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作文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作文对于张爱玲这个人,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很多人称她是才女罢了,不过经历了一些特殊的事情,遇到了一些特殊的人之后,我慢慢发现其实那么多人赞赏她还是有原因的。
我对张爱玲并不是很熟悉,也并没有看过很多她写的书,不过对她对爱情的看法还是让我挺感兴趣的。
本来我是想非常极端的反驳她的观点,但是当我了解了一些关于她的事迹以及看了一些她写的话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她还是很正确的。
尽管如此,我依旧认为她的爱情观还是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我不想自以为是的说自己的想法多么多么正确,因为对于爱情,我可以说是完全不懂。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那么,这句轻轻的问候,想表达的.相遇的喜悦,还是一种不屑的情感呢?把这段话分成两段来理解,前一部分说的是缘分和巧合,后部分却因为一个“只能”,让缘分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难道爱情给人带来的就只是这种无奈吗?这样说固然多了许多美感,但是这样真的客观真实吗?就算这是亲身经历,那么这样的说法又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变得消极呢?同时,又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既然最后相遇的时候只能轻轻的问一句,那么用同样的逻辑来推理,不管知不知道,不管有没有人在等,又有什么好期待的?等着相遇之时尴尬的轻描淡写的那句问候吗?很好,为了反对这样的推理,还有一句:“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
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那么这想表达的是什么,一边告诉痴男怨女感情会痛,没有结果,一边又鼓励着他们去自寻烦恼和痛苦吗?还有,她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白璧有瑕仍倾城内容提要: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独特的文风,精妙的比喻,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世事琐细的深切洞察而受到关注,而其本人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更为她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纵观占张爱玲的人生,与胡兰成的爱情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爱玲大半生的迹遇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只是从一个女人爱情的角度出发,探究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关键词:孤傲,寂寞,爱情,温暖几十年前,张爱玲孤身一人踏上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在隆隆的汽笛声中结束了她传奇的半生,不算完美,也许,那天正是风和日丽。
江南好风景,熏得游人醉。
那喧嚣华丽的十里洋场,那灯火通明的秦淮河岸,依旧是美人如玉,车水马龙,却再也找不见那个冷艳倾城的女子.这个把生命看作一裘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的女子,似乎一直都站在世外人间,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嘲弄并悲悯着繁华热闹又千疮百孔的人生.这个用最犀利的语言最缜密的思维将世事洞察的女子,却独独看不透花前月下的温柔陷阱握不住漂泊多舛的人生.此情可待,只是当时.罢了,就这样走吧.张爱玲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其祖父是前清重臣张之洞,其母则是李鸿章之女。
父亲虽然具有一切纨绔子弟所有的不良嗜好,却也是风雅成性。
生在这样的家庭,真不知道是一种幸运或者悲哀。
当秋雨绵绵密密的网住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张公馆昏昏暗暗永远烧着鸦片的小灯,和泛着幽暗的光的长长的走廊。
张爱玲在这里积淀了她足以应付半生的知识,却没有收获足够温暖片刻的温暖。
这豪华的建筑如同一座坟墓,埋葬了张爱玲本该有的所有的快乐和希望。
她像一只即将破茧的蛹,一次又一次拼命的撞击束缚生命的痂茧,妄图求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十八岁的时候,张爱玲无法忍受继母,离家出走,她终于走出了一个痂茧,却又套上了更大的枷锁,这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乱世,生存是最大的奢侈又何来温暖与爱。
张爱玲是无奈的,灰心的,冷漠的,骨子里的苍凉和孤独让她选择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即使是在她已经蜚声文坛生活稳定之后,也再没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韩淑鋆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
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
