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张爱玲,小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日——中秋节。
幼年天津度过,8岁回上海。
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就读。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原籍河北丰润,比明梁京,是现代文史上的“异数”。
1943年遇到声明中的克星——胡兰成。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1944年2月见面,一月后张爱玲写《爱》,解释这爱: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有晚到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身:“奥,你也在这里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恋爱期间写下了唯一的一篇描写男女纯情的小说《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又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
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绝响了,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黄逸梵(原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孙女)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
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的童年时不快乐的,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他出父亲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又去英国,本来考上伦敦大学,却赶上太平洋战争,只能去香港大学,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能回到上海了。
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不行。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好事,可使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能怨走他乡!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
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
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
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
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
”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张露 072003040110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
《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
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环境分析白流苏范柳原《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
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
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细读张爱玲

细读张爱玲张爱玲成名的年代1.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12.8-1945.8.15)(用词较为中性,可以等同于沦陷时期、抗战时期)2.孤岛时期(1937-1941),上海的租界较为独立,而华界已被日本占领,爱国人士可以发表爱国主张。
后租界被汪精卫在日本的帮助下重归华人统治,可已杜绝抗日言论。
张爱玲是在抗日言论真空化的环境中创作的。
3.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文坛(一)以重庆为中心,包含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西南),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范围。
(二)以延安为中心,涵括晋冀察在内者(西北),为中国共产党根据地。
(三)汪精卫国民政府,以南京为中心,包含江苏、安徽、淮海省(在汪政府时期设立于华东的省份,42年先在江苏省北部设苏淮特别区,44年升格为淮海省,以徐州为省会,其范围为江苏部分和安徽),以及部分福建、浙江、湖南、江西、湖北等,和特别市上海、汉口、厦门为统治范围。
(四)华北政务委员会(由日本支持)统辖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并延伸到河南省以及江苏省江北地区。
(五)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理察哈尔、乌蘭察布等五个盟,以及察南、晋北,和包头等特别市。
(六)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包含东北九省。
(四)与(五)名义上属于汪精卫国民政府,实际上则是由前述政务单位负责。
(三)到(六)都属于日本占领范围,扶植政权或与本地政权合作。
看起来似乎是多个政治势力范围分立,实际上是国、共、日本三大势力。
(亦有去香港的作家)不同势力笼罩下的写作环境,因为各自统治者的核心思想区域总体氛围而有差异,也留驻或培育出各自的作家群。
这三个势力区的作家作品时有流通,除非是忤逆当局(如在日战区刊物刊出抗日文学),并没有被严格规限不可刊登或不可迁徙。
4.张爱玲在上海居住进行作品创作,大部分的体裁为婚姻家庭,少有设计涉及抗日题材,并不是当局的干涉。
主要是因为希望自己的作品多涉及人性。
张爱玲当时被认为是女汉奸(因为胡兰成),销声匿迹(1945-1949)。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

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作者:马敬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7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77-021943年下半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相恋,1944年结婚。
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她笔下浮华世界的底层有着无法掩盖的扭曲与虚假。
张爱玲恋爱后期的作品则成熟、精致,趣味性增强。
一、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风格(一)畸形晦涩1943年以前,张爱玲还未和胡兰成相识,那时她的作品自然不如后来作品的成熟趣味与精致,她笔下的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如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高级妓女”葛薇龙,葛薇龙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曾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把上学当作实现理想的桥梁。
但是经济的穷困导致她走进了姑妈险恶的圈套。
