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新进展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概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惰性 B 细胞淋巴瘤,属非霍奇金性淋巴瘤范畴,表现为大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聚集,并分泌克隆性免疫球蛋白 M(IgM),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可有乏力、盗汗、消瘦、紫癜、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多系统表现。
本病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改变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
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常采取以化疗结合免疫调节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案,辅以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英文名称: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其它名称:Waldenstrom 病,巨球蛋白血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全身,血液组织,淋巴组织常见症状:乏力、消瘦、发热、皮肤黏膜出血主要病因: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染色体突变、基因突变等因素导致 B 淋巴细胞增殖失控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沉检查、凝血四项、外周血涂片、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 M 蛋白测定、血清黏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测、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析重要提醒:注意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情况请及时送医就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特点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可能于遗传因素有关,致使骨髓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大量聚集,并分泌单克隆 IgM,血浆 IgM 水平异常增高,引发全身多系统受损。
MYD88 L265P基因突变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意义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ofMYD88L265Pmutationin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CHUWenhui,YUWenzheng (DepartmentofHematology,TheAffiliatedHospitalofBinzhouMedicalUniversity,
安 徽 医 药 AnhuiMedicalandPharmaceuticalJournal 2018May,22(5)
·803·
MYD88L265P基因突变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意义研究进展
初文慧,于文征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山东 滨州 256603)
摘要:MYD88L265P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 3p22.2上的单个核苷酸的改变,该突变可以导致 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 从而促进细胞恶性增殖。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证实该突变广泛存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中,对 WM的诊断、鉴别诊 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的出现为 WM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选择。 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MYD88L265P;依鲁替尼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8.05.003
通信作者:于文征,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淋巴瘤, Email:bzywz2009@163.com
介素1受体 (IL1R)胞 内 区 有 高 度 的 同 源 性,故 称 为 Toll/IL1R同源结构域(TIR),依赖 TIR结构域 的嗜同性作用与下游衔接蛋白的 TIR域相结合,进 行信号的传导[4]。MYD88最初发现于分化的髓样 细胞中,由 2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 2个特殊的 结构域,C端为 TIR结构域,可以与 TLR和 IL1R的 TIR域相结合,N端 为 死 亡 结 构 域 (DD),可 以 招 募 并活化 IL1R相关蛋白激酶(IRAK)等具有死亡结 构域的信号分子,介导信号传导[4]。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课件

并发症控制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感染、贫血和出血等。
社会支持与教育普及
社会支持
建立患者互助组织和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积极配合治疗。
教育普及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05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 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特异性靶点, 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正在 积极开展新药的研发工作。其中,一些 创新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旨在 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旨在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应用。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 ,转化医学研究有助于将实验室发现 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法,促流
国际合作
全球范围内,学术机构、研究团队和制药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共同致力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研究和治疗 进展。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加速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
0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以降低
感染的风险。
适量运动
03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
质和免疫力。
饮食调理
