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合集下载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概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惰性 B 细胞淋巴瘤,属非霍奇金性淋巴瘤范畴,表现为大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聚集,并分泌克隆性免疫球蛋白 M(IgM),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可有乏力、盗汗、消瘦、紫癜、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多系统表现。

本病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改变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

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常采取以化疗结合免疫调节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案,辅以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英文名称: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其它名称:Waldenstrom 病,巨球蛋白血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全身,血液组织,淋巴组织常见症状:乏力、消瘦、发热、皮肤黏膜出血主要病因: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染色体突变、基因突变等因素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沉检查、凝血四项、外周血涂片、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 M 蛋白测定、血清黏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测、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析重要提醒:注意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情况请及时送医就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特点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可能于遗传因素有关,致使骨髓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大量聚集,并分泌单克隆 IgM,血浆 IgM 水平异常增高,引发全身多系统受损。

NCCN指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2016V2

NCCN指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2016V2

NCCN Guidelines Index WM/LPL Table of Contents Discussion
Clinical Trials: NCCN believes that the best management for any cancer patient is in a clinical trial. Participation in clinical trials is especially encouraged. To find clinical trials online at NCCN member institutions, click here: /clinical_trials/physician.html. NCCN Categories of Evidence and Consensus: All recommendations are Category 2A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See NCCN Categories of Evidence and Consensus.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2.2016 Panel Members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 Kenneth C. Anderson, MD/Chair ‡
Dana-Farber/Brigham and Women’s Cancer Center |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ancer Center Melissa Alsina, MD ‡ Moffitt Cancer Center Djordje Atanackovic, MD ‡ Huntsman Cancer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J. Sybil Biermann, MD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Jason C. Chandler, MD †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Health Science Center Caitlin Costello, MD † ‡ ξ UC San Diego Moores Cancer Center Benjamin Djulbegovic, MD, PhD † ‡ ξ Moffitt Cancer Center Henry C. Fung, MD, FRCP Fox Chase Cancer Center Cristina Gasparetto, MD ‡ Duke Cancer Institute Kelly Godby, MD †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Craig Hofmeister, MD, MPH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 James Cancer Hospital and Solove Research Institute Leona Holmberg, MD ξ Fred Hitchinson Cancer Reasear Center/ Seattle Cancer Care Alliance Sarah Holstein, MD, PhD † ‡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 Carol Ann Huff, MD † The 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Johns Hopkins Adetola Kassim, MD, MS ‡ ξ Vanderbilt-Ingram Cancer Center Amrita Y. Krishnan, MD ‡ City of Hop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Shaji K. Kumar, MD ‡ ξ Mayo Clinic Cancer Center Michaela Liedtke, MD ‡ Stanford Cancer Institute Matthew Lunning, DO † Fred & Pamela Buffet Cancer Center at The Nebraska Medical Center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全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异质性很大的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聚集为特点。

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工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大多数以PCR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

可见ALL的诊断分类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步骤的过程,ALL 的现代检查、诊断方法应包括精确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这些方法的结合有助于精确的诊断、确定预后相关因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标记,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ALL诊断方法的演进ALL诊断分型主要有FAB (French-American-British)和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两种标准。

FAB标准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要求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30%。

FAB协作组于1976年用Romanowsky染色观察血片及骨髓涂片,根据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仁大小及数量、细胞浆嗜碱程度等,辅以细胞化学染色对ALL各亚型细胞特征进行描述。

但是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准确性有限。

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受累的系列(B或T细胞系),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临床重要的亚型,是ALL分型最为重要的检查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L免疫学分型方法主要参考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的标准。

1994年在法国召开的EGIL会议上,提出ALL的四型21类法,即先按T、B淋巴细胞系和髓系抗原积分系统确定不同抗原积分,再按积分和抗原表达及分化程度把ALL分为四大类型(裸型、纯型、变异型、多表型)21个亚型。

1995年发表了简化后的EGIL分型、1998年又进行了修改(即本共识中推荐的免疫学分型)。

waldenstrom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waldenstrom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NCCN Staff Rashmi Kumar, PhD Dorothy A. Shead, MS NCCN Guidelines Panel Disclosures
®
Continue
† Medical oncology ‡ Hematology x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 Surgery/Surgical oncology § Radiotherapy/Radiation oncology € Pediatric oncology Þ Internal medicine * Writing committee member
NCCN Guidelines Index WM/LPL Table of Contents Discussio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
®
Waldenstrom’s ¨ Macroglobulinemia /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Printed by Ho Xuefeng on 1/15/2013 8:42:44 AM. For personal use only. Not approved for distribution. Copyright © 2013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CCN Categories of Evidence and
Consensus: All recommendations are Category 2A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See NCCN Categories of Evidence and Consensus

