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章分析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爱》及赏析

张爱玲《爱》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1爱这是真的。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我看张爱玲《爱》的主题思想

我看张爱玲散文《爱》的主题思想看张爱玲的文章,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贵,仿佛是那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不敢触碰,怕扰乱了那份宁静的美。
总喜欢用“酸酸的”、“淡淡的”来形容她的文章的笔调,文字中透出的美是酸酸的惊艳之美,淡淡的苍凉之美,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承认她把人生看得那么通透。
张爱玲的散文《爱》,亦是如此。
寥寥数百字,读后心中没有大悲大喜,只留下一抹微凉,半丝欣喜。
遗憾的是那个女孩没能跟那个邻家男孩在一起,微微欣喜的是,辗转一生,当女孩老去,心中仍有最初的那份美好。
时间带走了一切,唯独没带走的,就是那份如初的记忆。
最美的际遇莫过于如此。
女孩如花的年纪,邻家的男孩,两人虽未相知,却似曾相识;虽未有千言万语,而此刻一语胜过千万言。
“噢,你也在这里吗?”简单的话语,没有了下句。
或许,之后是两个人的相视,女孩羞涩的低下头,莞尔一笑,然后跑开。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再后来,女孩被拐,卖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转卖,这一生的悲凉,这如烟花散落后的寂寞的感情世界。
还好,那个女孩心中却无法忘记年少时,那个春天的晚上,那个年轻人,那份美好的爱恋。
她一直刻骨铭心,哪怕岁月更迭。
张爱玲以《爱》为标题,而文章却没有没写过一个爱字。
在她眼里什么才是爱。
说到爱,当然不能不说对张爱玲来说最重要的男人——胡兰成。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1944年4月在《杂志》月刊上发表的,而张爱玲与胡兰成在当年2月相识,因为《封锁》,胡兰成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走进了这个寂寞女子的心。
也就是说,散文是张爱玲在热恋的时候写下的。
张爱想表达的或许是,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可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的感情却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坎坷而改变,依然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搁置着,用来支撑生命中的不快与苦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吧。
热恋中的她怎么会写下这么悲凉的故事呢?或许,张爱玲是有远见的,她知道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她在乎的只是当下的感情,当下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性情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目录摘要I关键词I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1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2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4 -四、结语- 5 -注释- 5 -- 6 -致谢- 6 -本篇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根据对张爱玲作品中男女关系的描写,在披露当时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及压迫的同时,对当代女性弱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视,以此来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甚至试图改变女性在旧时社会的地位。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征鲜明,形象独特,正是为了突出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反省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张爱玲虽在欧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但依旧自小熟读《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同时夹杂着新文化的大众传媒以及电影,故张爱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大相径庭。
在张爱玲作品中,对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的当代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
在其作品《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进一步确认了她的当代知识女性的意识立场。
在作品中她明确地指出向来以“斗争”这一“人生强势的一方面”的文学作品是过于“超级”的文学,同样也是过于“社会性”的文学;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是永恒而安和的,是注重“人性”、“女性”的文学作品。
在笔者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发现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男与女的关系。
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混乱,以一个现代的知识女性视角,根据自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写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的确认。
其中突出的意识有“自我安慰”、“自我关注”、“自恋”、“性自由”,这些意识仿佛在向着“女性自由”而无限逼近。
张爱玲《天才梦》赏析

张爱玲《天才梦》赏析作者:孙智正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9年第05期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1995年她在美国逝世。《天才梦》创作于1939年,发表于《西风月刊》,被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原文】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通译为瓦格纳,德国作曲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歌曲创作,代表作有《尼伯龙根指环》等)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是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辉煌,壮丽)“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摘自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张看》)【赏析】《天才梦》是张爱玲19岁时参加《西风》月刊征文比赛写的散文,是张爱玲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天才梦》里的张爱玲真诚又有趣。文章笔调舒缓,平静地娓娓道来。