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简介

合集下载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凤冈县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整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茶叶种植规模扩大。

近年来,凤冈县大力推动茶叶种植规模扩大,通过科学种植、精心管理,茶叶产量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其中包括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产业链条。

二、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凤冈县积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茶叶加工人员的培训,推动茶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现在,凤冈县茶叶加工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加工流程,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茶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凤冈县注重茶叶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如“凤冈碧螺春”、“凤冈红茶”等,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同时,县政府还积极参与各类茶叶展会和交流活动,扩大了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茶叶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凤冈县农村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效益。

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叶物流、包装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茶叶产业生态效益凸显。

凤冈县茶叶种植以绿色生态种植为主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有机种植、无公害生产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提升了茶叶的生态效益,也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在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多重挑战。

未来,凤冈县将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茶叶品质,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推动茶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凤冈县第三中学简介

凤冈县第三中学简介

凤冈县第三中学简介学校目标:“示范三中,质量三中,文明三中,幸福三中”。

学校校训:“德才兼备,实至名归”。

学校名言:“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凤冈县第三中学(原凤凰中学)位于凤凰山北麓,北临凤冈县龙泉镇凤凰路,东接凤冈县凤凰大厦,西临土桥河。

于2001年4月破土动工,2001年9月开始招生。

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学校占地面积26125㎡,教育教学使用面积23000余㎡;教学楼2幢,教室45间,学生宿舍楼1幢,厕所2间,学生食堂一间233㎡;校园文化走廊74m,校园围墙580m。

图书室1间藏书76000多册,理、化、生实验室各2套;教师办公室30间。

多媒体教室2间,电脑教室2间,教师会议室2间,塑胶环形跑道1个,学生活动场2个,篮球场4个。

学校服务辐射人口6万余人,涉及到全县14个乡镇3000多个家庭。

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师164人。

中学高级教师36人,中学一级教师64人。

其中本科学历108人,占全体教师的65.8%。

大专学历56人,学校正、副校长4人,全部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1名省级骨干教师,全校共有6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教师获全国“陶行知”教育奖,1名教师获遵义市“十佳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遵义市“十佳好市民”荣誉称号,8名教师获县级“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改革开放30年县级先进个人,20人次获县级优秀班主任,22人次获县级教学能手。

十年来教师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0余篇。

学校立足于党的教育方针,狠抓质量,已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路子。

建校10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肯定。

受国家、省、市、县表彰近70次。

学生素养整体提升,我校学生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不管是学科竞赛还是体艺类竞赛均独占鳌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2011年遵义市科技活动我校学生共有13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凤冈文化传统锣鼓喧天

凤冈文化传统锣鼓喧天

凤冈文化传统锣鼓喧天
凤冈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一个县,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其中,锣鼓文化是凤冈县的一大特色,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

凤冈县的锣鼓文化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唐代就有锣鼓表演的记录。

而如今,
凤冈的锣鼓表演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庆祝喜事,还是祭祀活动,锣鼓都是必不可少的配角。

在凤冈县城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锣鼓队伍在表演,他们手持鼓槌,敲击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围观。

凤冈县的锣鼓表演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这里,锣
鼓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

通过锣鼓表演,凤冈县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传统魅力,也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

除了在节日和重大活动中表演外,凤冈县的锣鼓队伍还常常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他们用自己的表演展示着凤冈文化的魅力,也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同时,锣鼓表演也成为了凤冈县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凤冈文化传统锣鼓喧天,这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在这里,锣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希望凤冈县的锣鼓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

梧桐山的简介

梧桐山的简介

梧桐山的简介
梧桐山位于深圳市东部,为深圳第二大高峰,主峰海拔283米。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梧桐山位于深圳市东部的梧桐镇,海拔283米,
因境内有一座山名“梧桐”而得名。

梧桐山是深圳的八景之一,又名凤山云引、凤台翔山、凤岭、凤冈。

古称“龙凤山岗”,海拔283米,山势陡峭。

相传古代有
一条恶龙盘踞于此山,山上有凤凰飞落,故名梧桐山。

梧桐山是
深圳东部的一座名山,因其山势陡峭而得名,是深圳最高峰。

梧桐山上的景观奇特多样。

既有奇松怪石等自然景观,又有
人文景观。

其主峰凤山顶上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凤鸣古刹“凤台寺”。

凤台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殿内供奉观世音
菩萨像和地藏王菩萨像,香火旺盛。

凤鸣古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后毁于战火。

1984年重新修建,成为梧桐山古寺的下院。

山门内有“凤鸣古禅寺”石碑一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左右有“凤台古寺”碑刻一通。

