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合集下载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是滥用和错误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威胁到公众健康。

因此,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下面是一份针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的范本。

一、总则本制度的制定目的是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二、医师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职责1.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谨慎地选择抗菌药物,并在注射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2.医师应该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一次性使用多个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3.医师应该了解和遵守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方案,积极配合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控1.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进行用药信息采集和评估,并进行有效的带菌者检测和相关检测。

2.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调整和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3.严格控制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指导意见和要求,并落实疫情防控中心的相关管理措施,防止抗菌药物滥用。

4.控制住院患者手术前的抗菌药物使用,仅限于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的范围内,严禁使用常规抗菌药物预防,防止手术后的感染发生。

四、抗菌药物的储存和配送1.医院必须建立抗菌药物的储藏室,并确保储存环境干燥、通风和避光,防止抗菌药物被污染和降解。

2.抗菌药物应该分类储存,分类标示清晰。

抗菌药物的储存数量和种类应按照医院用药量和需要进行合理调节。

3.医院必须建立抗菌药物配送制度,配送操作必须规范,保证抗菌药物配送的产品与需求产品完全匹配,防止错配和过期。

五、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设立及职责1.医院必须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简介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该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三、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医疗管理人员、感染科专家、临床药师等组成,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

四、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 合理使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符合诊断明确、感染证据明显、选择合理、用药及时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细菌敏感性和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合适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但需遵循适用范围和剂量的规定。

4. 优先使用“窄谱抗菌药物”:优先选择活性较窄、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尽量选择敏感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遵守使用时限: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病情和临床反应来确定,不能出现过长或过短的现象。

五、医嘱和抗菌药物处方1. 医嘱:医生在书写医嘱时需明确患者的诊断、感染部位、给药途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疗程以及停药条件等,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抗菌药物处方:临床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需填写患者基本信息、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频率、疗程和签名等,并在处方上注明是否为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和监测1. 审查:医院内设立药事管理部门,对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 监测:医院内设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提供使用情况的反馈给医务人员,以及时纠正不当使用。

七、抗菌药物的存储与配送1. 存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储存区域,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分区、分格存放,并设立温湿度监测系统,确保抗菌药物存储环境的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模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模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质量和安全性,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患者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部门和个人。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疗程。

2.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操作规程进行。

3. 监测评估: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部门牵头,成员包括临床医师、药师、感染控制专家等。

五、抗菌药物的采购与储存1. 采购:根据临床需求合理采购抗菌药物,优先选择性价比高、副作用小的药物。

2. 储存:抗菌药物应按照规定条件储存,确保药品质量。

六、抗菌药物的使用1. 处方: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药品说明书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2. 药师审核:药师负责审核处方的合理性,对不合理处方有权拒绝调配。

3. 患者教育:医师和药师应向患者提供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包括适应症、副作用、用药指导等。

七、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使用数据。

2.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细菌耐药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八、教育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九、监督检查医务部门应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

十、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或更严重的处分。

十一、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对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务部门所有。

3. 本制度如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相抵触,以上级规定为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以符合具体医疗机构的需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医疗卫生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二、管理制度设计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使用抗菌药物的审批制度,明确哪些病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同时,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申请进行审核,保证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抗菌药物处方与发放规范医疗机构需建立明确的抗菌药物处方和发放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建立标准化的处方模板,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内容,包括药物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要求医务人员在处方中注明患者的病情和理由,并注明抗菌药物的限期使用;- 限制非专科医生使用抗菌药物,鼓励多学科协作,提供治疗建议和咨询服务;- 建立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管理规定,避免滥用或重复使用。

3.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及进销存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药物储存、采购和销售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此外,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进销存监测,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的失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三、监督管理机制建立1.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相关部门,配备专职人员。

确保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

2.定期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评估通过定期进行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和评估,对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客观而细致的检查。

包括但不限于对相关制度和规范的完备性、落实情况、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等进行评估,并据此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3.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课程、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一、前言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然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为了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1.根据感染类型和致病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优先选择病原微生物敏感性明确的药物;
3.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应根据临床需要选择狭谱抗生素;
4.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副作用选择适合的药物;
5.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

三、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严格遵循医嘱,按照规范用药;
2.准确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缩短使用时间;
4.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5.不可随意更换或中断用药。

四、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1.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应明确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方式、用药频次
等信息;
2.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制定详细用药计划;
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细菌培养结果,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方案;
4.药师负责抗菌药物的发放和管理,做好用药信息记录;
5.医疗单位要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和培
训。

五、结语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控细菌耐药性的关键,也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共同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共同维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确保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制度

