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口服液的开题报告
1亿支双黄连口服液车间设计报告书

1亿支双黄连口服液车间设计报告书摘要:一、引言二、双黄连口服液的背景和意义三、车间设计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四、车间设计的实施和预期效果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咳嗽和咽痛的中药制剂。
近年来,随着双黄连口服液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本报告书旨在设计一份双黄连口服液车间的详细设计方案,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证产品质量。
二、双黄连口服液的背景和意义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作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黄芩和连翘。
在临床应用中,双黄连口服液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咳嗽和咽痛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双黄连口服液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
因此,建立一个符合生产质量要求的双黄连口服液生产车间,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车间设计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本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车间选址与布局:根据双黄连口服液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选择合适的车间位置,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以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和效率。
2.设备选型与安装:根据双黄连口服液的生产工艺,选择适合的生产设备,并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3.生产工艺与操作规程:制定双黄连口服液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包括原料的准备、提取、浓缩、干燥、混合、灌装等各个环节,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质量控制与检验: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成品的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5.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卫生。
四、车间设计的实施和预期效果根据本报告书的设计方案,预计建立一个年产1 亿支双黄连口服液的生产车间。
车间建成后,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措施,将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双黄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

双黄连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发布时间:2021-12-31T07:03:07.08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5期作者:段晓红黄晓蕾张黎达[导读]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金银花、黄芩和连翘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口服液中的黄芩苷和绿原酸进行定量分析。
黄芩苷在0.72-2.58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绿原酸在0.113-0.519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能够为双黄连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69摘要: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经提取制成的口服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引起的风热感冒发热、肺炎、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研究对双黄连口服液中的中药材及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口服液中的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成分的含量。
从而为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黄连口服液;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金银花、黄芩和连翘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口服液中的黄芩苷和绿原酸进行定量分析。
黄芩苷在0.72-2.58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绿原酸在0.113-0.519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能够为双黄连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一、实验材料1.药品和对照品。
双黄连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1109220811246208121342)。
绿原酸对照品、黄芩苷对照品、连翘药材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2.仪器。
高校液相色谱仪:岛津LC-2A;超声处理器:LCQ-500E(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
二、实验方法和结果1.定性分析。
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治疗感冒临床研究

①符合 急性上呼 吸道 感染西 医诊
断标 准。 ②符合 小儿 外感 风热所致感 冒病 证诊 断标 准 。③
年龄 ≤ 7 岁, 且> 1 岁 。④ 病程 不超过 2 4 h 。⑤ 家长或 监护
人签署 了知情 同意书 。
1 . 1 . 1 实验 目的
评价双黄连 口服液 ( 儿 童型 ) 治疗小儿急
性 上呼 吸道 感染 ( 风 热证 ) 的有 效性与 安全性 。有效性评 价 指标包 括症状 、体征 、外 周血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 数 、以及
1 . 1 . 2 . 4 合并 用药规定
试验期 间 , 不得 使用抗 生素 、抗
病毒药及 同类 中药 。当腋温 超过 3 8 . 5 ℃者 , 可用物 理降温 ,
破血软 坚散结 以通络 , 当归 、白芍 养血柔肝 , 红景 天 固本扶 正共 为佐使 。方 中诸 药合用达 到化湿 浊 、清热 毒 、通 肝络 ,
双 黄连 口服 液 ( 儿童型 ) 治 疗感 冒临床 研究
郭 中华 刘伟伟 张 冰冰 邢 泽 田
采用 随机 、
【 摘要 】 目的
评价双黄连 口服液 ( 儿童型 ) 治疗儿童感 冒的临床疗效 和安全性 。 方法
疾病疗 效 、中医证候疗效 指标 ; 安全性评价 指标 包括一般体 或 加 用 布洛 芬类 解 热 药 f 美林 ) 。 同时规 定 试验 期 间合 并 检 项 目、血 、尿 、便 常规 、心 电图 、C反应蛋 白和肝 肾功能 等 实验 室指标 , 不 良反应发生率 。
双盲 、平行 对照 、多 中心 临床研究 , 按 照分层 区组 随机 的方法 , 对4 个 中心 、2 个 年龄段的 2 8 8例病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与对照组 , 2年龄段分别 按 1: 1的比例安 排例数。观察两组患儿疗效及不 良反应情况 。
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双黄连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针对病毒感染、肝炎等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双黄连注射液、颗粒以及口服药片等剂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制剂中的滴丸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滴丸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服用后易于吸收等优点。
在中药的药理机制和制剂优化方面,滴丸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双黄连的滴丸制剂,通过优化制剂工艺、调整药物配方等方法,使其在保证药物活性的同时,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双黄连滴丸制剂的制剂工艺优化研究:通过对双黄连滴丸制剂配方中各种原料的选择、粉碎、筛选、混合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寻求最佳工艺条件,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2.双黄连滴丸制剂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优化研究:通过选用合适的辅料和手段,调整配方比例,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使制剂吸收更加迅速、充分和稳定。
3.双黄连滴丸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通过制剂的外观、重量变化、分散度、水分含量、溶出度以及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建立双黄连滴丸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1.实验室制剂:选用在双黄连滴丸制剂中常用的辅料材料,试制出滴丸制剂,优化不同工艺参数,确定最佳的制剂配方。
2.质量控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吸收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进行有效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3.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外观评价、重量变化、分散度、水分含量、溶出度,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确定等方法,对制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开发出一种稳定性良好、效果优良的双黄连滴丸制剂。
通过对制剂工艺的优化、药物配方的调整,可以提高制剂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使制剂吸收更加迅速、充分和稳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方法,确保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双黄连口服液论文:双黄连口服液连翘连翘酯苷A生物利用度在体肠吸收吸收机制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