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其本人爱情观

张爱玲地爱情观与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地联系摘要:张爱玲笔下地女性是实实在在地: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地角色地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地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地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地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地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地物质远较抽象地理想重要.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爱情观目录一.引言 2二.张爱玲其人 3 一.张爱玲地出身二.张爱玲地爱情三.张爱玲地作品三.张爱玲作品中地女性形象 4 一.倾城之恋(白流苏)二.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三.多少恨(虞家茵)四.小团圆(盛九莉)四.张爱玲本人地爱情观和作品地联系 6 五.致谢及参考文献7 六.附录引言喜欢上张爱玲地小说是很偶然地,仍记得那是初二地一个午后,在看读者,里面提到张爱玲,觉得很喜欢,就下楼买了一本张爱玲地小说.从此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张爱玲地小说.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戏剧化地爱情,还是《金锁记》中曹七巧可悲地人生,或是《多少恨》中虞家茵地无奈离去,张爱玲地小说中,始终有一种忧伤,一种欲罢不能地伤感,牵引读者去品读.印象中地张爱玲,是一个充满上海味地女子.古典地旗袍,不羁高傲地性格,清冷地气质.穿梭在旧上海地繁华或沦落中,冷眼看着世间地情爱悲欢,用一支笔,写下无数地传奇故事.其实,张爱玲地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正是这样一个传奇地人生才能写出这样传奇地故事.张爱玲和胡兰成地爱情,不管孰是孰非,但张爱玲对这段爱情地态度,足以感动后来地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举足轻重地女作家,文字在她地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张爱玲,一个最富才情地女作家,将才与情融成一体,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脱俗.她笔下地女性是实实在在地: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地角色地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地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地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地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地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地物质远较抽象地理想重要.一.张爱玲其人一.张爱玲地出身张爱玲地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地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地女性.她地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地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可以说张爱玲地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地代表.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地矛盾,也给张爱玲地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于张爱玲地这个父亲地身世也是不得不提地.张志沂地母亲也就是张爱玲地祖母便是李鸿章地幼女李菊耦.而他地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地贵族官宦家庭.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地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地装饰品.不过她地童年是黑暗地,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地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地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地主要原因.中学时期地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地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地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二.张爱玲地爱情张爱玲地爱情和她笔下地角色一样,是悲剧地.