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概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惰性 B 细胞淋巴瘤,属非霍奇金性淋巴瘤范畴,表现为大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聚集,并分泌克隆性免疫球蛋白 M(IgM),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可有乏力、盗汗、消瘦、紫癜、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多系统表现。
本病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改变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
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常采取以化疗结合免疫调节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案,辅以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英文名称: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其它名称:Waldenstrom 病,巨球蛋白血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全身,血液组织,淋巴组织常见症状:乏力、消瘦、发热、皮肤黏膜出血主要病因: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染色体突变、基因突变等因素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沉检查、凝血四项、外周血涂片、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 M 蛋白测定、血清黏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测、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析重要提醒:注意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情况请及时送医就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特点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可能于遗传因素有关,致使骨髓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大量聚集,并分泌单克隆 IgM,血浆 IgM 水平异常增高,引发全身多系统受损。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近年来国际上对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1],而国内对LPL/WM认识较晚,对其诊断、治疗比较混乱,为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LPL/WM的认识水平,规范其诊断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一、定义LPL/WM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1]。
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2]。
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本共识仅探讨WM相关标准,非WM型LPL的治疗等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诊断标准[3]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 (+),CD20 (+),sIgM (+),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
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有研究者报道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4],但其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方法和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等有关,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课件

并发症控制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感染、贫血和出血等。
社会支持与教育普及
社会支持
建立患者互助组织和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积极配合治疗。
教育普及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05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 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特异性靶点, 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正在 积极开展新药的研发工作。其中,一些 创新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旨在 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旨在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应用。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 ,转化医学研究有助于将实验室发现 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法,促流
国际合作
全球范围内,学术机构、研究团队和制药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共同致力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研究和治疗 进展。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加速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
0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以降低
感染的风险。
适量运动
03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
质和免疫力。
饮食调理
