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合集下载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她"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1.她采用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话语,也就是现代都市女性的话语.
2.她笔下的人物也几乎都是"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
3.她的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生的风貌.
4.由于她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双重影响,使得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味道,诸如注重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剖析等等,都显示这一特点.
5.她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也即是"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6.她的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且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这些独特的意象,带来了张爱玲小说写作独特的风貌.。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

2.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3.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4.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语言在生命中跳跃——浅析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张爱玲是文坛的一段传奇,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

她创作的语言特色具有五个方面:一是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三是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四是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五是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结合作品加以论证。

语言是张爱玲的个性,正因为有了语言,张爱玲的生命才有了跳跃的活力。

她用语言诉说着自己,用特有的文字书写了她厚重的人生。

关键词:张爱玲语言人生个性一.孤独忧郁个性化语言读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纵使张爱玲用欢快的语言写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作品中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忧郁的情怀。

其实,这样的语言风格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爱玲最无忧的时光应该在天津而不是上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她还小,没有忧虑的心,和其它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最简单、畅快的童年生活。

而在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的家庭已经破碎不堪,父亲抽鸦片,包养小妾,母亲远在国外,不在身边,什么也给不了,后来她对姑姑的感情要比对母亲深厚的多。

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

”她对于母亲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不曾以母女的角色认真的相处过。

她的孤独和忧郁的风格大多是家庭赋予的,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在香港读大学时,几乎只有炎樱一个朋友,后来还写了《炎樱语录》来谈她们幸福的友谊,可见炎樱给孤独的张爱玲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她把真实的自己写进了作品里。

张爱玲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

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语言里描述的本是一个开心的场景,张爱玲的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样无心的语言,饱含了张爱玲太多的孤独,她对于眼前的场景除了观赏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最美好的年纪,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可以快乐的举动,是幸福的。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后来曹七巧又把这种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幸福。

疯狂的欲望使她丧心病狂,丧失了良知和人性。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等人也是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独立的意识,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归宿,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出于对生计的无赖,她们不得不为了谋生费尽心机地为生存而挣扎。

张爱玲的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人生。

二、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日子。

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无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诊时的家长里短,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长着一副猥琐的嘴脸,尤其是描写那群长相丑陋的男子时,真的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华丽的人生渴望,她还是渴望大舞台,需要华丽的布景。

例如其作品《色·戒》, 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王佳芝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险去勾引汉奸易先生,可是后来刺杀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她身边的人都开始渐渐地疏离她,她还发现自己爱上易先生。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张爱玲小说的特色1.选材上,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海弄堂各类市民的悲剧。

在《倾城之恋》中,白府的白流苏在离婚后,受尽家人白眼,在一次与七妹相亲的场合,海归范柳原看上了白流苏,只因白流苏具有中国女性的情调。

但他并不想与她结婚,而白流苏最需要一个可以结婚的男人。

直到战争到达香港,这座城市的倾塌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这虽是好的结局,可在最后流苏说:“他把情话说给别的女人听,她还是有点惆怅。

”张爱玲这篇小说表达了“苍凉的人生的情义”,女性没有纯真浪漫的爱情,甚至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她们清楚女性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女性的谋生工具就只有婚姻,可婚姻交易能有几回,这就构成了女性的苍凉人生。

还有《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原是一个破落家庭的小姐,因想读书,才去投靠亲戚姑妈,一个老交际花,她明知环境恶劣,但还是想:“只要行得端做得正,就不怕别人说闲话”,结果,三个月的功夫,她就成了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并且爱上了风流成性的乔琪,她有过要走的行动,可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与乔琪结婚,彻底成为姑妈的诱饵,成为交际花。

薇龙从一个自信,美丽、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变成了自信破灭、人格丧失的人妇。

女性的堕落是可拍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女生可以离开自己喜欢的男生,可以对金钱、衣服、包等所抗拒?2.人性“恶”的发现与揭露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描绘出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曹七巧,父母过世,只有哥嫂,哥嫂为了钱把妹妹曹七巧卖到了姜家给一位软骨病少爷当妻子,正值芳华的女子做了残疾人的妻子,在大户家庭中因为身份,她又自卑又孤独。

