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合集下载

张爱玲的情感世界解析

张爱玲的情感世界解析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 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 的是老钟。”他们的十 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 胡琴。(《倾城之恋》)
房间里女眷站起来向我们微笑着招呼,小户人家被外人 穿堂入户的窘笑。大侄侄们一个都不见。带路的仆人终于 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光线较好的小房间。一个高大的老人永 远在藤躺椅上,此外似乎没有什么家具陈设。 我叫声 “二大爷。” “认了多少字啦。”他总是问。再没第二 句话。然后就是“背个诗给我听。”“再背一个。” 还 是我母亲在家的时候教我的几首唐诗,有些字不认识,就 只背诵字音。他每次听到“商女不知亡卧浪,隔江犹唱后 庭花”就流泪了。 (《对照记》)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 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 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 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 有晚一步,只有刚巧赶上了。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 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因此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 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 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 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 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 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 是悲剧的命运。
2、张爱玲的父母:交织着新旧文化 的冲突
父亲——张廷重,典型封建王朝的遗少 母亲——黄素琼,时代新女性
戴眼镜的是我父亲,我姑姑,余为我母亲与两个“大侄侄”
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 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 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时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 有重复的。我听着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 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 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 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韩淑鋆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

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

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她的爱情观更偏向于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的未来都那么的落魄颓然,美好结局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

她的小说渗透着情爱在现实世界中的满目疮痍,隐喻着世事沧桑。

张爱玲的悲观主义思想极其浓厚。

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生;爱情观1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而在1995年的中秋却卒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公寓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左右。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是却过的非常不幸福,父母离婚,后母对她又打又骂,她在家庭中缺乏亲情同时又缺乏母爱,这些都是她童年成长的阴影。

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在婚姻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的丈夫胡兰成深深的伤害了她,使得她的性格变得悲观厌世。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23岁到25岁间因写出举世关注的好小说而蜚声中外。

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颇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张爱玲的小说沁人心脾,但是,张爱玲的人生,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她富有传奇的人生堪比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

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更像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悲剧,在张爱玲作品通常以爱情与婚姻为主线,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有的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的批判,那么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张爱玲的悲剧婚姻是因为她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的个性,她身上存在着恋物情结、恋父情结、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

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2.张爱玲爱情观的形成2.1张爱玲的缺少关爱的童年的影响母爱的缺失。

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作者:王润昌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小团圆》主要描写的就是以张爱玲恋情为蓝本的故事,书中的盛九莉就是张爱玲本人,而邵之雍即是胡兰成。

通过张爱玲人生最后的作品《小团圆》来折射出张爱玲本人这一生坎坷爱情所让她形成的最终的爱情观。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爱情观《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变相的自传,里边重点描述的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写照。

张胡之恋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而对其爱情观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有力。

《小团圆》将张爱玲的爱情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看过了这本小说,张爱玲对于爱情的一切态度也就清晰明了。

作为她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背后的出版也历经挣扎。

由于对曾经的爱人胡兰成的顾及,张爱玲终于是辞世之后才出版了这部小说,这也说明张胡之恋给她的一生都造成了改变。

一、张爱玲的爱情观(一)义无反顾,灿烂如花张爱玲虽然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淡漠、冷静的人,但是如同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年轻时候最炙热最美好的爱情是永生难忘的回忆。

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波折是可想而知的。

特别是几十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曾经的挚爱成为如今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自己又经历了丈夫的离世,背井离乡,想必内心深处的感慨也是颇多的。

[1]如世人所知,张爱玲对自己曾经和胡兰成之间的感情从来就不逃避,任何时候她都能直面回忆。

在《小团圆》里,她毫不避讳的描写盛九莉对邵之雍的感情,这不得不说是对自己青春故事的一种缅怀。

那时候的她轻狂而又放浪,对待爱情可以说是飞蛾扑火,明明知道对方被冠以“汉奸”的帽子又是有妇之夫,还依然是义无反顾。

她对待爱情的执着和认真如同书中描述的盛九莉一样,是可以无视这段感情的客观条件的,无所谓你有没有家室,无所谓流言蜚语,她在意的只是两个人,只是“你、我”之间的那种最纯粹最本质上的相爱与否。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将这种爱情观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纯真、火热的感情即便是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但它曾经如烟花一般绽放过。

