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目录引言 (2)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 (3)2、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的沦陷对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摘要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爱玲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爱玲的作品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爱玲出生在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也多次的将公馆描绘成世上最黑暗的地方,形容它犹如古墓一般的幽暗。
看爱玲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她对公馆是厌恶的。
当然,也不排除她在成长中逐渐了解自己身世后加剧的厌恶感。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引言...................................................... - 3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3)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张爱玲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5.11张爱玲以其敏感、细腻的女性视角,向我们诠释的是一种“苍凉”的美感。
在她的作品中,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人生,刻画出了普通人的可怜人性,她的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定会成为其重要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然会投射于作品之中,张爱玲也不例外。
她的的作品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家庭成长、社会生存和爱情婚姻经历等人生体验的感知与认识。
一、家庭成长经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张爱玲最主要的成长体验是来源于父母,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虽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女,但是到她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染有捧风弄月的习气,吸毒、嫖妓、娶姨太太,并且性格暴躁。
母亲则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美丽而冷傲,爱好文学和音乐,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
旧习气和西洋化的格格不入导致两人长期婚姻不和,张爱玲八岁时两人协议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导致了张爱玲童年时代父爱与母爱的双重缺失。
1、母爱的缺失母爱是一个人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辽远而神秘的,母亲在女儿童年成长中渴求母爱的每时每刻都是缺席的。
张爱玲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极其有限,而母亲又是一个在情感上非常淡漠的女人,张爱玲从未感受过母爱的温暖与慈祥;即使当她拖着受尽虐待的躯体、带着满满的希望逃出父亲的家投奔母亲时,母亲也未能给她所渴望的温暖。
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造成了日后她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极端理解,并通过文本将这一思绪表达了出来。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都是冷漠与自私,甚至是残酷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象中的母亲不是现实中的母亲。
当流苏满怀着孩子般的心情伏在母亲的床上哭诉委曲时,母亲却只知一味地避重就轻,劝说女儿回到已亡故的前夫家中去领个孩子守寡度日。
母亲视流苏为一个麻烦。
终于,流苏也明白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实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作者:陈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作家和作品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才女,其传奇的一生,对其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试从梳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浅析对其作品的影响,为大家研究张爱玲其人、其作品、作家与作品等提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作家;作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一、张爱玲其人其事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最走红的女性作家。
上个世纪20年代,她生于上海滩的名门望族。
其祖父是清代末期的名臣,祖母是当时清朝的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但是,在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时候,当时那个时代和她家庭的繁华都已经是“过去时”了。
2岁,随其父亲迁居浙江。
4岁,张爱玲开始在私塾接受教育,当时她的母亲在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照顾。
8岁,随父亲重新回到上海居住,这个时候张爱玲开始学习才艺,绘画、钢琴以及英文等,并且开始接触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些古典名著。
10岁,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2岁,和冷酷凶悍的后母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少年张爱玲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了欺凌。
张爱玲写出首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3岁,张爱玲又发表其个人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7岁,张爱玲与后母争吵,遭到父亲毒打并被父亲关押了起来。
18岁,张爱玲从父亲和后母那里逃了出来,开始和母亲一起生活。
19岁,张爱玲就读香港大学。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大学停课。
第二年夏天,张爱玲返回上海。
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对少年时期的张爱玲影响很深,也使她形成了独立孤僻的性格。
俗话说,痛苦出诗人,少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也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如果说22岁之前张爱玲才气初露端倪的话,她真正步入文坛就是在此次返回上海之后。
1943年回到上海,张爱玲开始以文字为生。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论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张爱玲创作之得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张爱玲创作之得失关键词:政治文化,张爱玲,小说主题,文学风格,顺口溜一、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张爱玲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
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
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
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
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故而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
比如“乱世佳人”,“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我想着:‘这就是乱世”’,仁’〕“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
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
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
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在《金锁记》中,或多或少有张爱玲旧时家庭的影子,或是张将其幼时的家庭体验在《金锁记》中表
现了出来,《金锁记》仅仅是一个例子,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无处不在,正如她那句无人不知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除了明显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烈的世俗性,纵观她的创作,几乎都是爱情小说,这从某个方面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她创作的世俗性特点。
张爱玲从来不刻意追求作品的思想高度与文笔的高雅性,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她的小说都是将自己揉碎了再从碎渣中提炼出来的。
张爱玲本身也是个世俗的人,她承认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
她喜欢钱,却从没吃过没钱的苦,她只知道钱的好处,小时候得到的第一份稿费就去买了唇膏。
她狂热地追求时尚,经常脚穿高跟鞋身裹旗袍出现在上海各大时尚杂志的封面上。
她在上海长大,上海强烈的世俗气息也对她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被称之为“小资”,可能因为她的小说关注的层面更多集中在市井和琐碎生活。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七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所有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全是在俗世中苦苦挣扎的凡夫俗子,他们渴望爱情,却不得不屈从于生活,残酷的现实扼杀了爱情,在这里没有浪漫,在这里作者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去创造一个浪漫的结尾,正好相反,小说几乎全是悲剧结尾。
我认为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造成的,张爱玲将对爱情的失望反映到小说中来,就是一个个爱情悲剧。
如果将张爱玲的小说上升到哲学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小说人伦关系的异化。
张爱玲在人伦情感、爱恋婚姻、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描写中探询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 张爱玲通过描绘现代都市人复杂的、被异化的人伦关系,来映照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继而表达人生的孤独与苍凉,人与世界、他人的疏离与冷漠。
这些在她的作品中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等的畸形与异化。
张爱玲笔下有一类女人欲望被压抑或摧残,心灵发
生了扭曲,如有恋父情节,不允许他人与自己的父亲好一点儿,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采取了敌视的《心经》中的许小寒,又如被金钱侵蚀毒害的,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和复仇愿望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另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心甘情愿地认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和形象存在,须且只须传宗接代和操持家务,所以她们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在《小团圆》这不近乎张爱玲自转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一个没落贵族几近畸形的家庭关系:父母亲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理会姐弟俩;母亲与姑姑共享一个男子的奇怪三角关系;家族堂表兄妹之间近乎常态的乱伦。
相比其他,这种异乎寻常的母女关系更令人触目惊心。
这一切,都与张爱玲小时候不行的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张爱玲童年时候父母不断吵架,最终离婚,继母进门后的虐待,孤独、寂寞与自卑已经追随着她,逐渐形成了内倾型、自省型的性格,和家庭的联系已经很脆弱,因此,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张爱玲就对人情世事,人际关系有了特殊的敏感,有了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这在她的小说中反映出来,就产生了各种复杂、畸形、异化的人伦关系。
翻开张爱玲的小说,就是阅读一部“爱恨情愁”的历史。
她揭示了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如她那惊人的设譬:“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的作品是悲剧,而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其悲剧色彩也十分浓厚。
但是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团圆”模式只有瞒和骗,只有悲剧才能体现崇高感和震撼力。
张爱玲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了悲剧美学。
张爱玲,始终是个“异数”,永远不可复制,因为她的人生经历不可以复制,她只属于那个时代,她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的结果,张爱玲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只能说是一个偶然,而不具有必然性。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义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鲜活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
红尘中徜徉。
纵使张爱玲这样高傲的女子,在爱情面前,也会低到尘埃里去,也会放下所有的自尊,去全心全意爱胡兰成。
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一个有爱有恨,敢爱敢恨的人。
她所有的爱情观,只有一句话:“因为爱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这,正是她的作品中悲剧意味深处所让人难以察觉的温暖。
她是伟大的,但是总是觉得她离“最伟大”,总是差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