均衡营养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盐分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和水肿的风险。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体内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巨球蛋白分泌增多,进而引起 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伊布替尼治疗后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㊃病例报告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合节拍式化疗维持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81573770)通信作者:孙雪梅,E m a i l :l x j 20181192@163.c o m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伊布替尼治疗后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刘晓娟1,2,孙雪梅2(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本文详述的是一个确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 )4年余的高龄患者,病程中合并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服用激素,伊布替尼治疗1月后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 L S )㊂表现为高热㊁呼吸困难㊁全身肢体水肿㊁低血压,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示肺部感染㊁双侧胸腔大量积液㊁低白蛋白血症㊁低钠钾血症㊁心房颤动㊂病情危重,予补胶体液,激素抑制炎症反应㊁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积极治疗后,病情仍无改善㊂本文探讨引发C L S 的原因及相关临床意义㊂关键词:W a l d e n s t r o m 巨球蛋白血症;伊布替尼;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 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0)09-0841-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0.09.014O n e c a s e o fW a l d e n s t r o m 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e m i aw i t h 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 s yn d r o m e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I b r u t i n i b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L i uX i a o ju a n 1,2,S u nX u e m e i 21.F i r s t S c h o o l o f 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N a n j i n g 210046,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e m a t o l o g y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N a n j i n g 210029,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 u nX u e m e i ,E m a i l :l x j20181192@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n e s e n i o r p a t i e n td i a g n o s e da s W a l d e n s t r o m 'sm a c r o gl o b u l i n e m i a (WM )f o rm o r e t h a nf o u r y e a r s w a s d i s c u s s e di nd e t a i l .T h e p a t i e n th a di mm u n e p a n c y t o p e n i ad u r i n g th ec o u r s eo fd i s e a s ea n d w a st r e a t e d w i t h h o r m o n e f o r a l o n g t i m e .A f t e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i b r u t i n i b f o r o n em o n t h ,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 s y n d r o m e (C L S )a p pe a r e d .T h em a n if e s t a t i o n sw e r eh ig hf e v e r ,d y s p n e a ,e d e m ao f th e w h o l eb o d y a n dh y p o t e n si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di m a g i n ge x a m i n a t i o n s h o w e d p u l m o n a r y i nf e c t i o n ,l a rg e a m o u n t o f e f f u s i o n i n b i l a t e r a l th o r a x ,h y p o a l b u mi n e m i a ,h y po n a t r e m i a ,a n d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I n c r i t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t h e p a t i e n tw a s t r e a t e dw i t hc o l l o i d a l s o l u t i o na n dh o r m o n e t o i n h i b i t i n f l a mm a t o r y r e a c t i o n a n d r e d u c e c a p i l l a r yp e r m e a b i l i t y .A f t e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v a s o a c t i v e d r u gs a n d o t h e r a g g r e s s i v em e a s u r e s ,t h ec o n d i t i o ns t i l lh a dn oi m p r o v e m e n t .T h ec a s ew a su s e dt oe x p l o r et h ec a u s e so fC L Sa n d r e l a t e d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W a l d e n s t r o m 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e m i a ;i b r u t i n i b ;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 a g e s yn d r o m