双黄连口服液论文:双黄连口服液连翘连翘酯苷A 生物利用度在体肠吸收吸收机制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中文摘要】口服给药是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
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特征、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给药途径、剂型设计及工艺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活性成分的体内吸收、代谢是影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关键环节,研究揭示中药活性组分的吸收、代谢机理,了解影响吸收、代谢的因素,明确吸收过程中转运体及代谢过程中酶的作用、作用机制与作用程度,以及中药多种活性组分在吸收、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揭示中药制剂特点及组方合理性。
本课题以双黄连口服液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手段研究主要活性成分的吸收、代谢过程,以及吸收、代谢过程中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为该制剂的剂型选择、处方筛选、工艺优化、质量评价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从吸收、代谢角度揭示组方的科学性。
双黄连口服液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解热消炎等作用,本文以其中药理活性显著的成分-连翘酯苷A为研究对象,建立适用于双黄连中连翘酯苷A吸收、代谢研究的大鼠原位灌注模型、整体动物实验模型以及体外肝微粒体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双黄连中主要活性成分连翘酯苷A的吸收、代谢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从吸收、代谢角度阐明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活性成分连翘酯苷A生物利用度高于连翘提取液中连翘酯苷A生物利用度的原因。
体内药动学模型表明,大鼠灌胃给药不同的组方配伍,LC-MS测定血浆中连翘酯苷A的浓度,经DAS1.0程序处理数据,考察不同药材配伍对连翘酯苷A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的AUC、Cmax等大小顺序为连翘提取液0.05);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未发生明显变化。
由此推测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连翘酯苷A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扩散,且无特定的吸收部位。
在大鼠肠循环液中加入4μg·mL-1环孢素、50μmol.L-1咪达唑仑后,循环液中连翘酯苷A的剩余药量分别为466.16μg和463.43μg,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呈显著性差异(P黄芩+连翘、金银花+连翘>连翘。
双黄连口服液西安市场调查报告绪论

双黄连口服液西安市场调查报告绪论
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在中国传统药物中被广泛使用。
它由
含有双黄连的中药材加工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
药的关注度增加,双黄连口服液在市场上的销售量逐渐上升。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广
泛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传统中医疗法。
因此,对双黄连口服液在西安市场
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西安市场上双黄连口服液的市场调查,了解双黄连
口服液的市场现状、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
本调查报告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双黄连口服液的成份、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相关信息,为后续调查做好准备。
2.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针对西安市民中对双黄连口服液的了
解程度、购买意愿、用药体验等方面进行调查,以获取客观的市场需求和
消费者反馈。
3.实地调研:选择西安市场主要中医药店和药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
观察双黄连口服液的销售情况、包装形式、价格水平等,了解双黄连口服
液在西安市场的销售情况和竞争状况。
4.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双黄连口服液在
西安市场的销售情况、市场需求特点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结果。
通过以上调查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报告将真实地反映出双黄连口服液在西安市场的市场状况,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市场决策的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西安市民提供更准确的购买指导,提高对双黄连口服液的了解和认知。
双黄连口服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资料讲解