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地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地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地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地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地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地时候,他对她地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三.张爱玲地作品张爱玲地作品中刻画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或美丽聪慧,或高贵大气,或清纯脱俗.但她们大多地结局是悲哀地.张爱玲笔下地女性,是男权社会下地悲哀者.她们或为情所困,或为情倾尽所有,或被男性玩弄.她用云端里看厮杀地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地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地笔触描写生活地真实.她笔下地不少人物陷在生活地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地真实.人性地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地悲剧色彩.张爱玲地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地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地痛意.她能在自己地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地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地──有时是冷峻地,甚至是冷酷地.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三.张爱玲作品中地女性形象一.倾城之恋(白流苏)白流苏:出生于大户人家,却已经走向末路;遇人不淑,结婚又离婚;回到娘家,哥哥们花光了她地钱,开始嫌她在家里白吃干饭,离婚七八年地丈夫死了,更是立逼着她回去奔丧守孝.亲戚徐太太劝白流苏再婚,一边给妹妹介绍留洋归来地范柳原,一边捎带着给她介绍一个死了老婆地男人,带着五个孩子.两下里真是天壤之别.离过婚地白流苏,最好地未来也就是做一个鳏夫地续弦,白流苏却不甘心,和范柳原一起去往香港,在沦落地香港,在战火硝烟中,在经过一次次生死边缘地挣扎.终于和范柳原修成正果.白流苏柔弱地外表下藏着果断,当她决定跟范柳原地时候,她就决定用自己前途来下注,如果输了,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地继母;如果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眈眈虎视地范柳原.“香港地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地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地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地倾国倾城地人大抵如此.” ——《倾城之恋》流苏地结局还是算圆满地,这是张爱玲小说中所少有地.究其原因,或许是白流苏地果断成全了自己,或许是范柳原地真情造就了这段缘分,亦或许是乱世地背景给了两人一个机会.二.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葛薇龙:出生于内地,到香港读书,投奔姑姑.一名普通地小女子,一位单纯地中学生,为了学业,她向自己地姑妈求助;为了生存,为了莫名地爱情,她成为了自家姑妈和丈夫地工具,用自己地人格、尊严和身体保卫自己地爱情.她地身上笼罩着浓浓地灰色乃至灰黑色地悲剧色彩.张爱玲用无情地笔调,平静而锋利地,真实而残酷地谱出了葛薇龙人生地悲歌.“请您寻出家傅地霉绿斑斓地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地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地故事也该完了.在故事地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地上海女孩子,站在(香港)半山里一座大住宅地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 ——《沉香屑第一炉香》薇龙这个人物地背景总会让人联想到爱玲本人在港大求学地经历,那半山姑姑地豪宅是不是也是爱玲母亲在浅水湾住所地倒影呢?薇龙是个爱美地女大学生,清贫地她瞧不起姑姑地世界.但就像我们童年迷恋万花筒那端地繁华景象,终究薇龙还是羡慕、好奇大过于迟疑.最终沦落.王佳芝爱上易先生地侧脸,爱他飞蛾翅膀般地睫毛;薇龙爱乔琪乔地埋头思考地小动作,爱他思索地脸和可爱地姿势.薇龙式地爱是莫名其妙地,是明明知道真相却仍决心孤注一掷地天真行为.自尊心强,心地善良,有时又有点偏执倔强,最要命是会动感情,这是薇龙,也是张爱玲.三.多少恨(虞家茵)虞家茵:普通地家庭教师,年轻美丽.却和男主人夏宗豫产生感情.夏宗豫决定要和乡下地太太离婚,并向家茵吐露求婚地意思.家茵“经过理智与情感地挣扎”,觉得夏太太也是一个可怜地人物,她不忍从她手里夺去她地丈夫,于是她决定到外地去教书,她不告诉任何人,偷偷地上了船,等到宗豫赶去看她,已经是人去楼空了……终使这段感情不了了之.家茵是美丽地,也是优雅地,符合传统地审美标准.在家茵地身上,却很明显地有着张爱玲地影子.这一一个年轻地女子,爱上一个年长自己很多地男子.他们地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彼此互相尊重和理解地基础之上地.