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大纲

张爱玲小说创作大纲
张爱玲小说创作大纲

《张爱玲小说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制订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

中文教研室

制定日期:2013年 12 月 20 日

张爱玲小说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张爱玲小说创作

(2)英文名:Eileen Chang's Novel Creation

三、课程类型

理论课

四、授课系(部)

基础课教研部

五、大纲说明

1、学时、学分数、课程性质、考试方式、成绩评定

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性质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全院各专业四302公共基础课开卷、笔试等级制2.课程开设目的: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坛一位传奇性的女作家,她的情感丰富,在她的成长时代里作品一直是个异数。她是一个经过豪门家变的冰雪聪明女子,也是五四至今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张爱玲的作品除了在当时轰动文坛之外,对后世文学也留下相当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研究张爱玲文学的命运和中国命运的息息相关,介绍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优秀篇章,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及女性形象、日月形象、语言、讽刺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及研究。进而探究张爱玲小说与古典小说、通俗小说以及外国文学的关系,全面剖析其人性关怀内涵,分析其小说在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及意义。本课程期待引发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自身的反思,让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复杂的关联。

3.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语文为先行课程。

后续课程:影视鉴赏、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研究、回顾张爱玲文学的诞生、承传、沉寂、再生的整个过程,认识张爱

玲文学建筑在她个人历史的危机期和中国近代史危机期的重合点上。详细介绍张爱玲生平、经历、创作、活动的四个部分内容,即特殊时空下的天才女作家、政治旋窝中的挣扎

与沉浮、陨落在异国的土地上、张爱玲创作研究史。进一步认识作家的个人史与中国近代

史相逢相遇,相共鸣相对立,以文学的形式展示出的时代与人之生命图案。具体讲授内容

安排如下:

七、

第一章丧失主体的都市——上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沦陷区的上海、认识当时上海文学创作的荒凉。

2.理解“饮食男女”的主要内容、女性文学特征。

3.把握张爱玲文学问世,欣赏其创作犹如奇花开放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并掌握上海文学创作的荒凉特征。

难点:客观认识、辨证评价“饮食男女”的内容、女性文学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丧失主体的都市上海时代特征、文学创作的荒凉

第二节作家生存现状、女性文学逆转文坛

第三节介绍孤岛才女张爱玲横空出世

第二章张爱玲的成长历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家的家史及个人成长历史。

2.考察作家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作家的家史及个人历史

难点:作家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名门、家和父亲母亲

第二节文学少女

第三节诅咒、“废物”与“天才”

第四节“解放”与战场

第三章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沦陷区孤岛香港的时代背景、人们生活的挣扎。

2.理解“第一炉香”是一个逼“良”为“娼”故事的现实意义,香港传奇的特点。

3.学习第二炉香,体会故事虚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玩弄噱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孤岛香港的时代背景。

2.理解香港传奇的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逼“良”为“娼”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香港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

第二节传奇中的败笔——《沉香屑:第二炉香》

第四章“恨父情节”与“恋父情结”的演义——《茉莉香片》与《心经》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茉莉香片》与《心经》的创作,了解浓郁的作家自传色彩。

2.理解、把握“恨父情节”与“恋父情结”的形成。

3.掌握《茉莉香片》写作手法及其现实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作家浓郁的自传色彩。

难点:《茉莉香片》的现实含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茉莉香片》“恨父情节”的演义,主人公聂传庆性格描写

第二节聂传庆心理特征:迷惘、绝望、否定的认同

第三节学习《心经》创作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上海人为之倾倒的“香港传奇”——《倾城之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小说《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

2.理解《倾城之恋》中“倾城”的双重含义。

3.把握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不见血迹的爱情心理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倾城之恋》中“倾城”的双重含义

难点:男女主人公的不见血迹的爱情心理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倾城之恋》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

第二节《倾城之恋》能够倾倒大上海的原因、《倾城之恋》独特的写作视角

第六章上海婚恋进行曲——《封锁》与《琉璃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小说《封锁》《琉璃瓦》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封锁》、《琉璃瓦》反映的大上海的人生百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封锁》独特的写作手法

难点:《琉璃瓦》折射的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琉璃瓦》写作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

第二节《封锁》故事情节,其广泛的社会性构成大上海的缩影

第七章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巅峰——《金锁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家创作《金锁记》的转变特点。