—— 1 —1 —。

遵义凤冈县地层岩性

遵义凤冈县地层岩性
100~
620m
下段
黄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常夹泥质灰岩、(溶塌)角砾岩、或夹钙质页岩。厚37~334m。
松子坎组(T2s)
上段
浅灰、灰黑、灰绿、紫红色页岩泥页岩、钙质页岩与黄灰、灰色灰岩、泥灰岩、白云岩不等互层。
98~
633m
下段
黄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溶塌)角砾岩,底部为黄绿色“绿豆岩”。厚21~95m。
下覆地层
P2d、P2c
凤冈县地层岩性




岩性描述
岩性特征
分布范围
Q
第三系(E)
上第三系(E1)
缺失
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砂岩
分布在水河
下第三系(E2)
上部
紫红色疏松细砂岩夹灰白色疏松含砾粘土质砂岩。厚30m左右。
30m
下部
紫红色砂岩。厚60m。
60m
下覆岩层
T1,T2
参考文献:1、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编,贵州省各时代地层分区图及对比简表,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1975.11
第一段
浅灰、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常夹泥质灰岩。厚116~261m。
夜郎组(T1y)
九级滩组
紫红、灰绿色含钙质泥页岩夹灰岩及泥灰岩。厚17~332m。
114~
700m
玉龙山段
灰至深灰色中薄层灰岩,下部常夹黄褐色钙质泥页岩。厚91~311m。
沙堡湾段
黄绿色、灰黄色页岩及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厚6~57m。
第三段
灰色薄至中厚层微至细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钙质、泥质含云母粉砂岩。厚47~73m。
195~
376m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业为主要农业产业的县。

近年来,
凤冈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将对凤冈县茶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凤冈县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近年来,凤冈县政府大力扶持茶叶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吸引了更多农民投身茶叶种植业。

目前,凤冈县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XXX亩,种植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茶叶品质不断提升。

凤冈县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茶
叶生长。

加之当地农民对茶叶种植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掌握,凤冈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口感都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产品畅销国内外。

再次,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凤冈县茶叶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加工技
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提升。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茶叶的加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凤冈县茶叶的营销渠道也在不断拓展。

县政府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开拓国
内外市场,与一些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合作,将凤冈县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县内也建立了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提高茶叶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看,凤冈县茶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茶叶种植面积
扩大,茶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创新,营销渠道拓展,这些都为凤冈县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凤冈县茶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遵义市凤冈茶海之心景区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遵义市凤冈茶海之心景区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词遵义市凤冈茶海之心景区总字数1748字,预计用时7分417秒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贵州参观游览。

我是大家的导游,很荣幸为各位提供服务,接下来请由我为大家进行讲解。

(字数:53字|参考用时:15秒|欢迎词可自由发挥)各位游客朋友,茶海之心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距县城35公里,遵义105公里,贵阳210公里,景区面积69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贵州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等称号,并被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

(字数:139字|参考用时:26秒|记忆要点: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诗)各位游客朋友,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14℃。

景区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28.8摄氏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松林密布、云蒸霞蔚,林茶相依、薄雾缭绕,茶庄棋布。

景区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凤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生态茶园土壤里富含锌硒元素,锌是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构件,有“生命的火花”和“夫妻和谐素”的美称。

硒被医学界称为“月亮元素”、“抗癌之王”、“长寿之星”,出产的锌硒有机茶极具养生功效,优异的气候是产出高品质茶叶的必要条件,出口的茶叶产品在欧洲市场备受亲睐,也得到国际国内茶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字数:261字|参考用时:26秒|记忆要点: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诗)各位游客朋友,现在请随我一起漫步茶海之心吧!景区森林覆盖率高。

高达9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2万个,是大中城市市区的20多倍,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空调、天然大氧吧”,茶海之心景区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

环境优美“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茶书相间”的生态茶园让您在自由的氧吧中尽情徜徉,沉醉于茶园深处,寻找心中最纯净的自己。

(字数:170字|参考用时:26秒|记忆要点: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诗)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仙人岭。

遵义简介

遵义简介

遵义历史沿革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

二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

至德二载(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地点就是今遵义市桐梓县的夜郎坝。

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

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位于桐梓县境的唐夜郎县故址至今仍称为夜郎坝。

今遵义市境内,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

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

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6年。

遵义二字,除作为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介地理区位凤冈,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周边与思南、湄潭、务川等七县接壤,距省会贵阳250公里,距名城遵义95.23公里,是遵义的东大门,326国道和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1]凤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