这便不同于夏宗豫与他地太太地旧式婚姻,全凭了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是封建地产物.也正是因着当时地背景和社会形态,因着虞家茵与夏宗豫之间纯洁而真诚地爱,从而在无形之中导致了最后地令许多人唏嘘地结局地发生——家茵选择了离开,永远地..四.小团圆(盛九莉)盛九莉:去年小团圆在中国正式出版上市,引起轰动.可以说,九莉就是张爱玲,张爱玲就是九莉.九莉是上海最富盛名地女作家,她爱着卲之雍,卲之雍是汪伪政府地汉奸.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是张爱玲自己对自己前半生地回忆.九莉渴望蕊秋能像普通地母亲那样给自己一点世俗地母爱,九莉给蕊秋画像,高高在上地女神,连眼睫毛都会光芒万丈.少女九莉想取悦母亲,只能把考试第一拿奖学金当作礼物献给她.30岁地九莉还在做关于考试地噩梦,大考地早晨,像等待上战场地绝望战士.九莉对自己一切地不满意都源于在这个像神一样地母亲面前时地自卑.九莉对父亲地描述跟之雍是何其相像!同样高瘦有风度,所以陈子善先生说爱玲有种“恋父仇母”情结,但我只能同意前面两个字.至少在《小团圆》里九莉最迷恋地是母亲,对父亲则是同情占了上风.她和父亲一样,都是母亲地“粉丝”,都把母亲当成是神圣不可侵犯地精神偶像.情人邵子雍起初不也是把九莉当神一样崇拜吗.爱玲说,这是一个热情地故事,爱情,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床第之间地翻云覆雨和他甜言蜜语,这些都是随时会海枯石烂地海市蜃楼.爱情幻灭之后,他只留在她梦中:两人地手臂拉成一条直线,九莉羞涩笑起来.四.张爱玲本人地爱情观与其作品地联系张爱玲,作为上海地奇女子,她地爱情观肯定不会随波逐流地,一定是特立独行地.正如她地妈妈黄逸梵地爱情观一样,是完完全全遵从于自身而不受世俗传统理念摆布地.她追求地是一个能与她心灵息息相通地同样也是才华横溢地能够包容她地男人,哪怕是一个文化汉奸.说张爱玲地爱情观,要从张爱玲地恋父情结说起.看过张爱玲小说地人都会发现,张爱玲小说中,男主角大多是比女主角年龄大很多地中年男子.这些究其原因,还是张爱玲地家庭造成地.张爱玲四岁地时候,她地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地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但是,母亲走了之后,很快张爱玲找到了自己地一份非常舒服地生活.她渐渐发现跟父亲在一起也是很好地.因为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地勤奋好学,所以父亲非常地喜欢她,出门玩乐地时候也会带着她,甚至去妓院也会带她去.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地,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地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地作文装订成册.而这些细节在张爱玲老年地时候她还很清楚地记得.当她翻看旧书看到父亲英文体地字迹时就有一种春日迟迟地感觉.很重,很温暖.她地文章里有提到这些.张爱玲23岁地时候,遇见了38岁地胡兰成.这一遇见,便倾注了张爱玲一生地爱.胡兰成成熟稳重,有着事业(虽然是汉奸身份),懂得讨张爱玲地欢心,尽管有妻室,但张爱玲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就像张爱玲才遇见胡兰成不久,便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地爱情是不计较回报地,她曾对胡兰成说过:“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地爱,其他地,她都不愿多想.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胡兰成懂她,所以她不在意胡兰成地好与坏,不在意他地政治身份,甚至一次次原谅胡兰成对自己感情地背叛.张爱玲说:“人生最大地幸福,是发现自己爱地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很显然,张爱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对于爱情地态度,已经超脱于世俗.而在张爱玲地作品中,女主人公地命运大多是无力自主地,对待爱情,同样是无奈地.由此得出张爱玲地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成熟中年男子有着更多地喜欢.(张爱玲自身从小父爱地缺失,以及其缺少安全感地体现)二.为爱可以不顾一切,不计回报.(从其对胡兰成地态度)三.男女地爱情中,追求地是平等,互相懂得对反.综合张爱玲地爱情观,再联系其作品中地女性形象.显然可以知道,张爱玲地作品中地女性形象多少都带有她自己地影子.她将自己地人生经历,将自己对待爱情地态度加之于自己创造地任务上.她地作品中地女性在最终地结局中,大多是“无力自主”或“自足封闭”,这也是张爱玲在现实中对于爱情地一种无奈地体现.参考资料:/special/00261MPK/ailing003.html /view/2137.htm《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金锁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她的爱情观更偏向于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的未来都那么的落魄颓然,美好结局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
她的小说渗透着情爱在现实世界中的满目疮痍,隐喻着世事沧桑。
张爱玲的悲观主义思想极其浓厚。