在情欲得不到满足上,女性内心的嫉妒与阴暗,使她偷偷对婆婆说姜家小妹的闲话,嘴里无时不刻的在嘲讽大嫂或兰仙。

她和三少爷的暧昧关系,三少爷放浪不羁,但对封建道德伦理也是害怕,只能尽量远离她。

对于爱情得不到回应她更是痛苦。

在丈夫死后,姜家分财产后,她彻底扭曲,对于儿子的妻子她妒忌,对于女儿的对象她还是妒忌,对于金钱她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

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

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

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

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

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①,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

“她所提供的,正是处在现代环境下依旧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一、张爱玲的“对照思想”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 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不管是她的人生还是她的作品都清楚地反映出她的这一认识:“‘死生契阔 ,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 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 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 , 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 , 没有美 , 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 , 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 , 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 , 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③张爱玲自身本来就是一个对照。

她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却追求平等自由;她在20世纪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频繁亮相于各大媒体,在四十岁后却开始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着。

她“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④”。

在张爱玲的晚年,她也将自己的一生梳理,以《对照记》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不同的人物构成了不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也形成对照。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⑤。

”玫瑰、娇蕊、烟鹂,一个算是初恋情人,一个是“热烈的情妇”,一个是“圣洁的妻”。

他们是佟振保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振保将玫瑰与娇蕊对照,找到了二人的相似之处;将娇蕊与烟鹂对照,发觉了烟鹂的无趣。

而随着故事的推进,“红玫瑰”变成了贞洁的妻子,“白玫瑰”却成了不贞的情妇,这二者呈现出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对照。

佟振保自身也也呈对照:表面上他高文化,孝顺母亲,提拔兄弟,办公待友,仁义礼智孝,样样俱全;私底下他却是一个无耻下贱之徒:嫖妓,与朋友的太太私通,虐待妻子,无恶不作。

他克制住了对玫瑰的欲望,赢得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的美名,自己却在心中懊悔;他无耻的与朋友的妻子娇蕊在一起,娇蕊对他动了真情,他反而又开始躲避;他不喜欢烟鹂,却为了母亲和烟鹂结婚;在婚后他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虐待着他的妻子,但“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⑥佟振保的这种双重性格是新旧时代冲击的产物,西洋文明的开放与中国传统的束缚将他变成了这般模样,而通过这种对照,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佟振保“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在《茉莉香片》的开首张这样写道:“我给您沏的这壶茉莉香片 , 也许是太苦了一点。

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 , 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⑦张爱玲的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华美和悲哀。

而“这两者在其的作品中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譬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结合曾让很多人羡慕,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二人的婚姻其实是悲剧的。

流苏在离婚后回到娘家,家里人花光了她的钱于是她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所以流苏不得不听从徐妈妈的话:“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⑧。

而范柳原虽是一个洋气十足的归国华侨,但却对一个有中国情调的女性产生了渴望。

但范柳原开始并不想同白流苏结婚,白流苏最初的身份只是范柳原的情妇。

直到战争降临香港,香港的沦陷才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的,她写这篇小说只是为了表达“苍凉的人生的情义”。

二、张爱玲的“唯美主义”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⑨她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不完美。

童年破碎的家庭,自己不顺的爱情婚姻,晚年的寂寞孤独……“恰是生活的不得平稳,她才追求乱世的飞扬,恰是生命的转瞬即逝,她才追求传奇般的欢乐,恰是生活的不完美,她才追求完美。

”⑩她的“唯美主义”在18岁的时候便已形成,她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周遭的故事投入自己的笔下,譬如《花凋》中原型就是她的舅舅和舅妈,《金锁记》是写她“三妈妈”的故事,《色•戒》则是她从胡兰成那儿听来的一件真事。

