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大纲

合集下载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新张爱玲小说内容介绍

最新张爱玲小说内容介绍

张爱玲小说内容介绍《秧歌》内容介绍:土改、大解放使农民得到了大翻身,然而,翻身后的农民过得怎么样吗?《秧歌》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解放初期的农村,反映金根一家的平淡而又无奈的生活,透过给军属采办年礼的一件平常事,反映当时农村的贫富不一和农民们的思想活动。

对于“大锅饭”这样的东西农民们一向是感至恐怖,然而在故事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他们在饱受饥饿的时候竟由恐惧一变而为憧憬,因为在他们的想像中,这可能是一种政府救济的方式。

这是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初,离开大陆到香港后的两部长篇之一(还有一篇是《赤地之恋》),长期以来这两本书都被视为是“反共文学”,在国内少有人见。

张爱玲《秧歌》书评:这本书从一出现起就得到住在西方的中国评论家的高度重视。

胡适因为与张爱玲的私交,写信给她说:“你(指张爱玲)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

”胡适没有对这部书的意义做评价,第一个做出做评价人是美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创始人夏志清。

夏志清这样评价《秧歌》“小说研究的主要是是共产主义对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果是关于人性的令人震惊的不可忘记的画面。

”(417,我自己翻译)。

夏志清的评论,到今天看来还是极为中肯的。

王德威教授为本书1998年英文版所写序言也高度评价这本书。

他详细分析了胡适提出的该书的主题:饥饿。

从共产革命也叫作“饥饿革命”这个角度考察饥饿在这本书以及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特别是详细地比较了饥饿的妇女形象――鲁迅的祥林嫂,路翎的郭素娥,以及本书的月香这三个人物,得出结论认为饥饿的妇女形象在文学中一直代表被压迫,被牺牲的人。

月香这个形象有更新的意义:她不管那些政府提倡的表面的丰收歌唱,要求最基本的,有勉强维持下去的食物。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第十六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第十六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 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绩优异,连获 奖学金,并有机会赴伦敦大学深造。日战爆发后, 不得不中断学业,回沪从事文学创作为生,租住 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与姑母为 邻。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 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一鸣惊人。从此,她 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 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 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 重要的小说和散文。

她的两性之爱没有所谓的“温柔缠 绵”,也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美好结局,有的只是男女之间的调情, 权衡利弊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例如《金锁记》、《倾城之恋》、 《沉香屑 第一炉香》等。

(三)基本上写的都是软弱的凡人。
她的笔下只有一些少爷、小姐、太太, 他们大多沉溺于或周旋于两性之爱、 婚姻和金钱之间,穷算计之能事,疲 惫孤独而又恐慌,多是一些人性的扭 曲者、变态者。 张爱玲小说中的场景,大多都相对地 封闭在上海弄堂、公寓等窄小的空间 里。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 人物。


《沉香屑 第一炉香》: 西方现代文明侍养着最腐败最古旧的 封建生活方式与文化。 《倾城之恋》: 小说通过两者发生的恋爱婚姻纠葛委 婉曲折地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养成的人性 歧异,并在一场毁灭性的陷城战火中使歧 异的人性遇合。 白流苏:一个来自破落的诗礼世家的具 有东方情调的女子。 范柳原:一个洋味十足的华侨子弟。
第十六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 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 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叫做张瑛。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 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 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 新女性。 1922年,张爱玲2岁时,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 在那里,张爱玲四岁进入私塾学习。同年,母亲 黄素琼出国留学。1928年,张家又搬回了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

对张爱玲个人的研究主要是其相关 的传记材料的整理。
• 冯祖贻编写的《百年家族——张爱玲》 • 张子静的回忆性文章《我的姊妹张爱玲》 • 林式同长文《有缘得识张爱玲》 • 女作家胡辛编著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 • 旅美华裔学者、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司马新
著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 • 2001年余彬《张爱玲传》 • 2003年于青《张爱玲传》 • 2005年张均《张爱玲传》
一、张爱玲的主要作品:
• 小说集《传奇》初版本收入张爱玲发表于 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 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茉莉香 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 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 等5篇。
短篇小说:
• 1、《霸王别姬》 • 2、《沉香屑 第二炉香》 • 3、《茉莉香片》 • 4、《心经》 • 5、《封锁》 • 6、《琉璃瓦》 • 7、《年青的时候》 • 8、《花凋》 • 9、《殷宝滟送花楼会》
关于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研究
• 从80年代中期起,大陆文学理论界受到西 方文论的影响,提出种种消解文学的政治 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同时,阶级斗 争逐渐淡化的新历史环境。在大陆主流文 学处于边缘者地位的张爱玲,也以一种感 性形式的个人化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 野。
80年代对张爱玲的研究
• 首先,从心理学层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 解析,如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张 爱玲小说创作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她在小 说中心理描写技巧的纯熟运用;有的借用 张爱玲散见于《流言》、一些小说自序、 信件等的一些自述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章 中有关她自己作品的零星见解,深入分析 其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营构。
长篇小说:
• 1、《秧歌》 • 2、《十八春》 • 3、《怨女》 • 4、《小团圆》 • 5、《赤地之恋》 • 6 、 《连环套》