张爱玲对于自己文学上的天赋和生活能力的不足,都不回避: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写家庭小说,八岁写乌托邦小说,被视为天才并不为过;但张爱玲感受得更多的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天才的凄清:是个路痴,不会削苹果,怕见客,还是有自闭症的“宅女”,害怕与人交往接触。《天才梦》的语言质朴又华丽、温和又苍凉、精练又繁芜。难以想象,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会写出如此圆熟又深谙人生况味的文字。张爱玲从各种风格的文字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雅俗融合、东西交融的风格,达到“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加上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她的文字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张爱玲擅长简笔抓取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如三岁时“摇摇摆摆”立着背诗;她也擅长享受日常“俗趣”,领略着自己的“生活的艺术”:“听苏格兰兵吹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有了这些乐趣,即使“爬满了蚤子”,生命终究还是“一袭华美的袍”。张爱玲自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废物”,但从未屈服于现实,从未放弃心中的美好:“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张爱玲的比喻十分奇巧,令人过目难忘。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的开头——“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以及在《连环套》中的句子——“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张爱玲经历一世极致的繁华和寂寞,她的“天才梦”是她最坚实的支撑和能量的来源。这篇短短的千字文也像一颗冷星,使每个年代的优秀的同梦人,都可以看见方向和光亮。■。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

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秋雨》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雨》原文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色的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读后感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题记今天下午秋意绵绵的,竟然下起了大雨来。
这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下雨之一。
还记得初到之际,我曾经一度上火,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直到现在秋的.到来,但这里的季节似乎就没有改变过,很多时候总是艳阳天当头,即使偶尔有雨的天气也不过只绵绵细雨,很细腻,很稠黏,很潮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张爱玲是一位很特别的女作家。
她在四十年代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五六十年代在港台,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
此中缘由,近年来许多作家多有阐述。
但仔细想来,张爱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她的小说以一种纯粹的“个人式”的参与,综合了都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四传统新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
她一方面提升了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位,但同时她又是都市文化的消费者。
张爱玲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纳入商品运行的轨道:传者受众媒介等几大要素都受到了张爱玲的有意识并有效的关照。
她既着力寻找商品本身即文学作品的卖点,努力体察受众的接受心理、阅读偏好,又十分注意媒介的准确选择与有机组合,这种自我炒作式的商品行为是张氏小说能够畅销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小说畅销因素这一视角切入,把张爱玲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四十年代特殊的文化市场背景中,以市场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更深入的从创作心理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征。
一.寻找卖点 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进入信息传播阶段,也是传播过程的主要阶段。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张爱玲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程度。
她对受众心理的掌握是比较有把握的,因此能够从各角度入手突出卖点,使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1、请君入瓮 首先她采用“拉”式切入法,放弃以往作家惯用的自说自话硬性倾销的传者中心的传播姿态,把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当作不相干的外物突兀地、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欣赏口味,以一种细致的、商量的,拉家常似的口吻淡入,利用文字的移情效应,不知不觉中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感情投入。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引子,也是张爱玲步入国文职业文坛的第一段开场白,它包含了以下几种讯息:1.“霉绿斑斓”“铜香炉”“沉香屑”语意上都予人以美丽、悠远、神秘的遐想,故事还没有展开之前,关于那种氛围的幻想或者是回忆已先入为主,自然而然地在心理上给予了读者一个敞开的接受空间。
2.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潜台词是故事并不长,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这个故事听着也不过就象点一炉香的时候出了一会神,打了一个盹儿,绝对不会严肃沉闷,面目可憎。
短短两句话五十余字,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明确无误的传达了故事内容的定位,又含蓄、技巧而高雅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若没有十万火急的事,大概谁都会看下去吧。
关于《沉香屑 第二炉香》张爱玲的开场白有点特别,也仿佛放了点噱头在里面:克荔门婷暧昧地、假装不介意地说:“我姐姐昨天给了我一点性教育。
”似乎这个故事同“性”有着莫大的关联,真正告诉她这故事的时候,她“采取了冷静的、纯粹客观的、中年人的态度,但在那万紫千红的粉刺底下,她的脸也微红了。
”让人容易有种兴奋的、按捺不住的想象,尤其这件事“在香港社交圈里谈论得很厉害的。
”故事的定位似乎是一件风流韵事,同“性问题”有关,仿佛又不大好意思说出口,难保不会有人“对于文艺本来不感到兴趣的,也要看看里面可有大段的性生活描写”。
(1)这种心理张爱玲是心知肚明的。
而无论是幽雅的第一炉香还是略带诱惑性的第二炉香,张爱玲在开场白中无不小心翼翼地讨好、吸引着读者。
