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附录 1
王通的止学及译文

王通的止学及译文一、王通及其止学简介王通,字少室,唐代著名哲学家,被誉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止学》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论述了知止、知足、知退、适可而止等人生哲学观念。
王通的止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二、王通止学的主要观点1.知止知止,即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在《止学》中,王通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不前,此时需要明智地把握时机,适时收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学会见好就收,避免贪婪而导致失败。
2.知足知足,即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
王通认为,知足是人生幸福的基石。
一个人如果不知足,总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更多,反而容易失去现有的一切。
学会知足,才能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3.知退知退,即在适当的时候退步。
王通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进退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退步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知道何时该放手,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4.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指在做事过程中,要把握分寸,避免过度。
王通认为,适度是一种境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学会适可而止,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三、王通止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个人修养王通的止学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质。
如知止可以让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不骄傲,始终保持谦逊;知足可以帮助我们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知退使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困境,勇敢地承认错误;适可而止则教导我们在言行举止上要有分寸,避免给人带来困扰。
2.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王通的止学思想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如知止可以指导企业在快速发展时,不忘风险防范;知足使企业珍惜现有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知退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适时调整战略,避免盲目扩张;适可而止则提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控制,避免过度投入。
3.政治治理王通的止学思想在政治治理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如知止使政治领导者能够在取得政绩时不骄傲,继续保持谦逊;知足使他们珍惜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民服务;知退使政治领导者能够在面临困境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改进;适可而止则教导政治领导者要注重民生,避免过度追求政绩工程。
《止学》全文

《止学》全文隋文中子文中子(584--617一说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
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谢世后,被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利卷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
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无限,促使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开始思考和反省二者的关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利益,没用哲人的眼光来审视人生的价值。
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追财富和物质上的享受,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指向,但是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势必会使自己丧失理智,最终走向沉沦!19 富贵如霜刀,切勿贪恋过炽【原文】惑人者无逾利也。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释义】在讲究物质生活品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能贪一点便宜则贪一点便宜。
在有钱的富贵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停地谋划。
然而当人们皆以富贵为荣却不知止时,富贵就会变成一把锋利的霜刀,在不知不觉中使你性命难保。
【事典】下面这则哲理性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思考: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常年以狩猎为生,不仅岸边的海豹与海里的群鱼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游走于浮冰之上、强悍无比的北极熊也照样会成为他们桌上的美味大餐。
他们是怎样捕获北极熊的呢?因纽特人在长期狩猎中发现,北极熊有一个很大的嗜好,那就是它们不仅喜欢食肉,更喜欢舔食动物的鲜血。
据此因纽特人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先找来一把两开刃的锋刀,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厚厚的动物鲜血,由于北极气温很低,厚厚的动物血很快便包裹住了里面的刀锋,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令北极熊垂涎欲滴的大血团。
接下来,因纽特人把这个大血团放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然后自己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静静地等待。
不久就会有如饥似渴的北极熊寻着味一路跑来,当它发现地上那块丰盛无比的大血团时,就像人类当初发现新大陆一样变得兴奋无比。
当它静静地观察周围,发现除了美味的血块再没有其他危险之物的时候,便大快朵颐地舔食起来……大血团在熊舌的翻卷舔食下一层层地逐渐融化,北极熊越发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了美味的享受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后来它舔食的却是从它自己体内流出来的鲜血,麻木的神经使它更无法感受到舌头被里面锋利的刀刃割破的痛楚。
《止学》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纔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德之厚也。【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於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於劝善,诤堪教矣。【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於明,动之有戒也。【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止学原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怨卷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
可以说,仇与恨是一种吞噬心灵的精神病毒,也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我们如果一直活在仇恨里,那就注定会活得很辛苦。
而君子不会计较以往的恩怨,因为计较以往的恩怨只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59 低调为人化解仇富心理【原文】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释义】古人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均,即公平,只要存在着贫富差距,存在着社会不公,就难免会导致仇富心态的滋长,贫富对抗的不断升级。
所以,越是富贵的人越不会炫耀自己的富有,而是懂得示人以“剑”,以化解穷人们的这种不平衡心理。
【事典】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
在美国商业界,提起他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他一向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平时花钱都很节省。
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少10美分零钱,就向他的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不要介意,10美分算不了什么。
”洛克菲勒听了正色道:“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10美分的利息啊!”人们很难将洛克菲勒如此节俭的作风与其亿万富翁的身份联系起来。
不仅洛克菲勒本人注重节俭,而且他的子女也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家风。
洛克菲勒家族能够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仍在续写着历史的辉煌,完全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铁一样的定律,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他们的家族拥有如此多的财富,每一代子女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都始终坚守“富而不奢”的价值观念。
为了防止孩子挥金如土,他们首先不让孩子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蹇卷

