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学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学案 荷塘月色必修2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习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步()霎.时()....()袅娜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能力,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技巧。
【学法指导】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过程:【根底知识】一、阅读课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作用。
1. 从构造上看,这一句作用是什么2. 从贯穿全文感情看,这一句作用是什么二、阅读2-3段,答复以下问题。
1. 写荷塘边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特点2. “没有月光晚上,这路上阴森森,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3. 说说作者领略到“独处妙处〞指什么?4. “我且受用这无边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心情三、阅读4-6段,答复以下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2. 第5段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感慨四、“突然想起采莲事情来了〞,这“突然〞写出了作者怎样心绪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几句话,答复以下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2. 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
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看法。
【素质优化】1. 以下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一组是〔〕A. 迷迷糊糊凝碧波痕朗照B. 隐隐约约幽僻袅娜空隙C. 蓊蓊郁郁寂寞稀疏羞涩D. 没精打睬丰姿酣眠倩影2. 依次填入以下横线上词语,恰当一组是〔〕①月亮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人教版语文高一-荷塘月色精品学案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参见《同步学案》第四页)
3、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知识卡片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初步探究
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3、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验收
1、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
霎时()弥望()斑驳()
渺茫()点缀()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四、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2、完成同步学案的相关练习。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3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优秀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语言积累:1.给加线字注音。
煤屑()幽僻()蓊郁()弥望()袅娜()霎时()颤动()颤栗()脉脉()酣眠()参差()乍看()纤腰()敛裾()乘凉()斑驳()惦着()踱步()媛女()梵婀玲(2.成语积累:【蓊蓊郁郁】【脉脉含情】【风姿绰约】【没精打采】【迁延顾步】【有条不紊】【咬文嚼字】【导思】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
(情)点明主旨第二部分(2- ):。
(景)主体第三部分( -10):荷塘月色的美景。
(情)尾声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暗线:文本研读:3.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6分)文眼:作用:4.指出下列两个句子是如何运用通感这一表现手法的?并点明其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精品
教育辅导用书板块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
《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
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4.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我的问题(必写3个以上):
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①给下列词语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
霎时()弥望()斑驳()
渺茫()点缀()
②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③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2.问题研讨
①本文的八个自然段每段自有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具体描写“荷塘月色”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