姑妈家汇聚着东西方社会最丑恶的生活方式,到处是物质的诱惑和堕落。
在姑妈的精心栽培下,葛薇龙为了金钱和享乐而背弃了传统道德,也丢掉了自己的理想,最后成为一个“养家的妓女”。
她曾想过要逃离这种生活,但正是由于对欲望的无法满足和无尽追求,才使她人性扭曲。
最后作品中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也讲述了教师罗杰少女愫细的畸形爱情悲剧。
《茉莉香片》中最终阴郁消极的聂传庆因不能爱活泼阳光的言丹珠而痛打她一场的结局。
《心经》则是写畸形父女恋,这个故事看来很浅显,主题却是晦涩的。
可能,许小寒这种畸形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是张爱玲的折射。
不过,似乎段绫卿那种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的畸形感情更是贴近于张爱玲。
(二)女性不独立,男人皆纨绔前期作品中的女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她们都具有一种共性,那就是缺乏独立意识。
女性生来就是“女结婚员”,她们都把自己寄托给婚姻,不想自食其力,这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观因素,也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因素。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从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分析

忆录,了解胡兰成关于这段姻缘的记录。《今生今世》 成的欣赏洋溢在纸面。
里,胡兰成写了他和八个女人之间的种种感情纠葛,
他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慕名而来,第一次登门并
其中有一章是专门写张爱玲的——《民国女子张爱 不愉快。孤傲而又敏感的年轻女作家没有开门,他只好
玲》。没有文字材料能证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记录有 从门缝里递进去纸条,上面写了拜访的原因及他的家庭
看起来,和胡兰成有脱不了的关系。1951 年,胡兰 成去了日本。1958 年他的回忆录《今生今世》出版,立 即引起很大反响。有一段时间,张爱玲和宋、邝夫妇都 非常担心胡兰成会利用回忆录自我吹嘘,并且给张爱玲 带来负面影响。在《小团圆》的出版前言里,宋以朗写 道:”他们最大的隐忧就是当时身在台湾的胡兰成。他 们相信,胡会利用《小团圆》出版的良机而大占便宜,亦 不会顾虑到张爱玲的死活。”
爱玲非常关心,多年保持通信,后来还将他们之间的 灵表白,是她的内心世界受到冲击之后的反映:她盼望
通信结集出版。
胡兰成出现。
张爱玲对夏志清说《小团圆》是他“定做的”,这是
缘分起于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发表之后。身为南
什么意思?是夏志清向她约的稿,还是张爱玲主动表 京汪伪政府的高官,胡兰成看到了天才少女惊艳的文
一
《小团圆》在 2009 年由宋以朗经手出版,这时候 张爱玲已经去世 14 年了。宋以朗透露张爱玲生前曾 要求销毁这部著作的书稿。但是宋以朗坚持认为《小 团圆》是有价值的,即使违背张爱玲的愿望也应当让 它面世:“销毁《小团圆》会是一件大罪过。我的根据 就是,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情 况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一九七六年发表了。既然 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 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1943 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
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
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abstract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 "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 "Bo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before and after it has a big difference: pre-works to gorgeous and desolate style,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desire wrestling; post-works are slightly messy straightforward to write their own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life insights. The reason why there will be such a difference,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early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 that Zhang Ailing not only part of the legacy of the old habits, but also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Hulan Cheng Changed the love of Zhang Ailing and creative dir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sion of love and burst, she wrote from someone else's story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with the text recorded, sentiment lif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 Ailing '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works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of Hulan' s demarcation poi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s extreme works.Key words: Zhang Ailing; pre-and later works; Hu Lancheng; reason;influence引言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是不可忽视的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耀人眼目,使人忍不住要去把玩和赞叹。
张爱玲出身于世族大家,其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其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整个张氏家族历经几世繁华,虽然到了其父张志沂这一代已逐渐走向没落,但张家依旧保持着贵族家庭的生活习惯。
张爱玲从小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也有机会大范围接触外界的新思想、新事物,这为她以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奠定了基础。
同时,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巨变及个人经历的磨练更加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使其对女性价值、人生意义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也使其作品不止于优秀,而可以成为不朽。