凤冈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达53.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锌硒。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辣椒、花生、茶叶等;主要矿藏有原煤、重晶石、含钾页岩、龙纹石、硅石、白云石、水晶、大理石、高岭土、黄铁矿、磷铜矿等。

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营造绿色环境、建设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四绿工程”为载体,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列(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县”、“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凤冈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绿色发展战略,以生态经济为统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历史沿革凤冈一名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凤冈县名定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此前名龙泉县,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置。

今凤冈县境,隋初置明阳县,为明阳郡治。

大业八年(612),别置宁夷县,亦属明阳郡。

今凤冈县东南部地域属之。

大业十二年(616),又别置绥阳县,亦属明阳郡,亦有今县地。

唐初,废明阳郡县,宁夷、绥阳二县属夷州,州治先在宁夷,后在绥阳。

宋政和七年(1117),置安夷先,属思州。

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今县城),辖于思州,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1274),石阡府增置龙泉长官司。

永乐十二年(1414),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二改置四府,龙泉长官司司仍属石阡府。

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置为龙泉县。

清代仍为龙泉县,属石阡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更名为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属贵州黔东道。

民国十二年(1923)废道,凤泉县直属贵州省。

民国十九年(1930)改名凤冈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隶属贵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58年撤凤冈县,并入湄潭县。

1961年,分县复置,恢复凤冈县,仍属遵义专区。

1970年属遵义地区。

1997年起属遵义市至今未变。

凤冈公交2013年9月30日上午,凤冈县城市公共汽车开通仪式在县客运站举行,标志着该县一举结束了无城市公交车的历史,终圆广大市民长期以来期盼开通公交车的夙愿。

行政区划2000年,凤冈县辖9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025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龙泉镇45214 、进化镇 32489 、琊川镇 27592 、蜂岩镇 31273 、永和镇 22523 、花坪镇 21025 、绥阳镇 32045 、土溪镇 33795、永安镇 23043 、何坝乡23159 、天桥乡 21278 、王寨乡 10635 、石径乡 16240、新建乡 19942。

凤冈县辖9个镇、5个乡,71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年末总人口41.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81万人;非农业人口2.83万人。

2004年,凤冈县辖13个镇、1个乡,71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4个社区,年末总人口41.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2万人,非农业人口3.27万人。

2009年仍辖9个镇、5个乡。

2010年非农人口7万余。

镇:龙泉镇、进化镇、琊川镇、蜂岩镇、永和镇、花坪镇、绥阳镇、土溪镇、永安镇。

乡:何坝乡、天桥乡、王寨乡、石径乡、新建乡。

2014年,凤冈县辖13镇1乡。

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凤冈县天桥乡何坝乡新建乡王寨乡撤乡设镇的批复》(黔府函〔2013〕238号),同意凤冈县撤销天桥、何坝、新建、王寨等四乡建制,设置天桥镇、何坝镇、新建镇、王寨镇,行政区域及政府驻地不变。

至此,凤冈县辖区从原来9镇5乡变为13镇1乡。

镇:龙泉镇、进化镇、琊川镇、蜂岩镇、永和镇、花坪镇、绥阳镇、土溪镇、永安镇、天桥镇、何坝镇、新建镇、王寨镇。

乡:石径乡。

2琊川镇琊川地处凤冈南部,距县城34公里,东与天桥乡相毗邻,南与湄潭县相嵌,西与余庆县接壤,北临进化镇。

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61.6亩(其中16553.6亩、土10108亩),辖6村1社区,共69个村民组,51个党支部,全镇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30多个。

总人口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非农业人口0.36万人)。

蜂岩镇位于凤冈县境内南中部,镇驻地距县城40公里,辖朱场村、巡检村、龙井村、赵坪村、桃坪村、小河村、中枢村、一品泉社区,共七村一社区,51个村民组,8414户,34456人。

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00亩。

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8900万元,财政收入282万元,是全县烤烟主产区之一。

商贸发展较快。

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钾矿、煤矿等,富产花生、辣椒,杜仲种植广泛,生猪、山羊养殖渐成规模。

境内尚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蜂岩镇民间手工艺绝纶,如竹席编织,黄饺、荞皮等特色产品叹为观止,狮弦灯文化享誉县内外。

