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考情特点备考方向1.近年高考全国卷一改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2021两套全国卷是小说、散文各一篇。

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散文《记忆里的光》,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散文《建水记》。

考查文体的变化体现新课标重视多方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新高考全面综合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理念。

2.文本选材突出人性美与时代性主题。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突显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结合;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则突显人性之美;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是映射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家园丧失的主题。

选材的主题,契合时代精神,体现新课标和新高考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3.设题既注重常规性又兼顾灵活性。

2021全国乙卷的小说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情节的设计意图,一道考查人物心理,都是常规题型,难度也适中。

2021全国甲卷的散文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信息的筛选,一道考查中心句的作用,都是常规题型,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的说法简明而生动,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不拘常规,因文设题,个性化命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根据文本特点考查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

1.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兼顾戏剧、诗歌。

这既是为了应对国家命题中心“反套路”的命题理念,也是为了培养考生真正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2.因文学类文本考查点侧重文体特征,故本专题分小说、散文来备考。

3.读懂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应以读懂文本为切入点,以必备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以教材为关联点,以高考真题为能力训练点来进行层进式备考。

如何读懂小说一、掌握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记忆后
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巩固记忆的时间! TIP2: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 第二个记忆周期 是30分钟 第三 个记忆周期是 12小时 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
1. 什么是学习力
2. 高效学习模 型
3. 超级记忆法
4. 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学 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 就懂 一做 就错
看得懂,但不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1.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 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13
关于小说的技巧
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
超级记忆法-记忆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场景记忆法小妙招
超级记忆法--身体法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文学类文本阅读《招牌》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招牌》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招牌》(附答案)(2) 文学类文本阅读《招牌》(附答案)(2)文章来自: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招牌〖英〗哈里特·思勒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

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

约翰也象他父亲一样喜欢花。

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花店位于十字路口。

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开业时,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第一个来到花店的顾客对帕帕·敦特说:“我很喜欢你的花店,可不喜欢你的招牌。

美丽、鲜艳的花,难道你就不可以卖别的种类的花吗?你为什么不把‘美丽鲜艳’删掉呢?”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认为这样很好,于是把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第二天,又一个顾客来到花店,他认为这个新开业的花店很使他称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欢花店的招牌。

他说:“假如你不在这儿卖花,又在哪里卖呢?帕帕·敦特,你应该把招牌上的‘本店’两字去掉,这样多简单明了。

”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为:卖花第三天,帕帕·敦特的叔叔来到花店。

“你这个花店很漂亮。

”他说,“可是招牌太罗嗦了。

‘卖花’,花当然是卖的,但是这样写,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卖’字去掉呢?”这样,花店的招牌上只剩下一个字:花又过了一天,本城的一个官员也来光临帕帕·敦特的花店。

“我们来到这儿,感到很荣幸。

”官员说:“你的花店看起来很整洁,宽敞明亮。

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不过,我对於你的招牌有些想法。

‘花’,你的橱窗里摆满了美丽的花,那么你的招牌就是摆设了。

人们看见这花,就会知道你出售花。

所以最好是让你的花自己去说明吧。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一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一 含答案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的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高考所选小说体裁的文体特征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①篇幅短小,②立意奇特,③选材小中见大,④情节完整,⑤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这类小说是江苏卷的首选。

因为它与散文太相似了(命题者多点明是小说体裁),但它毕竟是小说,所以还是要按小说的阅读方法去读它(答题也是如此)。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6 小说(赏析艺术技巧)学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6 小说(赏析艺术技巧)学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6 小说(赏析艺术技巧)学案(含答案)赏析艺术技巧[导语]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上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三大方面。

前一种艺术在突破一、二都已涉及。

这次任务重点放在后两种艺术上,要能准确判断艺术技巧,说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环境描写艺术1.社会环境描写艺术社会环境描写既包含了一般的手法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手法、角度,表现在:(1)点面结合。