[1]从家庭因素的影响来看,她在十岁时遭遇父母离异的家庭巨变,这使其性格发生了极大转变,她变得孤僻、呆滞、不愿与人交流,同时这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方向产生了极大影响,她笔下人物大多挣扎在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当中,使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华丽而悲凉的风格。
从时代背景的影响来看,张爱玲一生历经了社会性质的巨大变革,中国穿着封建社会破旧的长衫,蹒跚走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向着社会主义新中国迈进,张爱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辗转于上海、香港、美国,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同的文字记录下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而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来看,张爱玲一生似乎都无法摆脱另一名字,那就是胡兰成。
无论是当时媒体不遗余力的赞美,还是后来舆论对她“汉奸作家” 的非议,这一切似乎都有胡兰成的影子。
而从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及思想内涵来看,与胡兰成的相恋与决裂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分水岭,以此为界,我们将张爱玲的作品用前后期加以区分,以此来对比探究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人其文。
一、张爱玲早期作品概况与同时代的一众作家相比,张爱玲无疑是天才作家。
她曾有过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而她自己的人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范例。
早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年仅十二岁的张爱玲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不幸的她》。
在这篇作品当中,年幼的张爱玲将母亲和自己的形象杂糅其中,讲述了一个明显带有悲伤情调的故事。
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是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发端,也奠定了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她作品中独有的华丽而悲凉的基调。
青年时代是张爱玲较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她的经典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都创作于这一阶段,这些作品大多运用比喻、对照、反讽等手法,通过大量色彩的描写,将华美而又沉郁的氛围勾勒到极致,使人在压抑的情境中感受主人公细腻而悲伤的内心世界。
这种写作风格不但在当时看来显得别出机杼,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独树一帜的存在,在她之后很难再有人能够在这一蹊径上超过张爱玲。
1、华丽而悲凉的风格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喜剧结局还是悲剧结局,几乎都笼罩在华丽而悲凉的气氛之下,其前期作品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代表作品就是《倾城之恋》。
小说在一开篇就用咿呀的胡琴声将读者带到那个黑沉沉的破阳台上,一边听着胡琴诉说那些“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一边俯瞰着眼底阴暗凌乱的一幕幕景象。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 奥兹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故事开始了》一书中明确论述了小说开篇与后文的逻辑关系,可以说,优秀小说的开篇都是作者潜意识的投射,也呼应着故事的结局。
《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它开篇所提及的胡琴、月、镜子、蚊香等等典型意象在整部小说中反复闪现,将悲凉的情调一以贯之。
[2]而在人物设定上,张爱玲将女主人公白流苏放置在自己最为熟悉阴沉封闭的大户人家之中,将对应的娇气挑剔的生活习性、单纯而纠结的思维方式和赌徒式的性格特质赋予这位白家六小姐,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几乎确定其悲剧性的人生。
可是,张爱玲却仍嫌不够,她同时又将离过婚、缺少经济来源这一残酷现实加于其身,又将极其势利的兄嫂置于其侧,让白流苏在世态炎凉的挣扎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绝望。
而后,当白流苏遇到自己认为确实打动自己的男人范柳原时,对方风流浪子的特征又激发了她的防范意识,用一次次的试探和言语上的交锋确定这段感情的真实性。
这种缺乏信任,甚至缺乏爱情的“恋爱关系” ,更加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
尽管最后张爱玲用香港沦陷这样一场战争成全了白、范二人的婚姻,但二人之间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这种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反而将这种悲剧性推到了极致。
张爱玲不仅善于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方面营造悲剧氛围,在词句雕琢上更是将华丽悲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流苏蹲在地下摸着黑点蚊香,阳台上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擦亮了洋火,眼看着它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指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
”像这种极具象征性的描写比比皆是,似乎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凋零、枯萎,而她则刻意将这种凋零和枯萎放慢、放大给读者看,让人沉浸在消逝的焦虑和悲凉之中。
虽然她的作品中没有过多描绘大时代、大背景的笔墨,但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方法一样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2、爱情与欲望的角力爱情与欲望是张爱玲前期作品中的两大主题,它们相互交织,相生相克,一方面主人公热切地追求爱情,但追求爱情的目的往往又不够单纯,而是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安逸、体面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和对贫苦无依巨大的恐惧又影响着她们的爱情观,使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要么悲观绝望,要么体现出赌徒式的义无反顾。
典型代表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它讲述了女主人公葛薇龙从纯情而倔强的女大学生蜕变为贪慕虚荣的拜金女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