张爱玲小说创作

张爱玲小说创作

1945-1968年作品年表
1945-2,《留情》,《杂志〉14卷6期 3-6,〈创世记〉〈杂志〉14卷1、3期 〈鸿鸾喜〉,不详 1947-5-6月,〈多少恨〉,〈大家〉2-3期 1950,〈小艾〉,〈亦报〉连载 1951,〈十八春〉,〈亦报〉连载 1954,〈秧歌〉,香港〈今日世界〉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 1966,〈怨女〉,香港〈星岛晚报〉 1968,〈半生缘〉,台湾〈皇冠〉杂志 〈相见欢〉,不详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内容
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欢 〈十八春〉:曼桢:自立、自强的妹妹 被姐姐曼璐、姐夫祝鸿才所摧残的人生 故事。
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与成就
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 的情怀,又有观察人生处境方面的悲剧感 A、意象繁复、丰富 B、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C、处理人情风俗十分熟练,对人心理揭示深 刻,主要受弗洛依德和西洋小说影响,心理描 写细腻,另方面又得益旧小说,对白圆熟,摸 透了中国人的脾气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内容
对现代文明的审视 〈倾城之恋〉:一个自私男人与一个自私女人 的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表现洋场人生和文明 的苍凉图景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 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 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 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 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生活个十年八 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 私的女子。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 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张爱玲的文集
1944-9月,小说集〈传奇〉出版,收10篇 《沉香屑第一、二炉香》 《茉莉香片》 《心经》 《倾城之恋》 《琉璃瓦》 《金锁记》 《封锁》 《连环套》 《年青的时候》,《花凋》 1945年初,散文集《流言》出版

张爱玲

张爱玲

俯视
过度贬抑
女人
平视
还原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不 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 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大肥 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 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 千余年的奶。
——《谈女人》
奥涅尔以印象派笔法勾出的‚地母‛ 是一个妓女,‚一个强壮,安静,肉感, 黄头发的女人,……她的大眼睛像做梦 一般反映出深沉的天性的骚动……她说 话的口吻粗鄙而热诚…… ——《谈女人》
《中国人的宗教》
他们所顾及的只有‚眼面前热闹明白的, 红灯照里的人生小小的一部‛,他们 ‚对生命的来龙去脉毫不感兴趣‛,眼 前就是眼前,不会‚望前想‛,活着就 是活着,不会想‚活着有什么意义‛。 他们简单、守规矩——“一切思想悬崖 勒马的绝对禁止‛。
《流言》的艺术表现
: 若即若离的写作姿态。
张爱玲对她笔下所书写的内容始终保持 着‚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写作 姿态。
因 而 也 是 宝 贵 的 、 可 留 恋 的 。
终 归 是 短 暂 的 、 “ 刹 那 ” 的 ,
因 为 俗 世 中 的 一 切 ,
张爱玲在散文中曾将世俗生活中最平凡、普 通的生活常景称为是 ‚心酸眼亮的一刹 那‛ 。
所以在张爱玲的散文中,热闹的俗世生活是她 的背景音乐,其主题是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整体表现她的散文既写俗世又超越俗世。
什么都是模糊的,瑟缩,靠不住。……房子可 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 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 ——《烬余录》
《中国人的宗教》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 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 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 《中国人的《中国人的宗教》 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通俗文学: 张爱玲(1)

通俗文学: 张爱玲(1)