2022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2022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2022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自《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发布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

近年来,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LPL/WM规范化诊疗,提高我国LPL/WM患者疗效,经国内相关专家讨论,制定本指南。

一、定义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

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诊断为非WM型LPL。

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治疗部分仅探讨WM的治疗,非WM型LPL的治疗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诊断标准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IgM(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CD20(+),sIgM(+),CD5(-),CD10(-),CD22(+),CD23(-),CD25(+),CD27(+),FMC7(+),通常CD38和(或)CD138(+),而CD103(-)。

但是,10%~20%的患者也可表达CD5、CD10或CD23。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90%以上WM发生MYD88 L265P突变,但MYD88 L265P突变不是WM特异性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恶性浆细胞肿瘤的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恶性浆细胞肿瘤的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81-恶性浆细胞肿瘤的
诊治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轻链淀粉样变性的诊治更新
1、器官受累的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标准不包括()
A、对称性下肢感觉
B、胃排空紊乱
C、精神紊乱[正确答案]
D、假性梗阻
E、排泄失调
2、对轻链淀粉样变性的器官受累的诊断不包括()
A、肾淀粉样变
B、凝血功能障碍
C、胃肠道和肝脾受累
D、中枢神经病变[正确答案]
E、自主神经系统病变
3、有明显的心脏受累的轻链淀粉样变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
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正确答案]
E、1年
4、影响轻链淀粉样变性预后的因素不包括()
A、浆细胞负荷
B、心肌损伤指标NT-proBNP
C、血清游离轻链的量
D、舒张期血压[正确答案]
E、Mayo分期。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及 MYD 88基因突变检测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0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及 MYD 88基因突变检测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是一类相对少见的小B细胞 淋巴瘤,临床上以男性患者居多,常伴有骨 髓受累、贫血和血清IgM型免疫球蛋白异常增 高 [1]。 组 织 学 形 态 多 表 现 为 淋 巴 结 副 皮 质 区、髓质区弥漫性淋巴样浸润,肿瘤由数量不 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浆样淋巴细胞组 成[1]。免疫表型而言,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抗 原,并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1]。华氏巨 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为LPL中累及骨髓并伴有血清IgM蛋白不 同程度增高的病例[2]。LPL/WM常需与其他小B 细胞性肿瘤、特别是伴有浆细胞样分化的病例鉴 别[1],然而,相当部分LPL/WM具有不典型临床 或组织病理学表现[3],使得此类鉴别诊断较为 困难。近期研究发现,绝大部分LPL/WM病例存 在MYD88 L265P基因突变[4],而其他小B细胞类 肿瘤则较少检出这一异常[3-5]。在国外,利用 二代测序等技术检测MYD88 L265P突变已被应用 于临床实践,而在我国,应用这一检查手段诊断 和鉴别LPL/WM尚未推广、普及,相关报道亦不 多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例LPL/WM的临床 病理学特点,并应用传统测序技术完成MYD88 L265P突变点检查,从而探讨这一分子生物学标 志物对于确诊LPL/WM的意义。
900
·论 著·
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中国癌症杂志》2018年第28卷第12期 CHINA ONCOLOGY 2018 Vol.28 No.12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0例 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及MYD88基因突变检测
盛 东,王维格,蒋翔男,薛 田,朱晓丽,周晓燕,李小秋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已发表,共识中对各种疾病类型的特征和主要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描述。

本文我们仅就其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梳理说明,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把握重点。

一、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鉴别诊断的必要性B-CLPD是一大类疾病,共同特征是成熟阶段的B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并侵犯骨髓和外周血,因此确定其单克隆性是前提,与各种反应性增生的鉴别不是本共识的内容。

B-CLPD各型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临床表现、易患人群、临床病程[除了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既往治疗和预后也相似,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最常见,因此在流式细胞术应用前常将它们均诊断为CLL。

那么有没有必要将之鉴别清楚呢?目前看,必要性越来越大。

首先,各类型的发病机制不同,虽然存在某些因素在多种类型中均发挥作用,如BCR信号途径异常、TP53异常等,但均有其特殊之处,如众所周知的Bcl-2/IgH易位在滤泡淋巴瘤(FL)、CCND1/IgH易位在MCL中的作用等。

其次,各类型的预后并不完全相同。

最重要的是,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不同类型对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别较大,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更需要对其进行精确诊断。