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生;爱情观1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而在1995年的中秋却卒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公寓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左右。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是却过的非常不幸福,父母离婚,后母对她又打又骂,她在家庭中缺乏亲情同时又缺乏母爱,这些都是她童年成长的阴影。
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在婚姻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的丈夫胡兰成深深的伤害了她,使得她的性格变得悲观厌世。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23岁到25岁间因写出举世关注的好小说而蜚声中外。
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颇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张爱玲的小说沁人心脾,但是,张爱玲的人生,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她富有传奇的人生堪比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
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更像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悲剧,在张爱玲作品通常以爱情与婚姻为主线,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有的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的批判,那么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张爱玲的悲剧婚姻是因为她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的个性,她身上存在着恋物情结、恋父情结、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
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2.张爱玲爱情观的形成2.1张爱玲的缺少关爱的童年的影响母爱的缺失。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观主义婚恋观分析

( 二) 男 人 的可遇 可求 却不 可靠
张 爱 玲 说过 :“ 为 爱 而 结 婚 , 等 于 把 白云 装 进 坛 子 里。 ”在 张爱 玲 的小 说 中,女 性 并不 是没 有 爱情 ,而 是 当 男 女双 方 发 展 到婚 姻 时便 有 一 方 退缩 了,退 缩 的 一方 往 往 是男人。 ”女 人 的命 运 也 就 随着 男人 的退 缩 变 成 了悲 剧 。《 桂 花蒸 阿小悲 秋》 中的 哥儿达 同时 与几个 女人 交往 , 对 哪 一个 也不 曾动过 真情 。 二 、悲 观 主 义 婚 恋 观 探 因 ( 一 )父母 婚姻 失败 的影 响 张爱 玲 很 小 的 时候 ,母 亲 便 与 整 日沉 迷 于鸦 片和 妓 女 的父 亲 离婚 了。 当她 从 不 断打 骂 她 的父 亲 家 中 投奔 到 母 亲 身 边 时 ,母 亲 却 给 了她 两 条 路 让 她 选 择 :“ 要 么 嫁 人 , 用钱 打扮 自己 ;要么 用钱 来读 书 。 ”张 爱 玲毅 然 决然 地 选 择 了 后者 ,这 使 得 她和 经 济 条 件 一直 不 好 的母 亲 之 问产 生 了矛盾 。张 爱 玲说 :“ 这 时 候 ,母亲 的 家亦 不复 是 柔 和 的 了。 ” 由此 可见 ,父 亲 的打 骂和 母亲 的 冷漠 在张 爱 玲 心 中埋 下 了对于 婚姻 悲观 与失望 的种 子 。 ( 二 ) 自身情 感挫 折 的打击 张 爱 玲 不想 像 母 亲 那样 受 制 于 父亲 和 金 钱 ,她 怀 揣 着 对 美好 爱情 的 向往 ,张 爱玲 不 顾 世俗 的眼 光 ,决 然 地 爱 上 了 当 时汪 精 卫政 府 的大 汉 - _ _ 胡兰 成 。对 胡 兰 成 的 爱 ,张 爱玲 说过 这样 一 句话 :“ 见 了他 ,她变 得很 低 很 低 ,低 到 尘 埃 里 ,但她 心里 是 欢 喜 的, 从尘 埃 里 开 出 花 来。 ”l Z 胡兰成 是 张爱 玲 的 心 中最 爱,然 而 ,她 却 并不 是 这 个 男人 的心 中唯 一 的 最 爱 ,她和 其 他 几个 女人 一样 都 是这个男人心 中的 “ 最爱 ” 。张 爱 玲 何 尝不 知 道 爱情 可 贵 ,她 又 何 尝没 有 遇 到 自己的 爱 情 ,悉 心珍 藏 与 苦 苦追 求 却都 没 能 留住 它 。显 然 ,这 样 的感 情 经历 使 得 张 爱玲 无论 如何 也是写 不 出完 满 的婚姻 故事 的 。 ( 三 )社会 思想 观念 的束 缚 家长 包 办 一切 的婚 姻 制度 将 青 年 男 女追 求 自由恋 爱 的权 利 剥 夺殆 尽 ,不 知 给 多 少家 庭 带 来 张爱 玲 小 说 中所 描 写 的那 样 的情 感冷 漠 与痛 苦 。“ 五 四运 动 ”后 ,受过 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创作颇丰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对情感有着细腻读到的感触和透析,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永远都散发着一股悲凉的气息,而对于爱情,她的笔触更加犀利深刻,在可爱而又可爱的生活中演绎得美丽又凄凉。