2.理解作品主人公曹七巧的不幸命运、形象意义。

3.掌握七巧是“金锁”的化身,金锁成了七巧的灵魂的主题意义。

4.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卓越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主人公曹七巧的不幸命运、形象意义。

难点: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卓越的艺术造诣。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锁记》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七巧的人性被压抑

第二节小说《金锁记》取名的由来、含义

第三节曹七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第四节《金锁记》的悲剧美、语言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的写作手法

第八章婚外恋中的男女——《红玫瑰与白玫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作家塑造人物圆熟的艺术技巧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红玫瑰与白玫瑰》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

第二节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者巧妙的心理描写

第九章婚姻蜕化的变奏——《鸿鸾喜》《留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小说《鸿鸾喜》《留情》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无爱、蜕变的婚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鸿鸾喜》邱玉清性格特征

难点:《留情》中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敦风的悲剧成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鸿鸾喜》故事情节,作家描写上海婚嫁的独特视角

第二节《留情》故事情节,小说题目的深刻含义

第十章题材人物的新开拓——《桂花蒸阿小悲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题材、人物描写的新开拓。

3.把握作家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广阔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桂花蒸阿小悲秋》描写的新开拓

难点:小说男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桂花蒸阿小悲秋》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

第二节《桂花蒸阿小悲秋》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广阔性

第十一章传奇之外——作家的婚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张爱玲与胡兰成婚恋经过、认识胡兰成其人。

2.把握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阴影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张胡恋特点

难点: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张、胡恋爱经过,《传奇》之外的人生

第二节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阴影影响

第十二章中期创作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张爱玲中期文学创作特点。

2.理解抗战胜利后作家的迷惘与彷徨。

3.以《十八春》为例,掌握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八春》故事与创作风格。

难点:抗战胜利后作家的迷惘与彷徨。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奇》增订本与作家的两首诗

第二节张爱玲的两部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第三节《十八春》的改编、故事情节

第四节香港的“绿背小说”的逆流和两部艺术败笔小说的创作

第十三章张爱玲的晚期创作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家晚期人生经历及思想、创作。

2.了解掌握旧作修改《金锁记》→《怨女》《十八春》→《半生缘》。3.理解体会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的下坡路缘由。

4.掌握《色·戒》创作与改编影视作品后的争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作家晚期人生经历及思想、创作。

难点:理解体会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的下坡路缘由。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旧作修改的心路历程、思想意义

第二节《色·戒》创作与改编影视作品后的争论

第十四章张爱玲的自转体小说——《小团圆》,学术研究《红楼梦魇》【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自转体小说《小团圆》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把握《小团圆》的写作动机与背景。

3.把握《红楼梦魇》品“红”评“红”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团圆》的写作动机与背景

难点:《红楼梦魇》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记”书写与“小说”书写的相背与相安

第二节清末民初的大家旧景《红楼梦魇》的研究考证

第十五章卷外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以傅雷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

2.理解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的历史意义。

3.了解把握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

难点: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以傅雷(迅雨)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

第二节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

第三节以唐文标、水晶为代表的张爱玲研究

第四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

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传奇》(上下)张爱玲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年1月1日

参考书:

1.《张爱玲论》袁良骏主编华龄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2.《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邵迎建主编三联书店 1998年6月第一版

3.《张爱玲传奇》司美娟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二版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审定人:日期: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 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写作技巧之30:小说的起承转合