随着对各类型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结合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GM)的综合血液病理诊断的推广,使得精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成为可能。

二、各类型B-CLPD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几个层次和关键点(一)"病理为王"虽然该专家共识对B-CLPD进行了限定,即是指临床上以外周血/骨髓成熟B细胞克隆性增殖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外周血/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诊断的一组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但部分B-CLPD[如FL、MCL以及多数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MZL)]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推荐进行淋巴结活检进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与讨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抗淋巴瘤联盟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09.00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I09B12)通信作者:邱录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qiulg@ ;周道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Email :zhoudb@The consensu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r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in China (2016version )Hematol-ogy Oncology Committee of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Leukemia &Lymphoma Group Society of Hematology at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Union for China Lymphoma InvestigatorsCorresponding author:Qiu Lugui,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 300020,China.Email:qiulg@;Zhou Daobi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Beijing 100730,China.Email:zhoudb@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LPL/WM )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 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近年来国际上对LPL/WM 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1],而国内对LPL/WM 认识较晚,对其诊断、治疗比较混乱,为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LPL/WM 的认识水平,规范其诊断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一、定义LPL/WM 是由小B 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 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 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 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 [1]。

90%~95%的LPL 为WM ,仅小部分LPL 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 、IgG 成分或不分泌单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2]。

由于非WM 型LPL 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本共识仅探讨WM 相关标准,非WM 型LPL 的治疗等参照WM 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 诊断标准[3]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 (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CD20(+),sIgM (+),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

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有研究者报道MYD88L265P 突变在WM 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4],但其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方法和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等有关,MYD88L265P 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 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等。

因此MYD88L265P 突变是WM 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但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注:LPL/WM 无特异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故LPL/WM 的诊断是一个排他性诊断,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虽然通过骨髓检查可诊断LPL/WM ,但如有淋巴结肿大仍建议尽可能获得淋巴结等其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除外其他类型淋巴瘤可能。

(二)分期和预后WM 的国际预后指数(ISSWM )是目前WM较公认的预后判断系统[5],该预后系统包括5个独立预后因素:年龄>65岁,HGB≤115g/L,PLT≤100×109/L,β2微球蛋白>3mg/L,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70g/L,以上各项为1分,依据这5个因素可将WM患者分为预后不同的3个危险组:低危组:0或1分且年龄≤65岁;中危组:2分或年龄>65岁;高危组:>2分。

有研究者发现纳入血清LDH升高的因素可将高危组WM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不同的两组,伴LDH升高的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6-7]。

(三)鉴别诊断1.与IgM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多发性骨髓瘤(MM)等鉴别:(1)IgM型MGUS:IgM型MGUS的诊断标准[3]:①有血清单克隆IgM蛋白;②骨髓中无淋巴浆/浆细胞浸润;③无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证据;④无相关器官或组织受损的证据,如淋巴瘤浸润所致的贫血、肝脾肿大、高黏滞血症、系统性症状,或淋巴结肿大,以及浆细胞疾病所致的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或贫血。

(2)IgM相关性疾病:这类患者由于单克隆性IgM升高引起的相关症状,如症状性冷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或自身免疫现象如周围神经病、冷凝集素病,而骨髓无淋巴浆细胞、无淋巴瘤证据时,应诊断为IgM相关性疾病更为妥当。

(3)IgM型MM:IgM型MM非常少见,细胞形态学为浆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为高表达CD38、CD138,而CD19、CD20、CD45阴性,常伴溶骨性损害等,这些特征是IgM型MM与WM鉴别的主要标志。

约1%的IgM型MM可在形态学上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并可表达CD20,但这部分患者常伴有t(11; 14)(q13;q32),而WM常不伴有14q32易位,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点。

2.与其他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鉴别:多种B-CLPD可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成分,并出现浆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特征,从而需与WM鉴别,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MZL),不典型的WM和MZL伴有浆细胞分化时尤其难以鉴别。

具体鉴别参照《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版)》[8]。

三、治疗(一)治疗指征无症状的WM患者不需要治疗。

WM治疗指征为:B症状;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周围神经病变;器官肿大;淀粉样变;冷凝集素病;冷球蛋白血症;疾病相关的血细胞减少(HGB≤100g/L、PLT<100×109/L);髓外病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Bing-Neel综合征);巨大淋巴结;或有证据表明疾病转化时。

单纯血清IgM水平升高不是本病的治疗指征[9]。

若血细胞减少考虑是自身免疫性因素所致,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若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则针对原发病治疗。

