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下面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探讨其关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也就是人们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经济活动。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获取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服务。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运作来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都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
市场经济依靠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提高效率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只有在商品丰富、商品生产和交换发达的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能发挥作用。
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不断丰富,能够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使得商品生产和交换更加顺畅和高效。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告诉生产者和消费者们,哪些商品受欢迎,哪些商品不受欢迎,从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又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和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依赖和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商品经济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和资源,市场经济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目 录
• 商品经济概述 • 市场经济概述 •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 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01 商品经济概述
商品经济的定义
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 态,其本质是交换。在商品经济中, 生产者生产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获 取收益。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后者以 自给自足为目的,不进行交换。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价格机制
01
通过价格涨跌反映供求关系变化,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决
策。
竞争机制
02
企业间竞争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价格下降,促进市场繁
荣。
供求机制
03
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价格,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
销售。
0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 系与区别
联系
交换方式相似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涉及到物品或服务的交换,通常需要通过 市场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
起源
商品经济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生产出 剩余产品,并开始进行简单的交换。
发展
成熟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达到成熟 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 方式。
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城市兴起,商业繁荣。
商品经济的特征
交换性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商品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
01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活跃,扩大了市场规模,推 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02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推动了企业创新和效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1. 商品经济的定义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以生产和流通商品为主要活动的社会经济形态。
2. 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下,由供求双方自由协商决定价格和交易量,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 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是交换和定价的基本单位。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而交换的前提就是需要有可比较、可交换、具有价值的商品。
2.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商品买卖和价格协商的地方。
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商品流通和价值转化。
因此,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
3. 商品与价格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在市场上,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来协商交易。
价格既反映了供求关系,也反映了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因素。
因此,在市场中,商品与价格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产品流通的过程。
4. 市场经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和创新是推动商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同时,市场还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商品能够更加便捷地流通到全球各地。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1. 商品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生产和流通商品,推动了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优化和社会财富增长。
同时,不同类型、不同质量、不同价格的商品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市场经济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市场机制下,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和交易量。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较高品质、较低成本、较合理价格等优势的商品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选择并获得更多利润。
这种竞争压力促进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商品与价格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在市场中,商品与价格是相互作用的。
商品的质量、特点、品牌等因素影响着价格的形成。
同时,价格也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因素。
因此,商品和价格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产品流通和消费者选择。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引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体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指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市场经济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本文将深入探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指在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商品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是指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的有一定价值的物品或服务。
在商品经济中,个人和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通过竞争和交易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和内容。
市场经济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互为基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则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持。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互相促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职能有别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有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商品经济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引导和调节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实践中的体现动态平衡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需要保持动态平衡。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靠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创新。
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平衡,相互促进和支持。
监管与规制市场经济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监管和规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对商品经济进行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
商品经济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经济)【圣才出品】

第3章市场经济3.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特征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1)资源配置①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以满足社会需要。
②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a.市场方式市场方式是指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由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
b.计划方式计划方式是指通过社会管理机构所制定的计划,采取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计划指标,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市场机制,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它不是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不是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
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a.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实现劳动互换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或者说从社会生产中的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表明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劳动联系、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所以,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
因而,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1)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内在联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供过于求时,则价格下降,商品生产者在追逐价高利大的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是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使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三,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 负责,依法对董事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第四,经理班子是日常经营管理的指挥组织,由总经理、 副总经理等高级职员组成,依据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 负责指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公司治理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责权利是由国家法律 明确规定的。法律的强制力使法人治理结构具有规范、稳 定的特点,从而使企业治理结构形成制衡机制。
2、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
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普遍化表现在:
第一,各部门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都以商品交换为纽带; 第二,不仅劳动产品是商品,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各种生
产要素都成为商品纳入市场交易。 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 因此,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
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设想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 大突破,例如,原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 匈牙利的“新经济机 制”改革,都大大促进了市场导向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推进。
2、中国初步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转变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就初 步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种观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次大论战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论 战争论的焦点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能否合理配置资源。
在这场论战中,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 家断然否定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够合理地进行经济计算和资源配置 的可能性。
而以泰勒、兰格、勒纳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则利用新古典的一 般均衡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兰格—勒纳—泰勒模式, 通常简称兰格模 式。
3、市场经济≠××主义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
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
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
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
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
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第2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具体理解:
(1)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 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 要的是劳动工具。 (2)正常的生产条件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 (3)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
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 上的分配。
第2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主讲:占丰斌 广西大学 商学院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 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 生、发展的。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 生的另一个前提。 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阶段。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 表现形式
• 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 式。
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 致,并不违背了价值规律
• 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 • 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来看, • 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 消。
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 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 涨, • 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
(三)贮藏手段
• 1、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 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 存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 手段的职能。 • 2、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其 重要形式是现实的和足值的 货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
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
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
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
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
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4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继续追问:来自手机问问(1)商品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自然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2)你说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我国现在也是市场经济,这要怎么解释呢?补充回答:1商品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2自然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自给自足.生产力极为低下,通过氏族之间极少的剩馀产品交换3我是说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没有说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我过也有市场经济!但是我过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继续追问:来自手机问问谢谢啊,那计划经济是那种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呢?补充回答:1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2计划经济相对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
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
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存在。
我的观点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特有的经济范畴和现象,在除原始社会(早期)以外的已有过的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剩余产品,这些产品就是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奴隶社会,奴隶的所有劳动都归奴隶主所有,而社会向前发展必然有丰富的财富的生产,所以奴隶同样创造了许多的剩余价值。
在封建社会,贵族和地主阶级不参与劳动,而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占有大量的剩余价值(如通过征税、服劳役等)。
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就大大增加,推动社会向前飞速发展。
所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时依靠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他人劳动的剥削现象将不复存在,人们的劳动直接表现为劳动,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财富为大家公有,自然就不会存在剩余价值。
但社会主义的革命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而是首先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苏联、中国这样的国家取得成功的,而我国的商品经济还比较落后,现阶段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丰富的大量的社会财富就必然包含了剩余价值,只是这种剩余价值不是单独为某个或某群资本家占有,而是为全社会成员所占有。
所以,我们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光荣的理念,鼓励人们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谁为社会提供是剩余价值越多,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的贡献就越大。
那么,这些丰富的大量的社会财富,哪些才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剩余价值呢?现阶段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以全体劳动者在各个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要分配给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主体占有。
在分配给个人前,首先进行社会扣除:1)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剩下的称为国民收入;2)用于扩大再生产(包括企业扩大再生产、国家扩大再生产项目如兴水利、修铁路、开垦土地等);3)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社会储备金;社会管理费用(行政、国防支出);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定的基金(如社会保障支出)——这些均分配给国家形成国家财政,为国家履行只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提供公共支出费用。
在企业、国家分配后余下的个人消费品部分,才按劳分配给各个劳动者(即工资)。
所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中,从社会领回的与他给予社会的是基本相当的。
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体现的是劳动者直接为自己的劳动与间接为自己的劳动(即为社会的劳动)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而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下,剩余价值表现得比较复杂,比如私营、外资经济中,显然存在资本与雇佣工人的关系,体现出剩余价值;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这种生产关系就更为复杂了。
总之,为了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大量的社会财富,维护国家职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肯定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性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