写作技巧之三十:小说的起承转合 古典的小说写作方式来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一、起:就是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二、承:就是顺着开头,接下来的发展。 三、转:就是发生突然的改变和转变。 四、合:就是综合前文,最后的结局。 有了这基本四段,文章的感觉就很完整了,例如: 「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一时好奇买了一张公益彩券,想不到竟然中了五百万的头奖。」(这是起。) 「于是,我拿了这意外的五百万,开了一家书局,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承) 「没想到,真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月,不仅亏损连连,甚至还遭了几次抢劫,真是太不顺利了。」(这是转) 「最后,几经思考,我决定把店顶让,回到学校去多读一些书;这剩余的钱,就当作将来发展的基金吧!」(这是合) 这样是不是比较有头有尾的感觉,当然这是一篇示范,在每一段之中,你还可以加入:「人物、口白、动作、音效、五官感受、成语、俗语、诗词、比喻、形容」来丰富你的文章。而一个故事中,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让人物鲜活有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人物的安排上,要注意: 一、不要加入太多不相关的人名、名词或地名。 二、人物引用要有一般性,不要只考虑地区性。 三、加入人物要有前因后果,不要加入一些只有看过某些文章的读者,才会看得懂的人物和名词。 四、人物的加入,要选定主角,选定之后,主角说话、动作的机会和场合要最多;其它的配角要少一些。 五、人物要藉由说话和动作,才会有生命,而说话和动作都要有个性。例如: 小明说:「我真高兴认识你!」然后就走了。 不如改成: 小明顽皮的眨眨眼,开心的说:「哈!真高兴认认你!」然后,蹦蹦跳跳的沿着人行砖,没一刻好静的走了。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浅析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写作 目录 第一章核心理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一章核心理论 (一) 描写: (1)人物描写:一方面是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人物的样子(相貌、体型、穿着、表情)、人物的身份。 心理描写:1.自己说:主角告诉别人自己的心理,以及主角内心的自言自语。2.别人说:其他人物说出主角的心理。3.作者描述角色的心理。4.读者自己去体会角色的心理。 (2)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物、气候)、社会环境(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环境气氛(例如温馨的小屋)。 (3)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必要的,而其它描写有时可省略: 1.省略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根据角色的处境和言语,自己去体会角色的心理。此外,环境气氛也可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2.省略外观描写(人物的样子、环境的样子):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构思心中喜欢的样子。如果作者心中有喜欢的样子,读者就要依从作者的设定。

(4)小说中有些描写,无法直接做成影片: 1.抽象的概括:作者写“他一天忙得很”是生活描写,但是这句话是抽象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的描述,所以在影片中没法直接制作出来,但是小说人物说他自己一天忙得很,就能以语言的形式制作出来。 2.不表露的心理:作者描写“其实他内心郁闷。”这句话在影片中也无法直接制作出来,但是由角色自述或别人说角色郁闷,就能以语言的形式,在影片中制作出来。 3.人物的身份:作者写“他是一个老师”,可是影片开场,他走在街上,谁知道他是干嘛的。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人物的样子、人物的身份。 环境:环境的样子。 情节:人物在环境中的语言、动作、心理。 (二) 第三人称小说:作者作为局外人,描写各个角色,他怎么怎么样。第一人称小说:作者把自己想成主角,主角自述,我怎么怎么样。 第一人称小说的缺点: (1)第一人称小说,不适合拍成电影,剧本都是第三人称的。 此外,字数不够三万字,也无法做成影片,只够做小短片。 (2)主角自言自语的说“我怎么怎么样”,听着有点怪。 (3)第一人称小说,只能以主角的视角,写主角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事情,而不能直接描写其他人物所看和所听,限制比较大。 角色: (1)按照重要性,角色分为主角和配角。 小说分为主线剧情(主角的生活)和支线剧情(配角的生活),支线剧情用于辅助主线剧情,配角是支线剧情的主角。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杨晓莉 (大连铁道学院 留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022)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和高超艺术水准。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695(2000)01—0045—04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影响力竟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不仅仅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读者,也引起越来越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无庸讳言,在现代小说作家的创作群体中,张爱玲不可能与鲁迅、茅盾、老舍等大家相提并论,但是她却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中对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透彻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真切的人物系列形象,尤其是那高雅、优美、流畅而又通俗、生动、有趣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张爱玲这位女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手法、艺术结构形式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丰富精巧的语言艺术技巧、手法则是体现 张爱玲小说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一环。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一、高雅严谨规范的书面语与浅白活泼的口语完美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谐调统一。 人人都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把语言创作提高到艺术性这一高层次上,就应理所当然地对语言运用中的艺术规律和技巧加以重视和研究。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几乎任何一位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研究探索语言创作的规律和技巧。他们或是向传统文学借鉴,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或者向现实生活中 [收稿日期] 2000-01-06 [作者简介] 杨晓莉(196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铁道学院留学生处讲师。 [参考文献] [1]池莉.你是一条河[J ].小说家,1991,(3).[2]盛英.解读与希望[J ].小说家,1991,(4). [3]王干.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J ].小说 家,1991,(4). [4]朱伟.为难的评判[J ].小说家,1991,(4).[5]木弓.多有得罪[J ].小说家,1991,(4). [6]潘延.对“成长的倾注”———近年来女性写作的一种 描述[J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11). Looking closely at ‘maternal love ’again from Chi Li ’s novel of You Are A River TAN Xiu -hua (Party School ,Working Com mittee of the Depart ments Directly under L iaoning Province ,S henyang 110032,China ) Abstract :In Chi Li novel of You A re A River ,the author ,in a wamon ’s sight and from a mother ’s angle ,looks closely at ‘mater 2nal love ’with reasonable colouring and mixes dialectical thoughts into the opposite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maternal criticism and ma 2ternal love eulogy.Through the relation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Lala ,and her eight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eri 2ences of the children ’s growth ,the auther vividly introspects the subject of ‘maternal love ’in the speech enviornment centered in the patriarchy culture of traditonal Confucianism ,reveals the great cultural influence on one ’s growth ,and expresses her ultimate concern to society and life. K ey w ords :Chi Li ;novel ;maternal love ;cultural tradition ;criticism Vol.22,No.1 丹 东 师 专 学 报 总第79期 Mar.2000 JOURNAL OF DANDON G TEACHERS COLL EGE SUM NO.79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赵艳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内容 关键词:内容 On Zhang Ailing's Novels zhaoyan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得上让人惊艳的女作家着实不多,但张爱玲算得上一个。她寂寞的生,寂寞的死,却为人类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只一夜之间,就迅速征服了上海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传奇》,《流言》和《十八春》等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卓著的才情,逼人的灵气使人们对于她的关注越来越深。在她成名的那个混沌的年代中,她的文字,她的故事仿佛一次夜晚的烟花,只对世人匆匆一瞥,就足以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她的美丽。解放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恋情使然,她悄然离开大陆,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上沉积下来沉寂