双黄连口服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双黄连口服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口服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等的治疗。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水提物化学成分以及双黄连口服液的化学成分,以期为双黄连口服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黄芩;连翘;化学成分双黄连方剂由银翘散(《温病条例》)精简化裁而来,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方中金银花为君药,辅以黄芩、连翘,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1]。
双黄连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有黄芩、连翘、金银花。
其中黄芩性寒、味苦,它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功能,并且在治疗甲型性流感方面其黄芩水煎剂有着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连翘味苦、性微寒,有泻火、清热、的功能,是一种抗微生物的中药,十分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金银花性寒、味甘,善于消除肺经邪热,有抑制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的功能,还能减缓由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过程,十分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临床实践证实,双黄连在治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方面的效果良好,既能患者体征得到改善又能消除病原菌。
总而言之,双黄连口服液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辅助药[2]。
双黄连口服液临床曾用于包括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科疾病、眼科疾病等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3]。
双黄连口服液制备时按处方称取药材,用常水冲洗干净,加适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煮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两煎液过滤,滤过减压浓缩至适量、冷至室温、加入2倍量95%乙醇充分搅拌冷放( 4~6℃)24小时滤除沉淀,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无醇味加入稀释加入适量单糖浆及防腐剂并加水至足量搅匀、过滤分装,100℃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即得[4]。
因此,我们分析比较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水溶性化学成分与双黄连口服液的化学成分,期望从中找出能够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
乌头碱中枢神经毒性及双黄连干预的开题报告