e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s yn d r o m e ,C L S )是由于不同病因致毛细血管内皮受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大量液体㊁晶体和胶体(主要是白蛋白)渗至组织间隙,表现为全身进行性水肿㊁胸腔和腹腔积液㊁低白蛋白血症㊁少尿㊁低氧血症㊁低血压乃至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此同时各器官发生间质性水肿,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㊂C L S 的常见病因有感染㊁创伤㊁烧伤㊁急性重症胰腺炎㊁体外循环术后等,脓毒症最常见㊂内毒素刺激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在炎性介质作用下,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大和通透性增加而出现上述临床症状[1-2]㊂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 a l d e n s t r o m 's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e m i a ,WM )是惰性成熟B 细胞淋巴瘤,为少见病种,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的比例小于2%㊂VM 是一种老年病,80岁以上平均生存期大约为4年[3]㊂VM 是由小B 淋巴细胞㊁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 gM 丙种球蛋白,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 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4]㊂有研究者报道MY D 88L 265P 位点突变存在于超过90%的WM 患者中,是WM 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5]㊂C X C R 4突变见于30%的WM 患者中,80%患者有染色体核型的改变㊂这为疾病预后及选择药物治疗提供了依据㊂无症状患者无需治疗,密切随访评估病情㊂对于有高黏滞血症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㊁冷球蛋白血症或肝㊁脾㊁淋巴结增大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㊂对于复发难治,不能耐受化疗,且MY D88L265P突变㊁C X C R4未突变者首选伊布替尼治疗,其总体反应率为90.5%,停药易复发,服药过程中可能会并发多种不良反应[6-7]㊂1临床资料患者,男,86岁,因 乏力4年余,心慌伴肢体水肿1周余 于2019年11月21日入院㊂2015年12月患者因贫血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I g M65g/L,血红蛋白(H b)61g/L,β2微球蛋白6.08μg/m l,血K a p轻链3260m g/d l,l a m轻链184m g/d l,免疫固定电泳I g M(+),K(+);骨髓病理:(髂后)骨髓组织中片状淋巴样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考虑小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㊂确诊为:VM,排除禁忌证后予F D R C方案化疗,化疗后出现肺部感染㊁高热,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㊂患者拒绝再次行化疗治疗㊂2016年2月开始于我院门诊长期服用中药治疗,定期复查白细胞(W B C)波动于(2.6~3.6)ˑ109/L,H b波动于80~110g/L,血小板(P L T)维持于(82~120)ˑ109/L,I g M波动在40~50g/L,血肌酐130μm o l/L左右,无特殊不适㊂2018-12-05查血常规:W B C3.34ˑ109/L,红细胞(R B C)2.90ˑ1012/L, P L T14ˑ109/L,H b90g/L㊂以全血细胞减少入院,骨髓穿刺示:①巨核增生活跃,伴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少见㊂②见少数浆样淋巴细胞,考虑为免疫性相关血细胞减少,E v a n s综合征可能,故予地塞米松10m g每日1次免疫抑制,输注血小板支持,后血象回升㊂后于门诊口服激素及中药治疗,2019-08-23复查示全血细胞再次较前减少,直接抗人球蛋白(C o o m b s)试验阳性,胆红素正常范围内,I g M60g/L,β2微球蛋白>10μg/m l,血K a p轻链3470m g/d l, l a m轻链552m g/d l,免疫固定电泳I g M(+),K (+);骨髓活检病理:(髂前)骨髓组织中片状淋巴样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考虑小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㊂基因检测示:MY D88L265P(+), C X C R4(-)㊂免疫组化标记:淋巴样细胞表达C D20(+),C D79a(局部+),C D38(散在+), C D138(散在+),I g M(弥漫+),K i-67(个别细胞+),I gλ(+++),I gκ(灶性+),C D3(-),D5 (-),C y c l i n D1(-)㊂造血组织C D61(巨核系+), C D71(个别细胞+),M P O(局部+)㊂骨髓流式:淋巴细胞占17.1%,T细胞占54.2%,c d4/c d8=0.72;N K细胞占10.3%;B细胞占23.0%,表达C D10㊁C D19㊁C D22㊁C D38和C D23,缺失C D20,不表达C D5㊁C D103㊁C D11c㊁C D25㊁F M C7和C D200,轻链限制性表达;考虑为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本病进展不能排除,予地塞米松加量至7片后病情好转出院㊂出院后门诊口服激素及中药治疗,2019-10-06出现腹泻伴发热,血常规示:W B C5.87ˑ109/L,R B C2.34ˑ1012/L,P L T185ˑ109/L,H b70g/L,入院抗感染治疗后改善㊂2019-10-16综合评估病情,服用激素后贫血未见明显改善,且I g M较前升高,考虑WM病情进展,患者不耐受常规化疗,故开始服用伊布替尼420m g每日1次靶向治疗㊂2019-11-21晚因高热,肢体水肿明显,心慌胸闷不适入院,患者意识清,精神萎,肢体凹陷性水肿,低血压,胸壁大片红色瘀斑(图1)㊂血常规:W B C6.02ˑ109/L,R B C2.64ˑ1012/L,H b88g/L,P L T85ˑ109/L;生化:白蛋白22g/L,球蛋白24g/L,钾3.31mm o l/L,钠122.3 mm o l/L,氯89.1mm o l/L,钙1.88mm o l/L㊂免疫八项:I g M8.28g/L,血K a p轻链1250m g/d l,l a m轻链199m g/d l,免疫固定电泳I g M(+),K(+)㊂胸部C T示肺部感染,两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心电图示:①异位心律;②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④肢体导联低电压㊂予胸腔穿刺置管术引流,查胸水常规:李凡他试验阴性,R B C (++++)㊂综上考虑为C L