下来,从此?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史?,但是这却?毫不见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今天,她能拥有大量?张迷?,其中有不少是作家,这完全是因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世上的熠熠光辉。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意者,她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让男男女女如鬼魅般在读者眼中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所以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对于人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所以她的作品都表现了斗争中的安稳,在安稳中展示生命的悲凉,人性的悲哀。她站在悲凉的基石上冷

新人小说写作技巧 (精选)

段落布局不会单调枯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会感觉轻松舒适。 请记住,另可情节破碎,也千万不要写一个长段,不然结果是读者忽略不看. 1.6 为什么不能用引号开头 对话流其实没错,以对话推动情节更没有错,大部分人都在用,包括唐家三少和土豆等。 错的是,作者不会应用多种方式,只会单纯的用引号开头,让读者以为作者是在用对话推动情节。就好像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抄袭,但是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在于,高手抄袭人家,读者看不出来。 “……“甲对乙说。 甲对乙说:“……“ “……“甲对乙说,“……“ 只不过是对话了一下,把甲对乙说已到前面,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甲对乙说,还可以拓展开来穿插表情、小动作、细节、描写等。利用这些描写增加对话中人物的心里描写。

甲摸着鼻子对乙说:“……“ 甲心中一动,高兴地说:“……“ 甲狠狠的一巴掌扇过去,愤怒的说:“……“ 为什么偏偏要用引号开头呢?? 对话流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灌水的最好时机啊,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灌水,却留下一个严重 1.7 文章章节布局 一章多少字合适,如何安排伏笔,怎样布局?? 布局要分大局、中局和小局。一本书,六万字作为一个分界点,至少有一个局,两个以上小局。 也就是说,至少三万字内,要完成一个情节的布局,给于读者一种近期的阅读快感。 在六万字,要完成一个钟等不距地情节该情节能够让读者感觉到主角在这六万字里面,获得了一些东西。

二十万字要有一个中大的布局,把前面的东西收拢起来,并且铺垫下一个情节。每章节的字数,一章三千字左右(2500~3500),这个是读者看书看得最舒服的字数,低于2500,读者看不爽。高于3500,读者看得累。 1、读者看书,最少的一章,3000个字,可以让读者不停地追看下去。 2、两章6000字,是作者更新速度和读者阅读速度以及满意程度三者均衡的字数。 3、三章9000多字,是读者进入了追看状态的字数。 4、四章一万二,是读者成迷的状态。 5、五章一万五,读者是爽了,不过作者基本上承受不住,再往下更是不用说了。我们的故事呢,前期铺垫,中期发展,后期高潮。 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刚刚好,也就是三章,近一万字。 所以说,小的情节,或者说小的高潮,他的频率是三章左右就能够完成。 简单说,主角吃饭,和人冲突,再解决,大概呢,也是需要一万字左右的篇幅。

