰冻血浆
(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
适应证
• • •
抗凝血酶III(ATIII)缺乏
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人血白蛋白输注
适应证
• •
•
循环血容量减少 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 败血性休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烧伤等。
2、浓缩红细胞
4、滤过红细胞 5、年轻红细胞
常用
常用 少用
6、照射红细胞
白细胞 1、白细胞 2、粒细胞 去淋巴细胞
少用
血小板
1、单(机)采血小板
2、浓缩血小板
表1
血液成份(无形 )
人血液成份及其制品
血浆制品 备 注
-----------------------------------------------------------------------------------------------
• •
非特异性血清学反应
发热、寒战、荨麻疹、呼吸困难、头痛、休克等。
误型输血反应
输血性血管内溶血,甚至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DIC等。
• •
输血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丙肝)、艾滋病、疟疾等。 其他 部分血浆制品(PCC)可致血栓栓塞,感染等。
血液成分的制备和应用
成分输血
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
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
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临床根据
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
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
血液的生理功能
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人体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
低蛋白血症白斑病 主要见于外科手术、急性肝功能衰竭、心 脏分流术、肾病综合征,胃肠病等。
其他 血浆交换、透析。
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适应证
•
免疫缺陷性疾病
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普通可变性免疫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联合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恶性肿瘤、儿童爱滋病、肾病综合征、
凝血因子VIII
1、人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 2、重组人因子VIII制剂 3、猪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
表1 血液无形成份 凝血因子II、VII、
人血液成份及其制品 血浆制品 备 注
--------------------------------------------------------------------------------------------------------------------------------------------------------------------------------------------1、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2、人因子IX浓缩剂 IX、X
3、重组人凝血因子IX 4、转基因因子IX制剂 纤维蛋白原 1、纤维蛋白原制剂 2、冷沉淀(因子I) 抗凝血酶 其他 1、抗凝血酶制剂 (特殊免疫 相应制剂
球蛋白、转铁蛋白等) ---
血液和血细胞制品输注
一、全血输注 (一)新鲜全血
适用于下列疾病或伴出血:
•
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血友病 等);
•
•
肾病综合征、骨髓移植。
七、冷沉淀
适应证
•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VWD、凝血因子XIII
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
纤维连接蛋白缺乏症。
八、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适应证
• • • •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肝脏疾病导致Fg合成减少; DIC消耗纤维蛋白原增加;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从全血中制备的血浆,但缺少因VIII、因子V和血
小板;后种是采血后6小时之内制备的血浆,但缺
乏血小板。
(一)普通冷冻血浆
适应证
• • • • • • • • •
严重肝脏疾病 凝血因子缺乏 香豆素类药物作用的逆转 心脏直视手术
大量输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烧伤,抗凝血酶III(ATIII)缺乏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子VIII抑制物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习惯性流产
四、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
适应证
•
血友病A(hemophilia A)
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是防治血友病A出血 和手术的首选治疗措施。
• •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骨髓移植、烧伤、器官移植、休克、 大面积创伤和手术等。
•
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感染 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水痘、带状疱疹、腮腺 炎、流感。 细菌性感染 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特别伴有内毒 素和败血症的严重感染。
•
非感染性疾病
川畸病(KAWASAKI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血浆 1、普通冷冻血浆 2、 新鲜冷冻血浆
白蛋白
球蛋白
1、白蛋白制品
1、静注丙种球蛋白 2、肌注丙种球蛋白 多用 少用 多用 少用
1、输注1×1011血小板,可升高1.5×109/L;
输注结束后即刻检测血小板计数(BPC)
2、若每单位PC含血小板4.8×1010,输入5个
单位即可使血小板升至36×109/L。
四、粒细胞制品输注
适应证
•
•
各种原因所致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无论伴有感染者。 虽然中性粒细胞在0.5×109/L以上,但伴有高烧或感 染,特别是单用抗生素不能控制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血浆置换
(一)普通冷冻血浆
禁忌证
对血浆蛋白有过敏者,血容量正常的老、 幼患者,心功能不全者。
(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 FFP)
适应证
• • • • • • •
单纯凝血因子缺乏
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障碍 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障碍 抗凝血酶III(ATIII)缺乏
五、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适应证:
• • •
• •
血友病B(hemophilia B) 严重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延 长患者的手术 维生素K缺乏症 DIC
六、抗凝血酶制品输注 适应证
• •
血浆遗传性AT缺乏症和功能缺乏症。 手术、创伤和分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获得性AT缺乏:重症肝炎、肝硬化、血液透析、
二、红细胞制品输注
(一)“少浆血”
指红细胞比容(Hct)在53%~60%并剩有部分血 血浆的血液。 适用于
• •
血容量丢失在20%~25%(1000~1500ml)的出血。
慢性贫血,如再障、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
碍性贫血、肾性贫血、消化道失血所致贫血等。 (二)浓缩红细胞(压积红细胞) 指Hct在70%~80%和剩有少量血浆的血液。适应 证同“少浆血”。
三、血小板制品输注 (一)制品的种类 1、浓缩血小板悬液(PC)
400ml 新鲜全血分离制成的PC,规定内
含4.8×1010个血小板,容量50~70ml。
2、单采血血小板
一般每袋含2~3×1011个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品输注适应证:
•
再障、急性白血病和恶性肿瘤行强烈化疗、
放疗后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其他危及
剂量
有效输注量是每天至少1010个中性粒细胞。
(三)不良反应
•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肺水
肿和休克等。
•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由于中性粒细胞制品中含大量淋巴细胞, 故有致GVHD的危险。
血浆和血浆制品输注
一、血浆 常用的血浆种类包括普通冷冻血浆和新鲜冷
冻血浆(FFP)两种。前种是从采血之日起5天内
(三)洗涤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