S,治疗上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羟乙基淀粉㊁输注血浆补充胶体液增加血容量,甲强龙抑制炎症反应㊁降低血管渗透性,硫酸头孢塞利+氟康唑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适当利尿,输注红细胞等营养支持㊂后病情略有改善,浮肿较前消退㊂2019-12-04肺部感染症状加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痰鸣声明显,肢体再次出现凹陷性水肿,两肺大量湿罗音,血压降至77/33mmH g(1mmH g= 0.133k P a),心率波动在160~200次/m i n,指脉氧约为86%㊂积极抗感染,羟乙基淀粉加大分子量提高胶体渗透压,激素抑制炎症反应,积极补液㊁控制心率㊁抗凝预防血栓㊁祛痰㊁输血支持等对症治疗后,病情仍未改善㊂2019-12-09复查血常规:W B C8.60ˑ109/L, R B C2.30ˑ1012/L,H b80g/L,P L T14ˑ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7.0%,淋巴细胞百分比1.4%;肝肾功能:尿素48.68mm o l/L,肌酐244.4μm o l/L,糖6.22mm o l/L,钾5.70mm o l/L,钠138.9mm o l/L,氯110.5mm o l/L,钙1.88mm o l/L,血清碳酸氢盐15.5mm o l/L,总蛋白32.25g/L,白蛋白16.80g/L,球蛋白15.45g/L,肾小球滤过率19.8m l/m i n;B型钠尿肽404p g /m l ㊂动脉血气分析:pH 值7.128mmH g ,氧分压208mmH g,二氧化碳分压47.4mmH g,实际碳酸氢盐14.4m m o l /L ,标准碳酸氢盐10.5m m o l /L ,钾离子5.3m m o l /L ,乳酸1.6m m o l /L ㊂患者毛细血管渗漏难以纠正,白蛋白逐渐下降,肢体水肿明显,全身皮肤液体渗出(图2),小便量逐渐减少,心肾功能不全,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㊂2019-12-1018:40患者突然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心电监护示心率27次/m i n ,血压33/15mmH g ,指脉氧未测得,予盐酸肾上腺素1m g 静脉注射,18:44心电监护示心率及血压持续下降,继予盐酸肾上腺素1m g 静脉注射㊂18:51患者心率及血压未测得,心电图成一直线,宣布死亡㊂图1 胸壁大片红色瘀斑,下肢严重凹陷性水肿图2 肢体皮肤渗液明显2 讨 论伊布替尼是全球首个口服的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B 细胞相关的恶性肿瘤,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 D A )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㊁小淋巴细胞淋巴瘤㊁VM 的治疗,以及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㊁接受过至少1种含抗C D 20单抗方案的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8]㊂其非血液学毒性可见腹泻㊁恶心呕吐㊁腹痛,腹泻为治疗前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心房颤动㊁高血压㊁心房扑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尤其高龄患者更易并发心律失常;感染,多见呼吸道感染,肺炎为最常见的严重感染,侵袭性曲霉菌为最常见致病菌㊂也有患者可能出现严重机会性感染,如败血症㊁真菌病毒感染而危及生命[9];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等㊂血液学毒性可见出血如挫伤㊁瘀斑和瘀点,甚者可见颅内㊁胃肠道出血㊂可见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㊂还可见外周水肿,疲乏等㊂不良反应多为1~2级,部分为自限性,一般对症支持处理即可恢复,严重不良反应则需调整剂量或停药[10-11]㊂对于C L S ,而无病例报道,如会引起,其作用机制又为如何,则需深加研究探讨㊂C L S 的病理机制为炎症反应导致内皮细胞间隙和渗透性显著增加,其本质为高细胞因子血症,临床多见于严重感染㊁损伤㊁肿瘤患者㊂查阅文献发现脓毒症㊁肾综合征出血热㊁植入综合征㊁噬血细胞综合征㊁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㊁分化综合征,个案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合并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 C L S )[12],以上均可诱发C L S ㊂部分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治疗恶性肿瘤后,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会引起不同细胞因子增加,从而引发C L S [1,13]㊂对于伊布替尼引发的毛细血管渗漏则未见临床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关不良反应㊂从此病例来言,其一,患者发病前严重腹泻1次,胃肠道感染,不排除有少量致病菌存于体内;服用伊布替尼后出现肺部感染,后期肺部感染加重,致病菌增多,可能演变为脓毒症,使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而为诱发C L S 的原因之一㊂其二,患者服用伊布替尼后免疫球蛋白M 较前明显下降,药物疗效很好,致大量恶性增生的淋巴浆细胞溶解而诱发的亚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文献记载肿瘤细胞大量溶解坏死会致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凝血功能失常,或者出现急性炎症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4]㊂其三,此患者病程中直接抗人球蛋白(C o o m b s)试验阳性,血红蛋白㊁血小板明显下降,结合骨髓报告,考虑为免疫性相关血细胞减少, E v a n s综合征可能㊂原发性E v a n s无明确病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不仅破坏骨髓血细胞,也会针对其他系统产生自身抗体而并发多脏器损害[15]㊂多种免疫复合物和抗体存在于血液中,同时自身识别功能发生障碍,可能错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致C L S发生㊂总之,引发C L S的原因复杂多样,至于伊布替尼诱发的C L S则无研究报道,可能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关,多种反应间接导致,故临床用药中,要密切关注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纠正,以防出现难以逆转的损害㊂临床上对于C L S,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诱因㊂相关病因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并思考如何提高此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㊂参考文献:[1]董建华,李世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9,28(2):151-155.[2]刘朝忠,钟声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4):197-198.