论张爱玲的爱情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的爱情悲剧意识

145鄢艳(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摘 要:家族的没落,亲情的浅薄,爱情的荒芜,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悲观气质。

因张爱玲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畸形、社会文明的病态以及自身不幸的情感经历,使其笔下的爱情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梦,她的作品充满了爱情悲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悲剧意识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没落的贵族家世,悲惨的生活经历,不幸的爱情婚姻,造就了她敏感而悲观的性格,她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

通过对张爱玲的爱情悲剧意识的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她所处的时代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并进一步审视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重负和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那种生活面貌下男女之间不同性质爱情的产生与毁灭,从中体会张爱玲苍凉的爱情悲剧意识。

本文拟对张爱玲的爱情悲剧意识进行分析,通过张爱玲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来解读张爱玲笔下不同性质爱情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爱情悲剧意识的成因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曾说过:“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

”[1]可见,在张爱玲的世界里,爱情在她的创作中占据着永恒的席位,然而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弥漫着哀婉的、无可奈何的苍凉气息。

成因有以下两点:1.畸形的家庭关系。

家对于张爱玲来说是灰色的、冷漠的、没有温度的。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修养和文化,却也留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吸食鸦片,养姨太太,对子女缺乏责任心。

母亲虽生于宦官世家却受到过正规的西式教育,对西洋事物充满热情,甚至毅然决然地丢下论张爱玲的爱情悲剧意识丝路文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

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些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1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

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

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内容摘要:爱是人性中本真的天性流露,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男女之情爱与性爱也是张爱玲作品的主题之歌。

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尘世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爱,她笔下的女性,从来就没有拥有过爱情,即使有,那也是变态的或是不得善终的,因此张爱玲感叹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作品中的女性是一批在乱世中平凡而普通的女性,她们为了生存都做出了努力和挣扎,但最终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爱情悲剧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有位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女性命运,心理,精神的审视,她的展露和审视从不遮遮掩掩,也不自欺于女性表层意识的认识,而是直入女性的意识的深层,在冷静而又浸透着对女性深深的同情的描摹中,揭示了不曾在文学中被正面披露的女性的非人性,非女性的囚徒生活。

她就是张爱玲!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她是红极一时的奇女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璀璨的明星。

以其苍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震撼了整个文坛。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几乎没有正常之爱。

她以犀利的笔锋,割破了人世间桩桩件件虚伪的爱情,她把世间的男女之情看得那么透彻,刻画得那么细致,把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展示给世人。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爱而无果相爱而无果的爱情往往是最令人惋惜的,然而张爱玲笔下的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一对恋人。

主人公沈世钧大学毕业后到工厂当实习工程师,与出身贫寒的女职员顾曼桢相悦相恋。

曼桢丧父之后,家境全由当舞女的大姐曼璐撑持,她不愿过早的成婚,以免把世钧拖入双重家庭负担,毁了他的前途,世钧的父亲是南京巨贾,收一个风尘女子为妾,抛弃发妻。

病重后,产生恋旧之情,召世钧回南京并回旧宅养病。

世钧把曼桢邀至南京会面,被父亲认出是舞女的妹妹,而使他们结婚搁浅。

而此时曼璐嫁了丈夫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拴住丈夫的心,她设下圈套,引妹妹曼桢住了自己家中,让丈夫强奸了她。

曼桢遭强奸后,被禁闭起来,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白璧有瑕仍倾城
内容提要: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独特的文风,精妙的比喻,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世事琐细的深切洞察而受到关注,而其本人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更为她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纵观占张爱玲的人生,与胡兰成的爱情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爱玲大半生的迹遇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只是从一个女人爱情的角度出发,探究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关键词:
孤傲,寂寞,爱情,温暖
几十年前,张爱玲孤身一人踏上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在隆隆的汽笛声中结束了她传奇的半生,不算完美,也许,那天正是风和日丽。