永安镇位于凤冈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119.3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城镇人口4000人,辖四村一居,46个村民组,与湄潭县马山镇、西河乡、复兴镇,正安县谢坝乡接壤。

全镇平均海拔900多米,境内多山地、丘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1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4.2OC,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48%,其中,茶区覆盖率超过80%。

耕地面积187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1亩,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

龙泉镇:位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26国道南北贯穿。

辖文峰、三坝、六里、柏梓、西山五个村及龙井、龙潭湖、和平路、体育场四个社区,59个村民组,54个居民小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65.25亩(其中茶园2100亩),43232人,2004年镇财政收入1375.1732万元。

永和镇位于凤冈县东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东与思南县杨家坳乡、停子坝乡交界,西与何坝乡接壤,南与蜂岩镇、王寨乡相嵌,北与石径乡毗邻,全镇紧靠美丽的六池河畔,所辖4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总人口24516人,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708.8亩。

永和镇属季风气候,适合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

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50元,地方生产总值3676.3万元,计生率为95.9%。

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党委政府的协调努力下,已趋于完善。

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新建乡位于凤冈县北部,东邻土溪镇,南接绥阳镇,西靠永安镇,北抵正安县;总面积113平方公里。

辖三村一社区,63组,总人口23085人,有汉、苗、仡佬等多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1300余人。

乡政府驻地朱家场距县城39公里,是凤冈县的北大门之一。

花坪镇花坪镇位于县城东北,镇政府驻地离县城10公里,东接思南县,南抵石径乡,北与德江县接壤,西同龙泉镇、绥阳镇相邻。

全镇国土面积1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40亩。

辖石盆村、鱼跳村、东山村、关口村、茶花社区四村一社区,55个村民组,6633户,250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8人,少数民族人口1624人)。

2010财政总收入11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2180元;有中学1间,小学11间,医疗机构1个;有茶花坪、东山场两个集贸市场。

烤烟和生猪是镇内两大支柱产业,商贸发展兴旺,镇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矿、石灰石等,富产花生,辣椒。

境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和甲鱼。

花坪镇鱼跳村施家坝组的手工绳远销铜仁地区,已成该组的特色产业,特别是该组的花戏更是该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享誉县内外,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关注,目前正在加以挖掘和保护。

花坪镇以丘陵地貌为主,构成东南与西北高,东北与西南低的地形特点,最高海拔1230米,最低海拔610米,平均海拔909米。

耕地面积21915亩,其田837公顷、土624公顷,适合多种粮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境内有六池河、东山河、鱼跳河等贯穿全镇,分布均匀,水利条件较好。

花坪镇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一是鱼跳村付氏宗祠,距今约160年历史,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祠堂后面的付氏公墓葬于光绪22年,该墓主要是雕刻工艺精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鱼跳村施家坝组历史优久的花戏,享誉县内外,2001年省文化厅、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亲临我镇,对花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认为是快绝迹的民间特色文化,并做出了需要尽快挖掘和加以保护的指示。

二是石盆村彰教坝组有保存完好的距今近180多年的贞节牌坊,199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花坪镇境内有鱼种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东山村向阳水库,库区湖光山色,风光秀丽,是县城居民郊游的好去处。

库区可划船,可钓鱼,钓的鱼可自己动手加工,让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人享受劳动的快乐。

还有就是花坪有六池河流过,河两旁是绿树成阴。

茶花社区的姊妹温泉(即:温泉和清泉),温水更是宜种植、养鱼,离花坪街上50米左右,交通便利。

3经济状况2002年概况国内生产总值8.2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5亿元,增长1.1%;工业总产值5.07亿元,增长16.9%。

财政总收入5397万元,增长1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87万元,增长13.8%;财政支出1.56亿元,增长36.2%。

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51万元。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91千米,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9万户和900户。

退耕还林0.88万公顷,建设沼气池1.1万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8元,人均消费支出26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4元。

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93425万元,比上年增加9.3%。

粮食总产量达到17.6万吨,同比增长7.8%。

收购烟叶11.9万担,实现产值5198万元。

茶叶产量达到712吨,比上年增加25.6%。

建立生猪养殖小区72个,全年出栏生猪40.51万头,同比增长38.7%,实现畜牧业产值33200万元,被列为全省肉猪生产基地县和无公害生猪生产县。

全县拥有小型拖拉机720台,大中型拖拉机50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563台,农用动力水泵3064 台(套)。

化肥深施面积6510公顷,农药施用量127吨。

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资金122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土8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43万亩,解决7100人饮水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