[3] C a s t i l l o J J,O l s z e w s k iA J,K a n a nS,e ta l.O v e r a l l s u r v i v a l a n dc o m p e t i n g r i s k s o fde a t h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W a l d e n s t r o m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a e m i a:a n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e n dr e s u l t sd a t a b a s e[J].B rJ H a e m a t o l,2015,169(1):81-89.[4]S w e r d l o wS H,C a m p oE,H a r r i sN L,e t a l.WHO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u m o u r s o f h a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a n d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s.WHO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t u m o u r s,R e v i s e d4t h e d[S].V o l u m e2.G e n e v a:WHO,2017.[5] A b e y k o o n J P,Y a n a m a n d r aU,K a p o o r P.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W a l d e n s t r o m 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e m i a[J].C a n c e rM a n a g R e s,2017,9:73-83.[6] N g u y e n-K h a cF,L a m b e r tJ,C h a p i r o E,e ta l.C h r o m o s o m a la b e r r a t i o n sa n d t h e i r p r o g n o s t i c v a l u ei n a s e r i e s o f174u n t r e a t e d p a t i e n t sw i t h W a l d e n s t r o m'sm a c r o g l o b u l i n e m i a[J].H a e m a t o l o g i c a,2013,98(4):649-654.[7]李丽丽,刘沁华,夏瑞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和治疗[J].临床荟萃,2019,34(6):489-495.[8]谢彦,朱军.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解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9):683-686.[9] G h e z D,C a l l e j a A,P r o t i n C,e ta l.E a r l y-o n s e ti n v a s i v e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 a n d o t h e r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i n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i b r u t i n i b[J].B l o o d,2018,131(17):1955-1959.[10]魏赟晨,李建勇.伊布替尼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3):388-392.[11]李艳玲,王振磊,张梅,等.靶向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伊布替尼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9,28(18): 2232-2239.[12] P r e t e M,U r s o L,F a t o n e M C,e t a l.A n t i p h o s p h o l i p i d ss y n d r o m e c o m p l i c a t e d b y a s y s t e m i c 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l i k e s y n d r o m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s t e r o i d s a n d i n t r a v e n o u si mm u n o g l o b u l i n s:ac a s er e p o r t[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6,95(5):e2648.[13] D eP a s T,C u r i g l i a n o G,F r a n c e s c h e l l iL,e ta l.G e m c i t a b i n e-i n d u c e d s y s t e m i c c a p i l l a r y l e a k s y n d r o m e[J].A n nO n c o l,2001,12(11):1651-1652.[14]杨阳,陈公琰.肿瘤溶解综合征[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6,3(2):88-90.[15]徐世荣,郭晓楠,张静楠.E v a n s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3):218-221.收稿日期:2020-02-25编辑:张卫国。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一、引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骨髓增生不良、脾大等症状。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抗氧化剂和激素等药物治疗。
然而,当前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的评估标准还比较缺乏,本文将围绕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评估标准展开讨论。
二、疗效评估标准的重要性1. 了解疗效,指导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了解疗效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评估治疗效果: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3. 促进新疗法研究:疗效评估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新疗法的研究提供指导,推动疾病治疗的进步。
三、目前的疗效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评估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医院、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估标准存在差异。