谢 谢!
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考核问题
第三季度指标: 7月份:30% 8月份:25% 9月份:20%
清洁手术用药考核问题(一)
第三季度指标: 7月份:50% 8月份:45% 9月份:40%
清洁手术用药考核问题(二)
使用适应症: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2小时)。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 成严重后果,如颅脑、心脏、眼内手术。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永久性心 脏起搏器放置。 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者 等高危手术。
分 级 使 用 权 限(一)
医师、药师通过培训,经考核合格 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调剂资格。 中级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 训与考核合格,取得限制级处方权。 特殊级使用必须经科内或科外会诊 同意,医嘱需经取得处方权的副高以上 任职资格医师开具。
分级使用权限(二)
特殊情况下,临床医师(包括急诊) 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天用量或最小包装量。 越级使用比例由医务科确定、调整。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李军 省人医)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凌建民)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殷翠红)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张 毅)
监督与管理(一)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排序、公示 和诫免谈话机制。 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年度考 核,结合专项点评。
监督与管理(二)
年度内出现超常处方和医嘱3次以 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予以警告。仍 连续出现2次,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 年度内未对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 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药师,予以警 告,仍连续出现2次,取消抗菌药物调 剂资格。
特殊级药物使用会诊人员资质
由具有较为丰富的抗菌药物临床使 用经验的、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医师和 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资格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随着抗菌药物滥用引发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成为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建立健全的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提交使用申请,并由专业药师或药学专家进行审批的流程。

审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等因素,并记录下审批结果和理由。

2.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清单制度医疗机构应及时更新抗菌药物清单,明确规定每种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推荐的规范使用剂量。

清单应具体明确每种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以便医生参考,并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

3. 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制度,该制度可包括临床应用指南、用药参考手册等。

这些指导文件应由专业的药学或医疗专家编写,明确不同疾病和病原体的首选抗菌药物,并推荐适当的用药方案和疗程。

4.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该制度通过收集分析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数据,评价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监测指标可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频度、使用原因等,以及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以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和临床决策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临床应用指南、药物相互作用等,以及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药性防控的知识。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机制1. 医疗机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这包括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内部审查评价标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检查等。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滥用、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和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非常重要。

首先,应该建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包括多个科室、多个专业,如临床微生物学、感染科、药学等,以便全面、综合地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定。

其次,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以下原则:首先,应严格遵守统一使用标准,明确诊断和适应症,确保每位患者的用药合理和安全。

其次,应根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再次,应该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仅在经药敏试验证实需要才使用广谱抗生素。

此外,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还应注意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避免出现过度治疗或不足治疗的问题。

另外,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规范,包括医疗机构要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标准操作流程,明确抗菌药物的审查、使用、备库等环节的规定和责任人。

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应准确、规范,并在处方上注明具体的用药原因和疗程。

药师在发药前应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选择,进行用药审核。

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应进行监测与评价,包括监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滥用情况、耐药菌株的分布与传播趋势。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与感染控制的知识培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水平。

最后,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与评估,公开宣传有关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并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和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规定对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控制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机构和医疗单位应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和保护公共卫生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是指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 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 细菌的暴露时间,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 关键指标T>MIC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糖肽类、四环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应将一日量分 多次给予。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抗(耐)药性(resistance)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提示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用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 ml,
皮内注射0.05~0.1 ml)。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注0.1%的肾
上腺素0.5~1 ml,临床症状无改善者,半小时后 重复给药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为杀菌性抗生素,杀菌疗效主要取 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 浓度时对治疗有利。若采取静脉滴注给药,宜将 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1小 时内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 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
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 相传。
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 径,使自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菌 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 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
交叉耐药: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 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以及 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等特点,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理、 病理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50S 亚基抑制药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药代动力学特点
浓度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时间依赖性弱持续效应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时间依赖性强持续效应 阿齐霉素 万古霉素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具有良好的快速杀菌作用,浓度 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 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关键指标Cmax/MIC和AUC24/MIC,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药物使用时应将全天剂量一 次给予。(老年患者喹诺酮药仍可分2次给予)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 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
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 (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
3.去除原发感染灶,如脓肿形成,必须切开引流,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
4.原发病的治疗。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机体药物病原菌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病原微生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 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 • • •
• • •
2. 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如多粘菌素
• 5.阻断RNA • DNA的合成 • 喹诺酮类、利福平 • 氟胞嘧啶 •

3.阻断蛋白合成
4.影响叶酸代谢
如氨基糖苷类、四环
如磺胺类、异烟肼、 素、红霉素和氯霉素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的抗菌药物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的出现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 开发新的抗菌药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常用抗菌药物
抗 生素
抗 菌 药 物
ß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点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
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合理应用的要点
1. 合理选用类别、品种。 重症细菌感染,应猛击。 首先取相应部位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并根 据感染部位,推测可能致病菌,选用抗生素。
2. 合理使用给药方案。 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疗程,注意毒副 反应,并结合机体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 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 药。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 程中,针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 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 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 人体,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 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患者不 受或少受用药有关的损害。
环丝氨酸↗ 消旋酶

合成酶 万古霉素
-内酰胺类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粘肽
甘氨酸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抑制DNA、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 利福霉素类
DNA旋转酶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念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感染性疾病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 临床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一、 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对病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细菌感染性疾 病治疗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菌素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
磺胺类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管理
青霉素G类 青霉素G
1、青霉素类
氨基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指绿脓杆菌 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甲氧苯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青霉素V 羟氢苄青霉素 苯唑青霉素 替卡西林
氧哌嗪青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