江南好风景,熏得游人醉。

那喧嚣华丽的十里洋场,那灯火通明的秦淮河岸,依旧是美人如玉,车水马龙,却再也找不见那个冷艳倾城的女子.这个把生命看作一裘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的女子,似乎一直都站在世外人间,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嘲弄并悲悯着繁华热闹又千疮百孔的人生.这个用最犀利的语言最缜密的思维将世事洞察的女子,却独独看不透花前月下的温柔陷阱握不住漂泊多舛的人生.此情可待,只是当时.罢了,就这样走吧.
张爱玲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其祖父是前清重臣
张之洞,其母则是李鸿章之女。

父亲虽然具有一切纨绔子弟所有的不良嗜好,却也是风雅成性。

生在这样的家庭,真不知道是一种幸运或者悲哀。

当秋雨绵绵密密的网住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张公馆昏昏暗暗永远烧着鸦片的小灯,和泛着幽暗的光的长长的走廊。

张爱玲在这里积淀了她足以应付半生的知识,却没有收获足够温暖片刻的温暖。

这豪华的建筑如同一座坟墓,埋葬了张爱玲本该有的所有的快乐和希望。

她像一只即将破茧的蛹,一次又一次拼命的撞击束缚生命的痂茧,妄图求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十八岁的时候,张爱玲无法忍受继母,离家出走,她终于走出了一个痂茧,却又套上了更大的枷锁,这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乱世,生存是最大的奢侈又何来温暖与爱。

张爱玲是无奈的,灰心的,冷漠的,骨子里的苍凉和孤独让她选择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即使是在她已经蜚声文坛生活稳定之后,也再没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如若胡兰成没有在此时出现,张爱玲的生活就该是一潭死水般平静而无波澜,可是造化弄人,这一场相见终是激起了波澜,最终演变成惊涛骇浪。