人处在困厄当中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否则,病急了乱投医,就会愈不顺,愈心急;愈心急,则愈不顺,乱了手脚,反而弄得一塌糊涂。
因为机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所不为”就是在困境中头脑冷静而不操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
51 困厄乃人生常态【原文】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释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化解困厄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实。
【事典】虞舜是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并称为五帝的中国古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修正仪礼,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国定民,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虞舜的一生却是充满种种困厄的一生。
虞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并生有一个儿子。
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并且几个人沆瀣一气,想把舜置于死地。
在这种“父顽、母嚣、象(弟弟)傲”重重包围的不幸家庭环境中,虞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
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他就及时地逃避;等情况有所好转后,就回到家人身边;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尽到儿子应有的本分;对于弟弟十分友善,没有任何报复心理。
此外,为了改善贫寒的家庭境况,经历坎坷的虞舜还经常从事各种沉重的体力劳动:耕种、打鱼、制作陶器和家用器物、经商……这些经历使虞舜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正是因为虞舜能够在总总不幸面前从容应对,所以他在青年时代就名气远扬了,后来受人举荐还成为了尧的继承人选。
为了考察虞舜的能力和品行,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虞舜不仅能使二人和睦相处,而且还凭着超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行在其他方面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尧经过考察得知虞舜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赐给了他大量的财物。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辩卷

说话是一门艺术和学问。
社会上有一些人,说话用词锋利,滔滔不绝,气壮山河,掷地有声,看似无所畏惧,其实是外强中干,是无知无智的表现,不成熟、不慎重的表现。
殊不知,大智若愚,大言若讷,言辞谨慎,不露锋芒,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说话智慧。
29 锋芒毕露,难以善终【原文】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译文】物件朴实无华才能完好地保存,器具过于精致就容易招致损伤了。
【释义】事物因朴实而不惹人注意,俗人眼中的缺点却成了它自存的法宝,而器具过于精致会让人觊觎,在相互争夺中造成对器具本身的伤害,这正是它自身太耀眼造成的结果。
【事典】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年轻时曾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学习努力勤奋,思维敏捷,博闻强识。
自以为学业有成后,前去向老师道别。
鬼谷子想考察一下苏秦学到了什么程度,便提问了他几个问题。
苏秦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没想到鬼谷子不但没有为学生出色的口才感到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
苏秦见到老师的面部表情,很小心地问:“先生,是我回答得不好吗?您为什么不高兴呢?”鬼谷子说:“你说得很好,并没有什么过错。
”苏秦听了更加不明白老师为何不高兴了。
鬼谷子解释说:“有句话叫‘事不可尽,尽则失美。
美不可尽,尽则反毁。
’你只知道能言善辩能表露自己的才华,唯恐不能发挥到极致,却不知一味玩弄口才容易引起他人嫉妒,从而引来祸患啊!”苏秦听了老师的批评,很是不以为然,变得闷闷不乐,但也不敢再争辩什么。
苏秦本想凭仗自己出色的口才,四处游说以求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很失落地回到家里,又遭到家人接二连三的数落。
家人都劝他说,立业当以务实为本,只想着耍耍嘴皮子谋得饭碗,哪有那样的好事?还是死了这门心思吧。
苏秦受挫后,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焚膏继晷,勤学苦读。
苦修了一年后,苏秦又四处游说,这一次收获颇丰,一个人持有六国相印,甚是威风。
有一次,他经由家乡去赵国办事,有大批人马相随左右。
人群中苏秦的兄弟和妻嫂看见苏秦威严气派的样子,吓得连忙跪拜在地,苏秦不解地问:“过去你们很是瞧不起我,今天见我为何行此礼?”嫂子连忙回话说:“如今你已经非比寻常,我等不敢再有不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子简介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一说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作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隐士,《隋书》等史书中本应有关于他的传记的,可是,现存的官方史书《隋书》以及《北史》等,没有为王通留下一个字。
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他,然皆极简略,仅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
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学问大有长进。
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成功后就到了长安,很受隋文帝的赏识,但却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挤。
后来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等一些很小的官,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从此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完全闭门著述,聚徒讲学,走了传统文人和前辈圣贤实现自己理想的老路。
就这样,王通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共80卷。
《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
”他用毕生的心血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思想学说,上承孔孟,下接唐代韩愈,直至宋代理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在自然观上,他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度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在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可惜天妒英才,王通仅活了38岁。
其死后,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他为“王孔子”或“文中子”,并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成为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文献。
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如唐末著名学者皮日休就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学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称赞他说可继孟氏者“唯文中子王氏”,而“文中子”之道,百代之后能得其真传者只有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