…”。但薇龙自信,“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拍她不以
礼相待”。这是葛薇龙进梁家的第一次选择。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葛薇龙的“选择”:梁太太原始香港富豪梁季腾地四姨太 。好不容易熬成富孀却已徐娘半老,收留薇龙是为了利用她 吸引男人。薇龙住进梁家当晚就发现卧室柜橱里“金碧辉煌 ”的衣服。薇龙“她到底不脱孩子气,忍不住锁上门,偷偷 地一件一件试穿着,却都合身,她突然醒悟……一个女学生 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这个省悟使薇龙“膝盖一软”, “低声道:‘这跟长三堂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显 然薇龙已预感到她在梁家以后的角色。是夜薇龙昏沉不能入 睡,梦中也试着衣服, “柔滑的软缎,像‘蓝色多瑙河’, 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薇龙入睡前对自己说了两遍 “看看也好!”这是她的第二次选择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葛薇龙的“选择”:“看看也好”的结果就是 薇龙生活方式的改变。她小心翼翼地看着姑母的颜 色应酬男人,被姑母抢去追求着时又心有不甘。这
些还只是堕落阶段的准备阶段。
转折在于,薇龙最难看的选择是姑母的老相好, 汕头陶瓷大王司徒协突然套上的一只手镯以后:
“车厢里没有灯,可是那只镯子的灿烁精光,却 把梁太太的红指甲都照亮了……,薇龙托着梁 太太的手,只管啧啧称赏,不想咯拉一声,司 徒协已经谈过手来给她戴上了同样的一只金刚 石镯子。那过程的迅疾便和侦探出其不意地给 犯人套上手铐一般,薇龙吓了一跳,一时说不 出话,只管把手去解那只镯子,偏偏黑暗中摸 不到那门笋的机括。她急了,便使劲去抹那只 镯子, ……”
《第一炉香》 ——选择的意义
葛薇龙的四次选择:张爱玲为薇龙的沉沦设计了充分的理由 ,四次选择,前三个都又不合理之处,自然而然,却导致第 四步选择的荒唐。同一的故事,《雷雨》着重写纯洁女人的 无辜与厄运,符合社会变革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啼笑 因缘》突出下层女性的道德缺陷,所以,既能满足也劝诫了 小市民的虚荣梦;《第一炉香》解析女性,仍至人性更为普 遍的弱点,所以在抽象层面,显示人受虚荣、情感支配无法 解脱。在历史层面,则表达对都市小市民(尤其是女性)生 态心态的理解和同情。薇龙的选择,是否也可能是一般人的 选择呢?小说特别地强调薇龙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是 “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创作》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中文教研室制定日期:2013年 12 月 20 日张爱玲小说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1)中文名:张爱玲小说创作(2)英文名:Eileen Chang's Novel Creation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授课系(部)基础课教研部五、大纲说明1、学时、学分数、课程性质、考试方式、成绩评定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性质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全院各专业四302公共基础课开卷、笔试等级制2.课程开设目的: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坛一位传奇性的女作家,她的情感丰富,在她的成长时代里作品一直是个异数。

她是一个经过豪门家变的冰雪聪明女子,也是五四至今以来最伟大的作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张爱玲的作品除了在当时轰动文坛之外,对后世文学也留下相当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研究张爱玲文学的命运和中国命运的息息相关,介绍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重点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优秀篇章,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及女性形象、日月形象、语言、讽刺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及研究。

进而探究张爱玲小说与古典小说、通俗小说以及外国文学的关系,全面剖析其人性关怀内涵,分析其小说在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本课程期待引发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自身的反思,让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之间复杂的关联。

3.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大学语文为先行课程。

后续课程:影视鉴赏、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回顾张爱玲文学的诞生、承传、沉寂、再生的整个过程,认识张爱玲文学建筑在她个人历史的危机期和中国近代史危机期的重合点上。

详细介绍张爱玲生平、经历、创作、活动的四个部分内容,即特殊时空下的天才女作家、政治旋窝中的挣扎与沉浮、陨落在异国的土地上、张爱玲创作研究史。

进一步认识作家的个人史与中国近代史相逢相遇,相共鸣相对立,以文学的形式展示出的时代与人之生命图案。

具体讲授内容安排如下:七、第一章丧失主体的都市——上海【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沦陷区的上海、认识当时上海文学创作的荒凉。

2.理解“饮食男女”的主要内容、女性文学特征。

3.把握张爱玲文学问世,欣赏其创作犹如奇花开放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并掌握上海文学创作的荒凉特征。

难点:客观认识、辨证评价“饮食男女”的内容、女性文学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丧失主体的都市上海时代特征、文学创作的荒凉第二节作家生存现状、女性文学逆转文坛第三节介绍孤岛才女张爱玲横空出世第二章张爱玲的成长历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作家的家史及个人成长历史。

2.考察作家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作家的家史及个人历史难点:作家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名门、家和父亲母亲第二节文学少女第三节诅咒、“废物”与“天才”第四节“解放”与战场第三章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沦陷区孤岛香港的时代背景、人们生活的挣扎。

2.理解“第一炉香”是一个逼“良”为“娼”故事的现实意义,香港传奇的特点。

3.学习第二炉香,体会故事虚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玩弄噱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孤岛香港的时代背景。

2.理解香港传奇的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逼“良”为“娼”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香港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节传奇中的败笔——《沉香屑:第二炉香》第四章“恨父情节”与“恋父情结”的演义——《茉莉香片》与《心经》【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茉莉香片》与《心经》的创作,了解浓郁的作家自传色彩。

