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书每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名师来指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的意思,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诗的画面,最后抓住三首诗的具体景物将三首诗背诵下来。

默写古诗时要关注生字,注意较难字。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答案大家找〕(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银钲。

(3)那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答案大家找〕示例:《村晚》改写夏末秋初,乡村的傍晚真美!雨过天晴,池塘里涨满了水,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小鱼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有的尖叶上还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

夕阳西下,与两座山相连接,这景色连同小桥和岸边的树木一起倒映在池塘中,随着池中细小的波纹晃荡着,起伏着。

柳荫下,慢悠悠地走来了一头黄牛,它拍打着尾巴,“哞哞”叫着,似乎在赞叹傍晚的美丽景色呢!仔细一看,牛背上还横坐着一个牧童,他头戴草帽,身披一件小褂子,腰间系一条棕色腰带,合身的短裤和那双草鞋搭配得恰到好处。

忽然,一阵稚嫩却悦耳的笛声传来,它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似乎不成曲调,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跳着,奔向前方。

小牧童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只有那跳跃的笛音,仍然隐隐约约地在淡淡的暮霭里飞翔。

2.祖父的园子1.默读课文。

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大家找〕“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我”还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睡觉。

特别之处:祖父的园子里不但动植物齐全,而且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牛郎照看老牛挺周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让牛喝小溪上游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夏天,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老牛听牛郎唱歌,听牛郎说心里话,有时候牛郎还跟老牛商量一些事,老牛虽然不说话,可是好像全了解。

牛郎按老牛说的话去做,黄昏时候,翻过右边那座山,找到树林前边的湖,发现有好些个仙女在湖里戏水。

仙女们的纱衣放在草地上,牛郎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走进树林里等着,后来牛郎将纱衣还给织女,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牛郎的邻居是个好心的大娘,经常给牛郎送吃的,大娘的孩子不在身边,没人帮她种地。

牛郎看到了就和老牛商量:“老牛,老牛,邻居大娘家的地该种了,她自己种不了,大娘对我那么好,老给我送吃的,明天咱们帮她把地种了吧?”老牛低下头蹭了蹭牛郎,“哞哞”地叫了两声,好像说:“好啊,好啊,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就听你的。

仙女们商量着:“人间处处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我们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对啊,对啊,我们趁王母娘娘睡着了,偷偷溜出去吧。

”“要
是被王母娘娘发现了,我们一定没有好日子过,但是人间那么美,再重的处罚也值得。

”。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后题参考答案1白鹭1、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白鹭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朗读时,情感亲切,语速稍慢些,语调自然舒缓,体现出一种诗的韵味,表达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从下面这几个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白鹭外形精巧、匀称、和谐如诗。

(2)白鹭水田钓鱼画面如诗。

(3)白鹭枝头眺望悠闲如诗。

(4)白鹭黄昏低飞意境如诗。

(5)白鹭如歌又不张扬,质朴、含蓄如诗。

2、课文第六至八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答:第一幅图画(六):白鹭水田钓鱼图。

第二幅图画(七):白鹭枝头眺望图。

第三幅图画(八):白鹭黄昏低飞图。

3、背诵课文。

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答:背诵的时分能够用想象画面来背诵,按照笔墨的描绘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画面,然后再按照画面重现笔墨内容。

例如能够抄第五天然段:那雪白的蓑毛,那满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第六天然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仿佛是故意工钱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第七天然段: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伶仃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第八天然段:傍晚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并且具有了生命了。

2落花生1、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华而不实,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中的主要人物是“我、哥哥、弟弟、姐姐另有爸爸妈妈”,针对一家人的对话,朗诵时语气要按照不同角色进行转换。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5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5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1.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名师来指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的意思,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诗的画面,最后抓住三首诗的具体景物将三首诗背诵下来。

默写古诗时要关注生字,注意较难字。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答案大家找〕(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银钲。

(3)那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答案大家找〕示例:《村晚》改写夏末秋初,乡村的傍晚真美!雨过天晴,池塘里涨满了水,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小鱼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有的尖叶上还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

夕阳西下,与两座山相连接,这景色连同小桥和岸边的树木一起倒映在池塘中,随着池中细小的波纹晃荡着,起伏着。

柳荫下,慢悠悠地走来了一头黄牛,它拍打着尾巴,“哞哞”叫着,似乎在赞叹傍晚的美丽景色呢!仔细一看,牛背上还横坐着一个牧童,他头戴草帽,身披一件小褂子,腰间系一条棕色腰带,合身的短裤和那双草鞋搭配得恰到好处。

忽然,一阵稚嫩却悦耳的笛声传来,它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似乎不成曲调,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跳着,奔向前方。

小牧童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只有那跳跃的笛音,仍然隐隐约约地在淡淡的暮霭里飞翔。

2.祖父的园子1.默读课文。

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大家找〕“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我”还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睡觉。

特别之处:祖父的园子里不但动植物齐全,而且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后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后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后习题答案第5课《草船借箭》课后习题答案:1.默读课文。

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

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

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

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

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

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例1:老师虽然不像着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

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呕心沥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耘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耐心播撒了爱的种子,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多少个静静的深夜呵,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那作业本上的那一条条批语,那一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心血吗?他们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

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您爱我们,我们也爱您!例2:因为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我总是能看见我们小区清洁工阿姨的身影。

她总是弯着腰,手里拿着扫帚不停地在小区里扫着。

每次看到这情景,我就会对她产生一种敬意。

说实话,我至今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

有人因为清洁工的职业、地位卑微而小看他们,又因为他们脏,一见到他们就四处回避。

可他们却那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没有清洁工,哪有我们这么洁净的家园呢。

你在充分享受干净卫生带来的舒适生活时,是否还记得他们。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维护市容市貌的职责。

虽然清洁工普普通通的,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之举,但却令我深深敬佩!第三课《桂花雨》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桂花使“我”回忆起八月台风季节,母亲总担心台风会吹落桂花;桂花盛开时,香飘四溢;“我”抱着桂花树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第一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第二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儿时的“我”摇桂花的情景,表现了“我”欢乐与兴奋的心情。

3、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家乡的生活离不开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语文园地一》词语段应用第5课《搭石》2、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A、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助人之美B、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从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相亲相爱、协调有序、生活默契的和谐之美。

C、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中可以体会到年轻人的礼让敬老之美。

第六课《将相和》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本文共1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15)分钟。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我一眼看到了“和氏璧”,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2、主要内容: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课文题目“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得出了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读,阅读的速度会快一些。

我发现每一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

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就读得更快了。

(2)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照样子填序号。

声音由慢到快:人鸵鸟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和同学讨论。

如:有没有比光速度更快的事物?什么事物的速度最慢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介绍。

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阅读的速度也出更快了。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关键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

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关键2: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语文园地二》第九课《猎人海力布》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写了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这几件事。

2、仔细读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

(略)3、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

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

这是一块神奇的块宝石,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世上各种动物的话。

小白蛇再三叮嘱他,动物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向别人说了,那么就会从头到脚变成僵硬的石头。

可是,海力布利用宝石从鸟儿那里听到了可怕的消息,为了救乡亲们,他把鸟儿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就变成了石头。

第10课《牛郎织女(一)》1、默读课文,说说牛郞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牛郞和老牛相处: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

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