“面”指整体;“点”指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较突出的人或物。

点面结合,即社会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对比映衬。

通过场景内不同人、物的对比,或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突出相关内容。

(3)简笔勾勒或精笔细描。

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用简明或精细的笔墨突出相关内容。

理解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节选自契诃夫《不平的镜子》)1.客厅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客厅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手法:运用了白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客厅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定位答题角度 ①叙述视角上:“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或亲历者、讲述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拉近 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情节结构上:贯穿全文,充当线索,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 发展。 ③主要人物上: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 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④主题表达上:同主要人物一起凸显主旨,揭示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一、情节类题——理清线索,关注作用与手法
对环境的 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内 对人物的 容 作用 方 对主题的 面 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 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 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二、形象类题——把握特征,分清角色与角度
第二步,定角度 对小说形象手法的考查,题干一般指明“形象”,如“以老舞蹈师这一
形象为例”;有“手法”或“技巧”字样的要求。审题时重点看题干有没有 指明鉴赏的角度和具体的手法。如果题目没有指明具体的角度,就要全 文寻找,全面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描写,可分为直接和间 接两个角度,间接角度一般要考虑环境烘托,有时还可能有对比、映衬 等表现手法。
12-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考 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 的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四看”法分析环境描写功能
看描写 的景物 看景物 的特征
看景物 的位置
从形、声、色等角度体察小说中山、水、树木、日月风 光等自然景物。 抓住能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限制语等,有些需要自己 概括。 ①开头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②中间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侧面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之
小说
一、情节类题——理清线索,关注作用与手法
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情节考查与 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紧密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近 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对全文情节的梳理概括转为对 某一情节设置特点与某些段落作用的分析;对情节手法(叙 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
二、形象类题——把握特征,分清角色与角度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角度有三个:一是把握小说中人物 形象的特点,二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三是赏 析塑造形象的手法。尤其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成为考 查的重点,值得高度重视。
二、形象类题——把握特征,分清角色与角度
二、形象类题——把握特征,分清角色与角度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①重 场所 ②重 关系 ③重 风俗 ④重 作用
“五重”知社会环境
寻找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弄清小说中人物的人际关系,这是重要的社会环境体现。
小说中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都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及其性格,决定了小说情节发 展的走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一、情节类题——理清线索,关注作用与手法
一、情节类题——理清线索,关注作用与手法
情节作用思考两角度 分析情节作用包括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 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等内部情节的关联性。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环境、主题、读者等方面 考虑,也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 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2.注意情节结构的超时空性。 小说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和各种
艺术手段,从多个角度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描写,如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意识流小说、科幻小说等。对小说超时空特征的考查,离不开对“结构”与 “手法”的分析。
四、综合探究题——分析文体特征,探究主旨意蕴
3.注意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小说的表现手法与诗歌、散文一样,也分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修辞手法。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常用的象征手法、 讽刺手法、漫画手法、荒诞手法等。对小说表现手法多样 性特征的考查,离不开对“主题”与“手法”的分析。
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 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 阅读作品,了解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
三抓小说的结构技巧 首先确定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有什么作
用。“想”作品的情节功能。情节功能主要起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表现 主题等作用,在分析时这些都需要考虑。
分析形象手法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晓内涵
①明确人物的地位、类属、阶层、身份。②明确性格特点,区分基 本性格与辅助性格:基本性格为主干性格,是决定人物形象的基本因素; 辅助性格为多元性格,凸显其多重性,如,正面形象中的善良与软弱、勤 劳与愚昧、忠诚与偏执等,负面形象中欺骗性、隐蔽性、虚伪性与残忍、 粗野等本质性格的互现。③明确人物的思想特征,包括人物的信仰、理 想、奋斗目标等。④明确人物形象意义,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对表现 主题有何作用等。
四、综合探究题——分析文体特征,探究主旨意蕴
四、综合探究题——分析文体特征,探究主旨意蕴
分析小说文体特征“三注意” 1.注意人物情节的虚构性。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 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对小说虚构 性特征的考查,离不开对“虚构”与“写实”这组矛盾统一体的理解。
对读者感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受的作用 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 构 方 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 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 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一、情节类题——理清线索,关注作用与手法
赏析情节手法“三抓一想” 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
第三步,析使用 在明确使用的手法后,一般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是如何塑造的,运
用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形象类题——把握特征,分清角色与角度
形象作用:“角色”+“角度” 1.定位形象角色
形象定位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不分,进而造成思考角度偏差。 看文中主要写谁,谁就是主要人物;谁最能表现文本的主题,谁就是主要人物;如果不属 于主要人物则为次要人物。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步 骤 ⑤重建 模 模 板
找语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析作用:具体分析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作用。 组答案: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①烘托(衬托、映衬)……(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 于塑造……形象。
②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提供背景, 与……形成对比。
三、环境类题——抓描写概括特点,看内容分析作用
看答题 的模板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 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 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寄 托/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模式二:某处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 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 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四、综合探究题——分析文体特征,探究主旨意考的热点。 如2019年全国卷Ⅰ对鲁迅《故事新编》中《理水》的“故事”与“新 编”的理解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对小说《赵一曼女士》中“历史与现 实”交织手法的分析、全国卷Ⅲ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的 分析,都属于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深度分析。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 往往通过从探究小说的标题意蕴和主旨情感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