中国的女子,青史留名的---无论留的是英名还是骂名---总是有不同常人之处的:如王昭君之流,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面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以一己之身换取国家的安宁;或者如緹索救父,,在封建统治的酷吏严刑下尽微弱的人力不屈的抗争;近
代的革命女子秋瑾,怀揣着自由平等的梦想与希望,将年轻的生命与热血交付养育她的土地```而张爱玲似乎并不是属于这一行列.中国的文人素来是最讲究民族气节的,也素来是最看重男子气度的,若是女子在外面做事,总是要注意得多,做得成了,便是有贵人相助,侥幸所得,做不成,更是理所应当,无可非议.若是做得错了,便更是万劫不复,简直要被弃如敝履任人唾弃才好.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红颜祸水,长得太美的女子,终究是祸乱朝纲的,商纣是因为妲己亡了的,周幽王是因为褒姒才去烽火戏诸侯,闹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连唐玄宗一世英名,不也就毁在杨贵妃的回眸一笑里了.如张爱玲这样的女子,是美女,又是才女,本身就是犯了两重大忌,又加上她这才用错了地方,国难当头,家破人亡,她不好好利用自己与胡兰成的关系,为中国除一大害,或者用她手中的笔,针砭时弊,引导人民走上抗日的前线,本来就是一种浪费,更何况她居然不顾伦理纲常,不顾国耻,沉浸常德公寓里莺莺恰恰,甜言蜜语,事后还不思悔改,简直是无可救药.飘洋过海客死异乡都是便宜了,真该挖出来挫骨扬灰,才能一泻心中之愤吧.
可是张爱玲依旧如此,冷艳而孤傲的生活,自我而封闭的生活,晨也担当,暮也担当,毁也安详,誉也安详.于她而言,在如花的年纪嫁给一个可以做她父亲的人,她不在乎;这个人对她三心二意,用情不专,她也可以忽略;人们的惋惜也好,劝阻也罢,她都抛在脑后,那么孤傲的一颗心,再遇见他之后,就忽
然的低下去,低下去,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在那里开出花来;那么冷艳的一个人,就为了他低声下气,百般隐忍,甚至连最终已知无可完挽回,也依旧没有恨,只是一句我只是要枯萎了,就那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爱的时候,爱的撕心裂肺,离的时候,离的斩钉截铁.她忠于爱情,热爱爱情,可是也有勇气亲手毁灭爱情.女人的智慧,不一定就是圆融的,有时候也如这般的决绝,没有退路,没有余地,如同冰凌上溶化的泉水,滴的出声响.
无论如何,张爱玲是爱了,这个洞悉的女子,对所有隐藏在热闹下的苍凉都一点点揭露,对所有幽暗的见不得人的细小心理都曝在阳光下.她用语尖酸,毫不留情,直直的戳破你心中伪善的窗户纸,在她的面前,你是透明的,是水晶心肝玻璃人,你无须躲避,无须掩藏,因为她就是你心中透镜,她手写你心.可是恋爱中的张爱玲,是多么的欢愉阿.你问我值不值得,其实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女人一辈子想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也是男人.这何曾有一点的骄矜之气呢.茫茫尘世,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深深地,简单的爱一个人,她只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只求一人白首不离,她怀着她的梦,像少女献祭似的奉上全部的爱,沉浸在自己的梦境中,不愿醒来.
读张爱玲,有惋惜,更多的是心疼.这种心疼或是在某个秋雨连绵的午后出现,或是在某个丽日晴天清风微拂时候出现,或是在午后姹紫嫣红的花海,被花香熏得微醉的时候出现,或是在
一个庭院深深,雕栏玉砌的回廊里出现.伴随着你的呼吸,让你想起那些尘封的往事和泛着花香的流年.我心疼那朵云轩信筏上如同泪滴的红晕的光圈,我心疼那隔了三十年不免有些苍凉的月亮,我心疼那有如雪的白沙糖堆在底下的玫瑰烧,我心疼那组有两件房子大的甜蜜的雕花的囚笼``在一般的文字里,苍凉总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楚,而张的苍凉却偏不如此,温暖的,湿润的,极尽苛刻,却又饱含宽恕和悲悯.正如她的人生,她明白没有一件感情不是千创百孔的,可是却依旧固执得追求.是她让那烂在屏风上的鸟之死都在织金的云朵里,一座黑漆漆半山突兀的院子成了凭空托出的一支金漆托盘.
生为北方的女子,总是觉得有些遗憾的.总是固执的以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世家,说的是江南的小家碧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唱着采莲曲荡舟的是江南的豆蔻少女;及至寻阳江头,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也该是秦淮教坊的琵琶女.只有那青草池塘蛙声稠,雏莺声中碧荷弄的江南,才能孕育出如此缠绵,如此柔韧,如此多情的女子,才能诞生如此绵延,如此优雅,如此无奈的爱情.江南的女子,看似柔柔若若,实则棉里藏针,面对爱情,是寸步不让的.抛开世俗的成见,抛开尘世的羁绊,我只愿在你柔和的眼波中化作一条水草,只愿回响在你午夜的梦中.
人们在评价张爱玲的时候,要么咬牙切齿,要么扼腕叹息,这个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人,却因为她不为世俗承认的爱情,
在文坛上没有一席立足之地,因为爱人的离去,再也没有恢复以前的才气,最终远走异乡.可我却固执得认为,张爱玲是不后悔的.即便是给她再来一次的机会,她也会依旧义无反顾.这份爱情让这只蜷缩在角落的虫重新展开了她的美丽的翅,就像飞蛾扑火的时候,即使是只有一瞬间的温暖,也一定是极其幸福而又快乐的.
走又如何,留又如何。

如果张爱玲的生命是一块的美玉,那么这段爱情像是白玉上的瑕疵,深深地割裂前尘与后世,但正是因为这裂缝,生命的存在才有了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张的生命本就是寂寞的,她出现的时候,‘文坛太寂寞’,她走的时候,‘是没有一朵花,一滴眼泪送她退场’,爱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越是破碎的美丽,越能照亮人生的每个角落。

漫步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再多的欢喜或者哀愁都是隔岸观火,当事人几多欢喜几多忧愁是无法再现的。

在大时代下,张爱玲只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小女人,无论如何,爱情无罪,白璧有瑕,依旧倾城。

参考文献:
<张爱玲,一个错爱了一生的苍凉传奇>
<流浪的二胡>
<爱的追求〉---三毛
"文坛太寂寞,指出了一个张爱玲”----李碧华
“生命是一裘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