2.理解、把握“恨父情节”与“恋父情结”的形成。

3.掌握《茉莉香片》写作手法及其现实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作家浓郁的自传色彩。

难点:《茉莉香片》的现实含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茉莉香片》“恨父情节”的演义,主人公聂传庆性格描写第二节聂传庆心理特征:迷惘、绝望、否定的认同第三节学习《心经》创作的现实意义第五章上海人为之倾倒的“香港传奇”——《倾城之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说《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

2.理解《倾城之恋》中“倾城”的双重含义。

3.把握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不见血迹的爱情心理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倾城之恋》中“倾城”的双重含义难点:男女主人公的不见血迹的爱情心理战【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倾城之恋》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第二节《倾城之恋》能够倾倒大上海的原因、《倾城之恋》独特的写作视角第六章上海婚恋进行曲——《封锁》与《琉璃瓦》【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说《封锁》《琉璃瓦》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封锁》、《琉璃瓦》反映的大上海的人生百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封锁》独特的写作手法难点:《琉璃瓦》折射的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琉璃瓦》写作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第二节《封锁》故事情节,其广泛的社会性构成大上海的缩影第七章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巅峰——《金锁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作家创作《金锁记》的转变特点。

2.理解作品主人公曹七巧的不幸命运、形象意义。

3.掌握七巧是“金锁”的化身,金锁成了七巧的灵魂的主题意义。

4.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卓越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主人公曹七巧的不幸命运、形象意义。

难点: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卓越的艺术造诣。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金锁记》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七巧的人性被压抑第二节小说《金锁记》取名的由来、含义第三节曹七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第四节《金锁记》的悲剧美、语言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的写作手法第八章婚外恋中的男女——《红玫瑰与白玫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难点:作家塑造人物圆熟的艺术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红玫瑰与白玫瑰》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第二节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作者巧妙的心理描写第九章婚姻蜕化的变奏——《鸿鸾喜》《留情》【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说《鸿鸾喜》《留情》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无爱、蜕变的婚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鸿鸾喜》邱玉清性格特征难点:《留情》中不幸婚姻的受害者敦风的悲剧成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鸿鸾喜》故事情节,作家描写上海婚嫁的独特视角第二节《留情》故事情节,小说题目的深刻含义第十章题材人物的新开拓——《桂花蒸阿小悲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的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题材、人物描写的新开拓。

3.把握作家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广阔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桂花蒸阿小悲秋》描写的新开拓难点:小说男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桂花蒸阿小悲秋》发表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第二节《桂花蒸阿小悲秋》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广阔性第十一章传奇之外——作家的婚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张爱玲与胡兰成婚恋经过、认识胡兰成其人。

2.把握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阴影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张胡恋特点难点: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影响【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张、胡恋爱经过,《传奇》之外的人生第二节张胡之恋对张爱玲心理、创作的阴影影响第十二章中期创作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张爱玲中期文学创作特点。

2.理解抗战胜利后作家的迷惘与彷徨。

3.以《十八春》为例,掌握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十八春》故事与创作风格。

难点:抗战胜利后作家的迷惘与彷徨。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传奇》增订本与作家的两首诗第二节张爱玲的两部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第三节《十八春》的改编、故事情节第四节香港的“绿背小说”的逆流和两部艺术败笔小说的创作第十三章张爱玲的晚期创作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作家晚期人生经历及思想、创作。

2.了解掌握旧作修改《金锁记》→《怨女》《十八春》→《半生缘》。

3.理解体会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的下坡路缘由。

4.掌握《色·戒》创作与改编影视作品后的争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作家晚期人生经历及思想、创作。

难点:理解体会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的下坡路缘由。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旧作修改的心路历程、思想意义第二节《色·戒》创作与改编影视作品后的争论第十四章张爱玲的自转体小说——《小团圆》,学术研究《红楼梦魇》【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自转体小说《小团圆》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把握《小团圆》的写作动机与背景。

3.把握《红楼梦魇》品“红”评“红”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小团圆》的写作动机与背景难点:《红楼梦魇》艺术特色【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传记”书写与“小说”书写的相背与相安第二节清末民初的大家旧景《红楼梦魇》的研究考证第十五章卷外【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以傅雷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

2.理解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的历史意义。

3.了解把握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难点: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以傅雷(迅雨)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第二节以夏志清为代表的海外张爱玲研究第三节以唐文标、水晶为代表的张爱玲研究第四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张爱玲研究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传奇》(上下)张爱玲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年1月1日参考书:1.《张爱玲论》袁良骏主编华龄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2.《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邵迎建主编三联书店 1998年6月第一版3.《张爱玲传奇》司美娟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二版制定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