(二)治疗前评估治疗前(包括复发患者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应至少包括:1.病史(包括详细的既往病史和家族史)和体格检查(特别是淋巴结和脾脏大小,有无周围神经病表现)。

2.体能状态评分: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

3.B症状:盗汗、发热、体重减轻。

4.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

5.血生化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钙)、LDH、β2微球蛋白等。

6.免疫学检测:①免疫球蛋白定量:至少包括IgM、IgA、IgG水平;②血清蛋白电泳;③血免疫固定电泳;④24h尿蛋白定量;⑤HBV、HCV检测。

7.病理检查:①淋巴结病理+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②和(或)骨髓活检+涂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③骨髓液或肿瘤组织进行MYD88 L265P突变检测(有条件的单位建议骨髓液采用CD19磁珠分选后进行检测)。

8.影像学检查:颈、胸、全腹部CT检查。

其他可做的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怀疑有溶血时必做)和冷凝集素检测;神经功能相关检查(怀疑周围神经病时可查抗MAG抗体和抗GM1抗体)。

(三)一线治疗选择有治疗指征患者的一线选择主要依据患者年龄、主要症状以及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等来选择。

依据骨髓干细胞毒性分类的推荐方案详见表1,主要方案用法、疗效及注意事项详见表2。

各个方案间疗效无直接比较,有效性数据仅供参考。

另外方案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1.伴有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建议先行血浆置换2~3次后续以化疗。

并避免直接应用利妥昔单抗(R)化疗,建议先以硼替佐米或氟达拉滨为主的方案降低IgM水平,再考虑应用含R的方案或其他方案化疗。

2.主要症状为WM相关的血细胞减少或器官肿大者,首选含R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如RC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或苯达莫司汀+表1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方案推荐疾病状态初始复发非干细胞毒性方案B±R、BD方案、BDR方案、COP-R方案、依鲁替尼、R单药、RCP/D方案、沙利度胺±R阿伦单抗、B±R或BD±R方案、COP-R方案、依鲁替尼、Ofatumumab(R不能耐受者)、R单药、RCP/D方案、沙利度胺±R可能有干细胞毒性/高转化风险的方案苯达莫司汀±R、克拉屈滨±R、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苯达莫司汀±R、克拉屈滨±R、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注:B:硼替佐米;R:利妥昔单抗;D:地塞米松;C:环磷酰胺;P:泼尼松表2各主要药物/方案在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用法及疗效方案或药品名称及参考文献苯丁酸氮芥[10]氟达拉滨[10]利妥昔单抗[11]硼替佐米[12]依鲁替尼[13]BR方案[14]BRD方案[15]RCD方案[16-17]R-沙利度胺[18]苯达莫司汀+R方案[19]FR方案[20]FCR方案[21]用法6~8mg/d×10d(或2mg/d持续),28d为1个疗程,最多12个疗程30~40mg/m2×5d,28d为1个疗程,最多6个疗程375mg/m2,每周1次,连用4次1.3mg/m2第1、4、8、11天,21d为1个疗程420mg/d硼替佐米1.6mg/m2第1、8、15、28天,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4疗程应用首剂:硼替佐米单药1.3mg/m2第1、4、8、11天,21d为1个疗程,其后硼替佐米1.6mg/m2第1、8、15、22天,35d为1个疗程×4;地塞米松40mg第1天;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2、5疗程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地塞米松20mg第1天;环磷酰胺100mg/m2第1~5天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连用4次,3个月后再重复4次;沙利度胺计划用法每晚200~400mg苯达莫司汀90mg/m2第1~2天;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氟达拉滨25mg/m2第2~6天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1天;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总有效率(主要有效率)≥PR38.6%≥PR47.8%52.5%(27.5%)78%(44%)90.5%(73%)88%(65%)85%(68%)83%(74%)72%(64%)95%95.3%(86%)79%(74.4%)生存中位PFS期27.1个月中位PFS期36.3个月2年PFS和OS率分别为69.1%和95.2%1年EFS率79%中位PFS期42个月,3年持续反应率70%(≥PR者),3年OS率81%2年PFS率67%,中位PFS期35个月中位TTP34.8个月中位PFS期69.5个月中位PFS期51.2个月中位EFS期59.1个月,4年OS率69.1%需注意的事项骨髓抑制,干细胞损伤,第二肿瘤风险骨髓抑制,干细胞损伤,第二肿瘤风险燃瘤反应,特别是单药应用时避免用于IgM相关性神经性病变患者,以免与硼替佐米相关性神经损伤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