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案设计
《振兴中华我们责任》说课稿

自己喜欢的纸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师
导 入 语言激发 歌曲渲染
学生
欣赏体验
情境 1
敬仰小英雄
教师
联系生活 激发情感
学生
说出心目中 英雄的名字
意图:情景共融,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图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 背面图文
朽次取从朽民三革三 !斗民那!革十命年 争族时 命年中以 中独起由中以牺来 牺立,此牺来牲, 牲和为上牲,的在 的人了溯的在人人 人民反到人人民民 民自对一民民英解 英由内千英解雄放 雄幸外八雄放们战 们福敌百们战永争 永,人四永争垂和 垂在,十垂和不人 不历争年不人朽民 ! ,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四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说课设计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教材版本
• 教科版
教学内容
• 五年级(下)第三单元第4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关 于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说课流程图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所在的单元 主题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体现了《品德 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 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 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的内容要求。 《振 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 了解了屈辱与抗争并存的中国近代史的基础 上,更进一步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图:引发思 考、讨论,强 化责任意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课件

中国的历史演变
要点一
总结词
描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主要事件、统 治者和社会状况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 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在封建社 会时期,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的更替,经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代以来,中国经 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历史事件,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品德教育有助于塑造个体 良好的品格,培养诚实、 勇敢、自律、尊重他人等 优秀品质。
提高道德判断力
通过品德教育,个体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 则,提高道德判断力和决 策能力。
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助于培 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 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 力。
品德教育与社会责任
培养社会责任感
品德教育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通过培养社会责任感,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资源。
06
结语
总结课程要点
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 烂文化,强调了中华儿女应该为
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责任。
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 主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
己的力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对未来的展望
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 前景,鼓励学生们为实现这一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振兴中华 我们的责任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华文化与历史 • 振兴中华的责任 •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 实践与应用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案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振兴中华的意义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振兴中华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振兴中华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传承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强调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第三章:科技创新与振兴中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
3.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和挑战。
强调科技创新对振兴中华的作用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
第四章:教育与振兴中华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积极学习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现状。
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4.3 教学方法采用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优秀教育对国家振兴的贡献。
通过小组分享,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育理念。
第五章:青年与振兴中华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5.2 教学内容介绍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青年要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奋发向前的过程。
第六章:经济繁荣与振兴中华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家振兴的重要性。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导入 • 正文 • 讨论与思考 • 总结与回顾
01
导入
背景介绍
01
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变化。
02
简要介绍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 的屈辱和挫折,以及如何通过不 断的努力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课程目标
03
讨论与思考
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 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创新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通过创新,可以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我们应该尊 重和保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传 统文化、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弘扬中华文化。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国家形 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和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 己作为中华民族后代所肩负的 责任,并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发 展做出贡献。
02
正文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01
中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为主要创作团体,以汉字为基础,以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小学思想政治_4.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学课件设计

讨论
• 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回答校长的提问? • 周恩来为什么这么回答? •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 周总理为我们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梁启超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 “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 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 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 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 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 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要把所学知识 全部献给亲爱的祖国!
•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 本留学。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 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 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 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 李四光留学后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 到祖国怀抱,用自己所学知识建设祖国, 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 了巨大贡献。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人
人
民
民 英
英
雄
雄
永
垂
纪
不 朽
念
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案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介绍振兴中华的背景和意义。
2. 强调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通过讲解和阐述来引导学生思考。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了解他们对振兴中华的认识和态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振兴中华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振兴中华的深远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振兴中华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
2. 探讨振兴中华对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振兴中华的实际意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振兴中华意义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我们的责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2.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行动力,推动他们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教学内容】1. 阐述学生作为未来的领导者和社会成员在振兴中华中的角色。
2. 提供具体的行动方向和途径,让学生了解如何为振兴中华做贡献。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如何为振兴中华做贡献的想法和计划。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体验作为中坚力量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振兴中华责任的认识和态度。
2. 收集学生的行动计划,评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能力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创新能力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4.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双流区双华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导学案主编:夏雪梅审核:张云浩任课教师:班级:使用时间:【课题】《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落到实处,制订成才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学习难点:明白自己的责任,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第一部分:基础课程【自主学习】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力量对比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自主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
就形制样式而言这种老式的武器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英军是船坚炮利,攻占沿海要塞的是船舰,用舰炮。
英军火炮的射程可达2000米,每分钟射速1-2发,而清军火炮最远不过1200米,且射速要慢得多。
上面也说到,英军3艘战舰是有74-78门炮的,5艘战舰都是有22-48门炮的。
但中国战船一般只有一门中型炮,4-6门小型炮。
(二)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力量对比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相差悬殊。
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经济力、军事力、技术力以至组织力,都比日本差得多,中国许多武装力量甚至是用原始武器,与现代化的日军作战,后果可想而知。
第二部分:拓展课程(一)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主学习】1、阅读以下材料。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境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着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下了火车,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 “不要到这里来玩。
“这里是外国租界。
”周恩来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的说:“中华不振啊!”。
一天,他和好朋友又路过租借地。
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是这样的场面:一位衣裳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她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巡警不但不处罚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
《振兴中华 我们的责任》说课课件1

4、重点和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落实到实处,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二、说学情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学生收集先辈以振 兴中华为己任的故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五、说活动过程
名人名言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范仲 淹
五年级下册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兴中华 我们的责任
一 二 三 四 五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活动准备
说教法和学法 说活动过程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2、教材分析。 3、说活动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3、 活动目标
• a.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 志。 •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 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活动目标:
1、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意志。
2、教育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活动重点:
1、学生体会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繁荣昌盛而付出的
艰辛,体验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容易,增强为国效力的责任。
2、总结历史教训,激励学生向革命先辈和爱国志士学习,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准备:
搜集名人名言以及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名人、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当我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们听见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每当我们看到一幕幕浸透着民族优秀精神的感人场景……我们都为之激动,为之肃然起敬。
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奋斗中,有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们的故事。
二、寻找建设者的足迹
1、学生汇报,建国以来我们的先辈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汇报收
集的人物以及故事(如李四光、时传祥、袁隆平等)。
2、出示有关名人的故事课件。
3、感悟,鼓励学生说说。
4、读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贾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范仲淹
问:你对这些名言是怎样理解的?你想到了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收集的材料。
三、揭示"振兴中华"之内涵
1、指导学生读教材,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名人故事。
3、开故事会
(1)讲解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简介梁启超生平,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3)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四、"振兴中华"我先行
1、教师提出问题:
(1)现在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说说自己对这个问
题的看法。
(2)谈谈自己如何对振兴祖国作贡献。
2、小组活动,制作"振兴中华"卡片。
3、集体交流卡片内容。
4、启发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感想。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振
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尽自己的所能,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五、课后延伸
1、为开展"21世纪抓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会准备材料。
2、摘抄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的名言。
3、读有关青少年刻苦学习的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