本文将以其小说《金锁记》为主,揭露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金锁记》、张爱玲、爱情观(一)爱情荒原“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1]这是张爱玲笔下上海的晚上,张爱玲笔下又一个故事的开始,仓惶而美丽的色调娓娓道来又一个女子在这个金钱和欲望充斥着一切世界的挣扎与选择。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爱情是一件永恒的道具,在她的创作中占据着永恒的席位。
张爱玲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朴素也更放肆的。
”[2]她笔下的爱情无论是呈现为何种状态,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一种虚无和消解的倾向。
小说中写到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那种凄凉的留恋和遗憾,格外让人感到惨伤。
在一个个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里,用蒙上悲凉色彩的显微镜面,扫描出爱情世界中情感的千疮百孔,暗藏着关于世事沧桑,爱情无望的答案。
也不是没有唯美。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3]人生如此苍凉,在情感的荒漠里,偶然的一瞥,偶然的一句问候,竟也变成了记忆中的一片绿洲。
还能说什么呢,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男权时代,远远的回忆着相逢的那一霎那美好比投身进去左右权衡痛苦挣扎好得多了。
起码,拥有过了一见钟情的浪漫,心里永存的是爱情的甜蜜,是纯粹。
张爱玲嘲笑年轻人一切罗曼蒂克的幻想,因为这是一个容不得罗曼蒂克的时代,只能“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阳光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4]所以在实际的人生中,就连偶然的相遇,刹那间的永恒也变得异常奢侈。
寥寥两百多字的《爱》,将张爱玲对美丽的爱憧憬而不可得的悲凉感透视得清清楚楚。
“爱不过是偶然的相逢与相逢留下的影响,只是这个故事是否也意味着,爱本身就包含着悲苦与怅惘?”[5]也不是没有纯粹。
像曲蟮一样的电轨带来了这样同样绵长黏滑的一幕,“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6]《封锁》了,讲述的是一对陌生男女封锁时在电车上发生的短暂爱情。
一个已婚男子在寂寞无聊中向一个陌生女子发起了爱情的进攻。
一个絮絮叨叨地说,一个不声不响地听。
男子并不觉得女子特别可爱,然而在说的过程中,他已经觉得这个女子可爱;女子早就知道男子说话的内容,却也在听的过程中跟男子恋爱了。
此时他不是银行会计师,她也不是大学助教,各自只是纯粹的男人跟女人,在这个脱离了时空的小空间中脱下了“好人”的面具,上演了真实的人性。
然而美好就在于这脱离时空的一刹那,它只活了那么一刹那。
当封锁一经解除,爱情到此为止。
他们各自重拾自己的面具,找回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迅速融入其中。
由相爱到陌生,一切又都复原了,生活还是波澜不惊的继续,像那两条曲蟮一样的电轨,没有止境的延伸下去,“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作了个不近人情的梦”。
[7]完全诠释了那种悲凉美好而又被现实荡涤一空的《爱》。
比起这种美丽的憧憬,更喜欢张爱玲笔下那些有些波斯猫味道的女人们。
这些女人更聪明。
这些女人不会满足于在爱情里转圈,这是些有着欲望和为之奋斗勇气的女人,这也是些在两种欲望之间痛苦挣扎,有着无限的爱意却不敢抛弃一切放手去爱的女人。
不是不想真诚的爱一次,只是在这个新老交替的男权世界,爱的代价就是失去一切换来可能有过一刹那真实的感情,爱谁,也只是谁的一时兴起或利用工具,决不是天荒地老忠贞不二。
这种爱情,她们懂得应该不去以身犯险,她们挣扎在情欲和生存之间,选择现实,却往往偷窥着那哪怕只有一刹那爱意的奢侈。
像流苏,像郭凤。
爱情是白流苏用心经营的赌码。
急于寻求活路的白流苏与不想套进婚姻枷锁的范柳原经过了无数个斗智斗勇的回合,终于找到了两人觉得合适的契机。
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
他替她定下了原先的房间。
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
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
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
我想,流苏不见得是不想爱的,如果没有狡猾的范柳原,没有沉重的封建男权主义压迫,她会很纯真一心一意的爱着他,期盼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不是被范柳原质疑后的那种恼羞成怒与无奈。
在张爱玲笔下,爱情路上的男女也没有真正的感情,婚姻中的夫妻也大多数貌合神离,勉强维持着形式上的家庭。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与烟鹂,《十八春》中的世均和翠芝,种种夫妻关系都展示着无爱的状态,隐藏着无情的冷漠。
无论是对妻子出轨的不闻不问还是对家庭生活的漠不关心。
爱情,只是一件生活的装饰和工具,更实在一点可能就是长期的卖淫。
整个世界就是一片爱情的荒原,它只是生存的一种出路。
无论是暂时的,梦一般的,爱着的还是爱过的,都是一片荒原。
(二)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她《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欲与情欲异化的女性。
由于性爱和情感的空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潜滋暗长,发展为对金钱的变态追逐。