张爱玲认为:“生命因为美才有价值。

”她也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 11 她毫不留情地解释现实的悲惨与邪恶。

小说《半生缘》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顾曼桢是一个温柔善良却坚定执着的小家之女,后结识世家子弟沈世钧,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终至相爱,世钧因父亲病重赶回南京,曼桢却惨成姐姐曼璐用来拴住姐夫祝鸿财的心的牺牲品,被祝鸿财强奸并囚禁直到生下孩子。

十四年后当二人诧然相遇,却是道不尽的哀戚与怅惘。

当一切已成定局,曼桢和世钧只能恍如隔世地坐在昔日的咖啡馆里,将所有的遗憾和无奈换作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这种悲凉的唯美正是张爱玲追寻自我、确证自我的基本尺度。

《鸿鸾喜》中对邱玉清的婚礼有着这样的描写:“乐队奏起结婚进行曲,新郎新娘男女傧相的辉煌行列徐徐进来。

在那一刹那的屏息的期待中有一种善意的、诗意的感觉;粉红的、淡黄的女傧相像破晓的云,黑色礼服的男子们像云霞里慢慢飞着的燕的黑影,半闭着眼睛的白色新娘像复活的清晨还没有醒过来的尸首,有一种收敛的光。

这一切都跟着高升发扬的音乐一齐来了。

”12 张爱玲在这儿将男性比作“飞着的燕”,而女性则是“未醒的尸”,用这样的词来与新娘作比,本身就奠定了其悲凉的基调。

小说最后并未写玉清婚后的生活,但由之前“试婚纱”、“婚礼”的情节足以预见其婚后的生活会是如何,文字的唯美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凄惨。

三、张爱玲的“女性本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大多是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附属。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虽然多叙述女性,但也始终没有使他们摆脱男权社会中陪衬地位。

张爱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作品中向我们揭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自私的道德观,写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羞辱,并且表示了她对“社会顺从”的不满与抗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这种压迫下被分化成了三类:第一种是选择抗争却走向失败的女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曼桢以及《色•戒》中的王佳芝);第二种是被社会压迫扭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第三种是没有抗争就直接被社会吞噬女性(《花凋》中的郑川嫦,《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

张爱玲把探寻女性不幸的眼光探向女性自身,并且探寻出了中国女性深入骨髓的“原罪意识”。

她从女性本位出发将这一点逐层揭露。

“婚姻”一直是张爱玲作品的重点。

周芬伶在《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一书中将他们分为三类:以婚礼为主体(《鸿鸾喜》、《沉香屑第二炉香》、《年轻的时候》、《玻璃瓦》、《倾城之恋》);疲惫的婚姻(《留情》、《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婚姻的幻灭(《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以“女结婚员”的身份出现,这种女人既是宗法婚姻或物质婚姻的“交换物”又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然而,张爱玲对女性的处境也不全是消极的——“几千年来女人始终处于教化之外,焉知她们不在那里徐图大局?13 ”明显,认为这种屈服与耻辱只是暂时的,“沉默是反抗的前兆”。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最多,理解最为深刻,揭示最为透彻。

透过张爱玲的小说,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状态的艰难,女性生存的无奈、苦与挣扎。

这也告诫我们:任何时代,女性只有超越家庭,走向社会,谋取到经济的独立才可以获得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才可以是生活着而不仅仅是生存。

张爱玲独特风格: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张爱玲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错综、华洋混杂、畸形存在的沪港洋场世界.古典味与现代味的统一是其突出特色.空间上、时间上的古典氛围、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畸形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堕落的人性弱点,则是她对人性的现代感悟.语言的华美、意象的丰富,是她早期小说的最动人处之一.注释:1 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 4 5 6 7 8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著安徽文学出版社)9 10 《张爱玲传》(张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1 《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12 《张爱玲全集》(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13 《流言》(张爱玲著台湾皇冠出版社 1995)参考文献:1.《张爱玲小说人物的主导性格》(王秋月《文学教育》 2010.7)2.《苍凉的手势隐含的亮色---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马修浩《赤峰学院学报》 2010.8)3.《“对照”意义下的苍凉与渴望——浅议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李桂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4.《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周芬伶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