乌头碱中枢神经毒性及双黄连干预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乌头,又称鱼腥草,是中国传统药材中常用的一种,其含有的乌头碱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中枢神经毒性。
因此,需要对乌头碱的毒性和相关的干预措施进行研究,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乌头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特征、毒性影响和双黄连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应用乌头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乌头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离体钙钳技术、单细胞钙成像等技术,探究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和信号途径等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
2. 药理学特征:采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乌头碱在不同剂量和各个时间点下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学特征,如行为变化、神经毒性等,以及乌头碱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特征。
3. 毒性影响:采用离体细胞、动物模型等方法,研究乌头碱的毒性作用,如神经元凋亡、肝损伤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4. 双黄连的干预作用:针对乌头碱的毒性影响,通过给予双黄连干预以减缓乌头碱的毒性作用,观察双黄连的干预效果,探究其作用机制。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绘制相关图表,并进行数据解释和结果分析。
三、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乌头碱的药理学特征、毒性影响机制和双黄连干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乌头的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其中,通过深入探究乌头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乌头的药理学特征和毒性作用提供更为深入的认识;通过研究双黄连的干预作用,可为减轻乌头的毒性作用提供参考,为乌头的安全使用和药效提高提供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双黄连口服液质量状况的抽样实验调查选题类型课题来源学院专业指导教师职称姓名年级学号研究课题的目的:1. 了解四个厂家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状况2. 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5. 分析四个厂家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状况6. 分析造成四个厂家双黄连口服液质量差异的原因立题依据双黄连口服液是人们常用于治疗发热咳嗽的OTC药品。
它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经过提取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口服液,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咳嗽,痰黄,咽痛,口干。
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治疗[1]。
该药一直用于临床使用,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深受感冒发热患者欢迎,是家庭小药箱的抗感冒药之一。
在双黄连口服液中,金银花、黄芩、连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对于口服液中金银花,黄芩,连翘的鉴定分别以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的测定为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使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的测定。
双黄连口服液是双黄连系列产品中一个全面研究并取得卫生部新药证书的剂型。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双黄连制剂能抗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还可增强机体产生α-干扰素能力,可显著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对病毒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中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同时具抗感染及免疫调节双重作用。
绿原酸是抗菌、止血、消炎、利胆、增高白血球、抗病毒药物的重要原料,具有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绿原酸具有降压及抗肿瘤作用,绿原酸还可通过降低致癌物的利用率及其在肝脏中的运输来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绿原酸还具有补肾、利尿、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绿原酸对自由基的有效清除,能维持机体细胞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防止和延缓诸如肿瘤、突变、衰老等病理生理现象的发生[2]。
所以绿原酸的测定与分析对于本实验来说至关重要。
黄芩可止血,安胎。
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湿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3]。
黄芩苷除了具有镇静、降压、清除自由基、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外,还具有抗肺炎衣原体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和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体外对某些寄生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连翘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连翘苷首先具有抗菌作用,王宏军等研究发现连翘苷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5]。
连翘苷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有很好的对抗作用[6],同时还有抗病毒,抗氧化,松弛血管的作用[7]。
双黄连口服液针对风热感冒等日常疾病疗效较好。
但经历了厂家的生产,市场的运输及销售后,是否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目前有部分厂家对药品的生产流程不进行严格控制,尤其对药材的选取不能很好把关,致使生产出的双黄连口服液质量不过关,其中对金银花大做文章是个别厂家的降低成本的不法途径。
金银花处方规定应以金银花入药。
由于历史原因,2005 年版《中国药典》之前均规定金银花和山银花统称金银花,两品都可作金银花使用;2005 年版《中国药典》对金银花来源进行了修订,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2 项[8],体现了该药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但在市场上,由于金银花较贵而山银花便宜很多,仍有一些企业以山银花冒充金银花入药,以假乱真,或存在二者混用的现象。
因此,准确、有效地检测绿原酸含量成品质量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在药物制作过程中PH值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规定的pH值,应为5.0~7.0,不在标准的PH范围内必定会对药效产生影响,生药在制成口服液时的处理方法也十分重要,在药物制作工序中的提取与浓缩是不是合格到位。
有研究资料表明,若按照“药品标准”工艺制备,结果离心前后沉淀物量少,离心液和灭菌后的液体浑浊,杂质分离程度低,在放置过程中产生大量沉淀物,相对密度变化大,质量稳定性低。
原因是中药浓缩液成分比较复杂,其中含有的高分子杂质,在加热,煎煮,浓缩时形成了粘稠而稳定的液体体系,当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溶液的稳定体系发生变化,由于那些杂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低,在重力的作用下,房子过程中慢慢析出来,形成沉淀物,对液体的相对密度影响大,影响了其稳定性。
将煎煮液浓缩,冷藏,再与一定比例的纯水混合,冷藏(也就是“水沉”),再通过离心分离,就能有效的从液体中分离出杂质。
制备的产品灭菌后溶液澄清,放置过程中析出可见沉淀物少,对液体的相对密度影响小,提高了其稳定性【7】。
在制备中需要对产品的密度进行检测。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错误,药物的成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在随后的包装与运输过程中的包装工艺与材料,储存环境也都影响了口服液自身的稳定性。
在我进行实验时需要先对试液的密度进行检测,密度从一方面反映了该口服液的稳定性。
在《中国药典》中对双黄连口服液的PH值,相对密度,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的含量都有标准规定。
其中pH值应为 5.0~7.0,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12,每1ml 含黄芩按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8.0mg;每1ml 含金银花以绿原酸(C16H18O9)计,不得少于0.60mg;每1ml含连翘以连翘苷(C27H34O11)计,不得少于0.30mg。
研究的主要内容1.比重瓶法测供试品相对密度,并检测其PH。
2.用液相色谱仪测定黄芩苷的含量。
3.用液相色谱仪测定绿原酸的含量。
4.用液相色谱仪测定连翘苷的含量。
5.将3个厂家生产的产品进行上述实验。
6.比较3个厂家生产的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差别,并与标准含量比较,进行分析。
预期目标1.不同厂家双黄连口服液的PH,相对密度。
2.不同厂家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的含量。
研究方案本实验研究分为检查,制备,测定,分析1.对供试品进行检查其中包括测PH及用比重瓶法测相对密度,且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2.对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50: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
理论塔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1ml,置50ml容量瓶中,加50%适量,超声处理20min,放置至室温,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ml 含黄芩按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8.0mg。
3.对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20:8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4nm。
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3.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容量瓶中,加水制成每1ml含40微克的溶液,即得。
3.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2ml,置50ml棕色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3.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微升与供试品溶液5微升,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ml 含金银花以绿原酸(C16H18O9)计,不得少于0.60mg。
4.对连翘苷含量进行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8nm。
理论板数按连翘苷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4.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连翘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4.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1ml,置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6g,内径1cm)上,用70%乙醇40ml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至干,残渣加50%甲醇适量,温热使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4.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论文进度安排:2012年3月14日——2012年3月15日确定课题2012年3月16日——2012年3月20日查阅文献2012年3月21日——2012年3月29日撰写开题报告2012年4月开题报告答辩2012年4月——2012年8月进行实验2012年9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2012年10月进行结题报告、答辩主要参考文献[1] 王顺年,吴新荣,蒋琳兰双黄连口服液[J]. 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2008,3:60[2] 赵国玲,刘佳佳,林丹等双黄连口服液[J]. 中成药,2002,12:71-74[3]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2[4] 文敏,李雪,付守延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 王宏军,蒋红,吴国娟. 连翘酯苷在体外与体内的抑菌效果研究[J]. 中国饲料, 2005( 10) : 26- 27[6] 高颖,胡冬华. 贯叶连翘提取物的药理活性及化学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6) : 667- 668[7] 付鹏亮,王东强,李志军连翘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12( 6) : 1062-1063.[8]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35[9]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10] 周义录,张清盛提高口服液稳定性的制备工艺改进[J]. 2009,9(12)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注:1. 选题类型:基础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调研型;2. 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校级项目、自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