毕竟这两篇作品在张爱玲具有告别习作走向中文商业化的意义,虽说为文已经思想老到、笔法纯熟,毕竟三年没用过中文,对当时上海文坛欠缺了解,有点如履薄冰的意味,所以只是试探性地投稿给格调不高的《紫罗兰》,还特地辗转地托了人,可见对自己信心还并不足够。
其实张爱玲对左右读者的心理情绪还是驾轻就熟的,她的笔触往往简洁明快、一失中的,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开场白所要表白的是:这是一个类似于一男两女三角恋爱的故事,故事本身不但具备原有的通俗的吸引力,更被升华到一种哲学智识的高度,即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同时张爱玲成功的卖弄了自己的才情文采,她对红白玫瑰看似调侃的解析产生出张爱玲作品少有的轻松效果。
《茉莉香片》的开头:“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在这里,故事的悲剧色彩和悲惨结局可能带给读者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提前释放,暗示故事虽苦,却同茉莉香片一样,具有某种悠远的回味。
同时张爱玲刻意强调故事发生在异域----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与上海完全不同的殖民地,并着力渲染这是一个“华美”的城,华美的并非是故事本身,但读者按照思维惯性和内心期望,还是会把这一修饰定语不由自主的与故事挂上钩。
至此故事的所谓悲哀已得到有效的稀释,在以下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会注意体味故事华美的传奇性和苦的余味,而在潜意识中漠视悲惨故事所带来的沉重体验。
张爱玲深谙读者的猎奇心理并有意识的利用这种距离产生的美感,凡讲述香港故事开题即点明,时间上的差距也极力美化烘托:“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得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些凄凉。
”“月亮”既是对下文的承接,也是对中间三十年距离的美化,读者既然先入为主的有了“没赶得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的遗憾,那么不管读者所想象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故事是浪漫的或欢愉的,《金锁记》的正文对读者都具备了一种满足好奇和一偿夙愿的吸引力。
张爱玲作品中有这样引子的有《沉香屑 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字数偏多的作品,可见作者对开场白的运用绝非局限在趣味偏好上,而是充分考虑了受者的接受心理习惯,文章之初,即有意识地利用读者的种种心理需求控制住读者的精神,并对文章中,种种可能不为普通读者快速接受、理解的因素给予了一定心理缓冲。
这些引子不仅精彩、有吸引力更是带有软性广告的性质。
在读者眼中似乎同商业目的不沾边,但吸引了受众注意力之后,还是可以获得商业利润。
其实作为职业文人,出卖的是文化商品,同时一旦成功不仅能收获物质利益,更加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深入人心,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这种形象同产品形象不同的是其中糅合了敬仰、倾慕、崇拜等心理依赖,反作用于整个商业活动,更易造成品牌忠实度,利于后期作品的传播推广。
2、投其所好 张爱玲的作品在结构上十分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应俱全,故事情节本身又往往曲折离奇,尽管背景有些雷同,可看性还是很强。
张爱玲是个说故事的高手,这一点已为人认同,而这种故事性一旦放诸文化商品的角度,对读者则更具有持久强烈的吸引力。
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对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具有清醒认识。
为应付“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
”(2)这一客观事实,张爱玲的策略是“我们不必把人我之间划上这么清楚的界限。
我们自己也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也喜欢听明皇的秘史。
将自己归入读者群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
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
”“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3)而信息传递的结果则确实具有主观愿望和客观事实的双重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清楚楚的找到所谓“读者所要的”和 “别的作者想说的”。
在品位通俗的读者群看来,张爱玲笔下一个个莫不是华丽、凄美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各有各的美貌与个性,故事完整、离奇,有需要的读者尽可以把它当作通俗的言情小说对待。
《沉香屑 第一炉香》薇龙是个家境普通的美女,为完成学业寄留在姑姑家,开始过一种有钱人的生活,她进入香港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声色犬马中吸引了许多男孩子,她痴情的爱上了其中的一个浪荡子,为了爱她牺牲了自尊、自我,沦为交际花以养活他。
《倾城之恋》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少妇的故事,流苏虽然年纪并不轻了,还离过婚,但还不失美貌,她打败了年轻的妹妹,吸引了又有钱又英俊的范柳原,两人棋逢对手,都怀有一点调情的手段,谁也不肯在感情上让步,结果老天成全了他们,香港陷落了,在乱世中他们找到了一点真情,最终成了夫妻。
《金锁记》中的七巧也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坏女人,嫁给一个富有的瘫子后,她不甘寂寞妄图勾引不那么正经,却年轻、有生命力的小叔子,争家产,把儿子教成了烟鬼,拆散了女儿的姻缘,为了钱,又把自己心爱的人拒之门外,这种版本应该也有它的市场。
《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一个多角恋爱的好题材,振宝总是有了一个又想着另一个,他爱上有夫之妇,又怕毁了自己的名声只得忍痛割爱,娶了一个贤妻良母,婚后不断地闹出风流韵事,妻子终于也红杏出墙,多年后他遇见从前的恋人,觉得不幸的似乎是自己,一部典型的爱情悲剧。
《心经》讲女儿爱上父亲的畸恋,父亲也不那么合乎常理的喜欢了有点象女儿的同学,中间的龚海立更是一个痴情种子,大可以令口味相投的读者唏嘘感叹。
《花凋》中川嫦在美丽的时候遇见了男朋友章云藩,两人差一点就论及婚嫁,后来女方生了病,渐渐把美貌病得七七八八,这个男朋友虽每天来看她,但又另外交了女朋友,川嫦在失恋的绝望与疾病的折磨中终于死去。
《年青的时候》中潘妆良爱上了自己的画中人,结果画中人与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吻合,后来又和别人结了婚,婚后生活也没那么幸福,他渐渐回到现实中来,不再浪漫。
《沉香屑 第二炉香》讲的是罗杰爱上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子,女孩其实一直在母亲无欲式的教育下长大,新婚之夜,他发现新娘愫细全无正常的性观念,此时舆论却纷纷指责罗杰,他觉察到自己的不幸,诸多压力下最终开煤气自杀。
也许这些故事都畸形、病态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迁就读者某种欣赏大团圆的喜好,但悲剧本身往往更具备令人长久回味的缺憾美。
同时不可否认它们还是离奇的、出人意料的,虽则悲凉灰暗,但同样可以予读者新鲜的刺激,让他们欲罢不能。
3、寻找支持 在四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经济有种病态的繁荣,大众传播也相当发达,单凭读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畅销。
而张爱玲所说的“别的”使她的作品完全脱离了通俗小说的格调,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