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整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物理下知识归纳总结第六章电压电阻一、电压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

(有电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

单位: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103V;1V=103mV;1mV=103μ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手机:3.6V;铅蓄电池:2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电压表: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

量程:0-3V(大格:1V,小格:0.1V)0-15V(大格:5V,小格:0.5V)。

使用: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电池)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1、使用优质电池;2、回收废旧电池;3、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

三、电阻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物理量符号:R。

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 MΩ=103 KΩ;1 KΩ=103Ω。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大部分材料温度升高,电阻变大)。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U—电压—伏特(V)
欧姆定律
I
U R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比任何一个分电阻大。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比任何一个分电阻小。 3、串联分压,分压与 电阻成正比;并联分 流, 分流与电阻成反比 电路图: 电路图:
1
表八: 表八:
电功率
1、单位:焦耳(J) 常用单位
1、用电器要消耗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是电 电能 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2、测量:电能表(测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消耗电能多 少的仪表) 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它表示用电器消 电功率 耗电能的快慢。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额定 电压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测量小灯泡 的电功率 原理是:P=UI 1、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 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 t 电与热 成正比。 2、公式:
C λ
f
Hz
1MHz(兆赫)=1000KHz 1KHz(千赫)=1000Hz
2
C=λf=3×10 8 m/s
3
1、电阻的串联: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即:R=R 1 +R 2 电阻的串联和 并联 2、电阻的并联: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 数之和, 即:
RR 1 1 1 = + 或:R= 1 2 R R1 R2 R1 + R2
测量小灯泡的 电阻 欧姆定律和 安全用电
1、原理:R=U/I 2、方法:伏安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 1、断路:没有接通的电路。 2、短路:用导线将电源两极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相连。短路电源 的危害是损坏电源或造成火灾,但不会烧坏用电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力知识点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增大有益摩擦的: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弹力: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大小:
g=mg,g=9.8N/k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电压和电阻:
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常见电源的电压值如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
2V。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下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下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下物理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梳理一下。

第一章:力的作用和运动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作用量。

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力是矢量量,需要用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在运动学中,我们学习了质点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通过使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在曲线运动中,我们还学习了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第二章:机械的组成这一章让我们了解了机械的组成和创造。

我们了解到机械是利用人们发明创造的各种装置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工具。

例如,杠杆是利用力的平衡原理来实现力的放大或移位;轮轴结构可以将力的方向改变;齿轮装置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我们还学习了杠杆原理、浮力原理以及浮力的应用。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能量是指物体或系统可以执行工作的能力。

在物理中,能量的单位为焦耳(J)。

能量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指物体因其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其位置、形状或其它性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我们还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了解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发生。

第四章:波的传播波是沿着波动方向传播的能量,在物理中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波,比如机械波、电磁波等。

波的传播有两个基本概念,波长和频率。

波长是指在周期性波中,两个相邻起伏点之间的距离;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的起伏个数。

在学习波的传播中,我们还了解了波的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声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引起的,其本质是机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声波遇到不同的介质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吸收等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知识梳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知识梳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物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世界。

这一学期的知识,既有趣又实用,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首先是第七章“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我们游泳时向后划水,水就会给我们向前的力。

接着是第八章“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在实际生活中,惯性既有好处也有危害,比如利用惯性可以使锤头套紧,而刹车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摩擦力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它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鞋底的花纹是增大摩擦,给机器加润滑油是减小摩擦。

第九章“压强”,这可是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其定义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公式为 p = F/S 。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则相反。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其特点是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p =ρgh 。

大气压强也非常神奇,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生活中,我们用吸管喝饮料、钢笔吸墨水等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十章“浮力”。

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主要包括了质量、力、杠杆、简单机械和光的传播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质量1.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2.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3. 质量的测量方法有平均法、秤法、弹簧秤法等。

二、力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发生状态变化的原因。

2. 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4. 力的作用效果有拉力、压力、推力、摩擦力等。

三、杠杆1. 杠杆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力的平衡和增大的机械装置。

2. 杠杆原理:力的乘法定律和力的平衡定律。

3. 杠杆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4. 杠杆的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力的和为零。

四、简单机械1. 简单机械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简单机械包括斜面、轮轴、滑轮和螺旋等。

3. 斜面可以减小力的大小,但需要增加力所作的距离。

4. 轮轴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也可以增大力的大小。

五、光的传播1. 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光源发出的。

2.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

3.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法线上的点是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的交点。

4.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角和入射角、折射率和波长有关。

5. 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的传播方式,也是光学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以上是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来观察、验证这些知识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汇总第七章第一节:力1、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2、力用F表示,力的单位牛顿(牛)(N)(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实验中要判断某一要素对物体的影响,则需要另外两个要素一致;如要判断不同力的大小的影响,则力的方向于作用点要一致;多次操作仅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及作用点均不能发生变化;控制变量法4、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上。

5、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6、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穿滑板鞋推墙,身体离墙而去;人对墙的推力,墙給人反弹力;7、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1.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2.推拉拍做这个动作的是施力物体,被推拉的是受力物体3.主动施加力的是施力物体,被动受到力的是受力物体;如:⏹小明穿滑板鞋推墙:小明对墙的推力中小明是施力物体,墙是受力物体;⏹小明穿滑板鞋推墙,身体离墙而去:身体离墙而去是因为受到墙的反弹力,则墙是施力物体,小明是受力物体;⏹小明用手拍桌子:小明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小明用手拍桌子,手感到疼痛: 则针对手的疼痛,桌子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安培力的施力物体是电场;手提鱼:鱼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鱼受到的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手(记住不是绳子);摩擦力:人走路受到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面(受到摩擦力的物体压着谁,谁就是施力物体);第二节:弹力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人教版整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第七章力第1节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接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后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2节弹力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2、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道理做成的。

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

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B.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若没有,则要调到零刻度线上。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第3节重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下。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重力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G=m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9.8N/kg,它的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粗略计算时,g取10 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质量随位置的变化而不变。

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600牛顿,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8牛顿,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能测出它的重力吗?答。

3、重锤线(又叫铅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原理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2节二力平衡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以用八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6、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第3节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5、、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 控制变量法 。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压力大小 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第1节 压强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它力,则压力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⑶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S F 推导公式:F = PS 、S=PF⑶单位: p —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 2)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 =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1.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测量仪器:压强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就越大.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计算:gh p ρ=,(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 3;g=9.8 N/kg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

)4.根据gh p ρ=,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1)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2).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固体则先确定压力F=G,其次确定压强p=F/S p)7、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3节 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等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3×105Pap h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