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
在班主任工作中巧用心理效应.doc

在班主任工作中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担任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角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和积极运用心理效应去艺术化地转化和帮助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业务水平,避免工作陷入心理误区。
一、运用“南风效应”,以学生为本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劲吹,可越刮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地吹着,暧暧的,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变相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而且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若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影响,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
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觉地内化为自我需要。
二、运用“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最后就能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鉴于此,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从小到大,从多到少,逐渐提高要求,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技巧

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技巧2008-9-18 15:43:00阅读1320 次参与讨论(0)收藏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
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
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近因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巧用

妻’ 塞
近 因 效 应 在 班 主 任 工 作 中 的 巧 用
◇浙 江 诸 暨 市 荣 怀 学 校 初 中 部 周 丽英
【 摘
要 】近 因效应 在 班主 任教 育 工作 中经 常 出现 ,如 果 处理 得 当,往往 会 事半 功倍 。本 文 结合班 主任 的工作 经
历 ,提 出巧 用近 因效应 的方 法 :一是 增 强人格 魅 力 ,从 喜 新厌 旧到刮 目相 看 ;二 是 找 准 “ 因” 病 ,巧妙 地力 立 意 出 发 ,运 用 建 构 主
们 很快地 反应 过来 了 :“ 闰土。 ”学生 们异 口同声地 回答 。 教 师紧接 着加 了一句 :“ 可见 少年 闰土是 个什 么样 的人 ? ”
“ 多 识 广 ! 由 此 ,又 回到 了 课 文 内 容 的探 究 中 。 见 ” 这 样 一 个 教 学 细 节 让 我 们 和 那 些 学 生 回 答 问 题 ,答 案 比 标 准 答 案 还 标 准 的 语 文 课 相 比较 一 下 ,我 们 可 以 清 楚 地 发 现 .什 么 样 的 课 只 是 一 堂 语 文 表 演 课 , 什 么 的 语 文教 学才是真 正 的教学艺术 。 三 、 从 教 学 行 为 看 教 学 理 念
最后 竟发 展 到 旷课 、逃 学 ,期末 考 试 时 还 因为 作 弊受 了
处 分 。现 在 再 提 起 他 , 在 老 师 与 同 学 口 中 就 是 “ 生 ” 差 、
美疲 劳 ” ,在行 动上缺 乏主 动性 、积 极性 ,对 班 主任组 织 的活 动 、布置 的 任务 应 付 了事 。如 何 让学 生 对班 主 任 保 持 新 鲜 感 呢 ? 笔 者 认 为 。班 主任 应 该 运 用 一 些 “ 鲜 保 术” ,使 学生从 喜新 厌 旧到 刮 目相看 。增 强人 格魅 力 。其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

、
椰 壳效 应 , 让 批评 变得 甘甜
又说 : “ 据 了解 , 你打 同学 , 是 因为他 们 欺负女生 , 说 明你有正 义感 。 ” 陶先 生遂 掏 出第三块糖 给他 。 这时王友 哭 了 : “ 校 长, 我错 了, 同学再不 对 , 我也不能 采取
易造 成师 生 的对立 。 实践证 明 , 教 师批 评 学生的效果 不仅取决 于批评 的方法 , 还往往受 到一 些心理效 应的制 约 , 如果 教 师能 了解 和把握这些 心理效应 , 巧借
好的效果 ; 用得不 好就会像 一柄利 刃刺 更 好 。
教育 家 陶行 知先 生 当年任 育 才小 批 评 可能会 让学 生产 生强 烈 的逆反 心 学校长 时 , 一天, 他看 到学生 王友 用泥 理 , 要像 陶行 知先生这样 送给学生精神 块 砸 同学 , 遂 将其 制止 , 并责 令他 放学
后 到校长室等候 。 陶先生 回到办公室 , 的糖果 , 让 甜甜 的批评 诱 导学 生 , 将 生“ 犯错误 ” 过程 中的不利 因素 、 消极 因
见 王友 已等在 门 口。 陶先生立 即掏 出了
一
素 转化 为有利 的 、 积极的、 合 情合 理 的 因素 , 给学 生 以 自我反 省 的契机 、 自我
X U E S H E N G G U A N L I J 学 生 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
让批评事半功倍
杨 新春
批评 是把 双 刃剑 。 用得 恰 当 , 可 能 让学生 心服 口服 ,批评是一 剂 良药 , 成
子吃 得津 津有 味 。椰壳 效应 给我 们 的
启示是 : 把批 评 包装一 下 , 给 它裹 上 一 层糖 衣 , 让批 评变 得甘 甜 , 教 育效 果会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教育孩子时巧用心理效应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
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
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
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
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巧用心理效应 加强班级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加强班级管理所谓心理效应指的是在人、物、境诸因素相互作用下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反应。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如果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校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影响下,人性化管理已让每位身在附小的教师深刻感受到了作教师的幸福之感。
不仅学校管理追求人性化,班级管理如果也追求人性化,同样会提高教育的质量。
班级管理人性化的核心是管理者目中有生,要对学生充分地尊重,真诚地信任。
但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对学生采取放任、放纵的散养式管理,缺乏制度的建设和依靠,使班级一度陷入缺乏秩序,“军心涣散”的状况,十分苦恼。
我在近期一直尝试着巧用一些心理效应,积极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了班级的人性化管理,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这里我简单谈谈我是如何利用心理效应中的自己人效应、期望效应和共生效应在班级管理上取得的良好教育效果的。
一、强化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感到你尊重他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指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即把自己与对方视为一体。
管理心理学强调:“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作为班主任,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教师、学生、班集体融为一体,学生真正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并乐于接受老师的各种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在班级管理中,强化自己人效应的关键是平等。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营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氛围,这样能让学生感到你尊重他。
在班级开展活动的很多时候,如果老师能够经常对学生说“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这样的话,一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信任、被重视的感受,学生有了话语权,久而久之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对班级的热情也激增。
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