2. 评估指标不明确:目前的疗效评估标准中,评估指标缺乏具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项目,难以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四、建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的重要性1. 促进临床治疗:建立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2. 统一治疗方案: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一致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促进疾病研究:建立疗效评估标准可以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指导,促进疾病治疗的进步。
五、建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的建议1. 制定统一标准:相关医学机构和研究机构应该共同制定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
2. 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疗效评估标准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等项目。
3. 定期评估:医生应该定期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结语通过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促进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020 ASH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最新进展解读

2020 ASH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最新进展解读各位同道,大家好,欢迎观看淋巴瘤微课。
我是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付蓉医生。
今天与大家分享今年ASH会议上报告的,关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最新进展摘要。
摘要1141:高龄(≥75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研究背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多发于老年人。
合并症和器官功能衰退导致的身体虚弱增加了老年WM患者疾病管理的难度。
年龄大于65岁是WM的不利预后因素之一,但目前缺乏针对年龄较大的WM患者的研究数据。
该研究评估了高龄(确诊时≥75岁)对WM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该研究纳入了梅奥诊所199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评估的活动期WM患者,对比了≥75岁的患者和较年轻的患者(年龄<75岁)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对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和总生存(OS)进行了评估。
由于年龄较大是患者非相关原因死亡的混杂因素,因此该研究还评估了原因特异性生存(CSS)。
通过比较高龄患者OS和美国普通人群的OS,评估WM对生存的影响。
研究结果研究纳入了94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4年,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
年龄≥75岁的177例患者中,173例(98%)在WM活动期接受了抗WM治疗。
≥75岁的活动期WM患者在1996年至2018年期间比例有所增加。
≥75岁患者的CSS为10.9年,<75岁患者的CSS 为14.7年(HR:2.1,p<0.0001)。
≥75岁WM患者的中位OS 为5.9年,美国普通人群的中位OS为8.3年,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与年龄较小的WM患者相比,年龄≥75岁的患者OS较短,显示了高龄对WM患者的影响。
此外,虽然WM为惰性恶性肿瘤,但与美国普通人群的对比数据显示,WM对高龄患者的OS存在不利影响。
摘要2937:伊布替尼治疗利妥昔单抗难治性WM的长期随访,即iNNOVATE开放标签研究的最新结果研究背景伊布替尼是一款每日口服使用的BTK抑制剂,被美国和欧盟批准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WM。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并乳糜性胸腔积液报告一例

鼻衄 2年 , 乏力 半年 , 咳嗽、 气促 3个 多月 余 ” 于
2 0 1 2年 1月 3 1日住 院。患 者 2年前 无 明显 诱 因 出 现头 痛 , 无视 物 旋转 , 无恶心 、 呕吐 , 并 间断鼻 衄 , 每 次 鼻 出血量 较 多 , 无 皮 肤 出血 点 、 瘀斑 , 无 便血 、 血
描未 见 明显 异常 。 四肢 肌 电图示双 下肢慢 性神 经损 伤 。入 院后 予 以抗 炎 、 止 咳、 化痰 、 输成分血 ( 浓 缩
红细胞 3 . 5 U) 及 营养 支持 等对症 处 理 , 并 行 抽胸 腔 积 液减 压 ( 共 4次 , 约2 0 0 0 m L) , 多次 送 标 本 查 常 规生 化 示 外 观 为 淡 红 色 , 浑浊, 比重 1 . 0 1 5 , p H
尿, 先后多次 就诊 当地 医院 , 予 以止 血 对 症 处 理 。
C 1 2 、 小便常规 、 大便 常规 均 无 明显 异 常 。肺 部 C T
示 支气 管疾 患并肺 部感 染 ( 较前 有 所 吸收 ) ; 双侧 胸 腔积液 ( 左侧 为 主 , 右侧 胸 腔积 液 较前 减 少 ) 。骨 扫
7 . 5 0 , 以单 核 细胞为 主 , 蛋 白定性 阳性 ( 卅) , 总蛋 白
4 1 . 5 0— 4 8 . 6 O L, 白蛋 白 2 2 . 7~ 2 6 . 2 g / L , 细胞 总
数多在 1 5 5 0 0 0 ~2 1 0 0 0 0 ×1 0 。 / L , 甘 油 三 酯 在
华 氏 巨 球 蛋 白 血 症
(Wa l d e n s t r o m
学示 骨髓有 核 细 胞 增 生 不 良; 肺部 C T示 支 气 管 疾 患并 感染 , 双侧胸 腔积 液 ; 肺 功能示 限制性 通气 功能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PPT课件

临床特征
Table 1.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for 356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the consensus panel diagnosis of WM presenting to th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临床特征
和大多数的惰性淋巴瘤不同的是,在WM的肿大。
WM相关的临床表现的出现与否是由瘤细胞的组织浸润或/ 和单克隆IgM的理化和免疫学特性所决定的。