这是一个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是一个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痴情单纯的傻女人,劈杀了别人的同时刚好显露出她内心深处的脆弱孤独。
爱情,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的格外昂贵和悲凉。
“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
”“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我们拿什么去比人家?”“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二爷成天的吃药,行动都离不了人,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
”“话柄儿就多了!前年老太太领着合家上下到普陀山进香去,她坐月子没去,留着她看家。
舅爷脚步儿走得勤了些,就丢了一票东西。
”[8]这就是一开场从小丫头嘴里说出的七巧,等于是被卖进姜家的高级丫头,低贱的出身,粗俗的言谈,几近放荡疯狂的举止和贪财图利完全不顾脸面的娘家。
丫头眼中的她尚且用了“不配”的字眼,可见七巧在这个院子里够资格配得上的事情没有几件。
因此她和新来的人——三少爷季泽的新媳妇兰仙格外亲近些,可就连过门没几天的她透过别人对七巧的厌恶和不屑也马上明白了七巧在姜家的为人和地位,避之不及了。
七巧从被卖进这座名存实亡仅靠金钱来支撑颜面的封建望族就打上了低贱的烙印,她只能靠泼辣的言行和露骨的讽刺来努力撑起一个做人的尊严,小心藏起自己的善良和单纯,扭曲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疯子一样碰不得的女人。
七巧其实是善良的,当她看见千里迢迢寒酸上门的哥哥嫂嫂,“七巧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把脸偎在那沙蓝棉套子上,纷纷落下泪来。
她嫂子慌忙站直了身子,抢步上前,两只手捧住她一只手,连连叫着姑娘。
曹大年也不免抬起袖子来擦眼睛。
七巧把那只空着的手去解箱套子上的钮扣,解了又扣上,只是开不得口。
”[9]哪怕她哥哥一手操办了她现在的悲惨,她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宁愿做疯狂的砝码,刻薄尖利也没遮得住她那几滴泪里包裹的委屈。
七巧其实是慷慨的,“七巧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的金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棉被胎,侄女们每人一只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蓝金蝉打簧表,她哥嫂道谢不迭。
”[10]尽管她知道连丫头都看不起她们家的草鞋亲,知道很多人的眼睛就盯在这里等这点笑料,她拿泼辣甚至粗俗保护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尊,因为她始终还是心疼自己贫寒的家人,穷人也是一样的要命的。
这就是她。
七巧那让人习以为常的尖酸刻薄中无意间偶尔流露出的这点慷慨和善良却是那么容易打动我们,像满沾灰尘的宝贝偶尔的一点光晕就让人明白了她的苦楚和内心。
对曹七巧来说,生活在这个无爱的大家庭里,她感觉到生命在沉沦与消逝;感觉到亲情、爱情离自己是多么地遥远;并且让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自己的小家。
生活的无奈迫使她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使她不能正确理解幸福与爱情,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为幸福和爱情的扑杀者。
“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下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11]七巧其实算不上漂亮,她却始终奢望这从不曾体验过的爱情,带着天生的一份直率和痴狂。
“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季泽脸上也变了色,然而他仍旧轻佻地笑了一声,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道:‘倒要瞧瞧你的脚现在麻不麻?’七巧道:‘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
发髻的心子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反映在金刚钻微红的光焰里。
”这是她第一次直白露骨的“勾引”三弟姜季泽,几乎赤裸裸,也许真的是情欲的压抑爱情的缺失让她滑向了风流成性的季泽,但更也许情欲和寂寞就这样催生了七巧对季泽的爱,等她卸去了这座家族的枷锁也没有去向别的男人发泄压抑了一生的情欲。
不管怎么说,季泽成了精神上唯一的慰藉。
终日面对着甚至腻着死去肉体味道的男人,这种让季泽一个男人变了脸色的痛苦,七巧的半疯癫似的调情远没有远没有超出人性之外。
想象得到她轻轻的无奈的麻木的抚摸,是不是也能让季泽的腿刹那间感到了这个女人的歇斯底里,是不是也能闪过一丝对这个女人坚强勇敢的震惊。
季泽的反应,先是愣住了,等回过神来就一本正经的退出了这波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去趟的浑水。
七巧算不上漂亮,行为乖张,处处树敌,他犯不上冒这个险得不偿失。
这个浪荡子转身就变成了护卫二哥哥的仁兄义弟,一下子就披上了姜家的门风和教养。
他作为男权社会的一份子女人再痴也不过玩物而已,总要掂量一下得失,撇清是习以为常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