责 同时要 求 妹 妹 听 姐 姐 的 话 遇 事 要
同姐 姐 商 量
。
到 阳 的行 为 习 惯 已 有 了很 大 改 观
, ,
工
久 而 久 之 就 形 成 了姐 妹
,
。
作 上 任 劳任 怨 学 习 也 认 真 了 已 是 个
俩 不 同 的性格
称 职 的副班 长
,
。
由上 述 可 见
充 当何 种 角 色 对 孪
, ,
设 法 改变 自己 形 象 的心 理
”
因此 利用
。
内向 不 善交 际 为什 么 同 卵 双 生 的
,
。
一
角色 效 应 的 措 施 是 可 行 的
开学初
,
胞 姐 妹 俩 会 有 如 此 大 的性 格 差 异 呢
主 要 是 角 色 在 起 作用
,
?
我指 定 阳和其他 人组成
,
。
她们 所 充 当的
。
“
、
“
你 班 阳真 不 错
!
”
角色 就 应
”
“
为人 师 表
“
”
有爱心
”
、
“
班
以后 的 日 子 里 阳 在 同 学
、
、
老师 的
干 部 就 应 为 同学 带好 头
“
以身作
眼 中是 个 好 学 生 好 干 部 他 成 绩 也 由
,
则
”
,
它就像魔 绳
一
样 把你紧紧地捆
,
。
过去的门门
,
60
分左 右上升至
80 90
了 班 团 干 部 班 子 其 中 阳 当副班 长 阳 以前 的情 况 我 只 字 不 提
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巧用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思考、判断和行为中,受到情绪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感受和行为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情感传染”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情绪。
情感传染是指人们在与他人接触时,容易受到对方情感状态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
那么如何利用情感传染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并将其传递给身边的人。
积极的情绪会感染他人,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和满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陪伴他人、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的状态。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社会认同”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加工偏向”的心理效应。
信息加工偏向指个体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是受到自己的意愿和认知倾向的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提供信息,我们可以引导他人的认知偏向,从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通过宣传广告或成功案例,让他人认同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促使他们购买或采取相应的行动。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群体效应”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连结”的心理效应。
信息连结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往往将相互关联的信息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将某种目标或行为与具有积极评价和影响力的人或群体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其吸引力和信服力,从而影响他人采取相应的行动。
例如,当某个名人或权威人物推荐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购买或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奖赏机制”的心理效应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奖赏机制是指个体在行为选择中,受到奖励预期的影响,从而选择更有利的行为。
通过设立奖赏机制,我们可以增加他人采取某种行为的意愿和动力。
例如,在组织中,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校长管理论文
巧用心理效应让批评事半功倍
■杨新春
批评是把双刃剑。
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
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
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要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寒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一名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为此老师登门家访。
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
”老师微笑着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老师会想我的!”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哪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
在批评学生时,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有一位教师刚接手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
学生们看看那位学生,又看看老师,他们诧异中有些惊慌,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
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尽管学生坦然地吹口哨,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必要时,我给你留点时间,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不知所措。
老师接着问道:“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问老师说出了他的名字。
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个学生。
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
”这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
”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当天,这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口哨吹得好。
要是在以往,我肯定躲不过一顿批评或指责,真的,我还没受过老师的表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秩序。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情绪很高,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逐渐成为老师们纷纷称赞的优秀生。
学生是有千差万别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虽不可能样样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地进入他们的轨道。
在批评中,教师多给学生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学生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
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
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这位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
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
”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
学生犯了错误,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
这时教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给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健康成长。
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专座效应,让批评激励希望
生命因信任而美丽。
信任会让学生获得人格的尊严,激发出他们自信自爱的热情。
信任是对学生最佳的奖赏,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室最后有一张桌子,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老师用它来惩罚学生。
所以,那个座位就成了“屡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
为给受罚学生一线希望,老师
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
可没想到的是,学生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
后来,老师把那个座位起名为“信得过专座”。
在班里郑重宣布:坐在最后那个座位上,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强、大家信得过的同学方可入座。
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本人申请,然后经同学们评议、老师审批后才可以坐。
一下子,这个座位成了一种荣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
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也都努力要坐“信得过专座”。
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老师不由得舒展了眉头。
同一个座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
(作者单位:甘肃天祝县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