单克隆IgM可以通过包括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对自身 抗体活性的调节、与其他蛋白的相互影响、低温时沉淀以及 组织沉积等不同机制导致临床表现的出现。
• 无症状或早期患者的治疗措施 • 有症状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 需要尽快控制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 不需要尽快控制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 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维持治疗 • 补救方案 • 其他治疗方法
WM的治疗方法
无症状或早期患者的治疗措施
• 患者需要考虑给予治疗的情况:
LOGO
2009-10-28
How I treat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Bing Center for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
疾病引起的出现Hb低于100g/L
•
PLT小于100 x 109/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无症状的患者只需给予密切观察随访 。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有症状患者的治疗措施 如苯丁酸氮芥) 口服烷化剂 (如苯丁酸氮芥 如苯丁酸氮芥 核苷类似物 (克拉屈滨或氟达拉滨 克拉屈滨或氟达拉滨) 克拉屈滨或氟达拉滨 单克隆抗体美罗华 联合化疗
在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药物时必须考虑到具体患者的情况, 在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药物时必须考虑到具体患者的情况,包括是否有血 细胞减少、是否需要更快的控制疾病、年龄以及是否适合行AST. 细胞减少、是否需要更快的控制疾病、年龄以及是否适合行
诊断的建立
影像学检查
CT:复查 仅限于有髓外病灶史的患者 复查CT仅限于有髓外病灶史的患者 复查 MR: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PET-CT:也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也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诊断的建立
诊断的建立
选查项目
潜在的贫血原因必须详细排查 出现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时建议检测冷凝集素, 出现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时建议检测冷凝集素,如果阴性可以检测直接或间接 COOMBS’试验。 试验。 试验 铁元素的研究检测 血粘滞度( ) 血粘滞度(SV) 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 神经节苷脂 抗体和抗-硫脂 神经节苷脂M1抗体和抗 硫脂IgM抗体的检测 外周神 抗体的检测-外周神 抗–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抗-神经节苷脂 抗体和抗 硫脂 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 抗体的检测 经病变 刚果红染色颊脂垫的活检组织进行检测-淀粉样变性 刚果红染色颊脂垫的活检组织进行检测 淀粉样变性 肌电图描记法-脱髓鞘性神经病 肌电图描记法 脱髓鞘性神经病 抗蛋白聚糖的IgM抗体的检测 -肌病 抗体的检测 肌病 抗蛋白聚糖的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需要尽快控制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疾病需要尽快得到控制的患者 有症状性的高粘滞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 冷凝素血症所致的中重度的血细胞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重点治疗措施应在于如何能够迅速去除异常蛋白 重点治疗措施应在于如何能够迅速去除异常蛋白
LOGO
2009-10-28
How I treat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Bing Center for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Steven P. Treon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无症状或早期患者的治疗措施
• 患者需要考虑给予治疗的情况: 患者需要考虑给予治疗的情况: • • • • • • • • 疾病引起的出现Hb低于 疾病引起的出现 低于100g/L 低于 PLT小于 小于100 x 109/L 小于 巨块型淋巴结肿大和脏器肿大 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 疾病所致中重度或进行性加重的周围神经病变 有症状的淀粉样变性 冷球蛋白血症 冷凝集素病的。 冷凝集素病的。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有症状患者 的治疗措施
Figure 2. Guide to the primary therapy of WM.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HV indicates hyperviscosity; cp, centipoise; BDR, 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rituximab; CPR, cyclophosphamide, prednisone, rituximab; RCD, 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examethasone; VR, bortezomib, rituximab; FR, fludarabine, rituximab; and R, rituximab. (1) Because of potential risk of stem cell damage and/or secondary malignancies, may consider as an alternative option if other treatment choices are either unavailable or inappropriate for a particular patient. (2) Consider an attenuated schedule for fludarabine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ore indolent disease presentation. (3) Avoid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yperviscosity and with Fc RIIIA-158 F/F polymorphism. For rituximab-based therapies, consider maintenance rituximab in responding patients. Clinical tr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henever possible.