均衡营养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盐分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和水肿的风险。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体内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巨球蛋白分泌增多,进而引起 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标准与讨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抗淋巴瘤联盟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09.001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I09B12)通信作者:邱录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qiulg@ ;周道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Email :zhoudb@The consensu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r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in China (2016version )Hematol-ogy Oncology Committee of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Leukemia &Lymphoma Group Society of Hematology at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Union for China Lymphoma InvestigatorsCorresponding author:Qiu Lugui,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 300020,China.Email:qiulg@;Zhou Daobi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Beijing 100730,China.Email:zhoudb@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LPL/WM )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 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朱秋萍林婷打郑智茵葛杭萍2(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摘要】目的观察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M/LPL)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9年12月浙江省中医大学附属第一医的WM/LPL患者25例,总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查、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25例中22例(88%)分泌单克隆IgM;20例行流式免疫学,17例(85%)免疫分型为CD19(+)、CD20(+)、CD5(-)、CD10(-)、CD23(-);18例行MYD88L265P基因检测,13例(72.2%)阳性%新药方案化疗15例,总有效率86.7%,传统疗8例,总有效率37.5%,另2例于院外治疗,未随访;23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7个月%结论WM/LP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新药化疗方案可提高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MYD88L265P基因;单克隆IgM;免疫分型;化疗方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M/ LPL)是临床罕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可见小B淋巴细胞、淋巴浆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骨髓和其他器官,多见于老年男性,发病年龄63-73岁,男女比例2:1叫90%~95%的LPL为WM,即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侵犯骨髓并伴有血清单克隆IgM F2H%临床表现多样,以“贫血相关症状、高黏滞血症、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近年来,国外虽有相关研究,但国内鲜有报道%为进一步提高对WM/LPL的认识,现对本院收治的25例WM/LP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WM/LPL患者。
诊断参照《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冈的评价标准:(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的IgM(不计数量)%(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计数量)%(3)免疫表型:CD19(+)、CD20(+)、sIgM(+)、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本组25例中,男19例,女6例,中位年龄62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进展(全文)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进展(全文)2021 EHA 关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两篇poster,均1989-2018年30年间荷兰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治疗和生存结局的相关研究。
EHA EP796研究背景LPL/WM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前也缺乏LPL/WM基于人群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旨在评估荷兰30年期间LPL/WM患者的一线治疗情况以及相对生存率的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研究入组了1989-2018年间确诊的,并在2020年接受了生存率随访的所有LPL/WM患者,数据来源于荷兰癌症登记处(NCR)。
主要治疗方案的相关数据,即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即观察与等待)和接受抗肿瘤治疗(例如化疗)情况也源自荷兰癌症登记处。
利妥昔单抗相关的使用信息仅限于2007年以后确诊的患者。
研究将患者分为4个时期(1989-1995年、1996-2002年、2003-2010年和2011-2018年)和3个年龄组(<65岁、66-75岁和>75岁)。
对有症状患者的抗肿瘤治疗方案进行了汇总,并按诊断年份、三个年龄组和IPSS 风险组进行分层。
计算相对生存率(RS)以估算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32例LPL/WM患者(中位年龄70岁;61%为男性)。
由于观察与等待的治疗策略更广泛应用,确诊时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比例逐渐减少。
2011-2018年间,三个年龄组接受一线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38%和40%。
2007年以后的数据显示,随着免疫化疗比例的增加,单独使用化疗的患者比例逐渐减少。
2014-2018年期间诊断的患者中60%存在症状。
960名存在症状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数据显示,DRC方案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案,它的使用率自2014年至2018年从14%增至39%。
2014年至2018年期间,R-CP方案或RCVP方案的使用率有所减少。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一、引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骨髓增生不良、脾大等症状。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抗氧化剂和激素等药物治疗。
然而,当前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的评估标准还比较缺乏,本文将围绕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评估标准展开讨论。
二、疗效评估标准的重要性1. 了解疗效,指导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了解疗效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评估治疗效果: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3. 促进新疗法研究:疗效评估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新疗法的研究提供指导,推动疾病治疗的进步。
三、目前的疗效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评估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医院、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估标准存在差异。
2. 评估指标不明确:目前的疗效评估标准中,评估指标缺乏具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项目,难以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四、建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的重要性1. 促进临床治疗:建立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2. 统一治疗方案: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一致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促进疾病研究:建立疗效评估标准可以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指导,促进疾病治疗的进步。