张爱玲写作风格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 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 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 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 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 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 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 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 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 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 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 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 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 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 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 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 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 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 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 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 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 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 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 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 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 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 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长篇小说写作技巧 一、要强化写作的难度 当代小说普遍越写越轻、越写越粗糙,很多小说都是作家闭门造车的结果:从经验层面上说,没有生机勃勃的细节和场景;从精神层面上说,没有自身的体验和心灵的说服力——苍白和虚假,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写作的通病。消费潮流在过度地消耗小说,小说写作已经失去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不过是一种平庸的复制——无论是经验的自我重复,还是精神的变相克隆,都意味着对写作的创造精神的放弃。重申写作的难度(艺术的难度和心灵的难度),就意味着作家必须对艺术世界有独特的发现,对人性世界有崭新的认识,因为小说写作的使命并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它还需要完成一种故事精神,还需要书写广大的世道人心,从而为当下的生存境遇作证。然而,就当下的长篇写作的现状而言,叙事上的探索几乎已经停止,写作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的较量。一些能对经验进行精细摹写的作品大行其道,但很少人会去追问:在这些经验的下面,作家对世界、对人心究竟有多少新的发现?比如,毕飞宇的写作才华是显著的,他的《玉米》就以精细著称,获誉良多,大概是受了外界的鼓舞,毕飞宇近年的写作,包括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平原》,都往《玉米》的路子上用力,可在我看来,他之前的《青衣》,无论是对存在的发现还是对人心的洞察,都远在《玉米》之上——毕飞宇如果选择的是沿着《青衣》的写作路子往下走,他的成就我想会大得多,因为《青衣》是真正对人性的书写有创见的小说;而如何获得写作创见,许多时候,就是一个作家所面临的最大的写作难度。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它的核心品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复杂和丰富,而不是一些作家所说的简单和直接;一旦取消长篇小说在精神书写上的复杂性和在人性展开上的丰富性,也就取消了它在写作上的难度,这样,长篇小说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要扩展经验的边界 尽管本雅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预言经验已经“贫乏”和“贬值”,并对故事表现出了强烈的不信任,但随着消费主义的迅猛崛起,经验和故事在小说写作中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只是,在这些盛行的挂着个人标签的经验丛林中,许多的“个人经验”,都带着公共价值的烙印,它并没有脱离某些思想总体性的支配。正因为如此,今天的长篇小说才会呈现出那么多相类似的经验类型——无非是身体的或肉欲的,官场的或商场的,野史或者传奇;不仅经验投合了市场的趣味,就连经验推进的方式都大同小异。相反,二十世纪中国那些沉痛的现实却少有人正面触及。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近人的小说材料,只有三种:一种是官场,一种是妓女,一种是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中等社会,(留学生女学生之可作小说材料者,亦附此类。)除此之外,别无材料。” 今天的小说材料,又何尝不是翻来覆去地用这三种? “除此之外,别无材料”之困境,在当下的长篇小说界,反而有越发严重的趋势。当作家那点有限的个人记忆、个人秘史被腾空之后,写作将何以为继?当“作小说的人的报酬也丰富起来了”、作家的生活日益优越之后,他和自己身外那更广阔的现实如何再建立起亲密、内在的关系?或许因为看到了这一危机,我才特别推崇像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这样的长篇:莫言处理的是他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贾平凹所写的是他已经远离多年的乡土生活,但都写得逼真而惊心动魄——他们对自己的叙事对象,显然是下了苦功去研究的。这样的写作确实大大扩展了当代小说经验的边界。所以,我认同格非所说的话:“中国作家在经过了许多年‘怎么写’的训练之后,应重新考虑‘写什么’这一问题。”——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也同样考验作家面对世界发言的能力。世界不能沉默,人必须站出来说话,这是我对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迫切期待。 三、要有叙事的说服力 小说有了好的材料、新的经验之后,还要找到一种好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