诊断的建立
外周血检查
基本的需要检测项目包括: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球蛋白定量、 基本的需要检测项目包括: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球蛋白定量、 包括 全血细胞学检查、肝功能检查、 全血细胞学检查、肝功能检查、BUN、SCR。 、 。 对于有冷球蛋白血症的病人而言,为了避免出现低估IgM水 对于有冷球蛋白血症的病人而言,为了避免出现低估 水 平的现象还应考虑采取温水浴采集标本的方式 温水浴采集标本的方式。 平的现象还应考虑采取温水浴采集标本的方式。 在同一个机构监测。 在同一个机构监测。 血清游离轻链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血清游离轻链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β2-MG和白蛋白水平 和白蛋白水平
诊断的建立
Figure 1. Comparisons of serum IgM, hematocrit, and bone marrow disease involvement for 356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WM.
WM的治疗方法 的治疗方法
• • • • • • • •
无症状或早期患者的治疗措施 有症状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需要尽快控制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不需要尽快控制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措施 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维持治疗 补救方案 其他治疗方法
单克隆IgM可以通过包括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对自身 可以通过包括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单克隆 可以通过包括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抗体活性的调节、与其他蛋白的相互影响、 抗体活性的调节、与其他蛋白的相互影响、低温时沉淀以及 组织沉积等不同机制导致临床表现的出现。 组织沉积等不同机制导致临床表现的出现。 等不同机制导致临床表现的出现
诊断的建立
2)实验室检查 ) WM的诊断必须证实存有单克隆的IgM以及淋巴样浆细胞 的诊断必须证实存有单克隆的 的诊断必须证实存有单克隆的 以及淋巴样浆细胞 浸润骨髓的组织学证据。 浸润骨髓的组织学证据。 WM的诊断时单克隆的 的诊断时单克隆的IgM以及浸润骨髓的淋巴样浆细胞的 的诊断时单克隆的 以及浸润骨髓的淋巴样浆细胞的 数值没有最低值,患者在血清 血清IgM水平以及骨髓累及上存 数值没有最低值,患者在血清 水平以及骨髓累及上存 有很大的异质性(如图 如图1). 有很大的异质性 如图 一般情况下,对于具体病例而言,血清 一般情况下,对于具体病例而言,血清IgM水平与疾病负 水平与疾病负 荷有较强的关系。 荷有较强的关系。
眼科检查
过高的IgM水平引起的血液粘滞度上升常会导致视网膜的改变。 水平引起的血液粘滞度上升常会导致视网膜的改变。 过高的 水平引起的血液粘滞度上升常会导致视网膜的改变 可能可以作为血浆置换治疗和化疗疗效判定的一项重要标准。 可能可以作为血浆置换治疗和化疗疗效判定的一项重要标准。 通常推荐IgM水平大于 水平大于3000mg/dL的WM患者在时进行眼科检查。 患者在时进行眼科检查。 通常推荐 水平大于 的 患者在时进行眼科检查
介
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分泌 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分泌IgM的淋巴样浆细胞大量增殖 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分泌 的淋巴样浆细胞大量增殖 所引起的的独特的B细胞性疾病。 所引起的的独特的 细胞性疾病。 细胞性疾病 改订欧美淋巴瘤组织( 改订欧美淋巴瘤组织(Revised European American Lymphoma)和WHO分类系统已经将该病归入淋巴浆细胞 ) 分类系统已经将该病归入淋巴浆细胞 分类系统已经将该病归入 淋巴瘤。 淋巴瘤。 绝大多数的LPL是WM,IgA、 IgG和不分泌型的 绝大多数的 是 , 、 和不分泌型的LPL 和不分泌型的 少于5%。 少于 。
临床特征
Table 1.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for 356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the consensus panel diagnosis of WM presenting to the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临床特征
和大多数的惰性淋巴瘤不同的是, 和大多数的惰性淋巴瘤不同的是,在WM的患者中只有 的患者中只有 少数患者(< 会出现脾、 少数患者 15%)会出现脾、淋巴结肿大。 会出现脾 淋巴结肿大。 WM相关的临床表现的出现与否是由瘤细胞的组织浸润或/ 相关的临床表现的出现与否是由瘤细胞的组织浸润或 相关的临床表现的出现与否是由瘤细胞的组织浸润或 和单克隆IgM的理化和免疫学特性所决定的。 的理化和免疫学特性所决定的。 和单克隆e 2. Morbidities mediated by the monoclonal IgM protein in 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