五、建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评估标准的建议1. 制定统一标准:相关医学机构和研究机构应该共同制定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
2. 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疗效评估标准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等项目。
3. 定期评估:医生应该定期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结语通过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促进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020 ASH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最新进展解读

2020 ASH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最新进展解读各位同道,大家好,欢迎观看淋巴瘤微课。
我是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付蓉医生。
今天与大家分享今年ASH会议上报告的,关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最新进展摘要。
摘要1141:高龄(≥75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研究背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多发于老年人。
合并症和器官功能衰退导致的身体虚弱增加了老年WM患者疾病管理的难度。
年龄大于65岁是WM的不利预后因素之一,但目前缺乏针对年龄较大的WM患者的研究数据。
该研究评估了高龄(确诊时≥75岁)对WM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该研究纳入了梅奥诊所199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评估的活动期WM患者,对比了≥75岁的患者和较年轻的患者(年龄<75岁)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对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和总生存(OS)进行了评估。
由于年龄较大是患者非相关原因死亡的混杂因素,因此该研究还评估了原因特异性生存(CSS)。
通过比较高龄患者OS和美国普通人群的OS,评估WM对生存的影响。
研究结果研究纳入了94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4年,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
年龄≥75岁的177例患者中,173例(98%)在WM活动期接受了抗WM治疗。
≥75岁的活动期WM患者在1996年至2018年期间比例有所增加。
≥75岁患者的CSS为10.9年,<75岁患者的CSS 为14.7年(HR:2.1,p<0.0001)。
≥75岁WM患者的中位OS 为5.9年,美国普通人群的中位OS为8.3年,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与年龄较小的WM患者相比,年龄≥75岁的患者OS较短,显示了高龄对WM患者的影响。
此外,虽然WM为惰性恶性肿瘤,但与美国普通人群的对比数据显示,WM对高龄患者的OS存在不利影响。
摘要2937:伊布替尼治疗利妥昔单抗难治性WM的长期随访,即iNNOVATE开放标签研究的最新结果研究背景伊布替尼是一款每日口服使用的BTK抑制剂,被美国和欧盟批准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W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单克隆IgM可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 占1/600,而WM人群发病率为5.5/100万; 每年约2%的MGUS转化成LPL。
2006年美国血液病年会制定了新的WM预后
评分系统(IPSSWM),根据五大危险因素:
年龄>65岁
Hb≤115 g
BPC≤1 00×1 0^9/L
高危组
β2MG>3 mg/L
有许多无症状的WM其实是进展期的IgM型
MGUS; 免疫表型为CD25 CD22弱表达的活化的B细胞 表型; 临床困扰临床医生的是IgM相关的周围神经病 变(CIDP);神经病变也应考虑到IgM单克隆蛋白 所致的淀粉样变性,特别是λ轻链型,小样本研 究显示Flu及R能显著改善神经症状及电生理方 面; 但美罗华对于结外病变患者疗效有限,而核苷 类似物药物对于结外受累患者能显著改善预后
MYD88突变不能区分WM和MGUS,比 例分别为5/6、5/9); MYD88突变不见与IgM型MM患者, t(11;14)不见与WM患者,另外MM患者 CD138及包浆Ig高表达而,WM表达 CD20 ; 但可见于其他B细胞肿瘤患者,如图: SMZL4%、MALT 7%、IgM淀粉变性 71%、而WM67-90%
有时患者IgM显著升高以及骨髓浸润超过
30%仍无症状而无需治疗; 相反轻微的IgM升高及低水平的骨髓浸润但 因有IgM引起的并发症确需要治疗,包括: 淀粉样沉积、冷凝集溶血性贫血、2型冷凝 集综合征; 患者临床表现有血细胞减少(Hb<100g/L、 BPC<100×10^9/L)、脏器肿大、高黏滞血 症、或有证据表明疾病转化时需要立即治疗
Ofatumumab ; 福达拉滨&瘤可燃:
3期临床提示福达拉滨显著改善OS; 单用福达拉滨耐受可; FCR联合可迅速控制病情(但是3/43MDS); CLL中福达拉滨感染 33%; 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在二线治疗中应该予以考虑。
R-CHOP
缓解率90%; 蒽环类药物效果不确定
首选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鼻出血、淋巴结
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血沉增快等等; 骨髓及淋巴结中存在分化成熟的B细胞浸润; 免疫表型泛B细胞标记,以及CD3-、 CD103-。 遗传学上:6q-占42%;6q-、11q-以及+4 患者预后差 分子学:MYD88 L625P 点突变(测序及 PCR方法检测);另30%WM存在CXC4突 变,(对ibrutinib 和 everolimus耐药)
中危组
血清 IgM>7 0g/L
低危组
高危组
五年生存率 36%
BPC≤1 00×10 ^9/L Hb≤115 g
中危组 五年生存率 68%
年龄>65岁
β2MG>3 mg/L
血清 IgM>70 g/L
低危组
五年生存率 87%
另外LDH不在积分系统里,其对低/中 危患者预后无价值,但能显著区分高 危患者的不同预后; IPSSWM不适用于不需治疗的患者, 不能以之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治疗; 连续检测 β2微球蛋白没有必要。
(有必要一线治疗,可能不需要血浆置换且未发生 肿瘤FLARE)
美罗华联合瘤可燃
缓解率83%; 毒副反(近期研究)
苯达莫司汀+美罗华(N=41)
与R-CHOP相比:RR95%,但PFS显著延长; 复发率分别为18%、58%; 耐受好
干细胞移植:
移植死亡率4.3% 预后优势体现在低增殖肿瘤及没有预后差的遗传学
高粘滞综合征:
大于40g/L 血清粘滞度1.8,(有相关症状:如鼻衄、
牙龈出血、溶血、中枢神经病变如头痛、 头晕、乏力等等) 如粘滞度大于4,确定高粘滞综合征; 血浆置换
Rituximab: 远期副作用少、非骨髓抑制作用、 可联合 他药等等 单用效果差; 推荐2+种联合、月周期治疗 初期警惕肿瘤“耀燃反应”; 维持治疗存在争议
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血液科 吴得红
是伴有单克隆IgM的LPL(骨髓浸润)
最早于1944年由Waldenstrom描述,故又称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主要表现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脾大、 淋巴结肿大以及少见的高粘滞血症。 主要体征:肝大、脾大、以及淋巴结肿大分 别20%、15%、15%。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正细胞贫血所致的乏力。
标志如17p-; 自体移植据报道能提高OS及EFS,但目前仅为研 究性治疗或临床试验,以及不能选择其他化疗方案 时;
新治疗:
例如治疗MM的方案; Rituximab +反应停 RR72%; Rituximab +雷那度胺 RR50% 注意神经毒性 苯达莫司汀 81-96%; 欧洲推荐 苯达莫司汀+美罗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 卡非佐米 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单用 RR 22/33 Ibrutinib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